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本位

社会本位

社会本位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161篇;相关期刊494种,包括法学、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第三届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等;社会本位的相关文献由78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军、陈亮、严兆娜等。

社会本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7 占比:24.5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2161 占比:75.09%

总计:2878篇

社会本位—发文趋势图

社会本位

-研究学者

  • 李文军
  • 陈亮
  • 严兆娜
  • 于定勇
  • 徐孟洲
  • 潘向明
  • 苍向荣
  • 陈桂生
  • 陈鹏
  • 冯祥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美
    • 摘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是现代教育目的论上的重要论题。处理这一论题时,如今的教育理论教科书多采取折中调和立场。与之不同,刘咸炘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个人主义”与“社会本位”二论之偏弊,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之论断,堪称继往开来以创新中国教育理论之典范。“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主张个人是无限时空关联中的一个点,纵向贯通祖先后代,横向连贯家国天下,因此教育要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做起,以个人达于社会。“社会本位”和“个人主义”则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此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根源所在,概念间的混淆也导致了当代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的偏谬,因此,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当以“个人本位的社会主义”为准。
    • 施小雪
    • 摘要: 公共政策理论既能够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提供契合性的解释,也能够扩展至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层面,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提供相应的理论方案。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正面临着因诉讼投机引发的民事案件“爆炸”、权利的扩张导致对后续创新的阻碍、对政策的高度依赖而有损司法品格的危机。在公共政策理论的指引下,坚持社会本位与实用主义的司法立场,在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两方面进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出司法的法律调整功能与社会治理功能,是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可遵循的实践逻辑。但是公共政策理论也存在着解释力上的边界,在法治精神的要求下,司法的上述作为也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一方面,司法应当保持中立、被动的基本底色,明晰自身角色定位,与其他社会机制共同完成激励创新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司法应当恪守自身权力职责,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对司法自由裁量权和能动性进行严格规范,谦抑而谨慎地行使权力。
    • 李懿; 杨云霞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从党内法规这一制度层面对党员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确立了党员教育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党员教育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需要厘清党员教育中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明确党员教育的价值引导问题。党员教育中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标的要求和促进党员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其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党员教育的目的、内容、功能等要素也体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党员教育中要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在目标设计中应坚持制度强制与党员自觉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教育者主导地位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统一,在学习方式中应坚持教育培训与个人自学的统一,从而促使党员教育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
    • 陈凌剑
    • 摘要: 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事法治的基石,然而罪刑法定原则的僵硬性使得其无法直面“风险社会”对刑法提出的要求。罪刑法定的价值关怀在于保护个人权利,而现代刑法的功能在于保障人权,也在于社会防卫。由此,罪刑法定原则亟须转变才能适应现实要求。这种转变既包括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也包括价值内涵的转变,同时还需要罪刑均衡原则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缺陷进行补足,这样才能使罪刑法定原则适应当代刑法的新要求。
    • 谭文娟; 谭细龙
    • 摘要: 教育目的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总要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梳理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特色,有助于学校把握发展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从“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再到“为人民服务”;从关注政治到关注经济再到关注人的发展;从培养“革命者”到培养“劳动者”再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凸显出由鲜明的政治本位、社会本位为主转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兼顾的特色。
    • 李文军
    •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律人在将西方社会法学介绍到国内的同时,也进行了中国化探索。这种探索一方面表现在传播过程中,包括对阐述者的选择、理论要素的取舍和抽象化处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的理论观点,包括社会本位与三民主义的勾连、个人(权利)本位的否定、国家主义与社会本位的等同。近代社会法学中国化的理论旨趣有三个方面:追求法学研究的科学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以及集众人之权利争取“国权”。社会法学中国化对近代中国法律与法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张杨乐
    • 摘要: 揭示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教育与人的关系。在该问题上,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通过对人施加社会影响,让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其不足在于,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将人训练成对抽象共同体屈服、对集体意识无条件服从的对象,不考虑人的现实、感性的社会需求。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着眼于人的可塑性,是个人的人性提升、潜能实现,并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全面发展的活动。其不足之处在于,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将某些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化人格特质普遍地要求每个人,这在实践中容易造成人们追奉高大全式的人格,缺少对每个教育对象现实情境的有效把握。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以两极对立的方式把握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从而割裂了人的真实存在,难以实现育人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人学看来,人是整体性的、具体的、创造性的现实存在,教育是人不断生成、不断实践的育人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是“绽放”,是展现人丰富多彩的生命本性的实践活动。
    • 刘盛
    • 摘要: 金融法理念是金融法的应然规定性和思想灵魂。现代金融体系视野下的金融法理念包括社会本位、契约治理、包容审慎三重向度。其要求金融法在健全高度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上,采取“内生与外生相结合,以内生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健全高度适应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上,遵循“诱致与强制相结合,以诱致为主”的变迁路径;在健全高度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上,选择“市场和政府相结合,以市场为主”的行进道路。我国金融法的制度表达理应信守上述理念。
    • 张书宾
    • 摘要: 工程法的独立性问题是工程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本体论问题,目前学界缺少理论争鸣。我们应当突破传统部门法范式对工程法独立性研究的束缚,认识到工程法在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方面的特殊性;同时从工程法的社会本位视角出发,明确工程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一价值目标的特殊性,从而推进工程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走向深入。
    • 王洪伟
    • 摘要: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作为中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既能提高个人文学审美素养,又能培养独特的审美个性,从而建构丰富的学理体系。一、文学批评对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一)教育目的观一培养公民意识无论是早期神学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还是后来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亦或是教育无目的论,在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上,都不应该脱离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