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学家

经学家

经学家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专利文献85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中国天主教、北方论丛、做人与处世等; 经学家的相关文献由334位作者贡献,包括白苏、白辉洪、蔡方鹿等。

经学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81.88%

专利文献>

论文:85 占比:18.12%

总计:469篇

经学家—发文趋势图

经学家

-研究学者

  • 白苏
  • 白辉洪
  • 蔡方鹿
  • 傅骏
  • 刘德清
  • 吴修芹
  • 尤今新加坡
  • 徐爱清
  • 朱腾
  • 李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天晓
    • 摘要: 《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有淮安经学家丁晏传,开篇写作“丁晏,字柘堂”。此处有两重错误,一是误将丁晏之号当作字,二是将“柘唐”讹为“柘堂”,《清史稿校注》亦未更正。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柘塘,但不可写作“柘堂”。如丁晏有印章为“字俭卿号柘塘”(王国维:《传书堂藏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页)。丁晏自述取号缘由云:“淮郡之西南有村居曰‘柘塘’,风土朴厚,鱼稻饶衍,余三十以后厌城市习尚日浇,遂以‘柘塘’自号,欲卜居焉。”(丁晏:《石亭记事》,同治间汇刻《颐志斋丛书》本,续编第21a页)可见“柘塘”为地名,因“唐”为“塘”之本字,故亦可写作“柘唐”。又查丁晏本人硃卷、年谱、族谱、著作题款及亲友著述,其号皆作“柘唐”或“柘塘”,而以“柘唐”居多,但未见作“柘堂”者。古人取室名、别号多用“堂”字,如杜甫之“草堂”、苏轼之“雪堂”,近代有“甲骨四堂”,或许正是受此取号习惯影响,《清史稿》不暇细究,便将“柘唐”径写作“柘堂”,且误号为字。此后以讹传讹,学者乃多知“柘堂”而不知“柘唐”。
    • 王林水
    • 摘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唱出了无数国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而长亭和古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也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亭,源于周朝。早期具有很多功能。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写道:“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隋唐经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将亭定义为“停留行旅宿食之馆”,相当于现在的公路服务区和宾馆。秦汉时期,用车传送文书信息称作“传”,步递称作“邮”,马递称作“驿”,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之“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作“亭”,如同现在的邮局和快递中转站。
    • 李一氓
    • 摘要: 齐燕铭同志不能算是篆刻家。他在向寿石工学刻印时,或许想当一个篆刻家,但他究竟没有以篆刻家名世。从他一生的学问和事业来说,在篆刻方面,恐怕只能说是他的业余嗜好了。他学篆刻开始于1919年,时年12岁。齐家是蒙古族,在北京城里是所谓“世家”,但是个中等“世家”。他的祖父在清朝做过浙江的宁(波)绍(兴)道台,父亲写一手好的何子贞派的小楷,工整极了。他的汉学学问,来自当年北京有名的经学家吴承仕。有这么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又随一位专家学习文字学,这对他写很好的小篆,进而学治印,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有相似的一个例子,闻一多亦是擅长文字学而兼善刻印的。
    • 摘要: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问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明末清初朴学风气。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 李冬梅
    • 摘要: 立足于儒家经典的中国经学,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主干,由汉至清,绵延了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次的演变,中国经学因经书文字与内容的不同,在今文学与古文学的相互纷争之下,历代经学家研究的旨趣亦各有不同,从而形成所谓的汉学、宋学以及清学之别。
    • 摘要: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语文字学经典之作,创立了汉语字书的部首编排体系,使汉字的形、音、义得到规范和统一,是汉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被誉为“千古一书”“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 黄德海
    • 摘要: 一解题《蝉蜕》为历史小说,或从史实,或出虚构,要之不离作者所理解之孙诒让,书中所言,不必强分何为虚构,何为史实,看成作者心目中完整的孙诒让形象即可。是书原名“末代大儒孙诒让”,修改后新题“蝉蜕:寂寞大师孙诒让和近代变局中的经学家”。
    • 摘要: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花山小学始建于1928年,常州市全坛区是清代文字训沾学家、经学家段玉裁的故里。学校传承段玉裁的爷爷段文对段玉裁的要求“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以此为校风。秉承“尊重每一个生命,培育花儿般山乡娃”的办学理念,追求师生自主、个性、全面发展,打造具有浓郁山乡特色的美丽校园。
    • 张君燕
    • 摘要: 张尔岐是明清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一日,张尔岐路过讲堂时,无意中听到一名学生对另一名学生提出建议:在听老师讲课时带_上纸笔,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容易加深记忆,也省去了反复找老师请教的麻烦。张尔岐觉得这个建议很有道理,没想到另外一名学生却断然拒绝了。张尔岐觉得这个声音耳熟,随后发现是常来听他讲课的学生郑文。
    • 雷梦佳
    • 摘要: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他看到的是慈悲。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少年不识愁滋味。初中的我按捺不住对名著的好奇,买了《红楼梦》来读,那时候只是心疼林黛玉贾宝玉无果的爱情,许多情节读过也忘记了,大概记得那几位重要人物的性格,也没有自己的偏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