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学术
传统学术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哲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427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学海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传统学术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跃进、周国栋、孙显斌等。
传统学术
-研究学者
- 刘跃进
- 周国栋
- 孙显斌
- 宋永培
- 汪林茂
- 章永俊
- 胡逢祥
- 诺布旺丹
- 万燚
- 严忠德
- 乐传永
- 于文杰
- 付亚军
- 付林鹏
- 位孟贞
- 侯俭
- 侯定凯1
- 关增建
- 刘俐俐
- 刘兰肖
- 刘国忠
- 刘士林
- 刘弘逵
- 刘泽华
- 刘荣
- 单晓娜
- 卢毅
- 史继东1
- 吴俊
- 吴明刚
- 吴益生
- 周庆海
- 周荐
- 周阔
- 唐燮军
- 唐逸
- 姚国瑾
- 姚淦铭
- 姜国英
- 孙强
- 孙聚成
- 孙霞
- 庞博
- 张亚群1
- 张伯伟
- 张军英
- 张岱年
- 张绍欣
- 张长雨
- 张静
-
-
-
-
摘要:
国学研究以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术视野予以深切观照,探讨传统学术的丰富内涵和思维路径,抉示其现代价值,有裨益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期的三篇文章既有文学地理学的探讨,也有史学义例与文献编纂思想的研究,是新视野下的传统学术研究。地理环境、山川形胜对文化的滴定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进入人文视野的地理,则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吴越襟海带江,形势险要,山川佳胜,“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于上,若云兴霞蔚”,使人应接不暇。永嘉南渡,吴越山川进入文士的审美视野,既充实了诗文的表现内容,也成为抒写时代文化与精神之载体。
-
-
雷恩海
-
-
摘要:
国学研究以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术视野予以深切观照,探讨传统学术的丰富内涵和思维路径,抉示其现代价值,有裨益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本期《国学研究》栏目刊发的三篇文章颇多创获,有益学界。2022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诞辰550周年。王阳明乃宋明理学的关键,其生平经历与创作大都与其思想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
-
李冬梅
-
-
摘要:
立足于儒家经典的中国经学,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主干,由汉至清,绵延了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次的演变,中国经学因经书文字与内容的不同,在今文学与古文学的相互纷争之下,历代经学家研究的旨趣亦各有不同,从而形成所谓的汉学、宋学以及清学之别。
-
-
杨世铁;
周荐
-
-
摘要: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宁先生立足于传统学术,“师古而不复古,坚守而不保守”,研究问题实事求是;她重视西方语言学理论,反对机械地因袭,强调走自己的路;她重视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有规范意识,她的很多研究都与规范有关;很少做书本式的研究,她总把自己的专业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超前的学术意识,融时代因素于传统科学,赋予传统学术以新的生命力;她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
-
陶源;
周阔
-
-
摘要:
2020年7月28日,俄罗斯和波兰汉学界泰斗、历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Российскойакадемиинаук)中国部高级研究员斯坦尼斯瓦夫·罗伯特·库切拉(Stanisław Robert Kuczera,СтаниславРобертКучера,中文名顾哲,后文以中文名指称)逝世。他是连接俄罗斯汉学与世界汉学的重要纽带,是世界东方学黄金时期传统学术发展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
-
申超;
杨沐琳
-
-
摘要:
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成为研究型大学追求卓越的公开“秘密武器”。自20世纪以来,美国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处于持续发展中,其跨学科组织成为各国大学竞相研究与效仿的标杆。然而,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一度受传统学术组织障碍、跨学科研究文化缺失、跨学科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困扰。在这样一些几乎可称之为大学跨学科组织生存发展的“世界难题”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享有盛誉的、横跨若干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组织,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下文简称ISR)却似乎“逆流而上、屹立不倒”。
-
-
郑杰文
-
-
摘要:
以下结合古典学术研究过程来看“东方本位”学术方法研究体系的程式和方法。1.古典学术研究应从整理古籍人手。整理古典文献,首先应借助于历代古籍目录著述,和前人序跋题记,理清它的流传、存佚情况;自己做部分必要的对校,理清其版本源流;参照前人总结的“时代早”“内容全”“校勘精”等条件,确定底本、主校本、参校本。
-
-
施克灿
-
-
摘要:
中国古代学校历史悠久,其教学内容体系也相当丰富.从西周官学的"六艺"到孔门私学的"六经",从汉代官学的《五经》到清代的《十三经注疏》,从蒙学教材到书院学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传统特色:以经典原著为主体,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其内容以人文教育为主,体现了儒家"德上艺下"的价值观.古代教材受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影响非常明显,与传统学术思想的变迁、发展息息相关.
-
-
侯俭
-
-
摘要:
清代学术富有科学精神,善于怀疑,以"实事求是"为鹄的,以复古为职志.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去复古,实质上是对传统束缚的解放.清学内部存在着完成传统学术新陈代谢的因素:对经学细密严谨的考证可能有助于学科的分化;对"禁欲主义"的批判也是现代学术到来的先声;"六经皆史"的思想也有利破除对六经的迷信,使学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同时,欠缺明晰的学术表达和缺乏思想自由的环境也是学术革新的阻碍.
-
-
朱晴
-
-
摘要:
《清代学术概论》由梁启超先生著于1920年。原题是《前清一代思想界之蜕变》,是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而作,但后因文章过长才独立成书。这本书不足七万字,却被誉为一部“无所不包”的著作,这本书是以新史学思想体系写成的学术史专著,阐述了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流变,总结了清朝267年学术史。在这部著作中,梁启超先生概述了清代学术的演变历程,论述了各个阶段的趋势、时代条件和主要成就,高度提倡清代学者的“科学精神”,并且利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对清代学者给予中肯的评价,展示他谦虚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其治学态度受到了传统学术的深刻影响。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2006年在中国学术界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可以首推易中天、于丹现象.易中天、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古典文化传播内容及其方式在受到众多观众读者喜爱的同时也遭到了部分人的质疑.2007年,易中天、于丹在全国各地签名售书的狂潮至今还未停歇. 本文论者认为,对于易中天、于丹现象不应该仅仅瞩目在他们对古典文化的讲解的对错与否层面,应该作深层次学术考察,也就是作严格的学术探究.易中天、于丹现象至少发出了一个信号:在大众传媒时代的语境中,传统的学术生产方式业已遭到严重的颠覆.面对电视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对接,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部分传统学术生产方式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
-
-
-
许雅云
- 《第六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发展引导全球,与企业组织管理、领导策略相关的企管书籍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股风潮也吹到了东方社会,造成了冲击与影响,连带着促使我们开始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吸取经典要义。例如,儒家的《论语》和《左传》《老子》《孙子兵法》……加以应用在当代管理学、领导学,赋予传统经典新的时代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庸·九经》与现代管理,以《中庸·九经》为范围,探究其与现代领导之关系及应用,只希望能从中“温故而知新”,得以将其活用于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