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音韵学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63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7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3151篇;相关期刊401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次中医经典文本及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音韵学的相关文献由60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渭毅、张红星、冯蒸等。
音韵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151篇
占比:95.37%
总计:13790篇
音韵学
-研究学者
- 张渭毅
- 张红星
- 冯蒸
- 张玉来
- 李玉
- 王宁
- 聂鸿音
- 叶冬梅
- 尹文淼
- 杨军
- 王小盾
- 蔡雪
- 薛凤生
- 许良越
- 赵锦华
- 阎莎莎
- 高永安
- 鲁国尧
- 丁治民
- 余显斌
- 刘俊一
- 刘宸瑜
- 刘芹
- 刘青松
- 史飞翔
- 吴宗济
- 吴庆峰
- 孙颖
- 尤寅灵
- 张华娜
- 徐时仪
- 戴文葆
- 方孝岳
- 施向东
- 时建国
- 曹述敬
- 朱声琦
- 李慶
- 李红
- 李运益
- 杨剑桥
- 杨建忠
- 潘慎
- 王为民
- 王厚宇
- 王本华
- 王海军
- 盛大林
- 老舍
- 肖平
-
-
任中兴
-
-
摘要:
“小学”,这里指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简单地说,“小学”就是指汉字的形、音、义的学问。小学阶段,掌握这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有没有教师容易教、学生乐意学、省时高效的办法呢?笔者认为,认真研究《说文解字》,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
周绍力
-
-
摘要:
我国的音韵学博大精深,隶属于传统语言学,是研究汉语的基本、基础学科之一。从古至今,音韵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关音韵学的研究持续推进,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其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众多,研究成果可观。音韵学发展如此迅猛,和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功用有关。在音韵学中,认识其功用,并掌握音韵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
-
张波;
史全社
-
-
摘要:
就已故著名教授石声汉音韵学遗札,习读鉴赏并加以考索,判定为自课修练古音学的珍存。所见与其生前传嘱的“校勘道路”和“绝学狭缝”等,若合契符,实古农学不二法门。石氏藏修音韵法,总赅为“三段四途”:即学识-修炼-致用三个阶段。其中修炼过程最见功力,要之为四大途径:一是熟读《广韵》,以通中古音系,上推下联贯通古今音理;二是系联《易林》韵脚,模仿清儒归纳上古韵部而验之;三是抄练《说文》谐声偏旁,以明音近意通和因声求义之理;四是参与方言调查,勘验古音之“化石”,明近古及当今语音演变之履迹,略知“礼失而求诸野”之古道。
-
-
王为民
-
-
摘要:
有清一代,在满语文的影响下汉语音韵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反切的改良、“尖团音”的出现、旧有发音部位术语的重新界定、韵图构造的改变等。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满语文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新式韵图,这种新式韵图的作者借由满文音韵规则设计出特有的韵图结构,从而表现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这是满汉两种语言文化交融的产物。
-
-
赵菊萍
-
-
摘要:
戏曲演唱是直接通过人的演唱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物情感的,这就必然要求所唱的语言清晰,显出字义。如果唱曲有音无字或字音含混,观众不明白其所唱的内容,那岂不是白唱?因此,吐字清晰是戏曲演唱的首要原则。要想在演唱中做到吐字清楚,首先要把唱词的字音搞清楚。中国汉语文字的每个字都可以分为字头、字腹和自尾三个部分,我们开口说话吐字,气息首先在喉、唇、舌、齿等不同的部位受阻而发出不同的字头音,即声母,因而这就规定了每个字发音时有不同的着力点。音韵学上按照声母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我国演唱传统称之为“五音”。同时根据发音时字腹,即韵母口型开合的大小程度,音韵学上分为开口呼、合口呼、齐口呼和撮口呼,总称“四呼”。还有,我们语言文字中有28个复合韵母,在唱这些复合母音组成的字时,必须字尾收声,归纳起来有四种收声,即发“衣”、发“乌”、发“抵齿”、发“归鼻”。如此,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出字收声的方法,才能在演唱中将字“吐”得圆整,交代得清楚。
-
-
薛诗艺
-
-
摘要:
以终身教育为目的,从学生主体出发,以中学语文课本《蒹葭》《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旅夜书怀》三个篇目为例,探讨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授学生音韵学标识方法获取基本音韵学知识的实践方法,即利用字母标记法、数字标记法、韵部标注法三种标识方法,以学生自主标识的内容为基础,从音节赏析、音响赏析两方面切入教学,协助学生掌握古诗韵律的分析技巧,获得终身学习、主动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
-
无
-
-
摘要:
“唐作藩音韵学奖”是由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北京大学唐作藩教授捐资设立的,由“唐作藩音韵学奖”基金会负责管理。“唐作藩音韵学奖”的评选采取专家推荐方式,不接受本人申请。敬请学界专家推荐优秀韵学成果。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2年9月30日,基金委员会将接受本领域内专家学者对音韵学成果的参评推荐。凡音韵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研究员、编审等)皆可对年龄小于60周岁(2022年12月31日之前)的音韵学工作者的能代表本领域学术成就的标志性学术成果进行推荐。
-
-
周静雯;
邹德文;
薄洋
-
-
摘要:
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以中国知网(CNKI)为资料数据库,将《说文通训定声》语言学方面的相关学术成果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角度出发,对《说文通训定声》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考辨和评述,以期总结既往的成就,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
-
-
-
摘要: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问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明末清初朴学风气。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
-
武立胜
-
-
摘要:
20世纪中叶,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中华诗词的复兴,很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声韵改革的呼声。这种呼声很快在诗词界得到广泛响应,并引起了中华诗词学会的高度重视。2001年,时任会长孙轶青主持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吹响了当代诗词声韵改革的冲锋号。2004年,《中华诗词》杂志社在充分借鉴此前声韵.改革研究成果、广泛听取音韵学家和诗词作者意见的基础上,编写刊发了《中华新韵(十四韵)》,成为当代声韵改革从理论探讨向实践运用迈进的重要标志,新声韵创作的大幕徐徐拉开。
-
-
-
张丽
- 《第八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争”与“怎”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众多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但是学界并没有将二字进行过比较,对此关注较多的是语文教师,他们多是讨论李清照《如梦令》词中“争渡”作何解,以便于语文教学.本文尝试通过辞书释义、语料用例等来比较二者,并分析其通用之原因.发现,虽然二字字义相近,但用法略有不同,它们受到音韵学、地方方言口语、文体及语体色彩的影响.“争”字多用在唐代、两宋和元代的诗词、佛语录及话本中,“怎”多用在明清小说中.最后,顺便谈论了李清照《如梦令》词中“争渡”该作“怎”义讲,并指出分析这些现象不仅对学术界会有贡献,而且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也是大有裨益.只有知其来源,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左右逢源.
-
-
-
朱晓农
- 《第十二届全国语音学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语音学很大,包括的分支很多,本文所谈限于跟语言学有关的语音学.跟语言学有关的语音学也很大,有很多交叉学科的研究.谈的限于跟解决音节音系学/音韵学问题有关的语音学.本文介绍普通语音学30年来的四大进展和把普通语音学运用于解决音系学和音韵学的一些工作.内容主要以以下三篇刚发表在三个大型参考书上的文章做基础:Ⅰ)一篇是关于普通语音学的,'Phonetics,Articulatory'(Zhu2015a);2)一篇关于中国语音学,'Chinese Phonetics'(Zhu2015b);3)一篇是关于声调的,'Tone'(Zhu2015c).可以看到,中国语音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普通语音学的进展作出贡献.文章举了五个例子来说明普通语音学方面的理论新知识可以为具体的语音分类提供更有效更符合实际的标准,还可以解决音法类型学和演化音法学中的难题.
-
-
陈明;
姚海强;
胡东升
- 《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二十二》篇中有韵文,但多错舛不伦之处,本文根据《伤寒论》韵文两则归纳出仲景之韵例,并据此以理推《金匮要略》该段韵文,依据音韵学、训诂学加以研究,以期厘定其文本与句读.
-
-
-
-
-
-
张鹤鸣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主要对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中关于"韵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节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上古音例,举例说明《内经》中的大量用韵为上古音;2、音变文例,举例说明了从上古音向中古音过渡时期的读音;3、疑误之例,举例说明,据韵文证明原文中有误;4、疑倒之例,根据韵文可证,原文中存在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