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古音

上古音

上古音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文史知识、辞书研究、汉字文化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汉语史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等;上古音的相关文献由29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玉文、冯蒸、黄易青等。

上古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92.9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25 占比:6.56%

总计:381篇

上古音—发文趋势图

上古音

-研究学者

  • 孙玉文
  • 冯蒸
  • 黄易青
  • 崔金明
  • 李新魁
  • 赵彤
  • 张富海
  • 秋谷裕幸
  • 吴洁
  • 孟蓬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波; 史全社
    • 摘要: 就已故著名教授石声汉音韵学遗札,习读鉴赏并加以考索,判定为自课修练古音学的珍存。所见与其生前传嘱的“校勘道路”和“绝学狭缝”等,若合契符,实古农学不二法门。石氏藏修音韵法,总赅为“三段四途”:即学识-修炼-致用三个阶段。其中修炼过程最见功力,要之为四大途径:一是熟读《广韵》,以通中古音系,上推下联贯通古今音理;二是系联《易林》韵脚,模仿清儒归纳上古韵部而验之;三是抄练《说文》谐声偏旁,以明音近意通和因声求义之理;四是参与方言调查,勘验古音之“化石”,明近古及当今语音演变之履迹,略知“礼失而求诸野”之古道。
    • 郭必之
    • 摘要: 文章通过音韵比较,指出闽语“鲤”字的读音(如厦门/tai^(6)/、建瓯/ti^(9)/、石陂/di^(5)/、永安/ti^(4)/)包含了若干中古以前的讯息。具体来说,闽语这个词的声母读舌龈塞音而不读流音,指向早期汉语的复辅音声母;而韵母则反映了之韵、咍韵未分的状态。
    • 梁慧婧
    • 摘要: 近幾十年來,境外上古音成體系的構擬主要有斯塔羅思京(1989年)、白一平—沙加爾(2014年)兩種。本文從材料上比較了兩種構擬,得出結論如下:斯塔羅思京音系和白—沙音系構擬在材料上的共同之處是使用了方言和親屬語文、借詞等外部材料,對内證材料的材料掌握不夠全面,對所搜集的内證材料雖有詳細分析,但存在時空分析流於觀念演繹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假設—驗證法。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斯氏利用原始閩語構擬上古音態度稍微謹慎,白、沙則全面倚重於原始閩語材料;斯氏用親屬語材料,白、沙用借詞;斯氏用傳世文獻材料,白、沙除傳世文獻外,還使用了出土文獻。
    • 秋谷裕幸; 野原将挥
    • 摘要: Ostapirat(2011)曾研究苗瑶语和侗台语里的早期汉语借词而推断“辣”“笠”“犁”等字在早期上古音里应该带有复辅音声母。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了早期上古音*m.r-和*η.r-在原始闽语里变为弱化浊声母*-d-。文章拟通过构拟“懒”“辣”“鲤”“蠣”“鹿”以及{鸡虱}义词的原始闽语形式进一步证实并修订Ostapirat(2011)所提出的观点。文章认为早期上古音的*m.r-和*η.r-在原始闽语当中变为弱化舌叶浊塞音,暂且把它标作*-dr-。
    • 金永兰
    • 摘要: 朝鲜语的固有词中有一些词跟汉语上古音是同源词。对于汉语上古音中是否存在介音"-r-"一直存在争议,但通过对汉语方言、汉藏语的研究,汉语史界一般都认为二等韵由汉语上古音的介音"-r-"演变而来。首先,本文提出"巴"的汉语上古音"^(*)praa"在朝鲜语中以"p+元音+r+(元音)"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可能性,认为朝鲜语的固有词"p■l re(虫)"、"pεm(蛇)"跟"巴"的汉语上古音是同源词,同时以汉藏语中表示"虫"、"蛇"意义的词作为其旁证材料。其次,通过分析"巴"用作动词时的含义,指出朝鲜语中"pa ra da(期盼)","pal(脚)","p‘al(胳膊)","put da(贴)","pat da(收)","pa ra o r■da(攀爬)"等词可能与"巴"的汉语上古音是同源词。
    • 蒋冀骋; 曾晓渝; 杨军; 洪波; 周赛华; 张富海
    • 摘要: 音韵学素有绝学之称."十三五"期间,在上古音领域,上古汉语声母研究有新的突破,提出复杂辅音声母和复辅音声母等新的观点;上古音研究的材料来源也有新的拓展,其中结合古文字研究上古音是一个热点.中古音研究,在音义专书文献语音研究和韵书语音方面都有一些新成果,南北语音差异也多有探讨.近代音研究,除了韵书、韵图这一传统研究领域的成果之外,宋辽金元语音研究又引起学者关注,对音材料和方言文献材料、域外文献材料的发掘,催生了一些新成果.音韵学数据库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区域性通语音、方言音断代研究,民族融合背景下民族语(文献)和汉语(文献)之间深度结合研究将是新的亮点,非韵书韵图类的汉语近代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也将成为新的重要领域.
    • 张富海
    • 摘要: 汉字的谐声是构拟上古音的重要材料,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说文》的谐声标准过宽,其谐声分析多有不可信者,如“尼”“冀”“良”等字,需要做一番甄别工作;二、谐声材料是不同时代的累积,所谓谐声时代早于《诗经》时代的说法不可信,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是可行的,但也应考虑到其中的异质成分;三、必须充分利用出土古文字中的谐声材料,作为《说文》谐声的补充。
    • 李泓霖
    • 摘要: 江永《古韵标准》一书有“别收某声某韵”条例,收古音与今音四声异者共51字。本文首先根据这批字在书中收一读或二读将其分为两类,指出江氏确定其上古声调的主要依据是韵文押韵、故训旧注、谐声关系。确定声调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待考字取某一声调,若能符合“同调相押”模式,又能得到谐声材料或旧注故训的支持,则优先选取这一声调;若无其他材料辅助判断,并且待考字今音与其他韵字非同调,则兼存异调相押与同调相押两种可能,待考字收异读;入声字一般不与舒声字相互押韵,待考字若在不同韵段中与舒声字、入声字分别相韵,则处理为异读。本文指出,考察这一条例所收字与江永的注解,可以发现江氏重视古今语音变化;以“同调相押"为《诗》韵正体,不同于顾炎武“四声一贯”说;而书中对部分入声字的处理方式,可以反映出其入声韵独立的古声调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