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江永

江永

江永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安徽史学、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等; 江永的相关文献由23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道彬、李开、卢胜进等。

江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99.11%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89%

总计:224篇

江永—发文趋势图

江永

-研究学者

  • 徐道彬
  • 李开
  • 卢胜进
  • 徐到稳
  • 黄曦
  • 乔辉
  • 刘娟
  • 刘彦峰
  • 吉哲鹏
  • 吴小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道彬; 李超越
    • 摘要: 清代考据学与西学的相遇,是近代学术饶有兴味的话题。王鸣盛作为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都受到了西学的熏染和刺激。通过梳理和分析其《蛾术编》等相关资料,发现这位考据学家虽然顺从当时主流的“西学中源”说,却能以中学审视西学,以西学反思中学,在考经证史中会通中西,折中有见,反映出当时考据学者对待西学的一般态度及其时代局限性。
    • 摘要: 出生在广西大石山区的毛南族“90后”小伙谭江永,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从事竹工艺设计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看到了家乡竹林的商机,于是返乡创业,研发生产竹制自行车。多年来,谭江永制造的竹制自行车畅销国内外市场,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视频讲述谭江永返乡制造竹单车的创业事迹。
    • 张成儒
    • 摘要: 礼乐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与乐素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清代徽州为人文渊薮之地,徽州学人在重视礼学的同时,也没有迟缓对乐学的研究,江永和汪绂即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但由于二人乐学思想的异同点众多,促使差异形成的原因复杂,随之带来的影响深远,使得此时期徽州乐学呈现出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对二人乐学思想做比较研究的同时,亦为观察中国传统学术由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转变时学人们治学取向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潘斌; 郑莉娟
    • 摘要: 江永《昏礼从宜》一书在参考朱子《家礼》等礼书的基础上,以"从宜"为制礼的指导思想,对时下的婚礼作了思考和设计.江永认为古今人情有异,礼的仪节应当符合时下的人情;古礼为圣人所制,然而圣人所制之礼并非完美无缺,因此不可照搬古之婚礼仪节;当时俗与古礼不合甚至有冲突时,有时应以时俗为是.江永意识到经济基础在婚礼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讳言财礼,甚至认为财礼在婚礼中有积极意义.江永变通的礼俗经世思想,对皖派学人戴震、程瑶田、凌廷堪、胡培晕以及浙东学人孙诒让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黄卜棣
    • 摘要: 在离析郑庠六部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字异部的情况.江永《古韵标准》①视为“方音偶借”.而段玉裁称其为“古合韵”,并作《六书音韵表》②表而出之,遂使得学界长期以来认为江永的方音说是来解释合韵现象的,如汪启明说:“江永是继顾炎武之后,对合韵持方音说的又一个代表.”③实际上,江永并非没有认识到合韵现象的存在,其《古韵标准·卷一·平声第十一部总论》在论《常棣》时就明确指出“彼部不通之字亦以相近而合韵”.整个《古韵标准》出现“合韵”也仅此一处.那么,合韵是合韵,方音是方音.两者并非有什么一定的联系,把方音说视为是合韵的解释性理论的做法难以成立.
    • 乔辉; 田丽
    • 摘要: 清代学者江永著述丰富,尤精于礼学,《乡党图考》作为其礼图文献之代表作,流布较广.结合相关文献、出土实物等,对其内容进行考释辨析.可以发现,它对前贤之论有所修订.同时,其观点既有失当之处,亦有独创之处,实为礼学史上的重要论著.
    • 乔辉; 田丽
    • 摘要: 清代学者江永著述丰富,尤精于礼学,《乡党图考》作为其礼图文献之代表作,流布较广。结合相关文献、出土实物等,对其内容进行考释辨析。可以发现,它对前贤之论有所修订。同时,其观点既有失当之处,亦有独创之处,实为礼学史上的重要论著。
    • 粟溪
    • 摘要: 苏萌和江永买婚房时,选择了大家公认的完美方案:买在公公婆婆居住的小区,中间隔着5栋楼,看不到彼此,但能尽快出现在彼此家中。苏萌心想,这样的距离,以后蹭饭、照顾孩子、照应老人都方便。
    • 杨效雷; 汪明杰
    • 摘要: 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突出特色,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体现于"祖述渊源""历数考订""博证致用"等方面.江永秉持格物致知精神,以考据为方法,奉"归本河洛"为宗旨,从祖述渊源、历数考订、博证致用三方面治《易》,撰成《河洛精蕴》,其成就超越了前代学者有关河洛学的研究.《河洛精蕴》揭示图书卦画与万事万物的关联,阐述河洛之理蕴含在具体事物之中,一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清代考据学特色,另一方面极为巧妙地揭示了中国体用哲学中的"理一分殊"命题.
    • 李泓霖
    • 摘要: 江永《古韵标准》一书有“别收某声某韵”条例,收古音与今音四声异者共51字。本文首先根据这批字在书中收一读或二读将其分为两类,指出江氏确定其上古声调的主要依据是韵文押韵、故训旧注、谐声关系。确定声调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待考字取某一声调,若能符合“同调相押”模式,又能得到谐声材料或旧注故训的支持,则优先选取这一声调;若无其他材料辅助判断,并且待考字今音与其他韵字非同调,则兼存异调相押与同调相押两种可能,待考字收异读;入声字一般不与舒声字相互押韵,待考字若在不同韵段中与舒声字、入声字分别相韵,则处理为异读。本文指出,考察这一条例所收字与江永的注解,可以发现江氏重视古今语音变化;以“同调相押"为《诗》韵正体,不同于顾炎武“四声一贯”说;而书中对部分入声字的处理方式,可以反映出其入声韵独立的古声调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