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687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中日韩(CJK)汉字文化国际论坛、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第三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等;战国文字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学勤、孙合肥、何琳仪等。

战国文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7 占比:3.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6687 占比:96.79%

总计:6909篇

战国文字—发文趋势图

战国文字

-研究学者

  • 李学勤
  • 孙合肥
  • 何琳仪
  • 刘钊
  • 吕俐敏
  • 徐畅
  • 施谢捷
  • 李家浩
  • 李零
  • 赵平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每期160页。《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1)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2)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3)出土文献与古典学研究;(4)出土文献与思想史、汉语史、科技史、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交叉研究;(5)出土文献学术史、书评、学科综述等。依需要,可另设专题,包括出土文献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等。
    • 王韬霖
    • 摘要: 《新蔡葛陵楚简》属于战国中期偏早的毛笔墨迹,其中出现了丰富的笔画形态,字形有方扁化的特征,且继承了西周古文字的写法。《葛陵简》和《上博简》《郭店简》的文字比较从图像学的角度展示了战国以来毛笔笔法的发展脉络,葛陵楚墓出土墨迹和铭文的对比研究探讨,有助于大家了解手写体与铭刻体不同发展序列的变化。
    • 刘静华
    • 摘要: 迄今为止,众多教材包括高校教材、初高中课本,甚至许多著名史学家、文字学家的著作当中,在谈论到小篆文字时,都认为小篆就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的文字。事实上,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来的,并非直接由籀文省改形成。对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与小篆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小篆与战国文字之间的关系。关于小篆的认识秦朝统一六国文字以小篆为基础,经过丞相李斯等人的规范整理。
    • 黄德宽
    • 摘要: 战国齐系文字中旧释为“马”的字,作“■”“■”等形,一直被作为齐系文字地域特征的代表性字形,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常识。文章根据清华简等古文字新资料,通过字形比勘分析,对旧说进行了检讨,进而论证这个旧释“马”的字应改释“■”,读作“肆”。齐玺所谓“司马”应从唐兰说改释“司肆”,是管理市场的职官。文章还讨论了齐系文字中“■”这类字形的来源等问题,对该字在玺印、陶文中的用例进行了重新释读。
    • 吕俐敏
    • 摘要: 表,从溯源的战国文字和小篆看,是在毛外面罩了一层外衣,《说文解字》解释为“上衣也”,这里的“上衣”,跟现代汉语的上衣不同,《说文解字注》对这句话做了专门的注释“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因此,表的字形意就是罩在毛皮衣服外的那层衣服。古人穿的“裘”,毛在外皮在里,为了保护裘的毛,就会再穿一件外衣。
    • 曹磊
    • 摘要: 文章認爲燕陶文“左市攻(工)□”之“□”當釋爲“”;“公孫士”之“士”當改釋爲“㞢(生)”;陵右劍銘文或係僞造;“露十命”錢權對於探討錢權與其對應方足小布的標準重量關係具有重要價值;相邦吕不韋戈銘文“”和“王我”當分别改釋爲“讋”和“義”。
    • 蔡一峰
    • 摘要: 战国文字中谐"(干)"声字实际包含了"丂""主""幵"三个来源不同的谐声系列,其中尤以"丂"声字和"主"声字的偏旁纠葛最突出.根据文献材料提供的语音线索,可以归纳得知声符"丂"和"主"写法的趋同与它们各自的读音没有必然联系,属于构形致混.竹简有用作"丑"或"守"的"(夆)(肘)"字,变形声化而来的"(干)"是不严格的谐声行为,古人未必要清楚其来源才能识别该字.像"(干)"这类源异流混的表音符号是文字形声化发展过程中形音义重新分配的产物,我们可以称之为同体声符.辨析同体声符对我们考释未识字,了解文字谐声系统的历史变化,辩证看待谐声通假的原则和复杂性,合理利用来开展古音研究都很有必要,理应得到重视.
    • 陈建胜
    • 摘要: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但与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相较,它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法和文字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甲骨文的发现自然为书法领域所关注,并成为创作取材的对象。由于材料的特殊,在甲骨文发现早期,能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往往是那些身为古文字学家的研究者。其中罗振玉道夫先路,最早将甲骨文从艺术角度引入书法创作之中,他还编写了《集殷墟文字楹帖》一书,这对推动和普及甲骨文书法创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后董作宾、马衡、容庚、商承祚等先生继之。由于古文字学家的整理研究并参与书法实践,其风气也逐渐影响到书法界,如王福庵、丁辅之、胡小石、徐无闻、潘主兰等先生,皆擅此道。
    • 摘要: 《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每期160页。《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②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③出土文献与古典学研究;④出土文献与思想史、汉语史、科技史、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交叉研究;⑤出土文献学术史、书评、学科综述等。
    • 刘秋瑞
    • 摘要: 新见一件私人收藏未曾著录的铜戈拓片,戈的形制与1982年河南郸城所出"廿二年邞啬夫戈"相同,刻铭格式及行款类型也相同.两件铜戈铭文中"邞"的地望应是今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邞"原属楚,垂沙之战后属魏.戈铭有明显的三晋兵器铭文三级监造特点,形制上阑下侧有明显的齿突,是魏国兵器的典型特征.新见"廿一年邞啬夫戈"的铸造时间是魏襄王21年,郸城县出土的"廿二年邞啬夫戈"的铸造时间是魏襄王22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