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山东临淄
  • 出版时间: 2017-10-13

主办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淄博市文物局;;临淄区人民政府;;山东大学;;

会议文集: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临淄河崖头墓地自20世纪60年代发掘以来,主要有四次比较重要的发现.第一次是1964-1965年发现大中型墓和殉马坑二十余座,编号为M1-M7.其中M1-M4均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墓,M6是M5殉马坑的一部分,M7属于小型墓.这几座墓葬被盗严重,仅存车器和极少的随葬品.第二次是1965年淄河岸边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包括鼎1、簋4、盂1、瓿1、镈1.第三次是1975年发掘清理了M5,这是目前已知春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齐国墓葬.墓室结构复杂,并且在墓室东、西、北三面都有大型的殉马坑.但是墓中随葬品基本被盗一空,仅有些铜锈、漆片和殉牲骨骼.第四次是1988年在M5殉马坑下部清理了三座墓葬,编号为M101-M103.墓葬保存相对较好,随葬有比较完整的青铜器组合,时代为西周中期.
  • 摘要:殉马是商周时期贵族墓葬中常见的葬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的等级身份.东周时期齐国贵族墓葬有的也殉葬马匹,且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对此种葬俗作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东周时期齐国贵族墓葬制度.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可举出《临淄殉马考辨》《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论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的特点——与郑国祭祀遗址殉马坑等对比》,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商周车马制度的研究成果涉及齐国殉马问题,此不一一列举.这些成果深化了对东周齐国殉马葬俗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古发现的东周齐国殉马遗存对齐国殉马葬俗作进一步探讨,同时结合文献记载对齐国殉马的来源作分析,敬请指正.
  • 摘要:2002-200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泰市博物馆等单位在新泰北郊周家庄发掘的78座东周墓,集中于约1万平方米的墓地上(全部墓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对于这处已发掘的墓地,除发掘报告外,亦有研究者写过文章,多数意见认为这是东周时齐国墓地(或以齐国墓葬为主的墓地).但对此墓地作更细致的分析,则可知墓地情况较为复杂,其性质与墓主人身份似均非简单.本文仅对周家庄墓地的构成与性质作初步研究,恳请专家学者指正.
  • 摘要:“八主”在文献中亦称为“八神”,是指“天”“地”“兵”“日”“月”“阴”“阳”“四时”八种祭祀对象,祭祀地点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上,“天”“地”“兵”在半岛腹地鲁中部和西南一带,其余五处在沿海地区(图一).最早记载八主祭祀的是《史记·封禅书》:“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日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日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日'畴';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日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日阴主,祠三山.五日阳主,祠之罘.六日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日日主,祠成山.成山斗人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日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相关祭祀情况出现在《史记》《汉书》中有关皇帝的祭祀活动中,八主祭祀在秦皇、汉武时期最为兴盛,经过汉代昭帝、宣帝、元帝等几代后,在汉成帝宗教改革中地位开始动摇,新莽时期确立了以国都长安为中心,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的郊祀制后被彻底废止.在正史文献中被载录的时间跨度只有秦、汉两代.
  • 摘要:胶东,一般指今烟台、威海地区.最早以“胶东”命名的行政建置是秦代设立的胶东郡.齐地八主,又称八神,指齐地传统祭祀的天、地、日、月、阳、阴、兵和四时八个神主,其中日、月、阳和阴主位于胶东地区,被称为胶东“四主”.本文浅谈考古发现与胶东“四主”祠,以期抛砖引玉.
  • 摘要:山东地区是中国盐业考古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2001年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等对寿光大荒北央西周制盐遗址的试掘,拉开了山东以科学发掘进行盐业考古研究的序幕.接着,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三家单位为主力,陆续开展了对鲁北滨海平原盐业遗址的系统调查、钻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尤其是2008-2010年间,山东大学等单位对广饶南河崖GN1遗址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寿光双王城水库四处盐业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工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晚商和西周早中期制盐作坊的面貌.
  • 摘要:曾仰丰在《中国盐政史》中指出“论者谓古代盐产之富,莫盛于山东”,山东滨海地区是古人熟知的产盐之地,先秦、秦汉典籍中多有“青州贡盐”“北海之盐”“渠展之盐”“煮沸水为盐”“齐国鱼盐之地三百里”等记载.其中“渠展之盐”在《管子》中多有提及,但学界对其具体位置众说纷纭,兹结合史籍文献和近年来盐业考古资料再作考辨.
  • 摘要:古滨州是齐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滨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齐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殷商时期开始,位于河济之间的滨州,聚落遗址数量骤然增加,遗址规模也不断扩大,包括滨州在内的河济下游、渤海西南岸地区成为整个商王朝境内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1].后来,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周人势力的东进和齐国的分封,该地区的村落、人口以及文化、经济与社会都被齐国所承继.今滨州中南部的博兴、邹平、滨城、阳信、惠民一带遗址密布,滨州北部沿海的沾化、无棣一带则分布着大量的盐业生产遗址,是齐国“得鱼盐之利”的主要地区.直至周初齐国迁都临淄之前,现滨州境内应该是齐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甚至有可能是齐国早期都城的所在地.而盐业生产则一直是齐国经济的主要产业支撑,滨州的盐业、交通及水利特点都深深影响着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齐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春秋时期,齐国强大起来,在管仲治理齐国的四十多年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的重大措施,使齐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势,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章丘作为齐国的西部边界地区,一直是齐国通往西方各国的要塞.商代,章丘东北部为薄姑国;商耒,西部为谭国(都城在今龙山街道城子崖).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灭谭,谭国全境属齐国,为齐国贵族封地,境内有赖邑、宁邑、台邑、崔邑等;战国时,属田齐.
  • 摘要:科技的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科学技术的萌芽.青铜器的出现,是科技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并加快了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齐地龙山文化时期,已经能够铸造和使用纯铜器,从而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青铜器冶铸技术日渐成熟,开启了科学技术的新纪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自古以来就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科技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科技活动的核心,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便利性,则需要各种科技的应用来实现,这也正是科技的重要性所在.它渗透于冶铸、纺织、造纸、印刷、陶瓷、建筑等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个领域,同时,科技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科技分为科学与技术两个层面.科学泛指人们对相关自然规律和现象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知识体系,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各门学科.而技术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在劳动生产中体现出来的认识和经验,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可分为建筑、陶瓷、冶金、服饰、造纸、印刷等门类.古代的“科技”,即是通常所说的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它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每一次提升,不仅改变着生活,让生活更加便利,同时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摘要:周人翦灭殷商,平定天下,陆续分封王室子弟、功臣谋士、姻亲及先圣王之后裔于周边各地,以蕃屏周,夹辅周室.作为周王室姻亲的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商首功而封于齐.齐国作为山东地区最重要的封国之一,其文化渊源前人诸家多有讨论,或认为其来自西方周人文化,或认为其表现了本地“东夷”诸邦国文化传统.因用鼎制度是邦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学者对齐国用鼎制度的认识易受上述讨论影响,仍有待全面探讨.近年来考古新资料的不断丰富,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齐国用鼎制度.笔者试从现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入手,谈点浅见,如有舛误之处,望学者方家不吝赐教.
  • 摘要:一齐侯匜高24.7、流至錾长48.1、流宽19.9、腹深10.2厘米,重6420克.前部有高昂的宽流,流槽较长且弯曲,口缘较直,深腹圜底,下具四条龙形足,龙首朝下,耸背承托器底.后部龙形錾从下躬身蜿蜒而上,龙吻衔口沿作探首状,卷尾,体躯有鳞纹,背置棱脊.整器装饰横条沟纹.
  • 摘要:上海博物馆于近年入藏春秋莲瓣盖波曲纹圆壶一对,据铭文可定名为“复丰壶”.其中甲壶通高63.7厘米,重15.8千克;乙壶通高63.6厘米,重15.5千克.二壶上有镂空莲瓣状盖,盖为子口;壶身侈口方唇,长颈内束,鼓腹下垂;圈足,足沿下折.壶颈部各有一对兽首衔环耳(甲壶二环、乙壶右环系后配),兽首上另立“象鼻”状小兽首(甲壶左“象鼻”、乙壶二“象鼻”系后配;小兽首本有舌,现断缺).壶盖上有莲瓣八片(经修补),内饰镂空交龙纹;盖顶面饰一周三角形几何纹,内饰交龙纹;盖外缘及壶颈下部各饰一道变形兽体纹(窃曲纹),壶颈上部及壶腹上、下部各饰一道波曲纹(山纹),均以云雷纹为底;圈足饰垂鳞纹.
  • 摘要:洹子孟姜壶又称齐侯壶,是重要的春秋时期齐国器,有多位学者进行过研究.有学者认为其记录的是齐侯女畾为陈桓子(或陈宣子)之妻,家有丧事,齐侯越制成服的事件;有学者认为其记录的是齐侯女畾为宋国南宫氏某位贵族之妻,丧失城邑,齐侯加以帮助的事件.有许多问题尚难说清,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 摘要:洹子孟姜壶又称齐侯壶,壶有一对,无盖,形制纹饰同,文字字形却互有差异,铭文二器多有脱衍,一件一百六十六字,一件一百四十二字.阮元、吴云旧藏,两件分别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两周金文辞大系》图一八五、一八六,《中国青铜器全集》卷九、图版二十三,《集成》9729、9730著录该器.
  • 摘要:《中原文物》2015年第1期所刊王宏、权敏《贾国青铜器及其重要价值探研》(以下简称王文)一文,对贾国有铭铜器及其所涉及的贾国历史问题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该文还对贾子叔子犀盘的有关问题发表了看法,认为盘铭中的“贾子”是器主名,“叔子犀”为“贾子”的字,“孟姜”之“姜”为私名;器主当是曾以晋国贾邑为采邑的贾季狐射姑的后代,而非贾国始封君唐叔虞少子公明的后裔.对此,笔者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 摘要:齐太宰归父盘系陈介祺、刘体智旧藏,现藏上海博物馆.器残,仅存盘底.铭作:唯王八月丁亥,齐太宰归父(叟)为忌沫盘,以祈眉寿,灵命难老.近年无锡博物院新入藏一件齐太宰归父盘,敞口浅盘,窄沿外折,腹部有一对乙字形附耳,平底,三蹄足,耳内、足底残存范土,纹饰间及外底范线清晰;两耳和腹部均饰蟠螭纹;时代为春秋中期偏早.盘内底有铭文,但为锈所掩盖,由X光片得知,与上海博物馆藏归父盘残底铭文前半相同,但缺后半12字:唯王八月丁亥,齐太宰归父(叟).
  • 摘要: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泰市博物馆合编的《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周家庄》)系统科学地揭列了2002、2003以及2004年陆续清理和发掘的78座东周墓葬资料,属于齐文化考古之重大成果.其中最引人关注者应数M1:试想整个墓地78座墓葬共出土铜器960件(组),其中兵器384件,而仅M1就出土铜器205件(组),其中兵器95件,铜器总数占全墓地的1/5强,兵器则占1/4;78座墓出土带铭文铜器19件,M1出土9件,占1/2稍弱,由此可见该墓的地位非同一般.对78座墓葬的年代、性质、特点以及随葬礼、乐、兵器诸种,刘延常先生等都有着极好的见解,本人留意先秦考古和古文字有年,欣承著作者雅意惠贶大作,拜读数复,受益良深.借此盛会,仅就对M1出土两件铭文同为“王武之车戈”之思考缀为刍议,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 摘要:战国时期的齐国衡制资料,考古发现数量不多,其中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的2件铜耳杯[1](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为“商王铜杯”)及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的2件银豆(下文简称为“西辛银豆”),均刻有记载自身重量的铭文(下文简称为“记重铭文”),是近年来齐国衡制研究中重要的讨论对象,尤其是商王铜杯,因为出土时间略早,并且标明重量单位,对齐国衡制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贾振国、李零等先生曾先后对其进行过讨论.不过,商王铜杯铭文中使用的量制单位“益”,与齐国“升、豆、区、釜、锺”等量制单位不同,铜杯的记重铭文格式与西辛银豆也不尽相同,这些现象提示,商王铜杯及其铭文所载量制、衡制的国别,或许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由此取得的关于齐国衡制的认识,也有必要重新审视.
  • 摘要: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泰市博物馆合编的《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周家庄》)系统科学地揭列了2002、2003及2004年陆续清理和发掘的78座东周墓葬资料,属于齐文化考古之重大成果.笔者反复拜读《周家庄》,并与新泰出土的陶文相结合,对陶文、兵器题铭以及相关问题试作浅析,兹再就东周墓随葬之货贝作初步探索.
  • 摘要:战国时期齐国诸多大型墓葬中皆设有陪葬墓,虽然高规格主墓多数皆被盗空,但陪葬墓则多有幸免,得以保持完整.齐国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的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较多、随葬品较为丰富的特点.本文拟就齐国陪葬墓中随葬石佩组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国家.漆器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具有胎轻体薄、坚固耐用、防腐耐酸碱的特征,加以装饰精美、色泽明亮、光彩夺目,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从古到今,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件漆碗,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齐国贵族墓中也发现了较多漆器,虽然受北方气候环境的影响而保存效果不佳,但这些发现对于研究齐国漆器及其制造工艺等问题,仍不失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同时对丰富充实齐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 摘要:2012年2月临淄稷下街道办范家墓地出土4件陶俑,由于火候极低及长时间在坑内挤压,出土时已成块状,后修复复原其中2件.2012年秦始皇帝陵9901坑出土的4号陶俑破碎较为严重,后修复复原,俗称“泡钉俑”.这两类陶俑在衣着服饰上均为“偏裻之衣”,本文结合文献“服以旌礼”的原则,对其身份属性进行推测.
  • 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殉的葬俗逐渐改变,开始出现用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的葬俗,这些被扎束成人形的茅草,可能就是俑的最早表现形式,文献记载中称之为“刍灵”.随着这种用人形模拟物代替真人葬俗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玉石、青铜、陶瓷、泥巴、木头等材料来制作人形模拟物,这就是俑.因此,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孔子在看到用酷似真人的俑来殉葬时,仍然认为这是不人道的行为,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可见,以俑代替真人殉葬的葬俗在春秋末期已经广为流行.临淄战国墓中出土的陶俑,高4-11厘米,烧造火候低,俑头部以墨彩勾画眼眉,身上施彩绘,这些陶俑虽然制作粗糙,烧制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国早期陶俑的珍贵实物,对于研究陶瓷、雕塑、绘画等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正如齐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样,齐瓦当在整个中国瓦当史上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齐瓦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地域范围看,齐瓦当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主要集散地,涵盖齐境内广大地区所出土的瓦当.从时间范围看,其上限可至西周,下限直至两汉时期,而不仅仅是指两周时期的齐国瓦当——这从文化的统一性和传承性来讲,更能全面反映齐瓦当的发展脉络,更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 摘要:在山东的早期文字中,有很多特殊的文字,与甲骨文、金文殊不相同,难以看作是由同一个支脉发展而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文字可能是东夷部族曾使用过的但未被传承下来的文字,对于这一观点,深以为是.因为,比较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文字就会发现,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创的文字,如纳西族的东巴文、达巴文、玛丽玛萨文,景颇族的图画文字,彝族的古彝文,傈僳族的竹书文字等.这些文字中一些图画性的象形文字也存在共性,但它们仍是各自独立起源的文字.在山东这个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地域,最初产生的文字的种类也不可能是单一的.随着中原文化的东渐,这些早期文字都没有被继承下来.看到的一些出土古文字资料,当是这些被取代的文字的孑遗,姑且把这类文字称为东夷文字.东夷文字不是某一种文字,是历史上东夷部族曾使用过的各种类型文字的总称.
  • 摘要:齐系以及燕系等北方诸系战国文字中有写作“(簧)”或“(茸)”等形的字,例如:齐陶文的“(黛)”字,见于《陶图》2·203、2·204、2·205,共11例;最近新泰出土的田齐陶文中亦见十余例.燕玺有“(茸)”(《玺汇》2792)字,燕陶文有“(贺)”(《古陶》4·4)字.另有与该字上部偏旁相关的字,例如:燕玺的“(彤)”(《梦庵》)与“(d)”(《玺汇》1670),三晋玺印的“(休)”(《玺汇》1036)等字.
  • 摘要:《陶文图录》第一册编号2·291·1-2·291·4著录的是四件同铭的齐系陶文,但没有交代出土地点,暂不知来源情况,亦不见于《古陶文汇编》.其中第一件和第二件从款识看应当是同一印章钤印的,其余两件款识则不同.编者释为“(苁)(涸)阳(图)豆”,为五个字.笔者认为其所释第二字和第三字应合为一个字,共有四个字.
  • 摘要: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西北的戴庄镇李圩村西,北约3千米与山东省枣庄市接壤.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遗址面积大,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内涵丰富,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
  • 摘要:故都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西周齐国和“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八百多年,涌现了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齐威王、孙武、孙膑、田单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稷下学宫开百家争鸣之先河,《六韬》《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是公认的经典著述,齐故城是城市建筑学的经典案例,稷下学宫是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蹴鞠被确认为世界足球之源,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摘要:齐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淄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对于齐文化的概念,也有多种解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学术研究的目的不同,对于齐文化概念的理解也有许多不同.个人观点,不外乎“齐国说”和“齐地说”两种.“齐国说”认为,“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时间界限应主要定格在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这个时间段;存在的空间范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圈定范围,也就是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齐地说”,则在“齐国说”基础上,将时间界限上下延伸,把齐文化分为东夷文化、齐国文化、齐鲁融合、鲁文化四个时期.客观地说,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人们对齐文化的一般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古老的齐国被划分成许多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社会或行政单元,齐文化的概念相应出现新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
  • 摘要:齐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思想,而科技兴国的思想为齐国历代君臣所重视和传承.齐国的兴盛和强大展现了高度的科技水平,大批精美文物的出土就是很好的证明.以《管子》和《考工记》为代表的论著中包含着系统的科技分类、管理及思想总结,而研究这些思想对当前科技兴国的举措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下面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 摘要:务实性是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务实性,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齐文化的务实思想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贯穿了太公建国、桓管称霸、威宣称雄等齐文化重要发展时期,是齐国经济昌盛、文化灿烂、图霸称雄的思想理论基础,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以下从五个方面来梳理齐文化的务实思想.
  • 摘要:齐国大政治家管仲,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把齐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官吏任命、农业生产、工匠制造、商贾经营,高度概括为“士、农、工、商”综合国家治理和德治、形制的发展体系.在管仲的德治思想体系,《管子》把社会治理定位于政德,把春耕生产定位于春德,把工匠制玉定位于玉德,把时节运行定位于时德,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国家治理的德治制度和工匠形制标准.使齐国的德治、形制思想体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工匠制作的器皿之中,为齐国八百年社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诸子荟萃、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教育的中心.稷下学宫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将稷下学宫与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古希腊柏拉图建立的希腊学园(又称阿卡德米学院、柏拉图学园)相提并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 摘要: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2015年1月,发改委联合中央编制办等12部门共同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标志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 摘要: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齐文化的发祥地.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2015年10月列入《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设20条》重点项目,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将齐国故城列入“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的十大保护展示工程”,并将田齐王陵、临淄墓群列入其中,2016年12月《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突破临淄片区……推动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目标,2017年2月“齐国故都”列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 摘要:在博物馆陈列中,虽然展品是展览的基础,但是现在的展览陈列早已脱离“物”的简单堆积阶段,用博物馆的陈列向观众呈现文物背后的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博物馆的自觉追求.“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话语简单,却包含了博物馆展览陈列理念的转变,展览陈列从文物主体,走向受众主体,从而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所以,展览策划在博物馆陈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为策划的水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展览的水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