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玺

古玺

古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书法、篆刻、汉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专利文献2298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考古与文物、书画世界、中国书法等; 古玺的相关文献由137位作者贡献,包括薛元明、徐畅、李刚田等。

古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7.08%

专利文献>

论文:2298 占比:92.92%

总计:2473篇

古玺—发文趋势图

古玺

-研究学者

  • 薛元明
  • 徐畅
  • 李刚田
  • 萧毅
  • 孙合肥
  • 谷松章
  • 仲威
  • 倪文东
  • 刘洪涛
  • 刘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屈彤
    • 摘要: 《古玺汇编》1654末字原释为“褱”,实际上当释为“褢”。《“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印选辑》第14页有一方未释的晋玺,有学者释为“比亡(“无”或“毋—勿”)■(■—媚)”,我们认为当是“女盲”合文,读为“毋望”或“毋忘”。《古玺汇编》2784次字残损,根据笔画修复后可知此字为“女”。一方网上披露的私人藏印,原释为“文□下□”。原照片倒置,翻转后可知玺文当为“王上之至(?)”。《古玺汇编》4900当读为“慎和敬听”或“敬听慎和”,意即谨慎地听取、应和。
    • 陈维
    • 摘要: 在古玺的学习过程中,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对于初学者,临摹是获取古印技法的重要手段;对于已经掌握了篆刻创作技法的篆刻家,临摹是激发灵感、寻找突破的重要方式。在不同阶段,临摹的“似”与“不似”各有指向,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 李春桃
    • 摘要: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批战国古玺,这批玺印多数曾被著录,也有很多学者加以研究。但由于图版清晰度不足等原因,有的释文存在问题。本文结合原玺印面照片、钤本等信息,对个别玺印进行研究,对以往存在争议的说法加以判断,并对过去阙疑或释读有误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考证。
    • 胡孟强
    • 摘要: 近出《诸子徙信燕赵玺印》和《秦封泥集存》两书,部分文字整理者未释,其中有不少未释字照片较为清楚,将其与同时代其他字形相比即可释出,如"叚阴""成颠""临汉丞印""耤阳丞印""寺宁丞印""豸父乡印"等.
    • 金琤; 刘玉栋
    • 摘要: 名家推介:刘玉栋在书$法与篆刻实践中打下扎实基础,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侧重理论思考与研究。与创作实践相印证。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均能在历史长河中找寻性之所尚点。唐代大草、魏晋小楷、汉隶、古玺秦汉印及明清流派印等,都是其笔底腕下时时消磨的形态。创作书路宽广,功力可观。熟能生巧,时有心得与心境,十分难得,他是学术研究道路中不可多得的青年人才。
    • 方斌
    • 摘要: 印章的收藏与研究行为,大约从北宋始,历代沿承不辍。由实物的搜集开始,继而对其所包含的文字、文献、制度、铸造、书法、篆刻、流派、雕刻工艺等内容进行研究,尤以三百年来为盛。近现代以来,将印章进行先秦古玺、两汉、魏晋印章、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篆刻,在时期与内容方面进行的划分与归类,已经得到印学界的基本共识。如果说印章的收藏与研究,作为铭刻类重要组成内容,传统上属于金石学范畴,那么以先秦古玺、两汉魏晋印章,乃至隋唐以降官印等主体内容作为对象,似乎有着更多的关联内容和体现。尽管先秦、两汉魏晋以前的印章材质上已有玉质、石质、骨质、琉璃等等.
    • 查飞能
    • 摘要: 《倚石山房藏战国古玺》收录古玺202方,是近年战国古玺集录的重要著作.本文校订了书中误释的8方战国玺印文字,并总结了相关玺印文字的古文字学价值.
    • 陶光星
    • 摘要: 孙国柱为"金陵四子"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以古玺印风驰誉印坛,至今仍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印之外,书画并进,令人耳目一新。其印法乳先秦古玺,尤倾心于古陶文和甲骨卜辞,印风苍劲古朴、豪迈恣肆。近年愈发有意味、有内涵,少了昔日的狂放与张扬,多了沉厚、苍涩、平和。正如孙过庭所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是人生的历练与淬炼、岁月风霜的赞礼。
    • 莫小不
    • 摘要: 先秦玺印,或称古玺(印)。“鉩”是“玺”的古体,也作“鉨”“鈢”“■”“■”。[1]自秦朝起,印章中已不用这些古体字形。古玺中绝大多数为战国望,殷商、春秋玺印出土存世者极少。另外,狭义的古玺不包括战国时期的秦国玺印。战国时期承续春秋晚期王室式微、诸侯国称雄争霸的社会背景,在文字和文化艺术方面地域性倾向鲜明,有定型化的趋势,呈现一派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景象。
    • 谷松章
    • 摘要: 印章中对同形笔画的塑造与突出在古玺中已有先例,除著名的"部郧都司工"等一批燕玺外,在战国小玺中也屡有佳作,"宋"(图1)就是有意求同的佳例。同形笔画会造成视觉上的重复感,因而印象突出。同时,同形的部分自然成为有机联系的部分,对章法造成影响。利用同形笔画呼应特别是斜角呼应,效果极为醒目,秦汉印中佳作颇多。当同形笔画不构成呼应时,其情趣、气势也非同寻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