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9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4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1409篇;相关期刊431种,包括北方论丛、中州学刊、吐鲁番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出土文献的相关文献由71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敕瑞、张如青、于正安等。
出土文献
-研究学者
- 胡敕瑞
- 张如青
- 于正安
- 汤漳平
- 胡可先
- 陈良武
- 张玉金
- 徐广才
- 樊丽沙
- 万芳
- 何有祖
- 吕庙军
- 姚小鸥
- 曹峰
- 李学勤
- 荣新江
- 黄德宽
- 丁媛
- 兰碧仙
- 刘钊
- 常佩雨
- 徐丹
- 李冬鸽
- 沈澍农
- 王启涛
- 葛政
- 谭宝刚
- 赵敏俐
- 郜同麟
- 饶增阳
- 倪晋波
- 刘春萍
- 刘洪涛
- 史杰鹏
- 周祖亮
- 廖名春
- 张再兴
- 张显成
- 张秀华
- 张院利
- 张青松
- 彭伟明
- 徐正考
- 方一新
- 曹建国
- 李守奎
- 李春艳
- 李海峰
- 杨现昌
- 杨艳君
-
-
黄杰
-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左传》中两例“荆尸”的内涵逐渐成为楚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曾宪通、于豪亮等学者根据新出土文献将其解为楚月名,但不少学者持异议,并提出多种新的看法。结合前人的研究,并仔细考察上下文可知:庄公四年“荆尸”应解为举行某种祭祀,与清华简《楚居》“夜而内(入)■”的“■”有密切关系;宣公十二年“荆尸”应解作月名,传文本身包含了表明“荆尸”是时间状语的关键证据。这一案例告诉我们,要充分重视利用出土材料解读传世文献的复杂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黄金明
-
-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田章》《韩朋赋》《神乌赋》《妄稽》《反淫》等俗赋,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世俗娱乐教化色彩,另一方面题材内容又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文士传统和民间文化教化传统的统一。参照出土文物中大量的说唱俑(俳优俑、滑稽俑),结合传世文献中弥漫于宫廷和社会中的言语娱乐活动,可以看出,俗赋是宫廷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士子文人和民间艺人的融合。汉代文学的建构随着儒家经学观念的盛行,西汉末至东汉重视文学教化,文学下行,在民间与宫廷、俗与雅中文学随之变化发展。
-
-
孙克诚
-
-
摘要:
在典籍遭到焚毁的时代,"鲁壁出书"使文化的重建成为可能,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开启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研究的分路,带来了一系列诸如何人藏经、何时出经、何人献经、经文字体、事之真假等争议纷纭的学术问题。它成为中华文明永不磨灭的象征,成为民族文化生命力绵延无绝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
-
曹鹏
-
-
摘要:
甲骨文是商代的出土文献,其中一些“吕”字指代铜料。根据卜辞所载,结合考古学成果,商王朝向中条山、南土和西南地区求取铜材。杂质较多的铜材经过分步熔炼后,被制成纯净的铜料,用于浇铸礼器。商代铜料以“钧”为计量单位,彰显了上古时代青铜制造工艺的精湛。
-
-
冯俊
-
-
摘要:
出土文献大大拓展了当代荀学的研究范围,对荀子生平及其影响,《荀子》一书的成书,书中的字、词、篇、章,哲学命题等对象的研究或可正前贤之失,或可补前贤之阙,或可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出土文献使得当代学者对荀子及其文本,先秦儒学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处理好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当代荀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
-
-
-
摘要:
专家评审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方术是《汉书·艺文志》六类中数术和方技的统称,在传统文献研究中,一直不受重视。李零教授的研究,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精义纷呈,具有拓荒的意义。全书从众多的考古资料中爬梳出中国早期的数术和方技的记载,并做了分门别类的列举,对了解和认识中国早期方术有开拓之功。此书论述深入,出入古今,沟通中外,视野宏通,实属难得。
-
-
-
-
摘要:
《出土文献》为出土文献领域首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前身为2010年创刊的同名CSSCI来源辑刊,是本领域重要的专门性学术刊物。期刊于2020年3月推出创刊号,每季度最后一月中旬出版,16开,每期160页。《出土文献》期刊常设栏目包括:(1)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秦汉三国简牍等);(2)出土文献与古代史研究;(3)出土文献与古典学研究;(4)出土文献与思想史、汉语史、科技史、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交叉研究;(5)出土文献学术史、书评、学科综述等。依需要,可另设专题,包括出土文献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等。
-
-
黄璐薇;
黄建辉
-
-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对《楚辞》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汤漳平先生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结合,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了许多前人的谬误,解决了许多学术界悬而未决的《楚辞》问题,同时参与了时代学术论争,推动了《楚辞》的溯源研究和《楚辞》学的发展。
-
-
张淑一
-
-
摘要:
出土文献研究中存在某种“只要不能被证伪的就是真实的”逻辑,与过度疑古派“只要不能被证实的就是伪造的”的“默证法”在学术理路上一致,可谓为一种反方向的“默证”。在具体研究中表现为随意对应、捕风捉影、以主观臆测代替客观证明、用局部经验推论整体等方法论上的错误,并造成以讹传讹、以假乱真、无谓争论等次生弊端。研究应回归历史学“求真”的本质,对出土文献材料进行精密考证与严谨分析,同时对目前尚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要有勇于阙疑的精神。
-
-
唐杰;
刘铭;
陈镱文
-
-
摘要:
相比较现代汉语和传世文献数据库而言,出土文献数据库中的集外字占比较大。因此在利用数字人文手段对出土文献文本处理时,集外字在数据库中的存在形式及参与方式将直接影响信息处理。参考藏文、甲骨文、西夏文的数字化文本的处理方式,提出一种适应于出土文献集外字在文本信息处理中的程序化方法。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出土文献数据库中的数据完整性,也可使得以往不能被用于文本信息处理的集外字参与至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中。利用目前主流的分词工具jieba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出土文献的文本信息处理中是有效的。
-
-
李知默
- 《第七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自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发现以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作为考古实物资料的一部分,出土文献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出土文献”一词是近年来才在学术界流行的,就其概念而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在我国,出土文献的发现古已有之,20世纪以来更是随着考古发掘活动大规模的重见天日,其研究目的不再仅仅为了“证经补史”,相反的,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影愈来愈影响着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以诸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理论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多线考虑,尊重史实.当然,出土文献也有其自身和研究过程中的局限与不足.本文将从出土文献的概念梳理、我国古代及二十世纪以来重要出土文献介绍、出土文献研究之成果简述、研究出土文献的方法论及出土文献的局限性五部分为内容,从多方面综合讨论出土文献的发展与影响.
-
-
-
荣新江
- 《“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命名的,他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Silk Road).后来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Herrmann)又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称作"丝绸之路".由此有的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丝绸之路是从中国中原地区一直到地中海世界的一条贯通道路,人们可以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于是由此推演,进一步认为如果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处于对立或闭关状态,那么丝绸之路就是断绝的;于是乎得出结论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通少断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中外学者并不少,但其实这是对丝绸之路的误解.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看法: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外交之路,更是商业贸易、思想文化的交流之路。传统的汉文史料对丝绸之路的记载并不完整,出土文献可以丰富人们的认识。
-
-
-
蔡淵迪
-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15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一个模拟出土文献残碎情况的小小实验,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纸本文献的“寿命”.即使没有人为毁损,它们也会走向自然销亡.实验结果还显示,本来就已残碎的纸片,越容易变得更为残碎,此其一;沾染了墨迹的纸片也相对更容易损坏,此其二.就此,笔者呼吁学界对于那些出土残碎片提高重视程度,加紧影印和研究.在其自然销亡之前,尽可能地将其中的研究价值发掘出来.
-
-
-
-
孫航
- 《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文章以帛书《系辞》中的“天奠地庳,键川定矣”等5个句子为例,对古语中个别的疑难字句进行了补充论证、疏通解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一、在尊重文字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近真、近是和便于技术处理的原则,去取裁断,而不必一味地唯古、唯真、唯形是从;二、废字不录而只做必要的交代。
-
-
段真子
- 《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暨旅顺博物馆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讲述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佛教经典,共有十三部进入《大正藏》系统,系于本缘部佛传类1.其中,体量最为庞大的,当属六十卷本《佛本行集经》,其它十二部佛经或者几卷,或者十几卷的篇幅而已.这部经典并非该类佛经中最早或最晚翻译者,但产生的影响却最为深远.因为篇幅巨大,《佛本行集经》对释迦牟尼出生、成道等生命过程的记述、描写,更为充分和细致,这就为后代相关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唐五代流行于敦煌民间的"成道"题材变文、讲经文,就被认为是取材于《佛本行集经》的通俗文学作品.笔者有幸参与“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项目组迄今共检出旅博藏《佛本行集经》残片173件(详细目录见附表),大幅度增加了吐鲁番地区出土《佛本行集经》的残片数量,亦使相关研究具备一定条件。
-
-
段真子
- 《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暨旅顺博物馆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讲述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佛教经典,共有十三部进入《大正藏》系统,系于本缘部佛传类1.其中,体量最为庞大的,当属六十卷本《佛本行集经》,其它十二部佛经或者几卷,或者十几卷的篇幅而已.这部经典并非该类佛经中最早或最晚翻译者,但产生的影响却最为深远.因为篇幅巨大,《佛本行集经》对释迦牟尼出生、成道等生命过程的记述、描写,更为充分和细致,这就为后代相关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唐五代流行于敦煌民间的"成道"题材变文、讲经文,就被认为是取材于《佛本行集经》的通俗文学作品.笔者有幸参与“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项目组迄今共检出旅博藏《佛本行集经》残片173件(详细目录见附表),大幅度增加了吐鲁番地区出土《佛本行集经》的残片数量,亦使相关研究具备一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