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俗赋

俗赋

俗赋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专利文献1297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北方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学刊等; 俗赋的相关文献由63位作者贡献,包括伏俊琏、马丽娅、赵逵夫等。

俗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5.54%

专利文献>

论文:1297 占比:94.46%

总计:1373篇

俗赋—发文趋势图

俗赋

-研究学者

  • 伏俊琏
  • 马丽娅
  • 赵逵夫
  • 毕庶春
  • 廖群
  • 欧天发
  • 万光治
  • 何家兴
  • 何晋
  • 俞忠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吴怀东
    • 摘要: 《前殿中侍御史柳公紫微仙阁画太一天尊图文》是一篇独特的题画文,风格“古怪”,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与文体特点还存在很大争论。此文具有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反映了天宝时期道教兴盛的社会状况与时代特点。就文体性质而言,此文采用了俗赋的手法,类似于“辅教”之小说。这篇“古奥”之文反映了杜甫对道教有相当的了解和一定的兴趣,但其应酬性与虚构性亦表明杜甫并非纯正的道教信仰者,反映出杜甫虚构性文学创作的才能。这种独特的文体试验显示民间文学、宗教文化对杜甫的深刻影响,可惜唐宋转折和相关文化、文学背景的丧失使得后代读者看不到这种影响,并导致对此文思想倾向与文体性质的误解。
    • 黄金明
    •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田章》《韩朋赋》《神乌赋》《妄稽》《反淫》等俗赋,一方面具有很强的世俗娱乐教化色彩,另一方面题材内容又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文士传统和民间文化教化传统的统一。参照出土文物中大量的说唱俑(俳优俑、滑稽俑),结合传世文献中弥漫于宫廷和社会中的言语娱乐活动,可以看出,俗赋是宫廷贵族文学和民间文学、士子文人和民间艺人的融合。汉代文学的建构随着儒家经学观念的盛行,西汉末至东汉重视文学教化,文学下行,在民间与宫廷、俗与雅中文学随之变化发展。
    • 刘书刚
    • 摘要: 张衡、赵壹是抒情小赋的早期代表作家,但两人的写作策略实有尚雅、近俗之不同。《归田赋》描绘了由山川自然、琴书写作构建的清雅文人生活,体现赋体偏于雅正一脉的新的书写探索。《刺世疾邪赋》在体式上则采纳了较多的俗赋因素,以此表达激切的思想,使疏狂狷介的文人形象进入赋体之中;《穷鸟赋》也体现出赵壹用比兴之法,改造以动物故事为主题的俗赋,用以抒发情志的努力。二人赋作抒情方式的不同,除受其性情、境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源自所用体式的雅俗之别,这也表明在赋体的抒情转向中,雅俗两类体式各有其贡献。
    • 陈琴容
    • 摘要: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和刊布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溯源古代小说文体的发生,考订志怪小说的流变,厘清具有叙事性、形象性、虚构性等特征的故事俗赋与小说文体的联系.利用出土文献开展古代小说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古代小说研究,而且也可以为今天的小说、戏剧创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 杨倩
    • 摘要: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P.2621保存完好,正面抄《事森》,为敦煌净土寺学郎抄写于戊子年(公元928年).背面抄书状四首、《子灵赋》《渔父歌沧浪赋》《贰师泉赋》《占耳鸣耳热心惊热目润等法》及多处杂抄,由多人抄写.背面抄写时间晚于正面且相去不远.P.2621卷背杂抄涉及净土寺寺学、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以写本为单位对卷子内容进行整体考察,探讨了净土寺的寺学及日常事务情况.
    • 萧虹
    • 摘要: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1993年西汉墓室出土的《神乌赋》是20世纪辞赋文学考古的最重大发现.《神乌赋》所包含的意象和思想十分丰富,其主题是多面的.《神乌赋》的发现毫无疑义地证明俗赋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存在,将俗赋的出现提前了数百年至一千年.《神乌赋》反映了中国固有的赞美女性牺牲精神的传统,或者是男性尽在不言中的一厢情愿.其真正不凡的意义在于女性角色可见度远远超过男性,并且对女性赋予强有力的自主能动性.
    • 尤红娟
    • 摘要: 敦煌遗书中留存的俗赋属于民间赋,多采用通俗夸张的语言铺叙故事、描写人物,一方面揭示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中的各种矛盾与危机,另一方面讽喻现实。根据其写作内容和语言特点,可以推测传播者主要是民间人士,还有一类是底层文人,创作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欣赏需求,实现大众的娱乐目的。目前所看到的敦煌俗赋,传播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讲诵或讲唱的方式在民间传播,另一种则是通过抄写的方式流传四方。唐代俗赋的受众很广泛,波及宫廷和民间,包括文人群体,因切近下层人民的生活,取乐于万民才是真正的传播目的。唐代通俗文艺发展繁荣,民间娱乐日益多样化,戏曲、唱词等民间文学发展迅速,俗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俗赋的影响力并未消失,它附着在变文、小说、戏曲等其他通俗文艺之上,在民间传播。
    • 陶明玉
    • 摘要: 《三国志》注引《魏略》关于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小说史价值。通过对先秦汉魏俳优俗赋的考察,可以发现曹植所诵“俳优小说”实则是俗赋。相关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均表明,在汉魏六朝时期,俗赋已经发展出以演诵故事为主的一脉,成为唐宋说唱文学的源头。以“俳优小说”为切口和出发点,继续考察敦煌俗赋与变文、话本的关系,可以发现俗赋是唐宋转变、说话等讲唱文学产生的文体基础。据此可以推论,白话小说的母体源出于汉魏六朝以来的俗赋。如此则可将中国白话小说的起源追溯至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