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1
  • 召开地:苏州
  • 出版时间: 2001-03-24

主办单位:上海市语文学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勒X"复合词是指苏州话中的一种虚实兼用的复合词,包括"勒里[l(e)?23--2 li-55]、勒哚(=勒笃)[l(e)?23--2 to?-5]、勒浪[l(e)?23--2 l(a)-55]、勒海[l(e)?23--2 hE-55]、勒搭[l(e)?23- ta?5-2]".类似结构的词散见于各地吴语,如常州的"勒头"、杭州和宁波的"来东"、绍兴的"来埭"、无锡和金华的"来里"、台州(椒江)的"在垯"、丽水的"(陛垯"、温州的"是搭"等。人们可能认为这类复合词是吴语的特色成分,其实这类复合词还见于许多南方方言,如广州话的"喺度"、福州话的"著礼"、泉州话的"(伫)例"等。因此,本文对苏州话"勒X"复合词的分析,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于其他方言中的同类词项.
  • 摘要:在上海方言里,和整个吴语的情况一样,中古时的全浊声母字和中古时的清声母字的读音有明显不同。吴语里的这种情况引起了语言研究者长久的广泛的兴趣。廖荣蓉(1994)对这些研究曾有一个概要的综述:"关心这个课题的学者很多,国内、国外涉及这个课题的论文也都很多。绝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听觉印象进行分析的。主要观点包括这样几种:(一)罗常培(1956)认为:浊塞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是典型的浊辅音.(二)王力(1956)等学者认为它们成阻的前半声带不振动、后半才开始振动,所以应标写为[pb、td、kg]等。上述各个结论,特别是利用实验手段所获得的结论,都是确凿不移的。本文的讨论是在上述各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文称之为对上海方言浊声母的再研究。本文讨论三方面:1、在上述的浊辅音的各个特征中,究竟应该以哪一个作为分辨浊音的主要依据?2、浊辅音的区别层次问题,即这种区别究竟应该看做是声母层次的呢,还是韵母层次的呢?3、上海话中的一种真浊音声母。
  • 摘要:本文从读音类型及其分布、全浊声母清化的过程、全浊声母清化的原因以及三分格局问题四个方面探讨了南部吴语中的全浊声母问题。
  • 摘要:本文诠释苏州方言词语,所收条目绝大部分是叶祥苓《苏州方言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没有收的;带星号的条目《词典》已收,但本文释义有较大不同.所用体例跟《词典》相同,语音系统请参看拙著《苏州方言语音研究》.
  • 摘要:(1)本词表所收方言词语通行于无锡市区。(2)本词表以记录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并不注重考证本字,尽量采用民间通用的俗字,或写方言同音字,这些都加括号说明。“□”表示该音节无同音字可写。(3)对词条的释义力求通俗简明。一个词条有几个义项时,常用的义项列在前面。举例时被释词用浪线(~)替代。(4)词语依韵母次序排列。根据上述说明,本文对无锡方言的单音词进行了汇总诠释。
  • 摘要:溧水县共有17个乡镇2000年乡镇调整前。此次笔者调查了乌山(铺头村)、拓塘(陶家村)、城郊(陈沛桥村)、东庐(臧笪里村)、白马(梅家村)、东屏(王家山村)、渔歌(杨家庄村)、孔镇(孔镇集镇)、晶桥(上堡村)、和凤(黄家村)、云鹤(大城村)、石漱(李家村)、明觉(大后村)、在城镇(大东门街)等14个乡镇14个点。本文就这14个调查点中“佬”字主要作两个方面的考察:1、考察“佬”的语法功能及使用情况,主要考察“佬”的语法属性、组合能力、充当成分、表义功能及使用情况等五个方面的问题。2、内部主要差异所呈现出的状态。
  • 摘要:赵元任先生在《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中对常州话的语助词作了较全面的描述.其中论及"到则"(ta(w)ts(e)),说明"到则"的用法是表示"动词结果",相当于北京话的助词"得、到",其前面的词是"有程度的词",如"快活到则说勿出格哩"(北京话:快活到不知怎么说了).仔细分析,常州话中的助词"到则"担当着两种不同的语法角色,"到则1",充当结构助词,其语法功能相当于北京话中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的"得";"到则2",充当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加重语气,表示程度加深,含有"很怎样"的语义,如"好到则"就是北京话"很好"的意思.两者角色的转换又可以是非常灵活的.本文意在前人阐述的基础上,对"到则"的分布状态及语法意义作尽可能仔细的分析认识.
  • 摘要:常州属吴语区.所谓"常州"有两种概念:一是指大常州概念,除常州市区外,还包括金坛、溧阳、武进三个县级市;一是指小常州概念,仅指常州市所辖的几个区.金坛、溧阳虽属常州辖区,但其语音特点与常州市区相差很远,有个别区域的语音(如金坛)更接近于江淮官话.武进语音与常州语音相差不多,但也有相异之处,如武进的薛家等地就有舌叶音声母,常州市区及武进大多数地区就没有.本文分析的常州话就仅指常州市区和武进大多数地区的语言.
  • 摘要:"霍"是浙北吴语里使用极其广泛的一个词。这里的浙北特指浙北十县,即湖州片的湖州、德清、长兴、安吉,嘉兴片的嘉兴、海宁、海盐、嘉善、平湖、桐乡。“霍”是嘉兴各县的读音,读阴入短调,记作[ho(?)],写作"霍",内部读音一致。湖州各县均读舒声长调,但内部读音不太一致,湖州、长兴读阴平调,记作[ho]或[u],写作"花"或"乌",安吉读阴上调,安吉记作[doη],写作"董"。嘉兴片的“霍”和湖州片的“花、乌、好、董”是同一来源,还是另有来源,尚不清楚,语法形式虽然不同,但语法位置和语法意义都是一样的。因此,本文对浙北吴语里的"霍"进行了探讨,随着语言的发展,浙北吴语中的这个指示代词“霍”隐隐约约地似乎有一种虚化的趋势,或者说正开始处于实词虚化的语法化过程之中。
  • 摘要:笔者的母语浙江嵊县长乐方言中也有一些群母不是属于三等的字,由字音推断初步认定有26个。长乐话群母字今声母洪音读9、细音读dz。目前还没有发现四等字,所以26字的声母全部属于一、二等,读9声母。本文将这些字按《方言调查字表》十六摄的顺序排列,每字在字形或“口”号后注音、释义、举例,括号内标出在(切韵》音系的音韵地位(摄、开合口、等、韵、声调)。26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出了字形的,按照李先生的方法,根据音义,可以判断在《广韵》或其他文献中属于见、匣、疑、影等声母,在标出音韵地位之后,又分别标明该字在(广韵》或其他文献中的反切和所属声母,共17字;二是,在《广韵》或其他文献中一时找不到相应的字,用“口”号代替,考虑到这个字的音韵地位还需要证实,所以在标出音韵地位之后,又选择一两个同韵字加长乐话往音,共9字,前有“*”的是李先生文中论述到的。
  • 摘要:本文探讨了宁波方言的三个方面的特点,依次是:1、“下饭”一词的古今说法;2、对“倭豆”一词的语言渊源的考察;3、借手和顺手的语言含义。
  • 摘要: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L.R. Pamer)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的确,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语言中的词汇表示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许多地名尤其是方言地名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风貌。鉴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舟山群岛岛名的文化:1、形象思维特征;2、平衡、和谐与讳秽趋雅的审美心理;3、海龙王信仰与佛教信仰;4、地域特色和历史印迹。
  • 摘要: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吴语区分6片:太湖片、婺州片、丽衢片、台州片、瓯江片、宣州片。由于宣州片的语料不足,本文只讨论前五片的音韵对应关系,逐条讨论的时候,每片选一个地点方言作为代表,在本文中出现的各地点方言的隶属情况如下,太湖片:绍兴、上海;婺州片:金华、兰溪、永康;丽衢片:丽水、常山、龙游;台州片:台州;甄江片:温州。韵目举平声以赅上去,例如“尤韵”兼指有韵和宥韵。
  • 摘要:汉语方言的研究和音韵学的研究是二重证的,方言研究为音韵学提供了活语言材料,而音韵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切韵》音系的研究又为汉语方言的语音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坐标。随着方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方言史的探索,一些音韵学上几乎确定的结论又有了重新讨论的必要.本文以侯韵为例,探讨吴语中一等字带[-i-]介音的问题,说明汉语方言史的研究给音韵学研究带来的一些影响.
  •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吴语中用“官/干”来表示孩子的语言应用方式;其次,探讨了佤语中用“官/管/果恩”表示孩子的语言应用;最后阐述了闽语用字“囝”的语言起源。
  • 摘要:吴语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言,对相对而言比较年轻的普通话来说有不少可供后者参考的地方。当然,参考和借鉴也仅仅是参考和借鉴而已,并不能作为唯一依据;方言语法现象并不能作为普通话语法现象分析的唯一依据,实际上两者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只要运用得当,参考和借鉴方言语法,可以给现代汉语通语的语法研究带来很多启发和参考价值,这也是无可置疑的。本文只讨论吴语中相当于普通话“在那里”的“辣海/勒海”等的语法化现象和在普通话中类似的现象。
  • 摘要:作者一直致力于吴语声调及变调的研究。在《曲线拟合——一种新的声调描写法》(平2001)一文中,首次采用"曲线拟合法"对上海方言的五个单音节声调作出描写和分析。传统"五度制标调法"的缺陷主要在于:(1)凭人的听感来记录声调,其准确性同记音人的审音经验有很大关系,主观因素太强,不同记音人对同一种语言或方言的记音结果也会不同。(2)基于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系统上,这种语言或方言的1,2,3,4,5度与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1,2,3,4,5度无可比性,不利于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因此,本文将用“曲线拟合法”对南北吴语的代表方言点—上海和温州的单音节声调进行对比研究,并试图得出两地单音节声调的某些共同规律。
  • 摘要: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1958:156)里曾经说过:"在吴方言里由于麻韵二等字一般高化为o,三等照系字也跟着走,念成o。在这一点上看得出吴方言也曾经过卷舌音的阶段,以致影响到韵头i的失落。"中古三等知组和章组的两套声母,在吴语中是否经过卷舌音的阶段,确实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据笔者所见,目前似乎尚未发现有详细论述该问题的论文发表。因此,本文考察北部吴语中麻韵章组字韵母呈现出圆唇元音-o的发展过程,以及与之相关声母的演变过程,就关于三等知组和章组声母在吴语里是否存在卷舌音的阶段的问题。
  • 摘要:湖州本地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湖州小片方言。“百坦”是湖州本地方言中一个颇具特色的词语,它的源头不得而知,据南京师大叶祥苓教授介绍,1937年他十岁时随父母逃难到湖州,曾听到湖州人说到“百坦”一词,是“别着急”的意思。“百坦”在湖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男女老幼,街头巷尾,交往沟通时几乎都有个“百坦”,外地人初到湖州往往对此印象深刻,时不时也会有意无意地用上一句“百坦”。鉴于此,本文对湖州方言一词“百坦”进行简要论述,从湖州周边地区的情况看,“百坦”及其近义词并不能与湖州的“百坦”完全对应。“百坦”在湖州颇有点儿“对任何事都坦然处之”的意思,它所体现的心态、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蕴涵的社会文化含义,是值得作进一步的考察的。
  • 摘要:语气助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虚词,附着在句后表示全句的语气。一个语气助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一种语气又可以用几个语气助词表达。语气助词的语气作用对非母语的人来说常常难以体会,对是母语的人来说也较难分析其确切语义。因此,本文尝试穷尽分述苏州话的语气助词,第一部分先列出各个助词所表示的分项语义,本文采取的是细分穷尽式,注音用新派音系,注音中有两个或音的以前面的一个为常见;第二部分以各项语义为纲,集中排列能表达该种语气的助词,接着举例说明。
  • 摘要:1964年夏,笔者和傅国通先生去义乌调查方言。当时了解到义乌话将古鼻尾舒声韵帮端母念[m]和[n、η]的现象,同时又碰到古宕江两摄的韵母读音问题。此音首先是将舌根顶住上腭发出[η],但又不是纯粹的[η],而是在发[η]时同时圆唇,却又没有[u]介音,而是圆唇[η]。那时我们不知道用什么音标记录此音。请教李先生后,才知道用[η]记音。1982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吴语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又讨论过[η]韵问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同行们对义乌方言里的古鼻尾韵帮端母的读音问题仍有误解,对[η]韵的读音问题也有不同意见。因此本文想再次阐述义乌方言里的几个读音问题,义乌话是浙江吴语中比较复杂难懂的一种方言,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有许多与其他方言不同的声母、韵母和儿化变音。如果了解了它的不同点,就容易懂了,本文介绍这些与众不同的声母、韵母和儿化变音,就是为了让同行们能更好地了解它、掌握它、研究它。
  • 摘要:本文作者曾在《"金华普通话"探微》一文中提到过金华文化人历史上早存的官话意识,该文对金华文化人(主要是中青年)所说的普通话作了初步探究.承前文,本文对金华六七十岁以上的文化人所说的带有官话腔的金华话作初步探讨.如果把普通话和方言作为两极比较的话,我们不妨把金华话中接近普通话的过渡语称为"金华普通话",把接近方言的过渡语称为"金华官话".
  • 摘要:本文讲温州方言在构词法中由词根或根词增生表情修辞变式的各种手段及型式:阐述重叠式,附加式中“阿、老”头、“儿、子、头、老、三”尾,代词“哈(丐)”头、“厘、赖”尾,形容词副词的“相、能、似”尾等变式,还有嵌衬式、形容词动词的摹状式变化等实例。并以“摹状式”的各种变化形式、扩展形式的描写及分型作为重点(严格说来摹状词素只是描写情状的附着词素还不是词缀,所以跟前面那些重叠附缀构词变式不是一个层次),此外从表情导致的词汇变化角度还附带谈及讳称等方面的问题。
  • 摘要:南通话、金沙话、通东话是江苏旧南通县(县治为今南通市城区)三种主要方言.金沙话处于东部的通东话和西部的南通话之间,通行区域最小,使用人数最少.当时作为县城方言的南通话是该地区的优势方言.而今通东方言区的优势方言是启海话(属北部吴语苏沪嘉小片),这跟解放后的行政区划的变动有关.金沙方言区今属通州市,通东方言区今分属通州、海门、启东三市.南通话和通东话,既有各自的一些特点,又有不少共同点.金沙话处于南通话和通东话的中间地带,又兼有这两种方言的特点.本文对此试从语音和词汇两方面作些比较分析,以探讨其关系。
  • 摘要:启海方言(崇明话)、通东方言属于吴方言,南通话、如东话属于江淮方言。金沙话作为两大方言区交汇处的方言,到底是属于吴方言,还是属于江淮方言,过去人们众说纷纭,专家们至今也说法不一。有人甚至认为金沙话是方言岛。笔者出生于金沙话范围内的十总镇,又在金沙生活了四十多年,熟知金沙话内部的对应关系。从对金沙话声韵调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有少数地方同江淮方言有些相似,但其中绝大多数还是和吴方言相同,尤其是其声母中至今仍保留了古全浊音这一明显特点。对照吴方言主要语音特点,本人认为:金沙话属于吴方言体系,它是江苏省境内最北端的吴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将金沙话和通东话归属以常州话为代表的毗陵小片。这种分类与通州一部分人群过去从常州地区迁移过来的情况是相符的。由于方言的演变,金沙话、通东话与常州方言有较大的差异。徐铁生先生通过研究建议把金沙话、通东话从毗陵小片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西至金沙东至吕四的吴方言金吕小片。笔者认为把金沙话界定为吴方言金吕小片是比较科学的。鉴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通州方言的概况;其次,探讨了金沙话的声韵调及其配合关系;最后,阐述了金沙话声韵调的特点。
  • 摘要:徽州方言全浊字今读统计徽州方言的全浊字今读值得关注。以前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徽州方言的全浊字今读声母逢塞音和塞擦音的时候有送气和不送气两种,相对而言,读送气声母占多数。实际上,徽州方言内部差异比较大,一方面,各个县之间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一县之内城乡差异也比较大。全浊字的声母今读也有这种情况。本文对徽州中心区域七个调查点的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全浊字今读进行统计(材料来源:北京大学方言调查实习队1995年6-7月),由西向东:休宁海阳、休宁万安瓯山、屯溪阳湖、黄山汤口、歙县西乡岩寺、歙县北乡富进堨、歙县南乡塘里,并探讨了徽州方言全浊字今读与吴语的关系。
  •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事实揭示,吴语广用式一类的连读变调与北京等方言的轻声有着某种相似性。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思考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关系。平山久雄《从历时观点论吴语变调和北京话轻声的关系》较早注意到吴语连读变调和北京话轻声的共性,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我们赞同平山先生打破"吴方言的变调和北京话的轻声是两回事情"的老观念,树立二者"基础是共同的……是密切相关的"新认识,也赞同他将变调和轻声与语法因素相联系的思路.至于二者的基本共性究竟何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何,本文则将提出不同的看法。
  • 摘要:丹阳是江苏省沿沪宁铁路的一个市,隶属镇江市,东邻常州武进,南邻金坛,西与西北与丹徒为邻,东北以长江为界。这个地理位置使丹阳恰恰位于江淮官话和吴语的交界处,所以其方言现象十分复杂,有"小小丹阳城,四门十八腔"之说。南京大学蔡国璐先生在《丹阳方言字典》中根据丹阳各地方言的特点,粗略地将其分为四片:第一片以云阳话为代表;第二片以吕城话为代表;第三片以河阳话为代表;第四片以埤城为代表。本文对丹阳方言第一片中的行宫镇新派方言从声韵调及同音字汇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 摘要:疑问:1、说“仔”标记实现体或完成体,那么,它标记的到底是实现体还是完成体?2、上海话中的“仔”怎么会既标记实现体或完成体,又标记持续体?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澄清这些疑问。为便于探讨,下面暂且把标记所谓实现体或完成体的“仔”记为“仔1”,把标记所谓持续体的“仔”记为“仔2”。
  • 摘要:由于社会的飞速演进,现代上海话正以过去100多年前从未有过的速度在发展着.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区分的"老派"、"中派"和"新派"上海话,其定义现在都应该作相应修改.可以说,20年过来了,当年的"中派"现在正在逐渐成为"老派",而当年的"新派"却已经代表着现代上海话的主流.本文所说的"现代上海话"就是指现在40岁左右的上海人所说的上海话.
  • 摘要:苏州铁路窗口用语是一种普通话和苏州话的中介方言,由两种途径形成.一种其母本语为普通话,只是沾染了苏州话典型特征.一种以苏州话为母本语,普通话为目标语,而将苏州话典型特征带进目标语.两种途径所形成的铁路窗口用语的方言特征相同.苏州铁路窗口用语实际上就是以普通话为底本语,经过些许苏州话的变异而形成.本文以中介方言的特点为切入点,意在探讨方言接触时所发生的语言变异现象.
  • 摘要:明末冯梦龙编的《山歌》是一部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的民歌集.《山歌》的编者比较忠实于原作,因而既保留了民间歌谣的特色,也保存了较多的吴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有些至今仍在吴地通用,有些由于时隔数百年在吴地也已趋消失.这两类词语都有必要作些注释.本文选择部分词语作注.本文所释词语,以《山歌》中出现的前后为序,例句后注明页码.所据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释义一般只释文中有关的意义,词语的喻意、双关等一般不注明.
  • 摘要:1998年,华中理工大学的方言调查小组在汪平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对宜兴西南的张渚方言进行了调查,对调查材料进行了研究整理,写成《宜兴(张渚)方言词汇》一文,笔者当时也协助并部分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是,地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处的张渚,词汇十分丰富,遵照汪平教授的嘱咐,笔者又继续调查,新发现了不少词语,于是继续整理成现在的这篇文章,此文按照原《宜兴(张渚)方言词汇》一文的写法撰写,按照汪平教授的以连调组为单位的方法记录声调。
  • 摘要:本文所有例子的调值描写主要根据笔者的家人(均为常州出生,目前均在常州工作,未长期离开常州)和笔者本人,以及镇江师专中文系常州籍学生的发音记录,参考拙作《常州方言双音节词连读变调》整理而成.
  • 摘要:这里说的浙中吴语是指分布在浙江省中心地区的一群地点方言,它包括武义话、永康话、金华话、义乌话、东阳话、缙云话等。在上述这些方言里,古帮母端母大都分化为鼻音声母[m][n]和塞音声母[p][t]两类,有的还有边音声母[l],那就是分化为三类了。这种语音分化现象,尤其是鼻音化和边音化现象,在吴语内部是很特殊的,在全国汉语方言里也是少见的。早在70多年前,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就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对永康话帮端母的读音作过精辟的分析。近几十年来吴语方言经过普查或重点调查,其中对于浙江中部方言帮端母的读音情况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都在《浙江吴语分区》(杭大学报1985)和《吴语的分区》(方言1986)中作过综合的举例性的报道,也有像义乌、武义、汤溪等方言的专文刊布,有些吴语专著中也有所论及。笔者想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新近所得的资料,再作些综合性的阐述。本文罗列比较古帮母端母字在今武义话、永康话、金华话、义乌话、东阳话、络云话里的读音,亦即以古鼻尾韵和非鼻尾韵分项编制了四个比较表:1、古鼻尾韵帮母字今读音;2、古鼻尾韵端母今读音;3、古非鼻尾韵帮母字今读音;4、古非鼻尾韵端母字今读音。这里说的古鼻尾韵是指“咸深山臻唐江曾梗通”九摄的舒声韵;古非鼻尾韵是指“咸深山臻……”九摄的入声韵和“果假遇蟹止效流”七摄的韵。
  • 摘要:绍兴方言中的述语重叠式有两种,表达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第一种是表示动作的量,即表动作的短暂或尝试性,如"葛*本书让我看看","我来问问伊",第二种是表示反复问,如"葛*本书诺*有有?""糕干诺*要要吃?"赵元任曾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指出过这第二种重叠式的特点,说绍兴方言"光把动词说两遍就算问话式",实际上上述第一种重叠式是两个述语间减少了"一",第二种重叠式是两个述语间减少了"勿",鉴于此,本文就绍兴方言中的两种述语重叠方式及其语义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拟在短语音系学的框架内讨论吴语宁波方言功能词的变调,及与句法之关系。 关于宁波方言有多少个单字调一直众说纷纭,最多有报道是八个,最少是四个.据本人调查,宁波老派单字调是七个,即阳上与阳去合,但已不多见,现在主流的是六个单字调,即阳平、阳上和阳去三个阳调合,最新的有些年轻人有显示阴平与阴去合的趋势,也即是和镇海方言一致了,因为镇海就是五个声调.
  • 摘要:《宁波方言词典》是一本很好的方言词典,著名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在“序言”中说,他有三点深刻的印象,其中第三点是:“《词典》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尽量追溯词条的历史来源,注明出处。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和研究,真如大海捞针,但《词典》在浩瀚的书面海洋中捞到了相当数量的有价值的‘针',为宁波方言词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这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其中某些条目将来读者可能会找出毛病,提出补偏救弊的意见,但这不会对这本《词典》的质量带来什么影响。”因此,笔者在浏览明清白话小说等近代汉语作品时,发现一些词语似可当作宁波方言词语的历史来源来看。本文就《宁波方言词典》中已经收入的一些语词作一些考源,以求教于方言研究的专家,特别是《宁波方言词典》的编著者,其中有些在《吴方言词典)(以下简称《吴》)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中也收。
  • 摘要:罗杰瑞(1979)认为闽语词汇有三个不同的时代层次,有厦门话“石”的三个读音为例:[tsio(?)8],就是石头的意思,汉代移民所说的汉语方言的遗迹;[sia(?)8],用于石砚[sia(?)8h(i)6],从南朝的雅言借来的;[sik8],是一般的文言音,唐朝中叶以后借的。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江山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1、文白读是方言词汇历史层次的标记。;2、江山话表达同一个意思,口语说法跟书面语说法的差别。
  • 摘要:诸暨话的俗语中,像"毒头毒脑"一类词语(概括为"x头x脑"),数量比较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高.本文根据收集的资料,按词义、词性和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简略地进行介绍.
  • 摘要:钱乃荣曾经指出,吴语太湖片川沙方言仍能区分深臻摄三等见晓组字和曾梗摄三四等见晓组字.其实,在吴语区,这种现象分布得很广泛.本文主要介绍①川沙方言(属太湖片)、②庆元方言(属处衢片)、③江山方言(属处衢片)、④永康方言(属婺州片)和⑤温州方言(属瓯江片)的材料,并讨论有关问题。为了避免问题复杂化,本文专门介绍、讨论舒声字.
  • 摘要:潘悟云的新作《吴闽语中的语音特征词——三等读入二等的语音特征词》提出了"语音特征词"的概念。有些有发生学关系的姊妹方言之间,一些常用词读音很特殊,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他把这些方言词称为语音特征词。这一提法对于进行方言间的语音词汇的比较是很有意义的。凝固在常用词里的特殊读音既不可能是误读音,也不可能是借用音,而是经过方言语音变异的特殊过程形成的。如果不同方言间这种特殊读音存在着明显的对应,便可以说明方言之间的历史关系。该文所列的5个字在吴闽两方言中确实大多有明显的对应,可以确认为“语音特征词”。本文提供了若干闽语的语料佐证。
  • 摘要:方言分区的目的之一是探讨语言在地理上的分布、历史上的演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假定,长江流域吴语和官话边界地区祖方言的吴语色彩比较浓,官话色彩是后来慢慢演变进来的。官话因素由北向南逐渐地渗入该地区,这些变化不是一下子发生的。可以观察到,从北到南地理上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时间上的即历史上的变化。比方说中古时代的浊声母在吴语中得到了保留,而在通州一带,可以看到浊声母演变出来的浊流,正在向清声母送气发展。这个现象很可能反映了官话方言阳平调清声母送气的过程。又譬如日母字和微母字,由鼻音到非鼻音的演变,在通州一带已经基本完成了。这说明非鼻音声母的变化要比阳调类送气清音的变化来得早。本文根据以上情况探讨了几个过渡地段方言点的演变情况。
  • 摘要:本文探讨了吴方言中7个词语的含义,依次是:1、结合《海上繁华梦》讨论了“心焦”一词;2、结合《生绡剪》讨论了“桌凳”一词;3、结合《鼓掌绝尘》讨论了“听”以及演、财香、卵袋和娘戏七词。
  •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研究也已有很长的历史.本文采用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吴语区内部五片词汇的相关度.所谓相关度(affinity)是指同一个词目在不同地区说法相互的接近程度.现代吴语区可分为六片:太湖片、宣州片、瓯江片、婺州片、丽衢片和台州片(《中国语言地图集》).宣州片由于缺少语料,暂不涉及,上述五个片各取一个地点作为代表:上海、温州、金华、衢州、临海.每点用统一的调查表记录784条词汇.本文拟通过对词汇的语音表现形式进行语素相关和语音相关的计量研究,计量过程中以声学和生理语音学所得到的数据制作语音相关系数,采用加权(weight)的方法计算.
  •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苏州话中人称代词构拟中的时间差问题,依次是:1、叠架形式感染形成“三侬”;2、感染源和感染形式语音变化的时间差;3、“三侬”语源的另一种构拟方案;4、第二人称演变为第三人称;5、人称代词的演变和吴语的历史层次;6、吴语第一人称的“吾”和“吾侬”。
  • 摘要:湖州是太湖南岸的一座历史古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州,因地滨太湖而得名。唐时辖境包括吴兴、德清、安吉、长兴等县。宋初改名为安吉州,元称为湖州路。湖州素有丝稠之府、鱼米之乡的美称,但各县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安吉和长兴两县,特别是安吉县,地处浙北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增加生产力,历史上曾多次吸纳外地移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①”。外地移民的大量涌入,也把他们的语言带进了安吉。随着交际的频繁,各种语言互相影响。官话与吴语,浙南吴语与浙北吴语,不同的方言开始碰撞,使方言发生了种种变化。本文试分析该地区多种语言的分布、接触与影响,并阐明其中的规律。
  • 摘要:语言是有层次的,语音也是有层次的.语音在不同层级上如何表现呢?本文采用语音学的方法结合音系学的原则来分析语音的层次,以老派苏州话为例做一个尝试,来考察它的元音格局.
  • 摘要:义乌话属浙江吴语金华片.[n]在义乌话里单独成音节,意思是"儿".它附加在别的词后,可以表示:①区别词性,加在动词、形容词后使之成为名词;②具有小称的修辞作用。据报道,义乌话共有54个韵母,其中32个白读韵母,19个文读韵母,韵母收喉塞音的入声韵都是文读韵母①.另有3个韵母[ai,au,iau],它们文、白同韵,本文算作白读韵母.义乌话只有白读音才能加[n]尾,文读音的字都有其相应的白读音,所以文读韵母不在本文分析范围之内.现把义乌话35个白读韵母列表分析.
  • 摘要:笔者这次重点调查的是“绩溪话”。据村民们讲,他们所说的“绩溪话”其实跟绩溪城里的话并不完全一样。笔者查对了一些现有的材料,证明确实如此,所以本文一律在“绩溪话”上打上引号,以示区别。因此,本文从生母、韵母、单字调、文白异读、声韵调配合及变调和轻声六个方面探讨了浙川的“绩溪话”发音情况。
  • 摘要:通东方言和金沙方言是江苏北部的两种吴方言。前者通行于南通市属启东市和海门市北部、通州市东部(东部三余地区除外)地区,具体地说包括启东市的吕四港镇、天汾镇,海门市的东灶港镇、正余镇、王浩镇、货隆镇整个地区及包场、余东、树勋、四甲4镇的大部分地区与刘浩镇北部、万年镇西北部,通州市的二甲镇大部分地区、金沙镇东南原金余乡地区、东社镇东南、三余镇西部及东部与海门市接壤地区,以及五甲镇东部地区;后者则以通州市治地金沙镇为分布中心,通行于金沙镇大部分地区(东南部通行通东方言)、西亭镇和正场镇东部、东社镇西北部、五甲镇西部、十总镇南部。《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两种方言归属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鉴于此,本文探讨了通东方言与金沙方言的归属问题,并阐述了这两种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南通方言的关系。
  • 摘要:江苏如东位于黄海之滨,是江淮官话的东南前沿,或者说,是吴语的东北前沿。童店、华丰等乡镇恰处两大方言的交界线上,此地通行三种方言。一为本场话,一种带有浓重吴语特色的江淮官话通泰方言,浊音业已清化,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送气;二为南场话,一种半吴半官的方言,基本保留浊音,但清化正在迅速进行,一些声母界于清浊之间,比较而言词汇系统更接近通泰方言;三为沙里话(启海方言),吴语的一种,保留浊音。因此,本文所列均为当地日常口语用词,按普通话音序排列,以便声母、韵母系统的查检,旨在调查该词在当地的词汇意义及其语音形式,以期对该地方言词汇的分布有大致的了解。
  • 摘要:口语中的某些音节有时在书面上无字可写或暂时不知究竟是哪一个字,于是语言学工作者就要考本字,考本字就是考证与口语中的某一个音节音义相切合的书面形式。顾名思义,本字是与口语中的“字”音义相合的“本来的字”。考本字需要音义切合,同时还必须照顾到地域上的一致性。本字并不一定都是生僻字,它很可能是非常常用的字。过去有的人考出的所谓本字有不少是“怪字”、“生僻字”。口语中很常用、使用频率很高的字读音往往最容易发生变化或最不容易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或不变化往往是单兵作战,并不是成类地规律变化(或不变化),这样就与口语音节的音义联系越来越隐晦,不容易直接看出来。有些常用字字音变得超出规律之外,本字和原有的同类音“失去”了联系,人们就开始为它另造一字,如苏州话的“徐”(本字是“汝”)就是这样的情况。因此,本文,探讨了隑、妇、妹、伏、朝、奉及是七个徽语中的本字。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