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77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4769篇;相关期刊406种,包括外国问题研究、日本研究、书摘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夏目漱石的相关文献由65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放远、夏爱元、李光贞等。

夏目漱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0 占比:2.1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769 占比:97.83%

总计:35540篇

夏目漱石—发文趋势图

夏目漱石

-研究学者

  • 孙放远
  • 夏爱元
  • 李光贞
  • 李长声
  • 黎跃进
  • 李娇
  • 陈雪
  • 刘立善
  • 孙苏平
  • 张小玲

夏目漱石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雯雯
    • 摘要: 夏目漱石是生于明治前一年,与明治社会一同成长的高级知识分子,彼时日本被西方以武力敲开国门,明治维新后全面学习西方,进行文明开化,深受汉学与西学双重影响的漱石对眼前的社会巨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他在赴英留学期间形成了影响他一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文章以其文论《我的个人主义》以及夏目漱石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为对象,从西洋的“自我”与儒家的“道义”之视角剖析和阐释了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探讨了漱石用“道义”的思想对其小说中的个人主义话语进行的本土化重构。
    • 张萱萱
    • 摘要: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初刊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四月号的《杜鹃》杂志上。《哥儿》通过刻画主人公在四国任教期间勇于与恶势力斗争的行为,揭露了日本明治时期教育界肮脏腐败、勾心斗角的内幕,因此被编入了中学国语教科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作。本论从精神分析和病理学的角度对哥儿与女佣阿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哥儿所欲求的人生是映射在阿清这个他者所构筑的幻想上的一生。哥儿通过与之认同,受到了镜像的蒙蔽,将他者的自我误认为自己的自我,陷入了终身不得不与其争夺自身主体性的悲惨境地。哥儿的神经症就是他无法摆脱他者的幻想,获得真正的自我同一性与身份认同的隐喻。因此只有揭开哥儿与阿清这对超越一般主仆之情的温馨面纱,才能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着哥儿注定不能以本身来度过一生的悲剧。
    • 薄锋
    • 摘要: 《居移气说》为日本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于青年时期所作汉文,此文以漱石自身的性情随居所“三移三迁”的经历为例,表露出其对人之性情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即“居移气”现象的烦恼,并援引庄子、王阳明和朱熹等人有关心性修养的名言,提出对于更为超越的内心境界的追求。通过对此文的细致解读,可见青年漱石对于汉学知识的学习是较为全面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自觉地尝试将其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之中。
    • 赵斯雨
    • 摘要: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大巨匠。芥川擅写人性,他的作品天然具有冷峻的目光,而这种目光又通过他对于笔下故事的情节安排与艺术构思,回返到现实。因此,即使是他面向儿童创作的儿童读物,也毫不掩饰地揭露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 勾应菡
    • 摘要: 本文简述以弗洛伊德潜意识研究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如何应用于文学批判,通过精神异常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文学创作对精神世界的反作用的过程,可以借用对角色的精神分析实现对角色人生轨迹的分析和结局的预测,给文学批评提供鲜活的有迹可循的资料。本文以夏目漱石末期三部曲《心》为例,分析角色K走向自杀的必然性。
    • 赵一平
    • 摘要: 爱情书写是夏目漱石作品的主要内容。《行人》作为后期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部,深刻地揭示了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爱情与婚姻问题以及精神困境。通过夏目漱石笔下的爱情与婚姻,我们可以窥探和审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种种问题。笔者从文本细读入手,呈现出人物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总结精神困境的原因,讨论人物的精神诉求。
    • 孙乾坤
    • 摘要: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受到重视,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的作者,这让在翻译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译者地位和作用几乎被世人所忽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运动,译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才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从目的论视角分析比较刘振瀛版和林少华版《哥儿》汉译本中词汇、句子、修辞手法的翻译特色,不仅可以验证两版译本所体现出的不同译者主体性,而且还可以阐明译者主体性在社会上的发展和影响。刘振瀛版译本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诙谐幽默,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作,力求生活化的表达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林少华版译本个人翻译风格比较明显,语言表达时常脱离原作,采用较为简洁的语言再现了原文的意境。
    • 崔钰
    • 摘要: 《明暗》作为夏目漱石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日本文学史上评价很高。本文将从《明暗》与老庄思想、与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化意象、与中国典故、与其他中国元素五个方面分析夏目漱石《明暗》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通过分析《明暗》中的中国元素,深入挖掘作者文本背后渗透的深刻文化内涵,探索夏目漱石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不仅对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夏目漱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世界文学中的中国也有着重要价值。
    • 梁懿文
    • 摘要: 日本明治维新后,封建时代盛行于武家社会不平等的“家”制度并未被改革,反而受到法律的肯定,家制度和家伦理成为全体国民的家族生活准则。在家督继承制度下,身为次子的K被父亲送作养子,被安排了替人继承家业的命运。K以“自我本位”的行动反抗封建性的家族制度加之于他的不平等,试图在家族制度之外建立新的身份认同。他的求道行为,体现了夏目漱石以一己之经验与意志决定自身进路的“自我本位”思想。K的“自我本位”是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复合体,包含着自主、自强和自闭、自利。K的求道姿态,体现了他对传统精神的坚守,同时也是自我本位、个人主义精神的张扬。他放弃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求道,以“自我本位”的努力体现了转型期明治社会中个体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真挚探索。
    • 日中川越; 黄毓婷(编译)
    • 摘要: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笔名,取自中国故事。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想要隐居山林,便将此意告诉了友人王济,却将“枕石漱流”误说成了“漱石枕流”。“枕石漱流”是指以石为枕,以清流漱口。“漱石枕流”则变成以石头漱口,以流水当枕头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