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公报》

《大公报》

《大公报》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7篇;相关期刊1024种,包括炎黄春秋、名人传记:上半月、新闻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江苏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第十一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公报》的相关文献由1780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国涌、王芝琛、李满星等。

《大公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7 占比:96.6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87 占比:3.22%

总计:2698篇

《大公报》—发文趋势图

《大公报》

-研究学者

  • 傅国涌
  • 王芝琛
  • 李满星
  • 张刃
  • 王鹏
  • 孙会
  • 冯英子
  • 叶特生
  • 李伟
  • 王咏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毛泽东
    • 摘要: 关于赵女士自杀事件,日来论者颇多。我亦略有所论评,登在本城的《大公报》。这是人类一个公事件,除开主张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独身主义之外,谁都应该注意,应该研究。而在我国女子一面,尤应特别注意研究。盖我国因数千年不正当的礼教习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
    • 张佩佩
    • 摘要: 辛亥革命作为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中外媒体对此格外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报道,文章选取《大公报》与《泰晤士报》作为中西方媒介代表,分析比较两份报纸对辛亥革命的报道特点。研究发现,《大公报》在报道时,大力支持保皇立宪,反对暴力革命,随着革命的发展,对袁世凯的态度也由扬转抑,这种报道特点主要受其主笔英敛之的政治立场的影响。而《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之初,对革命采取中立的态度,而到了南北议和时期,转为倾向袁世凯的立场,很大原因是其著名记者莫理循与袁世凯私交甚密,在英国政府面前充当了袁世凯的门客。
    • 严洋
    • 摘要: 1936年国民经济运动开展,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新闻事业也全面发展,相较于对1932年和1948年两届奥运会的报道力度和广度,1936年是国内媒体报道热情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公报》从1902年创刊到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成立新记《大公报》后,重视体育的传统一直没有丢弃。文章从新闻实务的角度分析1936年8月1日奥运会开幕到17日《大公报》的奥运新闻报道及特点:一方面努力在宏观上把握《大公报》对柏林奥运会的报道风格、报道基调;另一方面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微观上研究《大公报》对赛事报道的写作风格、编辑风格,力图全面展示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媒介形象呈现。最后,阐述了新记《大公报》柏林奥运会新闻报道的价值。
    • 夷宸昊; 俞嘉懿
    • 摘要: 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政府遗留的不平等条约,在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构建过程中,试图以外交活动修改不平等条约。其外交部门所辖刊物《外交公报》与社会名报《大公报》进行互动,缔造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社会舆论与政府立场共同作用于国家政治的显著影响阶段。从两者的记录视角出发,再考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活动,从“官与私”之间的话语碰撞中分析北洋政府修约外交的困境。
    • 李忠业; 侯凯
    • 摘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法国百代公司在天津法租界‘老天丰舞台’(天津游艺场,今新华路和滨江道滨江公园交叉口处)放映了十分钟的电影短片,这是天津最早的电影放映”^([1]),至此,天津成为继中国香港、上海后第三个放映电影的中国城市。此后,天津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天津成为北方电影放映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 孙鹏飞
    • 摘要: 《大公报》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很好的定位自己,并用自己丰富、独特的语言来向受众传递中国和世界的声音,始终站在舆论的最前沿,即便是当下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日渐衰弱的情况,《大公报》也有着广泛的、长期固定订阅的高端读者,成为各级政府、企业面向海外传播的强力平台,展示发展风采、招商融资引才的重要窗口,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报纸媒体来说应当有着不同程度的启示。
    • 潘清
    • 摘要: 至1938年5月,中国的全面抗战已近一年,其时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而国民党军队也取得了正面战场上的第一个胜利——台儿庄大捷。但是,日寇北上和南下的进攻之势依然没有能被遏制。在徐州会战结束后战场转向武汉会战。这一时期,国内"速胜论"与"亡国论"甚嚣尘上。"速胜论"认为中国一定能很快战胜倭寇,淮海一仗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大公报》还刊发社论,宣传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
    • 陈忠纯
    • 摘要: 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战后将收回台湾等被侵占的领土后,大陆涉台言论逐渐从实现台湾先“独立”(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回归祖国”的“两步走”,转到“收复台湾”的问题上。作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民间报纸,《大公报》除了刊发谢南光、宋斐如等台湾人士以及朱希祖、姚枬等大陆人士主张收复台湾的文章外,还针对美国社会提出的所谓战后“台湾国际共管论”,进行了激烈的反驳,迫使美方做出辩解。《大公报》关于台湾历史及两岸关系史的论述,更强调中国对于台湾的历史主权。其所提出的台湾是中国“老沦陷区”的主张,逐渐被国人接受,反映了国人对“民族自决”论的修正以及扬弃。随着局势不断明朗,《大公报》发表了不少介绍台湾现实情况、台胞复台运动的报道,并呼吁当局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 冯小琼
    • 摘要: 要解读《边城》,离不开对小说创作者沈从文的了解。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后家道中落,于1917年投身军旅,进入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队。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阅尽西南贫苦地区的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深知从军难以解决中国的本质问题,于是毅然离开军队远赴北京学习新知识。1924年,沈从文的作品开始在《晨报》《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崭露头角。1933年,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则与张兆和结为婚姻,二则与杨振声创建《大公报文艺副刊》。
    • 金涛
    • 摘要: 触动我写这篇回忆文章,缘于不久前在旧书摊上淘得吕德润的一本重要著作《远征缅北》这是他在1944年至1945年任重庆《大公报》特派记者赴缅甸、印度采访所写的战地通讯,.2000年在香港出版。作为随军记者,吕德润的这部著作无论是对于二战史的研究,还是中国新闻史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吕德润1918年11月21日生于河北晋县,1943年毕业于重庆复旦大学统计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