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晨报

晨报

晨报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福建党史月刊、中国投资、中国地市报人等; 晨报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立功、张天卫、李科等。

晨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 占比:100.00%

总计:458篇

晨报—发文趋势图

晨报

-研究学者

  • 丁立功
  • 张天卫
  • 李科
  • 金春华
  • 张家康
  • 散木
  • 李丹崖
  • 滴扶
  • 王斌
  • 辜晓进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泉泉
    • 摘要: 《晨报》及其副刊存在评价的明显差异,正张是作为研究系喉舌的政党报,副刊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考辨研究系的办报津贴、被突出的梁启超与被忽略的蒲伯英等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究外界评价与该报“不党”的自我声明之间的张力所在,揭示评价差异的背后是1920年代中国政治演进与文化课题的缠夹在报业实践中的体现。
    • 姜有荣
    • 摘要: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9年3月,李大钊在《晨报》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其中论及“在寂寞的方面活动”时指出: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从寂寞的冬天发见出来;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从寂寞的暗夜发见出来。热闹中所含的,都是消沉,都是散灭;黑暗寂寞中所含的,都是发生,都是创造,都是光明。因此,“我们青年要耐得过这寂寞日子”。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 李安定
    • 摘要: 《晨报》初名《晨钟报》,1916年8月由梁启超、林长民等人创刊于北京。李大钊曾任《晨钟报》第一任主编,并为之撰写发刊词《晨钟之使命》。1918年9月,《晨钟报》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军阀查封.12月改名为《晨报》继续出版。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该报一度停刊,同年8月,在阎锡山控制下《晨报》更名为《新晨报》恢复出版,阎锡山撤出北京后复名《晨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晨报》停刊。历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社会改造运动,《晨报》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了特殊贡献。
    • 冯小琼
    • 摘要: 要解读《边城》,离不开对小说创作者沈从文的了解。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后家道中落,于1917年投身军旅,进入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队。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阅尽西南贫苦地区的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深知从军难以解决中国的本质问题,于是毅然离开军队远赴北京学习新知识。1924年,沈从文的作品开始在《晨报》《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崭露头角。1933年,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则与张兆和结为婚姻,二则与杨振声创建《大公报文艺副刊》。
    • 卢天诚
    • 摘要: 本文对周作人所谓“美文”这一文体概念提出全新解释。第一节以《美文》对《晨报》“浪漫谈”栏的评论为依据,论证周作人所谓“美文”在文本形态上是一种杂糅了叙事抒情成分,带有极强作者个人色彩的议论文、杂感文。第二节处理“美文”与“essay”的关系,指出从概念谱系的角度看,“美文”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兼具“神思”“感兴”与“美致”的“essay”。第三节回到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语境,讨论周作人使用“美文”这一命名的动机。这其实是一次所指的替换,目的在于回应桐城派等反对白话文者对白话“不能做美文”的攻击。而事实上,周作人的“美文”概念一方面终结了新文学发轫之初的文质之辩,另一方面又开始呼唤建设文质并重的新文学作品,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 吴狄
    • 摘要: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了。将近百年前的1922年5月1日,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曾经在《晨报》上发表题为“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的文章(见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格外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格外关注“五一纪念日”这个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劳动者的节日,他在1919年5月1日,就发表过“‘五一节’May Day杂感”;1920年5月1日,他在《新青年》第7卷第6号上,又发表了题为“‘五一’May Day运动史”的长文,详细介绍了“五一”节的由来和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刘同华
    • 摘要: 一、苏俄渠道“苏俄渠道”,又称为“东方路线”,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巨大的。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青年都想到苏俄感受社会主义的力量。因为瞿秋白精通俄语,所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他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 摘要: 1907年1月31日,一封由法国《晨报》刊出的挑战书引起了轰动:“今年夏天,有人想从巴黎开汽车到北京吗?”在汽车发明不过二十年的当时,这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不论当时汽车的可靠性,单单是道路条件就足够吓退一干人等了。在很多人眼里,驾驶汽车跨越欧亚两个大陆,前往一个对多数人来讲完全陌生的国度,无疑是件极为疯狂的事。
    • 张卫波
    • 摘要: 五四时期,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创办报刊的热潮。在当时众多报刊中,《晨报》及其副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晨报》的很多举措甚至引领了当时的潮流,比如开办"马克思研究"专栏、宣传十月革命、翻译介绍马列经典著作等。目前学术界对于《晨报》及其副刊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代表性成果有:耿春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典型文本研析——以〈晨报副刊〉为中心》。
    • 张颖
    • 摘要: 后疫情时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急需关注国家形象的重塑问题.文章选取摩洛哥法语主流报纸中具有代表性的《晨报》的相关报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数量、信源、议题及倾向进行分析,归纳其在各个领域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探究影响中国形象塑造的原因,以期为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