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传播

早期传播

早期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063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学理论、贵州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等;早期传播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林、田子渝、王磊等。

早期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 占比:2.4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063 占比:97.57%

总计:13389篇

早期传播—发文趋势图

早期传播

-研究学者

  • 李军林
  • 田子渝
  • 王磊
  • 茹亚辉
  • 薛志清
  • 代先祥
  • 全家悦
  • 孙淑秋
  • 孙珊
  • 康文龙

早期传播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原琳; 戴平安
    •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清末留日学生群体具有同时代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能量。他们抱着救国图强的目的浮海东渡,出于对西学的渴求,在日本创办译书团体、译介书籍、发行期刊,向国内引介了大量的法律概念、术语,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基本原理。清末留日学生以其贯通中西的学术阅历和积极主动的传播意识,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进程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 沈港; 李安峰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进程奠基。独特的历史境遇凸显了贵州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要。贵州人民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军阀统治和经济萧条的状况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现实需要,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贵州的传播提供了实践榜样,红军在贵州的活动与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在贵州传播的实践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报刊的广泛宣传以及早期革命家与进步青年的传播。因此,可将学校作为宣讲阵地,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同时加强组织传播引导,促进理论团体与实践团体优势互补等能够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有益参照,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注入理论动力。
    • 申吉浩岚
    • 摘要: 2022年新年之际,笔者专程前往昆明的黑龙潭后山,拜谒了苍松翠柏中王德三、王复生、吴澄、马登云等9位革命烈士的墓地并献上馨香的鲜花。作为本专题纪念的革命先烈王德三,其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作为云岭骄子,王德三与其兄王复生先后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他们分别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早期传播。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王德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李安定
    • 摘要: 《晨报》初名《晨钟报》,1916年8月由梁启超、林长民等人创刊于北京。李大钊曾任《晨钟报》第一任主编,并为之撰写发刊词《晨钟之使命》。1918年9月,《晨钟报》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军阀查封.12月改名为《晨报》继续出版。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该报一度停刊,同年8月,在阎锡山控制下《晨报》更名为《新晨报》恢复出版,阎锡山撤出北京后复名《晨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晨报》停刊。历经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社会改造运动,《晨报》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了特殊贡献。
    • 冯红伟
    • 摘要: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在近代留学潮、爱国救亡运动以及苏俄社会主义实践的合力推动下,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理论工作者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核心要义、限制因素、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作了阐释解读。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呈现出语言“接地气”、形式多样化、不同派别通力合作、传播的相对片面性等几个贯穿始终的鲜明特点。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历史作一系统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荆蕙兰; 刘东
    • 摘要: 《建设》杂志作为五四时期孙中山领导创办的一份重要理论刊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办刊物中刊发马克思主义学说文章数量较多且理论研究较为深透者。《建设》杂志通过设置“论说”“纪事”“杂录”“通讯”等栏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及工人劳动问题等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决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存在“表”与“里”的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中存在“形”与“源”的区别,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名”与“实”的不符,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存在“体”与“用”的分离。这些局限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怀有极大的热情,但终究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陈玄德
    • 摘要: 谭平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有着突出贡献。他与陈独秀、李大钊齐誉,有"南谭北李中间陈"之称,是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地区传播的先行者。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爱国情怀的使然是他在广东擎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主要缘起,他通过创办进步报刊,组建广东党、团组织以及创办学会学校、工会等途径向广东地区的进步青年、人民群众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广东地区的革命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苗在广东地区燃起,并以燎原之势传播开来。
    • 张牧云
    • 摘要: 近年来,学界持续推进国际共运史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研究者除了继续深入探讨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还注重考据中共领导下海外组织的相关史实,诠释中共发展同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关系的理念与实践②。创建于1919年的美国共产党在支持中国革命的世界各国共产党中具有特殊地位。关于中共与美共的关系问题,既有研究凸显了以下取向:一是关注中共与美共的相互支持与影响,如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美国渠道等问题③;二是更加注重考察美共中央中国局在中共与美共关系中的重要地位④;三是对于厄尔·白劳德(Earl Browder)的评价有了新的突破⑤。
    • 邱华宇
    • 摘要: 《马藏》第1部第1—8卷收入的39种重要著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先进知识分子“西学中用”的根本诉求下,经历了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寻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理论根源的“西学中源”时期、在强调中西文化融合理念影响下的“西学中述”时期,以及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词汇与日文新词的博弈中初步显现的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更大程度引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学的倾向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历史启示。
    • 王刚; 徐晓光
    • 摘要: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探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校早期传播的历史条件,梳理其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总结其主要特点,对于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学理溯源与实践借鉴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