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783篇;相关期刊806种,包括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等;知识青年的相关文献由1428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叶辛、张承志等。

知识青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0 占比:9.5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783 占比:90.43%

总计:16348篇

知识青年—发文趋势图

知识青年

-研究学者

  • 佚名
  • 叶辛
  • 张承志
  • 梁晓声
  • 汤礼春
  • 王邵辉
  • 易海涛
  • 郝在今
  • 于建嵘
  • 印红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嘉; 朱通
    • 摘要: 抗战时期,知识青年深入后方农村,积极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在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动员农民群众参军参战起到重要作用。在江西农村从事抗战动员工作的知识青年,包括返乡知识青年、外省流亡知识青年、本省知识青年三大类。知识青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战动员工作,包括抗战宣传、抗战教育以及组训工作等。知识青年下乡动员,一方面缓解了部分知识青年失学失业问题,知识青年在农村得到锻炼、成长,其文化救国、文化抗战理想得以实践;另一方面知识青年大力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动员了广大群众走向抗战前线或支援前线抗敌将士。然而,由于知识青年缺少实践经验、地方政府的扶持及统一有效的组织,最终在国民政府的强力干预下,知识青年下乡运动遭受挫折,其宣传动员难以发挥持久、广泛的效果。考察知识青年在江西农村的社会动员,总结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时代下鼓励青年深入农村,在农村中锻炼成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 刘贵紫
    • 摘要: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比较罕见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旭日冉冉》是缅甸作家吴登佩敏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大学生丁吞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成长过程为线索,形象地描绘出了缅甸各个阶层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生活。这两部作品在刻画知识青年追求独立斗争的文本形象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杨沫和吴登佩敏以深刻尖锐地笔触,让读者更加贴切而真实地感受到了中缅两国人民为追求独立,奋起觉醒和斗争的生活状态,感受到他们高昂的革命热情。
    • 吴汉玲
    • 摘要: 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百余年来,中国青年始终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党为什么受到广大知识青年百年不渝的拥护和追随?冯刚、张晓平、苏洁著《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一书,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伟大征程中,如何成为指引中国青年航船破浪前行的长明灯塔,为读者绘就了历史与现实并进、理论与实践并存、守护与建设并举的高校思政教育引领路线图。
    • 刘星; 王明亮
    • 摘要: 杨静远是民国时期“后五四”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她出身上层社会,本可以沿着父母为她规划好的人生道路,成为一名作家,但是却在接触进步学生和共产主义理论后,思想发生转变,最终“背叛了自己的出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看,她的心路转变和道路选择,既受到了“救亡”压倒“启蒙”、“个人主义”让位于“集体主义”时代思潮的影响,也受到了身边进步同学及其带来的左翼报刊的影响。透过杨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报国无路的矛盾撕扯下,共产主义理论为青年提供了一条借由组织的力量实现个人抱负的出路。在“使命感”的召唤下,许多像杨静远一样家庭优渥的知识青年,毅然抛弃了优裕的生活,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论断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 矫吉利; 贾西敏
    • 摘要: 党课导读本期推荐的是由双鸭山市委组织部指导、制作的题为《追寻拓荒者足“记”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党课。两位党课主讲人走进友谊博物馆,见物叙事,见景述情,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转复官兵、大专院校毕业生、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地方干部、农民等垦荒英雄将“北大荒”建设成为“北大仓”的创业传奇。
    • 李凯旋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提出知识青年劳动化的策略,把新农村建设统一于动员、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实践中.广大城市知识青年开始有组织地深入农村,加入改天换地的农业建设队伍.融入基层的知识青年群体,卓有成效地开展推广农业技术、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思想等工作,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艰苦锻炼和"再教育",为知识青年的成长之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在实践中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 胡剑锋
    • 摘要: 改革开放之后,南下北上,东成西就,中国人开始寻找适合各自的位置,寻找希望与梦想,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开始了。此前一次的中国人大迁徙还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几年后的大规模回城。不同的是,那一次是国家行为,而这一次则是个体选择。这一次的大迁徙一经开始,就是四十年的漫长征途。这四十年,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四十年,是中华大地疯狂建设的四十年,也是中国人从自卑到自豪的四十年。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大迁徙就是由穷而通过程中的伴随。
    • 张云刚
    • 摘要: 《逝去的乌托邦》是一部反映当年北大荒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以一种大视角解读那段历史,描绘了在北国荒原上战天斗地的人们的艰苦生活和思想感情.通过俞副主任、王连长、金北征、刘小迪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友情,深刻再现了那代人丰富的知青记忆,也给后人留下关于那段历史深刻的精神反思.
    • 俞亮鑫
    • 摘要: 导语: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是近代中国进步知识青年改造中国、复兴中华民族历程中重大的转折性和标志性事件,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巨大。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大多出自《新青年》的作者,早期的中共党员大多来自《新青年》的读者,《新青年》的编辑部成了党的发起组成立之地,《新青年》也最终成为我党最早的理论刊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新青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 张云刚
    • 摘要: 《逝去的乌托邦》是一部反映当年北大荒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以一种大视角解读那段历史,描绘了在北国荒原上战天斗地的人们的艰苦生活和思想感情。通过俞副主任、王连长、金北征、刘小迪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友情,深刻再现了那代人丰富的知青记忆,也给后人留下关于那段历史深刻的精神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