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伦理意识

伦理意识

伦理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558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党政论坛、江汉论坛、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30年学术会议、全国首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暨“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法治创新”学术研讨会、全国领导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高峰论坛等;伦理意识的相关文献由34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静波、周喜林、吴琳等。

伦理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32.6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1.53%

专利文献>

论文:558 占比:65.80%

总计:848篇

伦理意识—发文趋势图

伦理意识

-研究学者

  • 赵静波
  • 周喜林
  • 吴琳
  • 周勇
  • 李芳
  • 刘夙
  • 刘曼玲
  • 刘靓
  • 单盈
  • 叶敏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元辉
    • 摘要: 文章通过对西方希腊文化与中国先秦时期文化的比较,指出希腊文化崇尚勇武,先秦文化崇尚人文主义;希腊文化伦理意识淡漠,先秦文化伦理意识成熟;希腊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先秦文化崇尚宗族主义;希腊文化重民主,先秦文化重民本;希腊文化客观认知精神浓厚,先秦文化客观认知精神淡漠;希腊文化重形而上学思维,先秦文化重朴素的辩证法思维。
    • 孙鑫
    • 摘要: 菲茨杰拉德所著短篇小说《重访巴比伦》讲述了主人公查理在经历了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和大萧条时期的人财两空后,决心痛改前非,回归传统伦理价值,重返记忆缔结的城市——巴黎,要回女儿监护权的故事。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聚焦空间记忆影响下查理的伦理选择以及创伤记忆影响下不同记忆主体改变或维持自身伦理身份的努力,逐一解构小说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和“伦理意识”,揭示在美国梦破碎之后查理的自我救赎与人性回归之路。
    • 王晶
    • 摘要: 在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医学生的科研诚信及伦理意识,关注其科研伦理素养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培训模式一般通过课堂授课集中培训。但在目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采用线上培训的模式,通过网络课程、视频培训、学习材料共享等方式,开展科研伦理专项培训,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使培训更加便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通过对350名临床阶段医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角度分析了其希望通过线上培训开设的科研伦理学相关培训课程,以及具体的培训材料、应用软件等方面问题,以便今后丰富科研伦理线上培训内容、及时更新培训信息,提升医学生科研伦理培训的效果。
    • 王爽; 张新庆; 赵延东; 何光喜; 张海洪
    • 摘要: 科研伦理意识的认知和态度影响着个体研究者遵循研究伦理规范的意愿和程度。考察了中国医学科研人员(n=11164)对科研伦理规范知识的知晓度、获得途径及培训需求。调查发现:超过50.0%的人知晓“黄金大米事件”“头颅移植术”;80.0%的人知晓《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90.0%的人认为“尊重人”和“不伤害”是基本伦理原则,但分别有42.8%的人和75.1%的人选择了“有益”和“公正”。超过60.0%的人通过“自学”“单位组织的专门培训”或“导师或同事的言传身教”获得科研伦理知识,仍有30.0%的人近三年未参加过科研伦理讲座。在培训需求方面,超过50.0%的人选择了“研究和应用的伦理规范”,其次为“前沿领域伦理问题”(41.0%)和“伦理审查”(36.7%)。基于此,提出了改进中国科研伦理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 刘洪佐; 王前
    • 摘要: 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向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教育要适应时代特征、国家需要和年青一代的心理特点,结合新工科产生的社会背景,确立新工科人才应该具有的工程伦理意识的基本准则和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意识的养成途径,建立相应的教育模式,使新工科人才都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周喜林; 单盈
    • 摘要: 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大爆发,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一切生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在我国“新冠”疫情发展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和疫情防控成了国内各大高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无论是线上教学体系还是疫情防控机制,其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中,应该加强全员的伦理意识教育,全方位提高伦理意识,包括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生命伦理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开展线上教学,又能对“新冠”疫情做到科学防控。
    • 周喜林; 单盈
    • 摘要: 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大爆发,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一切生物之间的伦理关系.在我国"新冠"疫情发展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和疫情防控成了国内各大高校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无论是线上教学体系还是疫情防控机制,其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在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中,应该加强全员的伦理意识教育,全方位提高伦理意识,包括环境伦理、生态伦理和生命伦理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开展线上教学,又能对"新冠"疫情做到科学防控.
    • 刘靓
    •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空间等技术在科技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而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赛博朋克(CyberPunk)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值得人们研究。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探讨,分析同样被社会边缘化的仿生人和特障人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不同的伦理意识,并探究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仿生人作为科学选择的产物,其脑单元由电子文本组成,无法生成脑概念,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这也隐含了该科幻小说投射的文学伦理学价值。本文通过对仿生人面临的伦理困境的叙述,反映出目前人工智能遭遇的伦理困境,以期为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自处提供哲学启发。
    • 高红
    • 摘要: 《千只鹤》涉及了古老的"伦理禁忌"话题,同时还融合了茶道之日本传统美.文章以文学伦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围绕伦理身份、伦理意识、伦理禁忌、伦理选择、道德教诲等方面对该作品展开考察和分析,力图丰富该作品的研究内涵.
    • 刘靓
    •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空间等技术在科技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而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赛博朋克(CyberPunk)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值得人们研究.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探讨,分析同样被社会边缘化的仿生人和特障人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不同的伦理意识,并探究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仿生人作为科学选择的产物,其脑单元由电子文本组成,无法生成脑概念,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正确的伦理意识,这也隐含了该科幻小说投射的文学伦理学价值.本文通过对仿生人面临的伦理困境的叙述,反映出目前人工智能遭遇的伦理困境,以期为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自处提供哲学启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