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学

知识学

知识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61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欧洲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7695篇;相关期刊235种,包括知识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情报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首届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等;知识学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清硕、冯黎明、张东辉等。

知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7695 占比:98.72%

总计:28054篇

知识学—发文趋势图

知识学

-研究学者

  • 陈清硕
  • 冯黎明
  • 张东辉
  • 吴海龙
  • 周计武
  • 彭修义
  • 李勍
  • 柯平
  • 王兆璟
  • 一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东辉; 柳波
    • 摘要: 自由问题是费希特知识学以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主题。在费希特知识学中,自我的形而上学特征直接决定了自由的特性。可以大致从这样三种自我和自由的类型来概括费希特知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绝对自我与先验的自由、现实自我与实践的自由、宗教中的自我及其自由。我们试图阐明,自我在费希特知识学的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规定性,这样的自我是如何实现自由的,他的自由思想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地位。
    • 刘毅
    • 摘要: 美育是提升人的健全人格、综合素养以及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路径,因而在近些年颇受关注。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基础层面的持续推动下,美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短时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美育科研与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美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环节仍旧存在可资讨论与辨析的问题空间,其中尤其显著的便是美育实施与开展的知识学基础与其导向问题。
    • 祁颖
    • 摘要: 在知识整合与重构的探索过程中,费希特“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的意识原理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费希特在知识学方法论上,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重构找到了一种应用性质的科学方法论。虽然各学科门类知识从外在来看存在着异质性,但从内在来看却包含着某种同质性。所以,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辩证原理为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重构提供了推动性、创造性原则,对当下兴起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 刘华南; 顾晓玲
    • 摘要: “自我”是费希特早期知识学的核心概念,在知识学论域内,其实质是一种非人格化主体的“本原行动”。“自我”作为起点的逻辑演绎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绝对表象能力,达成自我价值的先天性赋予,实现伦理善的实践性塑造,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共同价值观追求。“自我”哲学为费希特共同体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而塑造共同体价值观、推动共同体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是对共同体全体成员开展教育。费希特的共同体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当今共同体价值观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姜文振
    • 摘要: 21世纪初中国文论知识生产中"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的兴起,与20世纪后期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出现的现代性知识学"合法性"危机直接相关,意味着现代性知识型与后现代知识型的理论分野由潜在状态走向了知识学前沿.作为一种体现着鲜明"反思"特质的文论范式,反本质主义通过标举反独断论和反实在论而揭示了文论知识效度的相对性,通过强化公共关怀的现实政治指向而体现了文论知识的公共性,通过对于历史化、地方化、语境化的辨析而凸显了文论知识的建构性——相对性、公共性、建构性据此可视为反本质主义文论范式的知识学特征.反本质主义凸显了与现代性文论具有知识型之根本差别的不同知识学立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论知识生产与理论探索,并在实际的文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知识建构导向作用.
    • 张柯
    • 摘要: 海德格尔在1929年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深意作了详细解读,指出这种知识学虽有其限度,但也不能仅仅被视为主体性哲学,而毋宁是一种对"人与存在之关联"的深刻致思.这种阐释提供了对费希特哲学的全新观察角度,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从康德哲学到德国观念论的传承和变化,而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进程也有重要意义.这种阐释遵循"人与存在之关联"这一"基础问题"来考察费希特哲学的极限性,对费希特哲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作出双重定位,由此使一种全新任务得以生发.
    • 张柯
    • 摘要: 海德格尔在1929年对费希特知识学的深意作了详细解读,指出这种知识学虽有其限度,但也不能仅仅被视为主体性哲学,而毋宁是一种对“人与存在之关联”的深刻致思。这种阐释提供了对费希特哲学的全新观察角度,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从康德哲学到德国观念论的传承和变化,而且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进程也有重要意义。这种阐释遵循“人与存在之关联”这一“基础问题”来考察费希特哲学的极限性,对费希特哲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作出双重定位,由此使一种全新任务得以生发。
    • 侯家英; 李艺
    • 摘要: 康德感性、知性、理性的知识学框架一直被学界视为经典,但远不能说业已完善.文章以胡塞尔先验哲学为背景并引入皮亚杰的先验范畴思想,在相互比较中再次对康德知识学进行考察.经梳理发现,应该对康德知识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如下改造:其一,先验范畴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绝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先验主体在意识活动中发生发展而来,包含"概念"和"前概念"两层基本结构,并均有"内容"与"逻辑"两个方面;其二,知识是主体在意识中"发生—构造"而来的,其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呈现出既相关又不同的发生发展路径;其三,历史中"发生—构造"而来的习性的认知,会对认识主体当下构造的知识内容与结构起到支配作用.
    • 魏宏远; 过琪文
    • 摘要: 王世贞被誉为"古今宇宙之间,无所不知",就是这样的饱学之士,行文也难免发生知识讹误.知识讹误的产生与知识的激增以及为了"博学"而采取的采撷类书、跳读泛读有关,知识激增也使明代学人备感焦虑.由于知识群体内部总有知识的竞争,在政坛、文坛、王朝文化圈时常发生知识的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知识危机,晚明知识精英或继续追求博学,或进行知识转向,成为清代考据学的先声.然而面对知识危机,并非所有学人都以积极态度应对,中晚明文化圈还有一部分学人选择以王学应对,形成"空疏不学"的学风,为后人诟病.
    • 周计武
    • 摘要: 以艺术的跨媒介性为切入点,以中西跨媒介研究的经典文献为基础,采用文本细读、话语分析、比较文献学和数字人文等方法,加强各门艺术的跨媒介比较研究,深入理解和认知跨媒介研究的核心概念、范畴、观念和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知识谱系。这是一种从微观到宏观,从经验到抽象,从本体论到体系论的研究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