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亚杰

皮亚杰

皮亚杰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759种,包括现代哲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江西省首届教育学学科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皮亚杰的相关文献由157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晓东、方富熹、吕静等。

皮亚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9 占比:99.7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07%

总计:1513篇

皮亚杰—发文趋势图

皮亚杰

-研究学者

  • 刘晓东
  • 方富熹
  • 吕静
  • 李其维
  • 杜雄柏
  • 程利国
  • 岑国桢
  • 李伯黍
  • 熊哲宏
  • 陈会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之韵
    • 摘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就是科学家,虽然婴幼儿还远没有达到理解世界的程度,但他们却是天然的探秘者,往往比成人更具备发现世界的眼睛。”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大自然、生活中的事物及现象开展科学启蒙教育,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元的科学经验。
    • 王卉
    • 摘要: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以幼儿园读写区为例,教师创设一个温馨的、适宜的读写区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读写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读写区的功能,加强读写区内涵建设,我园教师经历了理念转变一行为改变一实践质变,不断促进幼儿读写能力发展。
    • 王希婷
    • 摘要: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文章阐明儿童学习娱乐的过程,并从儿童日常所接触到的环境因素、材料因素进行分析如何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要求,体验中强化经验完成认知活动。文章主要讨论处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搜集幼儿园环境案例,结合国内外幼儿园环境设计差异性,说明采取某种功能的幼儿园达到提高儿童对应生长特点的可能。根据儿童认知活动特点,文章比较不同类型动画,援引针对儿童观看前后行为语言活动的调查,探讨动画设计与儿童发展相适应的必要性。由于儿童此阶段脱离客体性的认知特点,建议将阅读活动与游戏结合,帮助儿童体验知识。最后,文章分析皮亚杰理论在儿童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说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需注重幼儿职业角色体验感强化,进而达到对职业兴趣的积累与职业认知的要求。
    • 徐幼萍
    • 摘要: 表征是指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幼儿表征是指幼儿使用大量的图像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并运用这些图像和符号来与他人进行交流[1]。幼儿的表征行为与其年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表征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从感知运动阶段向概念性智力过渡,必须依靠表征活动。表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表征的意义在于反映幼儿的思维、表达幼儿的情感,它是良好沟通的媒介,也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 周丽
    • 摘要: "5岁的宝宝说,妈妈,我可以看看《叶罗丽》吗?TX、TZ、YN(幼儿园小朋友)都看过,就我一个人没有看过。还说,你要是不让我看,那就给我买叶罗丽的卡片。媒介的使用,让5岁的孩子已经感受到了同伴压力。"几天前,王晓艳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动态。在四川师范大学从事青少年相关研究工作的她,敏锐地从孩子对一部动画片的渴求中洞察出背后的社交需求和同伴关系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曾提出,儿童在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
    • 摘要: 《大师名家故事系列丛书》由何晓波、梁胜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由《文学家的故事》《经济学家的故事》《心理学家的故事》等分册组成,是一套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系列中学生读物。它收录了包括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让·皮亚杰、维果茨基、屈原、司马迁、郭沫若、老舍、巴金、陈鹤琴等古今中外世界上文学、经济学、心理学领域的名家故事,是引导中小学生及家长商业智慧增长的良师益友,同时能够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智慧支持。
    • 杭玲玲
    • 摘要: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构建自己认知结构的。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组织形式,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区域材料来实现的。自然材料在美工区域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它们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中的新鲜事物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 白倩
    • 摘要: 以皮亚杰发生建构论为理论基础,可以从学理上演绎出在知识发生的当下,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内在关系。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一条由知识通达思维的路径。该路径的落实可以与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环节相结合,对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认知冲突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者分析环节,要在考虑学习者既有历史经验和既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其当下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人”的发展;在教学目标分析环节,可以得到一个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思维”的全人教育目标描述模型;在认知冲突的设计环节,要以“代入”的态度充分注重学习者主体性,始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解决他们的认知冲突。
    • 杨九俊
    • 摘要: 皮亚杰曾经质疑加速儿童智力发展的做法,他说:“问题不是我们能帮助智力以多快的速度发展,而是我们能帮助它走多远。”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举目四顾,许多人都在为了让儿童智力发展得更快而焦虑和忙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抢跑”也时常可见;分数成了教育的语法,不谈分数似乎不通不顺;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大行其道,从“填鸭”到“烤鸭”成了儿童学习生活的基本流程。
    • 华红艳
    • 摘要: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研究中,涉及大量有关儿童科学概念与关系认识的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皮亚杰提出:认识起源于主客体间基于“活动”这一中介物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具体来看,感知运动阶段是婴幼儿科学概念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未产生外显的科学概念。同时,他们开始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客体间的关系,但未达到因果联系的水平。到了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概念水平达到“前概念”阶段,其概念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并开始思考因果关系的问题,但由于思维不具备可逆性,其因果关系的理解带有更多主观性。皮亚杰的这些研究对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在于:在教育活动设计方面要考虑幼儿所处认知阶段;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重新审视与合理把握“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幼儿经验积累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幼儿“活动”或“操作”的重要性;在幼儿指导上要理解其认知发展特点,引导他们回归“理性”;在教学组织上顺应科学自身的学科特色,杜绝“无效合作”学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