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477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心理学探新、北京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国际中华应用新心理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等;客体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萍萍、方双虎、李连科等。
客体关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477篇
占比:99.20%
总计:19635篇
客体关系
-研究学者
- 徐萍萍
- 方双虎
- 李连科
- 王礼军
- 刘奔
- 刘胜利
- 吕英军
- 孟宪璋
- 彭红军
- 肖君和
- 郭本禹
- 马晓辉
- 龙英
- 张艳
- 战丝竹
- 章冰清
- 许凯
- 赵守运
- 陈鸣芬
- 须秋洁
- 龚超
- Feng Qian
- 丁洪
- 万梦玲
- 于巧芳
- 于飞
- 井凯
- 仇剑崟1
- 付景素
- 代相龙
- 何玲
- 余立蒙
- 倪梁康
- 冯倩
- 冯华
- 刁山菊
- 刘博影
- 刘少杰
- 刘振德
- 刘新民
- 包羽
- 华红艳
- 单育青
- 叶舟
- 吴翠华
- 吴艳茹1
- 周晓亮
- 周玮
- 商戈令
- 嘉农
-
-
华红艳
-
-
摘要: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研究中,涉及大量有关儿童科学概念与关系认识的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皮亚杰提出:认识起源于主客体间基于“活动”这一中介物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具体来看,感知运动阶段是婴幼儿科学概念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未产生外显的科学概念。同时,他们开始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客体间的关系,但未达到因果联系的水平。到了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概念水平达到“前概念”阶段,其概念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并开始思考因果关系的问题,但由于思维不具备可逆性,其因果关系的理解带有更多主观性。皮亚杰的这些研究对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在于:在教育活动设计方面要考虑幼儿所处认知阶段;在教学目标定位上重新审视与合理把握“最近发展区”;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幼儿经验积累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幼儿“活动”或“操作”的重要性;在幼儿指导上要理解其认知发展特点,引导他们回归“理性”;在教学组织上顺应科学自身的学科特色,杜绝“无效合作”学习。
-
-
魏亚琼;
王莉;
田远如
-
-
摘要:
目的:分析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对尿毒症患者预期性悲伤评分、病耻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服务总满意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行血液透析的80例尿毒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加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3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的预期性悲伤评分、病耻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统计护理服务总满意率,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服务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的预期性悲伤评分、病耻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能够降低预期悲伤以及病耻感,融洽护患关系,值得应用。
-
-
王礼军
-
-
摘要:
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是以批判性地吸收和发展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为宗旨、遵循客体关系思想取向的精神分析师团体.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师和培训分析师,他被公认为是独立学派的领导者,其思想发展经历了绝对依赖、相对依赖和朝向独立三个阶段.他基于丰富临床经验提出独具创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温尼科特的思想已形成一种传统或取向,对同时代及后来的精神分析师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
-
豆中中
-
-
摘要:
人的生理自我成长是从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但人的心理自我,却是从主观全能感通过客体关系向现实检测能力过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而逐渐形成的。本文通过对婴儿主观全能感的产生、发展以及通过由客体关系向现实检测能力的过渡探析,说明自我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现实性和必然性。
-
-
贾轶;
张军
-
-
摘要:
温尼科特是英国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领军人物,他提出"足够好的母亲""促进性环境"等概念,母亲重视并跟从孩子的需要,以自身为容器去滋养孩子,从而创造促进性的环境形成良性的母婴关系.基于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探索提升教师亲和力的新路径来构建师生心理契约,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中好朋友和贴心人,让思想政治教育直达学生灵魂深处.
-
-
田静
-
-
摘要:
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孕育着丰富的早期教育思想。该理论认为,自体是儿童人格早期发展的核心内容,过渡空间是儿童人格早期发展的重要场所,母亲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因此,早期教育应以发展儿童自体人格为核心价值追求,应以丰富儿童过渡空间体验为根本任务,以做“够好的母亲”、创“促进性环境”为其基本行动方略。
-
-
-
-
-
-
Feng Qian;
冯倩
- 《国际中华应用新心理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自恋是注意力聚焦于自身,喜爱并无条件接受自身所有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文章从客体关系的角度对自恋的概念和形成进行了阐述,对于精神分析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种移情处理给予了介绍.并指出健康的自恋与心理健康是呈正相关的,适宜的自恋会增强自身的核心价值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保持适宜的自恋,它会使个体保持优越感和自尊感,尤其是在遇到消极事件的时候更需要适宜的自恋。因此要对自恋保持较成熟的态度,不过分发展也不要一味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