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艺术史学

艺术史学

艺术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153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文艺研究、美术大观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等;艺术史学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倍雷、丁宁、夏燕靖等。

艺术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1.3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153 占比:98.66%

总计:11304篇

艺术史学—发文趋势图

艺术史学

-研究学者

  • 李倍雷
  • 丁宁
  • 夏燕靖
  • 常宁生
  • 卢迎华
  • 李小汾
  • 李志阳
  • 王一川
  • 刘毅
  • 张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一川
    • 摘要: 艺术史学是对艺术史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力图返回艺术史学科及其书写行为赖以建立的原初基础上去重新思考。艺术史学主要归属于人文学科,同时也部分地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属性。艺术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艺术史书写行为所据以探讨的史学基础、史学方法和史学境界等问题。艺术史学的层面有中国艺术史的历史、外国艺术史的历史、艺术史学理论、艺术史学方法。
    • 许欣悦
    • 摘要: “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是南京艺术学院联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兄弟艺术院校打造的艺术与人文学科学术高端交流平台。2021年12月26至27日,“2021·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与会学者围绕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突破性案例分析与理论建构、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空间及其多元路径探讨、跨门类艺术史视域下的艺术史体例或范式研究、中国特色艺术史与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四个议题,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归属下的艺术史二级学科的定位及其内涵,以及方向设置诸问题形成的综合性问题域进行共识探讨。
    • 刘毅
    • 摘要: 美育是提升人的健全人格、综合素养以及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重要路径,因而在近些年颇受关注。在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基础层面的持续推动下,美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短时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美育科研与教学系统。但就目前状况而言,美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环节仍旧存在可资讨论与辨析的问题空间,其中尤其显著的便是美育实施与开展的知识学基础与其导向问题。
    • 李荣有
    • 摘要: 艺术史最难做,是多年来束缚艺术学界同仁的一道魔咒。经长期探研求索,文章提出三种策略:一是坚定以中国艺术文化传统为主导的理论自信,通过考古发现近万年以来艺术的实证史料,深度发掘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传统精髓;二是运用综合性艺术文化传统理念整合其学科研究对象,将数十个门类艺术的学科按其血缘关系重组为乐(表演艺术)、图(造型艺术)、文(文字艺术)三部分;三是在多元融通视域下重构其学术研究方法论体系,吸收各“交叉学科”的优长,加强对遗存艺术的图像、实物和民俗等三大类史料的实证研究,构建“艺术实证学”。基于六艺相通的原理,此法可普遍用于所有人文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
    • 李倍雷
    • 摘要: “二十六史”《艺术列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史书文献形态的艺术类传,其中有关“艺术”概念的变迁本身就是艺术史学的脉络路径。从“方术”至“术艺”到“艺术”再到“方技(伎)”,最后又复回“艺术”,这不仅是“艺术”概念的变迁,也是“艺术”内容的积累性延伸与发展,实现了《艺术列传》自身历史性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概念、观念、思想、内涵及其范畴的整体性的和系统性的确立,这一积累性的延伸与发展过程隐含了我们今天说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的内涵与内容,正是《艺术列传》所隐含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的内涵与内容成为建设“三大体系”的基础。故此,可立足于中国艺术谱系建设学科体系,立足于时代精神建设学术体系,立足于时代主题建设话语体系。
    • 陈池瑜
    • 摘要: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艺术史料,其中包含艺术史观、品评标准、著述方法等,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我们构建当代形态的中国艺术史学的重要资源和学术基础。中国艺术史学发展到唐代,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标志,建立起系统的绘画艺术史学体系。此外,唐代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画史著作,还有彦悰的《后画录》、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等。文章对这三部著述进行初步探讨,揭示其中包含的绘画史学思想,品评画家的标准及著述方法与特征。
    • 周君
    • 摘要: 抗战前期,云南话剧运动发展势头迅猛,其目的主要是宣传和募捐.抗战后期,话剧舞台上抗战与宣传,募捐与口号逐渐平息下来.在物价高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争取观众、维持演剧成本和演员生活,剧团暂时放弃了抗战宣传的目标,上演了大量“与抗战无关”的话剧作品,话剧运动走上市场化进程.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本文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对抗战后期云南话剧的市场化进程进行详细梳理和论证,借此可为抗战时期云南话剧运动的研究带来更多思考和方向.
    • 夏燕靖
    • 摘要: 自2011年我国学科体系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特定背景下,我国艺术学界针对学科内涵及共性特征的研究被重视起来,特别是针对不同艺术历史呈现的融汇阐释,以及就跨学科与跨门类艺术史研究推进问题的探讨,引发越来越多的学术争鸣话题。有鉴于此,由本人主持的2020年度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概念——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需要进行“跨门类艺术史学”的融合探究,这是打通并覆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曲艺、美术和设计等多门类艺术的综合艺术史学研究,具有跨门类的贯穿性和互融性特征。因此,艺术史研究可称之为“艺术共性史”或“一般艺术史”的史学研究。而给予支撑的,则是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研究,这是促成具有概括整体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关键,是推进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 夏燕靖
    • 摘要: 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其历史学研究,大多习惯于考据、考证,主张对史料梳理的钩玄索隐,以获得对史料及"历史"的认知,这容易丢失对历史逻辑的研判。近代以来西学传入形成的史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可以通过对以往历史认识的颠覆性阐释而获得新知、新论。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极为重要,是确认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范式的有力依据,也是转换史学认知视角的关键。因此,探究艺术史学理论、方法论及其应用,是艺术史学研究不断开拓新思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探讨艺术史学方法论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 夏燕靖
    • 摘要: 在艺术史学的身份确认过程中,应遵从艺术史的"共性"特征,并匡正、厘清其交错接纳与边界扩展问题的认识.对此问题认识的前提条件,是以遵循艺术共性规律的艺术史探究为宗旨.关于艺术史的概念阐释、界域范畴厘清,以及针对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可谓是促进艺术史研究突破门类艺术史认知界域钳制的关键.并且,依据史学研究特有的哲学思考方式,形成对艺术史"整体性"逻辑的判断,使之连贯成艺术史学"一致性"和"系统性"的认识思想,进而确立出艺术史"公共阐释"与"公共史学"的价值,考察其存在与发展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求证艺术史的交错与边界扩展所具有的治史多元路径,更有利于确立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主体框架,构建起新的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的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