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阿伦特

阿伦特

阿伦特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6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政治理论、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679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现代哲学、学术交流、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长三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建设研究生学术论坛、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阿伦特的相关文献由44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高华、陶东风、陈伟等。

阿伦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 占比:4.2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679 占比:95.69%

总计:12205篇

阿伦特—发文趋势图

阿伦特

-研究学者

  • 陈高华
  • 陶东风
  • 陈伟
  • 唐小兵
  • 李志军
  • 白刚
  • 曾祥耿
  • 叶颖
  • 商勇
  • 崔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勇强
    • 摘要: 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他们提出必须颠覆生产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象征交换”“交往理性”等方案代替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诠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劳动解放理论,并就西方学者的误读与诘难进行深入批判,提出有效辨正,做出有力回击,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蕴涵、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林旭鸣
    • 摘要: 英属印度,被称为英国殖民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北大西洋上的岛国依靠她变身“日不落帝国”,而英国对她的反馈,引得马克思有“双重的使命”的论断,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奠定西方式社会的物质基础。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除了深刻影响当地民众外,也对诸多旁观者形成冲击,无论是萨义德关于文化与帝国主义扩张之间关系的讨论,2抑或是阿伦特批判极权主义起源的论断,3均有赖于对此的观察与反思。
    • 张姜坤
    • 摘要: 立足现代性引发的“世界异化”危机,阿伦特从“人是被境况规定的存在者”这一人性论基础入手,以“创生性”与“保守性”这对具有悖论性相容关系的概念为工具,对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予以辩证的解读:教育既具有将“世界”介绍给儿童的使命,又承担将儿童引入“世界”的责任。在“创生性”与“保守性”之间蕴含着教育的新旧辩证法与公私辩证法。阿伦特对“创生性”与“保守性”的阐发,既是对彼时教育本质误解的清除,也是对“保守性”这一教育首要本质的申论。现实教育正是在新与旧、公与私的辩证关系中,观照现实问题,形成权威与责任的双向互动,不断开辟一条自我照亮之路。因此,阿伦特保守主义教育观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谭锐捷
    • 摘要: 近年来,阿伦特独特的“拥有权利的权利”概念为政治理论学者思考当今人权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她批判了基于自然权利的传统人权观念,认为人权问题的关键在于该观念背后提供支撑的政治行动。当前西方政治理论学界对于“拥有权利的权利”的根基长期争论不休。学界盛行的从政治行动论证根基的进路忽视了人的条件对政治行动的影响。人的条件(新生性、必死性、复数性)可以从更根本的层面为阿伦特的人权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 石君齐
    • 摘要: “境况”不是母亲固有的角色或现成属性,而是一名女性作为母亲的日常存在状态。正如阿伦特对人类活动的区分,母亲同样会面临三种类似的存在状态。第一种境况与“劳动”活动对应,母亲艰难地奔波于孩子养育和自己的工作生活之间,难以平衡.
    • 孙煦扬; 严耕
    • 摘要: 在将“异化”的内涵重新诠释为“脱离”的基础上,阿伦特提出了地球异化和世界异化的概念,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生态危机的产生之间的一种可能的因果链条。阿伦特指出,地球异化与世界异化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一差异揭示了现代人对自然生态的矛盾态度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对人的存在条件的矛盾认识。虽然阿伦特的异化理论在揭示现代社会中的矛盾现象、阐释现代生态危机的成因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其对人的本质的否认,这一理论并不能在实践上帮助人们走出生态危机。
    • 安昭君; 曾天雄
    • 摘要: 阿伦特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都把关系到人的条件本身作为基础,阿伦特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认为人是政治动物,而马克思则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二者对自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大致来看,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强调人在劳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中现实地复现自己、表现自己作为类存在物的类特性,而阿伦特的政治自由观主张平等多样的主体通过言辞和行动的表演在公共领域进行秀异、显现自我。阿伦特基于其对自由和劳动、工作以及行动等概念关系的理解,对马克思的自由观念进行了评析和解读,但她对马克思劳动自由观的这种理解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阿伦特的解读仍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自由观念的认识。
    • 幸晓雪
    • 摘要: 超人类主义将人类的出生和死亡当作现成的技术对象,一味追求“优生”和“永生”,其本质上以机械物理主义生命观和技术决定论为底层逻辑,侧重生物生命的增强,对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建构是冷漠的,因而暗含技术虚无主义危机。海德格尔和阿伦特对“诞生”和“死亡”的存在论分析,提供了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另一种认知,同时从意义生成的角度对抗技术虚无主义。对海德格尔来说,死亡的悬临逼促此在“绽出而生存”,最终是要使世界之为世界得以建立;对阿伦特来说,诞生意味着人类通过言说和行动的自由能力构建公共空间和意义世界。因此,人类生命的重要能力是澄明和构筑意义世界,由此,存在者的可理解性和生命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这一视角有助于解构技术意识形态统治,敞开多重的存在意义,对技术实践有更透彻的理解和反思。
    • 夏开丰
    • 摘要: 阿伦特主张行动即自由,这是一种把新事物带到世界中的能力,它不受任何目的和规则的束缚。然而,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行动充满了危险。为了解决行动的这个困局,阿伦特强调,行动只有发生在公共领域中才有意义。公共领域作为一种显现空间既是美感的也是政治的,一方面它让政治行动得以展现,另一方面政治行动是在复数性的他人中进行的,在这里一种共通感开始发挥作用。在后期,阿伦特的“美感政治”则侧重于旁观者的判断,这种转向实际上是套用了康德的天才和品味的张力关系。就像天才的自由创造需要受到品味的约束一样,行动者的行动也需要在旁观者的判断那里获得意义。
    • 黄庆丽
    • 摘要: 希腊古代文明鼎盛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欧洲中世纪教父神学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现代理性主义开启者康德及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海德格尔,都深刻影响了阿伦特阿伦特吸纳了西方源远流长的自由教育思想传统,其教育思想亦有深邃的现实意旨,即在个体心灵上反对无思想性和无世界性,在社会伦理上反抗平庸之恶,在政治制度上抵制极权主义。其实现路径是以教育的诞生性培育人成为新来者的自由,通过教育权威来限制自由以达致社会的自由,教育要尊重人的多样性以实现政治自由。现代教育要让人自由发展,阿伦特的思想可作为一种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