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1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1篇;相关期刊336种,包括现代哲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求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等;怀疑主义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剑波、张超、张明仓等。

怀疑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8 占比:72.3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161 占比:27.20%

总计:592篇

怀疑主义—发文趋势图

怀疑主义

-研究学者

  • 曹剑波
  • 张超
  • 张明仓
  • 张连富
  • 宋羽雅
  • 曹文宏
  • 杨修志
  • 王珉
  • 罗久
  • 蒋方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杰
    • 摘要: 很多公开课和已经发表的课例都说《祝福》一文是“刻画祥林嫂以抨击封建礼教的”[1],这种大行其道的认识挖掘到文本的最深处了吗?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认识只看到封建礼教迫害祥林嫂的一面,忽视祥林嫂主动遵从封建礼教的一面,因而没有解读出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复杂心理;其次,这种认识只突出祥林嫂被动受压迫的一面,忽视祥林嫂主动反抗压迫的一面,因而没有解读出祥林嫂性格中刚强的一面;再次,这种认识把小说重要主人公“我”退化为一个纯粹的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我”的怀疑主义思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对小说主题的探究无法聚焦到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上;最后,由于传统教学对祥林嫂理解得不全面,对“我”的分析又是常常忽略的。
    • 冯庆
    • 摘要: 林云柯的《日常理性及其责任》一书通过呈现西方分析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的语言哲学和文艺批评实践,试图疏通通向“日常理性”的路径,以回应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怀疑主义”底色。作为“游戏规则”的语言可以作为普遍性伦理承诺的实在基础,人类的日常理性在语言的稳定性当中生成,并使得反思性主体的社会责任得以落实。《日常理性及其责任》在文艺研究的表象中发现了这种诗性的能动意义,借此承诺了人类普遍启蒙的可能。
    • 曾允
    • 摘要: 如何处理《人性论》中的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两个层面,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出于对现有解读的不满,拉塞尔提出了反宗教解读,认为无论是树立关于人类本性的自然主义观念,还是为了建立世俗道德而展开的怀疑主义攻击,休谟的最终目标都在于反宗教。这种新颖解读可以在休谟的历史语境、思想渊源和特定文本的研究上带来启发,但由于在立场和方法上存在缺陷,它无法真正解决《人性论》之谜。要处理《人性论》之谜,更可行的方法是回到自然主义解读中并对休谟哲学中的不同层面进行调和,而拉塞尔反宗教解读的贡献在于它能够为这种调和提供重要启示。
    • 荆晶; 王佳佳
    • 摘要: 从古至今,怀疑主义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纠缠着哲学家,并被视为哲学的一个可怕对手,而黑格尔基于思辨思维——怀疑主义的一种自我扬弃——的思辨哲学之所以能够抵御怀疑主义,即阿格里巴的“五式”的挑战,原因在于:首先,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开端是作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有限与无限之统一的绝对,它既是开端也是终点,由此构成一个圆圈,而思辨哲学就是绝对或事情本身自身生命的展开过程或完成过程,即真理自身的运动(回应“无穷倒退”、“假设”和“循环论证”);其次,思辨哲学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对绝对加以描述,即诸哲学主张或诸意识形态或诸概念本身的自我发展或自我扬弃所构成的序列,并把这个体系理解为思维本身的一种发展,即绝对思维作为体系,是对绝对思维本身作为起点、展开进程和终点的整体把握,而思辨哲学的展开方式则是辩证法,即事情本身的过程(回应“意见分歧”和“相对性”)。
    • 蒉益民
    • 摘要: 关于他心,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他私密的意识感受,并且在相同条件下他人的意识感受与我们自己相应的意识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如何为这个我们与生俱来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念提供在认知上好的理由和依据呢?这就是关于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挑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检验对这个问题的五个主要的解决方案;我们争辩说只有其中的两个方案是真正在试图回应关于他心的认识论层面的怀疑论挑战。接下来我们改进了这两个方案,即所谓的归纳类比论证与最佳解释论证。最后我们将这两个改进后的论证结合起来为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
    • Klaus Vieweg; 蒋明磊
    • 摘要: 黑格尔的诠释学原则可以刻画为"内在批判",以"特定的否定"这种方式解读文本,获得新知.这一原则在《精神现象学》中得到充分的阐述,意识的二元性,更确切地说意识自身的"颠倒"乃是这里的关键.通过对"自我意识的自由"一节特别是其中的怀疑主义的深入剖析,黑格尔自我检验的诠释方法得到了例示.回到黑格尔的视角,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哲学与诠释学的关系,对于扬弃方法论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的对立以及防止滑入独断论和相对主义也有不少启发意义.
    • 潘永清; 赖俊雅
    • 摘要: 休谟哲学的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因素在因果关系理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休谟清楚地意识到对人类理性认识能力、范围等方面的考察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们对因果必然联系和理性基础的怀疑.休谟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试图通过对人们所持有的自然信念,特别是因果推理所产生的信念进行心理描述使之足以成为人们行动的支配原则,进而导向一种既保持适度怀疑又积极投身社会行动的"混合的生活".心理习惯虽然可以说明自然信念的形成,但也使休谟的信念理论面临着难以量化、违背经验特殊性、缺乏普遍性、无法检验等难题.
    • 付建舟
    • 摘要: 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于北京大学。"北大校格"被鲁迅概括为"新的,改造运动的先锋"。"北大精神"被概括为"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民主与个体精神自由""重新估定价值的怀疑主义精神"与"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北京大学"新青年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大贡献,已被公认且成为共识。
    • 华明
    • 摘要: 本文回顾了马洛不平凡的一生。在逐个分析马洛的全部七个剧本的基础上,指出爱与恨、生与死、宗教与政治、人生哲学是马洛戏剧的四大主题,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多层次的内涵显示了马洛创作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马洛世界观的总体特征是怀疑主义的反叛精神,这是贯穿在他戏剧中的一条主线,这种反叛精神体现在他的人物身上,构成了一个个充满各种激情的生动形象。从这个具有一定有机联系的体系的角度考察马洛的全部戏剧,它们构成了一整部“雄伟的诗剧”。
    • 华明
    • 摘要: 本文回顾了马洛不平凡的一生.在逐个分析马洛的全部七个剧本的基础上,指出爱与恨、生与死、宗教与政治、人生哲学是马洛戏剧的四大主题,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多层次的内涵显示了马洛创作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马洛世界观的总体特征是怀疑主义的反叛精神,这是贯穿在他戏剧中的一条主线,这种反叛精神体现在他的人物身上,构成了一个个充满各种激情的生动形象.从这个具有一定有机联系的体系的角度考察马洛的全部戏剧,它们构成了 一整部"雄伟的诗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