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
2017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

2017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河北内丘
  • 出版时间: 2017-09

主办单位:;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会议文集:2017冀皖方志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艺文志是古代方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千余年来,艺文编纂不绝,文脉存续不断.艺文志具有文献、文学、文史互证上的多重价值,对当代志书艺文志的编撰也有重大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古代各个时期部分志书的考察和梳理,以期能大致呈现出古代方志中"艺文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时期艺文志的一些特点.
  • 摘要: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是地方志历经几千年沿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相比,客观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认真做好资料工作成为提升二轮志书编纂质量的重要前提保障.
  • 摘要: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编纂的全盛时期,乾隆年间的著名方志学家戴震,在其编纂的地方志书中,展现了他较为系统、丰富的方志编纂思想,无疑是当代修志工作者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更是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理论源泉.本文试以其中最负盛名的《乾隆汾州府志》为例,探讨并论述了戴震重沿革、严体例、重资治、切民用、重图表、考证详核、严谨求实、修志为用等方志编纂思想.
  • 摘要: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政府,乡镇志应翔实完整,横不缺大项,纵不断主线,可设总述、大事纪略、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党团组织、政权机构、经济综述、工农业生产、商贸流通、人民生活、村民自治、人口民族、姓氏血亲、科教文化、礼仪风俗、宗教信仰、名人轶事、村落概况、附录补记等篇目,尤其重点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化和成就,突出历史特性、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个人认为中国名镇志丛书基本篇目,可作为参考篇目,其中“基本乡情”不宜直接作为类目标题,它应是隐性的,把反映基本乡情的内容集中前置即可。指出要加强资料收集力度,拓展资料收集范围。横排门类,纵写始末,也就是“横排竖写”。提出要明确名镇志定位。开展乡镇志理论研究。坚持百花齐放。
  • 摘要:地方志工作要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坚持"官修"原则,为地方志工作全面提供组织领导;"修以致用、修用并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打牢地方志全面发展人才基础.
  • 摘要:就《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反观第一轮《安徽省志·农业志》,这部志书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专业志。其成就主要有:志书观点正确,坚持秉笔直书。志书资料翔实,特色鲜明。志书体例基本合理,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文风朴实。
  • 摘要:在二轮志书编纂过程中,普遍存在编纂人员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专业人才不足.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现象,不少地方志书从纲目到结构,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相同的篇目,同样的编排顺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地域特色不够鲜明.本文作者结合《池州市志》和《池州市志简明读本》的编纂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提出要创新编纂方法路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编正本,也编简本,努力提升地域特色,使编出的志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全面性,又有重点性;既有资料性,又有实用性.
  • 摘要:"风土志"又称"乡土志",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物产等概况的一种志书."风土志""乡土志",古已有之.地方志萌芽时期,以"地记"为原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风土"或"乡土"志.安徽早在东汉年间就有了《九江寿春记》《庐江记》《庐江先贤记》等书,当然,这些书还不是现在严格意义上的"风土志""乡土志".据著名的《(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二:"风土志,当涂、江陵、九江皆有风土志."的记载,可知安徽最早以其为名的是南宋以前就有了"风土志"之名;历代编修的地方志书中,也是将地方经济、人文、风土人情的内容作为重要部分,加以记载的.
  • 摘要:一些问世的乡镇志、村志看,修志活动尚在探索,有的志稿不似志体甚至不伦不类,篇目设计和记述上有的缺项断线,行文不尽规范等等。笔者认为,这类现象源于编者对编志的宗旨和原则尚不明确,篇目设计不尽科学合理。故此,试从乡镇志、村志编纂的宗旨、原则、篇目、方法等方面阐述一管之见。
  • 摘要: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志,推进地方志工作法治化,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地方志事业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体现.实现地方志工作法治化,法制和制度建设是前提、党委领导和政府主持是核心、找准定位和坚定自信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依法用志是动力.
  • 摘要:自上世纪80年初,全国各地省县市区都相应成立了地志办公室,拉开了第一轮编纂省市县区志书的序幕,到了本世纪20年代初,综观安徽省来看,第一轮编修的志书全部出版发行,就连全省第二轮修志工作也基本结束,目前全省有的县市区正在筹备编修三轮志书.从一轮二轮志书编纂出版发行后来看,编纂出的志书在社会反响较大,志书为社会发展增添了不少活力,丰富一部分群众的文化生活,开拓了一部分读者视野,特别是为少数干群查阅资料起了不少作用.几轮志书挖掘和介绍了大量的地方历史资料,开展地情研究、国情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受到了有关部门和读者的好评.但就志书的厚载力度来讲,一轮二轮志书,虽然出版,但真正送到群众手中,群众喜爱阅读的人太少太少.由于志书记载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社会上各行各业全部都包括在书中,因而各县市区级志书出版后,志书字数都在80万到150字左右.由于志书包括的内容太多太杂,一轮、二轮志书出版发行后,除个别人为了查找资料去翻阅,平时很少有人问津,多数人都不愿意阅读.究其原因:一是志书的内容太多太杂,太厚重,翻阅不方便;二是由于自改革开放以各种报刊杂志普天盖地,以及电视普及率达100%,各种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很快融入了大众,再不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文化单调枯燥;三是特别近几年手机是,人手一个微信,微博迅速传播,许多文化宣传内容都是从手机上直接下载,因而导致志书翻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四是现代的年轻人乐于"快餐文化"手机文化,各种休闲乐场所遍地皆是,从而导致阅读志书的人员越来越少.
  • 摘要:新形势下编修志鉴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度处理好篇目、条目的"新"与"旧",各篇目的"长"与"短",引用数据的"虚"与"实",记述内容的"粗"与"细",记载事件的"大"与"小",事件时间的"近"与"远",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反映,力求全面,起到应有的资政、存史、教化作用.
  • 摘要:第一轮修志时,对人物记述上尚呈思想不够解放,许多该立传介绍的古代人物都没有入志.所以本轮修志的人物数量应该大幅增加.二是人物志的内容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池州号称千载诗人地,但载人志书中的诗词歌赋又太少.因此,本次修志把人物增加到500余位,而把许多能诗善文的人物的诗文作品都从旧志附着在具体的景点事物的篇幅中,移入人物自己的传介中.再是本志布局谋篇的思路是:以总述为纲,五段分别交待池州的自然地理、政区沿革、经济(下分农林,工业,商贸、旅游及其交通区位优劣巫变)、社会、文化。本志分为总述、大事记、二十六篇专志(包括人物)加附录索引等,装订成一套六册,计500余万字。是池州有志以来篇幅体量最大的志书。志书的定义中有一个“资料性的著述”。这就是说,著,包括研究、考证以至议论(其中必然要使用概念定义和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等表现手法,都是志书题中应有之义。
  • 摘要: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志书的卷前彩页和随文图片的运用以其独特的纪实魅力,越来越受到志书编纂者的青睐,成办新方志体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好卷前彩页和随文图片,对强化志书"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提高志书质量,反映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等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处在一个以快速观感接收为特征的读图时代,卷前彩页和随文图片的运用使志书在版面的艺术设计、插图补白、美化装帧等方面更加新颖合理、多姿多彩.其形象、直观、简洁、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使志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强.图文并茂是提高志书质量和品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保存了一部分直观感强,且有历史史料价值的资料,增强了志书存史、致用的功能;而且还活跃了版面,减少了呆板和沉滞,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它激发了人们阅读志书的兴趣,使更多的人走近志书.为读志、研志、用志广开层面,提高全社会对志书的认知度,使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推广.当代网络、数码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为图片在新方志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 摘要:当前有的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写存在要素不全、缺乏年度特色、主次不分、报喜不报忧、主题杂糅、图文不符等问题急需解决.这就要求必须正确把握条目内容具体、周全、题文相符、文风朴实、语言精准等编写要领.同时要注重年鉴条目的创新,在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做到"三贴近""三点"等要求,力争与时俱进,永葆年鉴的生命活力.总之,条目是年鉴的载体,条目编写直接关系到和决定着年鉴的成败。首先要自觉克服要素不全、缺乏年度特色、杂揉、图文脱节等弊端,做到“忌空泛议论,忌宣传色彩,忌穿鞋带帽,忌含糊不清,忌华而不实,忌乱用简称。”这就要求编者必须正确地熟练地掌握年鉴条目的写作精义,同时要做到不断开拓进取,常编常新,真正使年鉴条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 摘要:《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总体目标,由于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对地方志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各地的进展情况也不同.如期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笔者总结了县级志鉴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政投入不到位、志鉴编纂队伍不稳定、资料时限把握不准确、上报资料质量有欠缺,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专题培训次数不多、奖惩力度有待加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强化领导抓队伍、强化培训提水平、强化奖惩促工作、强化落实夯基础、强化用志抓经常,为进一步加快编纂进度、提高编纂质量,推动志鉴编纂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探索.
  • 摘要:"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目前二轮志书的编纂基本到了扫尾阶段,本文仅就二轮城市志及城市区志的编纂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以便给正在编纂的二轮志书或即将开修的下一届志书一点启示.一是对城市志及城市区志需要重新定位.二是关于城市志和城市区志的编纂.三是加快城市志和城市区志编纂进度方法.
  • 摘要: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书界定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这就告诉,地方志的本质和主要特征就是资料性,也就是说地方志这座摩天大楼是以各种各样的资料作为基本材料构建而成的;没有丰富、优质、科学、得体的资料,地方志这棵参天大树就会枯萎凋零.从事文科、做社会科学的人都懂得,各位同仁想必在编纂地方志过程中均有同感:谁拥有了大量的优质资料,谁就抢占了先机和主动;只要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珍贵资料,编写志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资料是修志的基础,是志书的生命.资料的优劣决定着志书质量的高低,做好资料工作直接关系到地方志事业的成败.涉县地方志办公室在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方面作了一些初浅探索,不揣冒昧,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修志同仁作一汇报.
  • 摘要:涉县方志办发扬"工匠精神",探究《文心雕龙》精义,在二轮修志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狠抓队伍建设,善于吸收古今各地修志经验,充分调动每位编辑及全社会修志的积极性和智慧,认真做好人员培训和修定篇目的基础工作,建立严格的十二层审核制度,站位高,工作扎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佳作,并注重理论研究,全方位拓展地方志成果.
  • 摘要:志书在篇目设计中,专门在卷首设概述,其功能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意义上,概述代表着编纂者的主体意识和认识层次,是志书的“眼睛”,本质上是一种评述体的带有个人写作风格的"文本".概述要有与地情本身气韵相符的"地情之气".概述要总括地情,需要找到一方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之线"地情之线".还要找到"地情之点",通过"节点"才能写好"地情之线".概述中的"评"一是在叙述"地情之线"中表达,用以彰显因果;二是在最后表达,用以总结得失,说明经验与教训.
  • 摘要:质量是年鉴编纂的生命线,也是检验年鉴编纂工作成败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对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的年鉴编纂,质量问题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必须正视问题,把好框架结构、资料征集、内容记述、编修过程四个关键点.
  • 摘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资料整理是编撰志书起步阶段的关键,资料搜集的广度、深度直接关系志书的质量,所以志书编辑之始就应高度重视资料工作.可以探讨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搜集材料深入、全面,资料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资料编撰严标准、高质量,以此为志书编撰奠定坚实基础.
  • 摘要:资料长编是由原始资料向志书过渡的中间环节,有自己的一些明显特点,它比搜集到的原始资料系统化了,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可靠性、科学性;长编是资料到志书的过渡桥梁、是修志快中求好的捷径、是志书总纂的合成演习、是审改志稿的可靠依据,因此,应该编好资料长编对在修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编写资料长编应按照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认真阅读和熟悉已经搜集到的所有资料.第二步,融汇贯通和消化资料.第三步,组织资料,进行编写.
  • 摘要:地方特色是志书的首要基本特征.如何反映地方特色,是历代方志编纂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志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以《秦皇岛市志(1979-2002)》编修实践为例,从篇目设置、内容记述、图照选录3个方面,探讨了二轮志书突出地方特色的方式和方法.
  • 摘要:方志馆是进入21世纪后,全国地方志工作系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经过创新而逐步兴起的一种集方志收藏、展示、开发、利用于一身的公共文化设施.方志馆与旅游有相似的历史关系,两者的发展紧密关联,双方在不同的时期互为条件、互相密切交织,方志馆既是各地史志鉴研究的主要基地,也是旅游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交流的窗口,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起到助力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作为旅游城市的方志馆如何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价值来服务经济发展,这需要认真思考.为此,就旅游城市的方志馆如何提升独特社会价值、服务旅游等情况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思考,试以秦皇岛市方志馆建设运营情况为例做初步探讨.
  • 摘要:卢振川不仅是河北省新方志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而且凭藉其深厚的理论根柢和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加之多年对河北省地方志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修志实践,在修志理论上多有创建.其修志理论与修志实践紧密结合,有些学术观点就是在具体指导志稿评审时提出来的,因此对于修志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试从卢振川解决修志实践和理论上的具体问题入手,阐明其对新方志理论的建树.
  •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石,是地方志书应记内容.已出版的地方志书很少有家庭教育内容,是志书的缺项.记家庭教育首先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篇目,主要设成长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教育方式、重教家庭、家长学校等.搜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局、关工委、妇联、青年团等部门提供、查阅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典型事例和方志办安排社会调查等.
  • 摘要:一部村志,是一个村庄历史发展与变化的综合反映.透过村志,梳理村庄的发展脉络,从中窥见自然地理的变化,经济物产的消长,人文风尚的传承等等.如何编写好村志,目前尚无系统的理论,编写村志人员的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通过指导几部村志编写的点滴体会,本文从编写村志的意义、影响因素、把握重点几方面抒以己见,指出要紧密结合村情,做好篇目设计,精心选取资料,提升志书价值,把握个性特征,突出村庄特色。
  • 摘要:城市区志的编纂是志书编纂中的新事物,其内容也有别于县志,不能完全照搬县志模式.要打造精品区志,就要突出城市个性,根据区情设定篇目,充实内容.城市建设、流动人口、商贸服务业是能够突出城市个性的重要内容,编纂区志时应加以侧重.本文针对区志突出城市个性的三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阐述了区志对这三点内容侧重的重要性及如何侧重的写作方法.
  • 摘要: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化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地方文化的兴盛为地方志书提供了丰富的地情资料,而地方志书的编纂,又为后世留下了存史、资政、教化作用的史料,也使志书成为了地方文化的展示平台.编修志书的表象是记载历史,但其本质是文化建设.一部县志要体现地域特色,就必须拓展地情资料,展示地方的文化特点.由此可见,地方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才能使史志事业不断传承和创新;也只有史志的创修与编纂,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积淀和沿袭,这是相辅而行,不可或缺的.
  • 摘要:"地方志事业"概念的提出及对其发展进行的设计谋划,对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方志文化影响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新时代、新形势下,需从国家志、专志、跨区域志的编纂,志书"二维"形象的树立,志书供给侧改革和志学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 摘要:强化地方综合年鉴的实用性,要在谙熟地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收集和剪裁资料,着眼于实用;大事记减少领导人行迹和会议罗列,收集和精选贴近百姓的大事条目;增载图片,全彩印刷,增载专题资料;编修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告别粗糙,尽力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的品位和实用性.
  • 摘要:地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比较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了某个特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很强的资料性与权威性,而人物志又恰恰是它的重要内容.为了"资政、存史、教化",以服务于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采取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明、清、民国时期地方志中的人物志部分进行分析、对比、解剖、研究,发现但凡成功的人物志,无不具有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真实性、严谨性几个主要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部权威的区域信史,较为完备的全景人物档案,同时也让它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
  • 摘要:衡量志书优劣的重要尺度之一是反映地方特色.二轮修志应如何准确把握当地的地方特色;如何突出志书地方特色;突出志书地方特色的具体表现手法.
  • 摘要:开展旧志整理,有利于保存地方历史、发挥旧志的史料价值、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旧志整理意义十分重大.旧志整理有影印、校勘、标点、今译等多种方式.县级地方志机构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视野不宽、研究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要在人才引进、旧志整理审核上下功夫,确保旧志整理质量,更好的服务地方发展.
  • 摘要:校对是提高地方志书质量的重要一环,基于地方志书收录内容广、编纂人员多、编校合一等诸多特点,作者提出校对地方志书时宜采用个人通校、交叉互校、人机互校、重点专校等校对方法及校对技巧,每位校对者都应尽心竭力地去消除地方志书可能存在的疏漏与错误,进而提高地方志书的质量.
  • 摘要:在《国务院地方志条例》规定的省市县(区)三级志书完成或即将完成之际,全国掀起了编修村志的热潮,从2015年以来到现在,安徽全省主动修村志的行政村已经超过500多个,这是近20年来继修家谱热潮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出现的又一道风景,可喜可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安徽省已经成书出版或内部印刷的村志有150部以上,《韦小庄村志》《许村志》《上庄村志》《堆谷山村志》《梅间村志》《幸福村志(系列)》等等村志正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其影响力远远超过家谱等资料书.编纂村志,是在记载农村的发展变迁历程,研究农村的一个个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历史轨迹。在搜集入志资料中,不能忽略农村经济在一个村庄变迁中的特殊地位,不能不阐述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对村庄发展的巨大影响。
  • 摘要:当代乡镇村志编纂有三种体式:包罗万象的小而全志、名特志、简志.成功经验很多,存在问题不少,篇目套县区志,宗族家谱记述失度,人物和艺文入志无标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大跃进、农业学大寨、村民自治等重大事件阙失,重要史实无出处,缺乏学术规范,文体文风把握不住,编写人员多为兼职,主管部门专业队伍要加强业务指导,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并认真履行审稿职责,上下一心,共同打造精品佳志.
  • 摘要:政治部类在方志编写的历史演变上,记述的内容比经济、社会、人文部类相对较少,旧志如宋代设立职官记述官员的政绩,清代才开始增加有记述军事活动的内容,民国增加了社会治安等的内容,总体上说,历史上的志书普遍对政治部类的记述不系统、不全面,资料单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方志编修,50年代开始编写的志稿,就有革命斗争史、党的建设、社会变革、政权建设、群众工作等政治部类的内容,比旧志丰富多了,只是因"文化大革命"导致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全国性修志中断,很多志稿没有成书.
  • 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方志馆建设工作已驶上了快车道,明确方志馆建设的重要性,从建设标准、建设要求、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着手,把握方志馆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馆址的选择,图书资料科学化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志文化与综合地情展示,以及创新服务等工作.不断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创新,励精图治,勇于探索,让方志馆充分发挥"存史、资政、教化"之功能,并成为人们记述乡愁回归桑梓的精神家园.
  • 摘要:近一段时期,地方志系统一些人士疾呼:地方志事业要转型升级.何为转型升级?笔者认为地方志事业慎言"转型升级",目前地方志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修志队伍人才缺乏,致使修志工作参差不齐,地方志工作机构管理体制变化,挫伤修志人员工作积极性,地方志理论研究“宽、深”不够,学科体系不完整。
  • 摘要:省志分志是专记某一行业或某一系统或某项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的志书,以专业(行业或事业)的性质来划分记述范围,其记述的空间范围是省级行政区域,所记内容重点在专业(行业或事业),虽然通常也独立成书,但却是省志的一个组成部分。部门志则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部门事业,反映整个部门事业的兴衰发展。省志分志是综合性行政区域志中的一个部分,记述的范围,是站在全省的高度,反映某一行业、某一事业、某一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面貌与特征;而部门志自成系统、独立成书,记述的范围是全面记述本部门发展与变化情况。正因为两者的定位和记述范围不同,所以体例内容、篇目结构等都有区别。从《河北省志·公安志》的做法看,避免部门志化倾向并不太难。为此,提出搜集资料全面细致,围绕事业布局谋篇,记述内容涵盖全省,统一规定严格遵守。
  • 摘要:乡镇志是记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镇志不能仅仅作为县志的补充,更应注重完整性和独立性.只有重视资料搜集工作,园地制宜制定篇目,有继承有创新,才能编纂出高品质的乡镇志.
  • 摘要:安徽何时建省,是安徽史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受到学界长期关注.历史上虽有多种说法,但在一个明确的、符合实际的标准下,最终康熙六年安徽建省说被多数学者所认同.本文通过地方志兼及其他文献记载,从江南省析置过程,安徽成固定的名称,拥有完整的机构、固定的驻地、职能、行政官员等方面,以志为证.通过大量资料记述的顺治十八年,江南左、右布政使划区对治;康熙元年,重设安徽巡抚;康熙三年,设安徽按察使司;康熙四年,裁撤凤庐巡抚;康熙六年,停江南左、右布政使之名,称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安徽省从筹备、初步定型到最后完成的过程.地方志始终发挥着基础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确定安徽建省时间作出重大贡献.
  • 摘要:志书编修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引领下,文化自信成为认识的自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凝聚了前人的智慧与创造,这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极大地促进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从地方志理论的确立来看,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并且伴随着实践的积累而不断有所认知和提升.新编地方志借鉴当代史的编纂方法,在编纂实践中全面拓宽了志书领域,志书深入记述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这是新编地方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当代志书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向社会大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怎样直面社会需求,做好对方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修志过程中相伴始终的课题.继承不是抱残守缺,固守所有的昔年旧章,创新也不是凭空臆断,放弃志书既有的体例,这是业界的共识总之,当代志书编纂和学科建设都必须对继承与创新进行辩证思考,充分借鉴传统志书的优长,回归志书的人文本位;认真反思两轮志书的成功与不足,在内容选材上有的放矢地加以删削改造;重新审视志书的学科属性,坚持“史脉”与“文脉”并重,编纂出更加受人喜爱,具有更高格调的志书。
  •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夭折过一次修志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先后开展了两轮修志.无论一轮修志还是正在进行的二轮修志,就一省视野来看,时间跨度均在十年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二十年之久.安徽省二轮修志启动于2000年,2014年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即正式宣布完成了132部市县区志的二轮编纂工作。安徽用了十四年时间完成了市县区志编修工作,与广东省并列全国首位。以安徽全省和阜阳市的工作实践来看,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缩短修志周期完全是有可能。如何做到时间与质量同步、效率与品质共进,笔者认为关键要处理好省、市、县三级方志机构角色关系,处理好政府与部门关系,处理好大局和局部关系,处理好组织与编纂关系,处理好质量与效率关系。处理好这五大关系,志书编纂必然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大压缩编纂周期。否则,时间将会拖延,质量也未必得以保障。
  • 摘要:史料记载,志书设概述,最早见于黄炎培的《川沙县志》,也就是说,之前的志书均无概述.由此可见,概述的出现,本身就是近代志书在体例上的创新.创新不是标新,概述作为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方志界的广泛认可,足以证明其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随着“概述”在志书中地位的确立,概述的理论研究正逐步趋向成熟,概述的编纂实践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方志界对志书设置概述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在地方志多年的工作中,阅读了许多志书的概述,特别是经过二轮志书的编纂实践,对志书概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