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专利文献4715篇;相关期刊242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江汉论坛等;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永、戴圣鹏、陈文通等。

唯物主义历史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6.95%

专利文献>

论文:4715 占比:93.05%

总计:5067篇

唯物主义历史观—发文趋势图

唯物主义历史观

-研究学者

  • 唐永
  • 戴圣鹏
  • 陈文通
  • 丛大川
  • 郑林
  • 阮华
  • 宗占林
  • 徐军
  • 梅荣政
  • 熊久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静
    • 摘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称《序言》)里首次从经济和哲学整体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精辟阐述,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序言》基本原理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钱津
    • 摘要: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当代的发展。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类劳动的起源与发展是人性的正态劳动与动物性的变态劳动相统一的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与发展,由此决定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是带有动物性的常态人类和人类常态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常态人类在主要依靠正态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依靠一定的变态劳动的生存与发展。常态社会的历史存在,是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即劳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只有达到作为劳动内部主导作用的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发展水平高度提升可以同时起到劳动内部主要作用之时,才能具备客观的条件彻底地脱离常态劳动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消灭所有的变态劳动转化为完全的正态劳动,使人类可以依靠完全的正态劳动生存,去掉动物性,使人类成为完全正态的人类,使人类社会成为完全正态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 冯贵德
    • 摘要: 初中历史课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唯物主义历史观陈述历史的发展,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到现代史,时间跨度大。历史课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普及历史常识,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从而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现在通用的历史教材不包含乡土历史,但是新课改要求历史课要融入乡土历史文化,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能。教师应顺应新要求,提高自身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识。
    • 周俊华
    •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是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并贯彻在历史教学的备课、课堂教学等环节中,既要做到以唯物史观指导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待与品评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 乔治忠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点,就是主张历史事物的客观性,强调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历史科学的目标乃是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此,必须从理论上解决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问题。历史认识检验标准的理论阐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居于主导地位的语境中,多数学者在整体取向上恪守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谈到历史认识的检验,很自然地会首先思考怎样运用"实践"标准的问题。
    • 牛小侠; 汪卫东
    • 摘要: 何谓幸福生活?与以往快乐主义者、德性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解答不同,马克思立足唯物主义历史观,剖析幸福生活的三重内涵,阐释了幸福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维度的生活,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是自我幸福和他人幸福互为前提的生活,确立其唯物观主义幸福观.为实现人的三重内涵的幸福生活,马克思提供了三条路径,他指出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的"按劳分配"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建立在按劳分配之上的"正义社会"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场域,自由的生活方式是人幸福生活的真实样态.马克思对幸福生活内涵的阐释及其实现路径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幸福观",开启了现实人"自觉的幸福意识",为建构美好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
    • 王莅
    • 摘要: 在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开启的《资本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自觉嵌入了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历史视角,使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人类历史研究具有实质上的同构性。作为经济学历史性原则的具体化展开,马克思确证了经济学逻辑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方法、共同体诸态是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原始积累论是人类历史的现代入口三条研究指南,它们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的发展。
  • 8. 论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戴圣鹏
    • 摘要: 文化与自由都是历史的产物.相对于文化的生成历史而言,自由观念与自由作为一项社会权利的出现,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才有的事情.文化的诞生时间要早于自由.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自由观的视域中,文化不仅是人的自由意识与自由观念诞生的温床,还是人的自由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社会历史条件.劳动是文化与自由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二者通过人的劳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随着人的劳动的发展进步而发展进步.
    • 戴圣鹏; 代琼花
    • 摘要: 随着当代西方“新型资本观”的兴起与传播,作为这种新型资本观的两个核心概念: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也越来越被学者们所推崇与传播,甚至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用语.在这个新资本运动的社会思潮中,道德资本论作为这股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在中国获得了立足与发展.对于什么是道德资本,国内有学者对其做过看似十分科学与专业的理论界定.但从这个界定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言,其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观点与思想.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道德资本论既存在对资本的误读与曲解,也存在对道德的误读与误解.究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作为一种现代的生产关系,与作为社会规范与社会上层建筑而存在的道德之间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道德虽与社会经济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在现实生活中,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道德则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