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阶级性

阶级性

阶级性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法律、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5531篇;相关期刊755种,包括法学、政治与法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第6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等;阶级性的相关文献由1925位作者贡献,包括尤俊意、李道重、袁庆丰等。

阶级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9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531 占比:99.55%

总计:437502篇

阶级性—发文趋势图

阶级性

-研究学者

  • 尤俊意
  • 李道重
  • 袁庆丰
  • 冷树青
  • 励东升
  • 吴世宦
  • 吴水澎
  • 朱继东
  • 李娟
  • 毛志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汪秀刚
    • 摘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十章《道德和法。平等》中详细深刻地批判了欧根·杜林使用先验主义方法论论述的抽象平等观,揭露了其为资产阶级辩护的本质,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恩格斯指出,平等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而非永恒的真理。研究恩格斯所阐述的平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虚伪的平等思想,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美云; 王慧
    • 摘要: 马克思经济学的法治思想在理论基础、现实依据、研究对象、法治和经济基础的关联等层面的科学性均超越西方经济学。基于两大理论体系的对比研究,有利于批判吸收西方经济学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完善马克思经济学的法治思想,客观把握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本土化实践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方向。从马克思经济学的法治思想出发,能够在坚持党的领导、国家主导法治建设并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培育尊重劳动和遵守法制的社会氛围、强化非正式制度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法治的构建要积极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及参与制定的国际法治的互动耦合等层面得到若干政策启示。
    • 曾幸
    • 摘要: 法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因素,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规范以及相关社会因素,进一步追溯中国法的起源。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分析视野下,法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氏族习惯法就是早期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形态,具备了法规范性、公意性、强制性等基本属性,扮演着调节原始社会人类行为的角色。从法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并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出现早于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即国家产生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才具有了阶级性特征,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意志的体现。
    • 徐瑾; 张雨晨
    • 摘要: 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来说,道德既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全人类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道德的全人类性并不等于道德的抽象性,也不等于道德教条的永恒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全人类性不是独立于阶级性之外的抽象道德,而是与阶级性密不可分、贯穿于物质生活实践始终的现实道德。道德的全人类性指的是道德所体现出的全人类的利益诉求,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宣扬的普世道德观实际上是将道德的全人类性抽象为脱离阶级性的纯粹理念,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动机,并服务于西方国家的全球战略;在正确认识西方普世道德观所包含的全人类性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其隐藏的阶级性本质。
    • 胡志刚; 郑维维
    • 摘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以永恒的理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永恒的理性,永恒的理性只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知性,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天然的,实质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天然的、永恒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并非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历史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把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视为普遍的价值,事实上,自由、平等、博爱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王时中
    • 摘要: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由于经济地位和利益诉求不同,不同阶级对特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然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的非科学性,事实上,每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宣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相对于以往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声称自己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如何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能够兼容科学性和阶级性而不互相矛盾,是一个不小的理论疑难。
    • 岳奎
    • 摘要: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论断.政党基因是政党“标识”自身特质的基本信息单元,时刻表征出政党所谋求的阶级利益.政党基因作为政党的生命元素与动力引擎,不仅具有阶级性、客观性、传承性、感染性等特征,还蕴含着政党的传承动力,凝结着政党的激情活力,承载着政党的阶级情怀,弘扬着政党的历史使命,是引领政党宗旨、涵养政党理论、指导政党实践的源动力.政党基因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政党“初心”,进一步廓清中西政党的本质区别,也有利于我们拨开所谓世界政党进入“后政党时代”的谜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我们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基本经验.
    • 薛新国
    • 摘要: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对价值观念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科学性体现为它的历史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理念集中反映为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应当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
    • 刘晨光
    • 摘要: “人民”概念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政治理论体系,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主导“人民”话语权的情况下,灵活地解决中国社会阶层或阶级在革命年代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同盟者的理论难题,也解决了“人民”概念的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统一问题。在中国政治语境中,“人民”几乎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以至中国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人民政治”。
    • 李硕勋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纳粹党纲领——《二十五点纲领》的分析,对原有通过分析得出关于纳粹党阶级属性的观点提出异议,并且结合事实材料对纲领中的条文进行分析,针对其制定成员的阶级成分,以及主要受众群体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时代发展状况对纳粹党的阶级属性加以分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