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6316篇;相关期刊260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辽宁经济、中国城市经济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4年学术年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论坛、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市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仇保兴、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John Punter等。
城市发展模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316篇
占比:99.67%
总计:116705篇
城市发展模式
-研究学者
- 仇保兴
-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 John Punter
- 于淼
- 于立
- 冯立光
- 叶隽
- 吴芳芳
- 周欣荣
- 唐薇
- 孙立
- 寇有观
- 崔扬
- 康秀娟
- 张大增
- 张巍
- 张帆
- 张建华
- 徐慈贤
- 徐海燕
- 施益军
- 李贺禛
- 李辉
- 李铁
- 杨丽华
- 杨建平
- 武晓英
- 王培茗
- 王文元
- 王有章
- 祝玉峰
- 缪海琼
- 聂琼
- 董鉴泓
- 袁文凯
- 邹德慈
- 金雯
- 陈杰
- 韩宇
- 马行裕
- 鲍世行
- 黄意武
- Denis Dessus
- MA Guo-qiang
- ZHANG Zhen-long
- 丁健
- 丁成日
- 严寒
- 严明昆
- 中华环境编辑部
-
-
曹坤梓;
丁成日
-
-
摘要:
通过分析城镇化、城市规模与新冠疫情的关系,同时分析疫情主导的居家隔离的社会影响,试图回答疫情过后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模式是否有所变化。研究发现,城镇化和城市规模对疫情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既有利于流行病传播和提高感染的风险,也会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而提升治愈的概率,使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更健康,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安全。居家生活模式会带来许多问题,包括婚姻危机、心理和精神问题,以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网络授课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疫情期间表现得尤其突出,间接论证了居家学习工作模式的有限价值,面对面的交往是不可替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面对面接触和思想传播越加重要。结论认为:疫情过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将会回归到疫情前的轨迹和模式。
-
-
吴进钧;
李雁群
-
-
摘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应用,已经成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为缓解生态破坏、空气污染等现象,城市森林公园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维持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2]。
-
-
王师贤
-
-
摘要:
2020年,我国整体城镇化率突破60%大关,约35个大中城市已率先进入城镇化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至成熟期,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愈发珍贵,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升存量空间的城市品质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伴随城市经济结构“退二进三”浪潮,老旧工业厂房的功能调整、改造再利用备受关注。厂房旧改本质是对项目承载的产业功能进行转型、升级,以符合城市新的发展需求。
-
-
宗德新;
杨丹
-
-
摘要:
技术创新一直对城市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技术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也愈发深刻,一系列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正改变着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城市结构的转型。基于此,首先就几次技术革命影响下城市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技术革命影响下城市发展模式演变体现出的6个方面的特征,从历史角度厘清城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进程。然后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核心趋势为技术与人文协调发展以及智慧化。最后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城市空间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坚持因城施策、正视技术应用、实现城市共享、增加人文关怀四大策略,让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生活。
-
-
张京祥
-
-
摘要:
什么是未来城市?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未来"是相对于过去、现在的时间概念,"城市"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缩影,深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因而"未来城市"可以理解为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面向未来提出的针对性、预测性、理想性的城市发展模式。
-
-
崔一娇;
杜旋;
孙赵爽;
尚子琦;
王树芳
-
-
摘要:
近年来,城市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智慧生态型.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不再仅带来"负效应",更通过管网渗漏、人工补给、节水压采等途径逐渐突显出对地下水资源的"正效应",因此,需要从"正负效应"综合分析城市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北京市大兴区具有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典型特征,以1996年、2006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分析该地区浅层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大兴区城市化扩张明显,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由1996年的19.80%增长至2016年的53.61%,而水位变幅小于0.3 m的区域面积从1996年的5.17 km2增长至2016年507.99 km2,与建设用地的范围高度重合.不透水面空间的连续性和集中性,更易阻碍雨季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致使水位变幅减弱.随降水量的增加和再生水的推广利用,浅层水位得到控制并回升,局部范围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流场状态.2006—2016年浅层地下水储量增加约0.72亿m3,灌溉区和永定河沿岸的增加量占其中的83.33%.人工补给已经是除自然降水外不可忽视的地下水补给方式,并使人为活动产生的"正效应"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
-
-
-
摘要:
2021年2月9日至5月19日成都博物馆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汉承秦制,真正从思想、文化上建立起多元统一的"东方帝国"。随着刘邦"天下县邑城"政令推行,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洛阳、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等五座城市,成为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号为"五都"。"五都"是秦汉盛世孕育出的城市文明之花,是2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美缩影,更是辉映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最佳注解。本次展览从秦汉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入手,聚焦"天下之中——洛阳""海内名都——临淄""埒富王城——邯郸""南都帝乡——宛""天府之国——成都"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勾勒出秦汉盛世之下的社会风貌,彰显城市文明的壮丽诗篇。
-
-
陶明;
邬丹华;
潘志安;
陶波
-
-
摘要: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在往城市转变,城市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我国经济水平也在逐渐提升。但是,新城市的建设必然导致城市交通、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压力增加。此时,依靠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无法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亟需一种新的管理工具来协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智慧城市"这一理念也开始发展起来,掀起了一股热潮。
-
-
王旭;
程金
-
-
摘要:
智慧城市发展方案为城市人口剧增和资源禀赋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针对我国12个典型样本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的综合指标评价系统具有5个维度和12个因素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特征值并对城市发展能力打分分析.尽管所有样本城市智慧建设都呈上升趋势,城市之间的发展模式仍有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现象广泛存在.城市发展已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智能服务应用也在逐渐普及.最后为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
-
蔡璐
-
-
摘要: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做出的重大改革部署。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宁波市奋力谱写"无废城市"建设新篇,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无废城市"建设实践中,宁波要锚定争当模范生的目标,大胆创新。
-
-
王书玉
-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合有机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对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及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城市的科学内涵,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国内外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共同特点,提出了今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模式和指标体系研究的方向.
-
-
-
-
王飞虎;
王泽坚
- 《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城市发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问题也逐渐提上各个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深圳是较早对城市更新和旧工业区改造进行研究的城市之一.本文希望通过深圳市南山区旧工业区改造的规划实践,理清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一些思路,其中包括对旧工业区改造主要问题的梳理,对改造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改造模式和时序的判断,以及对改造规划编制的一些建议.
-
-
-
吕斌;
彭立维
- 《第二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
| 2007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就空港都市区这一概念内涵进行了解析,并就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其次,文章从技术的进步导致机场及航空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全球竞争方式的变化、城市发展模式多中心化的趋势、政府推动几个方面论述了空港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rn 最后,在上述形成机制探讨基础上,对我国空港都市区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判断,进而通过对我国相关形成条件的考察,提出了我国空港都市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
-
-
-
-
-
-
-
-
- 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7-05-17
-
摘要:
公开了一种发展城市农业净化城市空气高效治理雾霾的方法,利用屋顶绿化装置,实现屋顶防水、隔热、绿化三合一,把屋顶变为良田,春夏秋种植蔬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秋收后种植二月兰,第二年春天,收割二月兰,再种植蔬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一年一循环;城市与农业,由相斥变为融合;低产的土地建房后,屋顶能改造成高产的良田;化解了城市发展与农田保护的矛盾;城市从此四季常绿;环保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