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0年内共计17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4篇、会议论文182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578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合作经济与科技、中国房地产业等;
相关会议99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低碳城市的相关文献由2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叶祖达、王勇、李向阳等。
低碳城市
-研究学者
- 叶祖达
- 王勇
- 李向阳
- 李瑞晴
- 庄贵阳
- 杜栋
- 李克欣
- 林树枝
- 潘海啸
- 王强
- 刘志林
- 张艳
- 戴亦欣
- 朱曙光
- 李雄
- 杨德志
- 秦耀辰
- 秦莹
- 郭万达
- 陈亮
- 冯莉
- 刘伟
- 刘学敏
- 刘艺娉
- 刘骏
- 周枕戈
- 唐方方
- 宋彦
- 廉超
- 张丽君
- 张平
- 张志强
- 张旺
- 张泉
- 张莹
- 戴星翼
- 方创琳
- 曹伟
- 李国志
- 李方正
- 李玲
- 李金兵
- 杜受祜
- 洪再生
- 王少剑
- 王海涵
- 王璟珉
- 王肖蓉
- 王静
- 秦波
-
-
宋德勇;
李项佑;
李超;
岳鸿飞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20年
-
摘要:
以中国分批次、分地区进行的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77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对低碳城市建设影响低碳技术创新的效应与机理进行系统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自上而下指定产生、试点单位以省为主的第一批低碳城市试点并未有效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而自下而上申报遴选、试点单位以城市为主的第二批试点则显著推动了低碳技术进步;②政策效应机理是加大政策性研发补贴支持力度,而增加研发从业人员数量和提高经济集聚程度的传导机制并不明显;③环境规制、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均具有调节作用,对于环保重点城市、"两控区"城市、碳交易试点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和资源丰裕程度较低的城市而言,低碳城市建设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增作用更加显著.
-
-
陈子璇;
郑苇;
高波;
马换梅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 2020年
-
摘要:
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城市废物的出口产业(静脉产业)是物质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其与低碳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本文从静脉产业与低碳城市内涵、政策与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等多方面阐述其关联,并依据一静脉产业园区案例,分析了静脉产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与贡献,明确了静脉产业园的建设是低碳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进一步促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具体方向.
-
-
-
徐曦;
罗祖奎;
张宪英;
朱艳;
徐文辉
- 《城市发展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两大全球性生态问题,而不合理的城市开发成为加速其正反馈的重要因素.以湖南株洲市渌口区(原株洲县)中心城区为例,探索通过城市规划前评估对生态学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途径,将生态学信息作为指导城市发展转型的生态证据和科学决策加以应用.最后探讨了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避生态环境风险,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建设低碳城市和生态廊道的应对策略.
-
-
-
-
-
-
-
-
李文斌;
孙超;
张凯;
邵源;
苏茜茜
- 《2017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为探索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借鉴东京、巴黎等国际低碳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出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交通引导下的发展路径以及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例,从宏观角度解析城市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调关系,从中观角度探讨交通方式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从微观角度探讨街区层面交通设施衔接设计和慢行交通设计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塑造的影响.结合现状检讨、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内涵和发展路径,提出交通引导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建议框图.
-
-
-
杜栋;
葛韶阳
- 《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基于开发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支持系统的需要,在对相关政策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筛选出低碳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工具,提出基于知识库建立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工具包的研究思路;并通过对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工具进行量化处理,建立基本计量模型,给出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以便开展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研究.
-
-
何红艳
- 《2016年工程规划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可再生能源利用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撑.本文以厦门科技创新园为例,在对园区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园区内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优先级和规划方案.厦门科技创新园内太阳能光热利用价值高,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首选;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光电利用价值不高,选择在园区内核心办公区开展太阳能光电应用示范;污水源热泵与海水源热泵系统需要重视热泵系统的输送能耗,选择在污水处理厂周边以及仅海岸区域开展污水源热泵与海水源热泵应用.
-
-
李云燕;
羡瑛楠
- 《2015中国发展论坛·京津冀环境与发展》
| 2015年
-
摘要:
本文研究建立了涵盖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科技系统的北京市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式,在此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基础上利用2008-2012年北京市基础数据进行发展现状评价,得到量化评价结果.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低碳城市发展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低碳城市发展建设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健全相关低碳发展法律体系,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落实区县功能定位,优化低碳空间结构,促进低碳科技和技术合作机制,加强消费领域节能减排,为北京市低碳城市发展建设评价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
-
王原;
喻霞;
刘姝莹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国际低碳城市的蓬勃发展,我国开始掀起低碳城市研究的热潮.本文基于2004-2013年期间我国低碳城市领域的265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开展综述研究.研究表明:近10年我国低碳城市研究视角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2009年前主要注重国外案例研究及低碳相关理论探讨;2009年以后聚焦低碳经济、城市规划、碳源碳汇等领域.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低碳经济、城市规划、碳源与碳汇、政策机制、低碳评价、低碳生活及国际案例等不同视角对低碳城市研究展开分析和论述,以期为我国相关学者了解和把握低碳城市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提供借鉴.提出低碳城市研究视角有待多元拓宽,低碳城市研究区域从东部向全国拓展,低碳城市研究从战略向实证转变。
-
-
ZHUO Debao;
卓德保;
WU Yuhai;
吴玉海;
PAN Zhiqiang;
潘植强
- 《首届(2014)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逐渐变暖,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低碳城市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研究的新焦点.在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低碳城市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上海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演变,分析上海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城市化发展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为基础,发现上海低碳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一个多目标问题,涉及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三方面,其中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居民是低碳城市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则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纽带。
-
-
禚振坤;
吴洁珍;
吴红梅;
何恒
-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在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本文通过对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实践,对低碳城市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界定,全面分析了杭州低碳城市的建设基础,提出了城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基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明确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八项主要任务,为杭州低碳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同类城市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
王冲;
任云英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目前探索发展低碳城市的背景下,减少居民出行碳排放被认为是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希望通过总结归纳有关居民出行碳排放和土地混合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明确土地混合利用在构建低碳城市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首先从居民出行行为的特征出发,讨论了居民出行行为、土地混合利用和居民出行碳排放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认为居民出行导向下的低碳化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在于通过城市功能的适度混合以缩短居民的出行距离从而达到减少居民出行碳排放的目的.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作者总结出居民出行导向下的低碳土地混合利用的有效对策包括确定适合低碳出行方式的合理街区尺度、水平与垂直方向上城市功能适度和高效的混合以及提高道路和设施的可达性三方面内容.
-
-
王雅捷
-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是整体工作的重点之一.一直以来建筑节能工作更加偏重节能技术的推广,对于建筑能耗的总体情况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样也就很难找到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点,使建筑节能的总体效果受到质疑.本文从城市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入手,以微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实证研究为基础,建立覆盖城乡,并与用能终端相联系的建筑能耗核算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剖析北京市各类建筑的能耗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发展情景.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住宅建筑能耗分为城镇成套住宅、城镇非成套住宅,以及农村住宅三类.结合建筑能耗情景分析,定量化的提出了建筑总量规模控制,和不同节能技术在建筑节能总体工作中的贡献率.同时,以城市规划相关工作为重点,提出了建筑节能的规划策略.力争使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总量控制与微观层面的建筑节能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