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评价
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9400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经济研究导刊、管理学报、现代商贸工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第十三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等;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文献由35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勇军、刘明广、孙慧等。
创新能力评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9400篇
占比:99.82%
总计:79546篇
创新能力评价
-研究学者
- 刘勇军
- 刘明广
- 孙慧
- 张凌
- 张卫国
- 曹雁翎
- 李高扬
- 杜旭
- 梁祺
- 王丹
- 王影
- 王谢勇
- 罗鄂湘
- 邵云飞
- 郭翔宇
- 陈晓娴
- Chen Hua
- Gao Yan
- Luo Exiang
- Sun Hui
- Wang wei
- Yu Dengke
- Zhang Liang
- Zhang Zhiqiang
- Zhu Qing
- 丁一珊
- 丁尚果
- 丁芸
- 丁青青
- 严素梅
- 于小飞
- 付自政
- 代伐
- 任佳伟
- 伍千军
- 位辉芳
- 何挽澜
- 何济源
- 何焱
- 何玉梅
- 何静
- 余昶颖
- 侯丽珠
- 侯仁勇
- 傅为忠
- 关军
- 冯力夫
- 冯洪碧
- 冯雯
- 刘一红
-
-
张红;
徐洁
-
-
摘要:
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主导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稳健启航。行业资深专家预判,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以及企业质量评价、企业绿色低碳生产评价、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等专项信用评价,将成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与标配。推进以企业质量信用等作为专项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助推行业高质量建设中,尽快补齐信用这块重要的“短板”。业内外都在深深地期待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发奋努力,锲而不舍地把目前行业以价格为主的无序竞争转变成为以质量为主的良性竞争。
-
-
吕悦
-
-
摘要:
近日,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1》《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对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浙江共有6个城市上榜,排名均进入前50位,其中杭州市第2位、宁波市第15位、嘉兴市第22位、湖州市第30位、绍兴市第39位、金华市第41位。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持续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科技部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
-
周明;
胡萌;
崔江;
许言
-
-
摘要:
县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文章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四个方面构建县域创新能力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西省2017至2019年100个县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总体得分呈“非均衡性”现象突出。为深入分析其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空间视角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县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县域创新能力未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高县域创新能力应明确县域主体功能区定位,注重功能区创新差异化发展,以合理分配创新资源为重点,持续优化功能区县域特色产业,制定精准帮扶规划,打造江西省县域创新高地。
-
-
张弸弛;
曹阳
-
-
摘要:
本文在构建一套包含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创新能力评估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内三大城市群(即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能力及其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的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2003至2018年,长江经济带内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都呈现出了持续提升的总体态势,但从东到西的差距在持续拉大,致使整个长江经济带内创新能力的“极化”问题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三大城市群内部的创新能力分布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是就三大城市群之间而言,还是就各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而言,实现协同创新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
-
方金城;
曾阿锋;
朱斌
-
-
摘要:
【目的/意义】科学评估企业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厘清自身在智能制造创新活动中的潜力与不足,进而有的放矢取长补短,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成效。【设计/方法】从智能制造创新投入、产品智能化研发、生产运作智能化改善、智能设备应用创新和智能制造创新产出等五个维度,设计了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继而,引入一种基于熵值法的改进灰聚类评估模型,并用于对福建省五家电子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智能制造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论/发现】智能制造的研发投入强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度、运作管理的敏捷性等是目前制约我国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共性掣肘。不断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拓宽企业智能制造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持续强化企业智能制造的过程管控与快速响应能力,是当前提升我国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
-
贾洋洋
-
-
摘要:
产业科技创新研究过程中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指标无法量化等多方面因素,为促进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2020年福建省环保百强企业公开资料显示的科技产出成果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福建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及创新能力,探索借助公开信息进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研究表明:福建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间不均衡现象,尾部企业创新能力较头部企业强,福州、厦门、泉州在区域科技创新领域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单位产值科技产出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地区产业科技发展情况,可作为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
-
-
陈淑萌
-
-
摘要:
当前世界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等新技术及新模式大量涌现,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已有的区域创新理论体系,本文完善并构建了5个维度的城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集西安市2016—2020年以来相关的面板数据,综合评价了五年内西安市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问题,并对未来一段时期西安市构建创新型城市,同时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
-
-
-
摘要:
杭州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前列通讯员吴静近期,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报告》对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杭州创新能力指数78.82,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此次《报告》设置了由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
-
肖锎;
吴彦
-
-
摘要:
本文从企业创新内涵的论述出发,对当前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及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评价体系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以期能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
-
姚金锋;
汤正博;
程琰;
程贵一;
唐友国;
张敦宏
-
-
摘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要求,并明确提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苏州作为全国“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城市(根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明确提出要加速网络“新基建”。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柔性化生产能力,建设数字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快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构建苏州市多层次信息网络“新基建”,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
-
-
- 《第19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 2008年
-
摘要: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在对其准确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对于正确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变异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权重,并且利用了在国内尚未广泛使用的VIKOR算法,这种算法采用线性规范化、并考虑到了决策者的效用偏好,其最大特色就是最大化群体效益和最小化反对意见的个别遗憾,属于多属性决策中最优化妥协解方法,是一种很好的综合评价方法,因此本文提出了应用VIKOR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本文最后以六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
-
- 《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是学会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成果以中物院为例,阐述了开展对研究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科技评价的国内外现状和中物院科技评价的现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以及中物院的实际,构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对研究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的内涵与评价方式进行了说明.研究成果对国防科技研究所创新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逯宇铎;
于小飞
-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IT产业进行了界定,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IT产业中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 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IT产业进行了界定,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IT产业中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
-
-
胡宝民;
李子彪;
荣飞
- 《第八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从人力、财力、设备3个投入方面建立输入指标体系,以技术创新产出为输出指标,以河北省制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例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
Zhang Zhiqiang;
张志强;
Sun Hui;
孙慧;
吕岩威
- 《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选取18个与企业创新能力相关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2011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各省市区企业创新能力按相似性分为高、中、低3类地区,最后对主成分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全国高、中、低三个企业创新能力类别间有较大差异.2.全国企业创新能力各类别内部有较大差异.3.高、中能力区企业创新能力在第二、三、四主成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势.
-
-
刘艳;
葛斌
- 《2011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在当今世界,工程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理念正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工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与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相适应的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方法、创新学习策略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实现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
-
董锋;
谭清美
- 《2008年国际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以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出发,对企业自主创新设计了17个衡量指标,通过对40家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目资金项目企业的问卷调查,从中抽取26家重点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R&D投入能力等五公共因子,得出了企业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加强R&D投入能力、R&D产出能力、R&D员工实施能力等相关指标建设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