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韧性

城市韧性

城市韧性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7733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资源开发与市场、城市发展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城市韧性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翟国方、丁煜莹、修春亮等。

城市韧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733 占比:99.75%

总计:67906篇

城市韧性—发文趋势图

城市韧性

-研究学者

  • 翟国方
  • 丁煜莹
  • 修春亮
  • 吴佳
  • 吴映梅
  • 和佳慧
  • 夏安桃
  • 孙荣卿
  • 容志
  • 师满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巍; 刘娟; 董晔
    • 摘要: 本文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抽取4个城市,选用各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城市韧性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城市韧性呈现东部地区城市韧性较高,中部地区城市韧性中等,西部地区城市韧性较低的区域韧性分布特点.然后,以区域为研究范围,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找出影响区域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区域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和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各区域韧性的对策建议.
    • 和佳慧; 吴映梅; 李婵
    • 摘要: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 和佳慧; 吴映梅; 李婵
    • 摘要: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 王海申; 贺山峰
    • 摘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黄河流域35座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熵权-TOPSIS模型,分别对黄河流域各城市的安全韧性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重点分析二者的协调度。结果显示:① 黄河流域各城市安全韧性值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出下游城市韧性高于上中游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上、中、下游城市韧性平均值分别为0.308、0.204和0.340。② 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下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上中游城市;局部空间则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优于外围城市。③ 黄河流域各城市安全韧性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总体较低,目前仅有郑州、济南两座城市达到高级协调;多数城市已经进入安全韧性与经济发展的调适阶段,亦有少数城市尚停留于难以协调甚至互为拮抗的阶段。
    • 万佳琦; 梁昕
    • 摘要: 新冠疫情与人类在较长时间内的共存使减防灾害能力的重要性逐渐突显,而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单元,其抵御灾害并从中恢复的能力即城市韧性成为韧性理论研究的新兴议题。文章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城市韧性建设的特征与指标分类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在韧性城市的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些许见解。
    • 刘玲娜; 雷涯邻
    • 摘要: 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后的CRITIC模型测算1998—2017年省会城市韧性的变化,并结合面板数据VAR模型探究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于城市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时间上,过去20年30个省会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较高的城市为北京、广州、上海和南京;在空间上,省会城市韧性水平从相对均衡逐渐演化为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并从2003年之后表现地更为明显;从气候因素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来看,降水量的增加反而会促进城市韧性的提升,并在第2年达到正向效应的峰值;气温的升高则在前2.5年对城市韧性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
    • 摘要: 题记: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在部署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处置工作时指出,维护安全稳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体现,一切工作都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本文旨在学习借鉴上海市应急管理与城市管理相融合、强化安全韧性适应理念、守牢城市安全底线的先进经验,也得到了武汉大学教授容志(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的指导。
    • 白帅; 吴金华; 王祯
    • 摘要: [目的]分析河南省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提高区域安全系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分别构建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率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自然断裂点法、数据包络分析(CCR,BCC、超效率DEA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河南省2019年城市韧性、土地利用效率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空间类型划分。[结果](1)2019年河南省18座城市的综合韧性在数值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且经济韧性与生态韧性成负相关关系;(2)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水平整体呈良好状态,但城市间差距较大;(3)河南省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耦合度较高,耦合协调度低于耦合度。其中17座城市处于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水平耦合阶段,仅1座城市为低水平耦合。在空间上,协调城市成“t”型分布;(4)依据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可将河南省18座城市划分为7种类型,即高级协调、基本失调、基本协调—城市韧性滞后、基本失调—土地利用效率滞后、基本失调—土地利用效率滞后、基本失调—城市韧性滞后、严重失调—土地利用效率滞后。[结论]城市韧性系统与土地系统密切相关。未来应将城市韧性建设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作为两个抓手,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赵自妍
    • 摘要: 通过关注自组织存在的缺少信息处理平台、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缺乏联动机制等现实困境,以H市极端暴雨事件为例,遵循“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链条,构建自组织提供物质、信息、经济和人力等各项资源影响韧性城市系统的影响模型,为突发性公共危机发生时自组织有效参与城市韧性方式进行整合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 李彦军; 马港; 宋舒雅
    • 摘要: 从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和制度五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考察2003—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总韧性稳步提升,城市间韧性差距逐渐扩大,省会城市总韧性高,但区域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韧性在五个维度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提升迅速,制度韧性逐渐落后于城市韧性的其他方面;城市群内城市韧性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其他城市与省会城市存在较大落差;高韧性城市呈现团块化的分布结构,多分布在主要水系周边;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制度韧性方面。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开放程度和优化人口结构是破除韧性障碍的针对性举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