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12

主办单位: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一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骨弯曲的发生机理及治疗方法。rn 方法:通过力学实验将12根跖骨、3根腓骨标本进行应力-应变试验,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并对纯牵引压弯法、滚压法进行力学比较,探索最佳复原的力学模式,以及临床28例创伤性骨弯曲病例(其中16例桡尺骨创伤性骨弯曲)的治疗。rn 结果:滚压+牵引法能将塑性变形标本较好的复原,病例经6月-5年的随访,平均1年8个月。弯曲基本纠正,骨折愈合,旋转功能恢复。rn 结论:创伤性骨弯曲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创伤性骨弯曲产生的条件为应力在塑性范围内,滚压+牵引法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柱稳定性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意义。rn 方法:从2006年2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Pilon骨折伴踝关节外侧柱损伤患者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41.3岁。对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首先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腓骨复位和内固定,接着采用改良前内侧切口进行胫骨Chaput结节的位置复位和固定,中柱关节面以及内侧柱骨块参照Chaput结节进行复位。对开放性骨折或是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以及多发伤不宜立即手术的患者,首先采用分期治疗的办法。一期腓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合内侧胫骨跨踝关节外支架固定,对内侧柱只做克氏针或螺钉临时复位固定,二期(平均14天后)拆除胫骨外支架再进行胫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rn 结果:术后14例患者获得随访,失访4例。随访8个月-30个月,平均18-4月。14例骨折最终获得骨性愈合。关节面复位评价:解剖复位9例,一般4例,差1例。临床功能评价:优,6例;良,3例;可,4例;差,1例。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发现感染,在抗菌治疗后7周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骨折愈合。rn 结论:恢复踝关节外侧柱的稳定性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
  • 摘要:目的:肘关节“可怕三联征”是指肘关节后脱位同时合并有桡骨头骨折和冠状突骨折。此损伤复杂,治疗困难,文献报道不是很多。本研究对我院手术治疗的“可怕三联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确切的诊断及相关鉴别诊断,研究损伤严重程度及不同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的关系,以及合适的治疗策略。rn 方法:对自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治疗的27例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病人随访平均17.5个月(6~33个月),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38岁(14~72岁)。损伤能量大多较大。大部分(23/27)通过单纯外侧入路即可完成手术,必要时可加用内侧切口或使用后正中入路。术中尽量对桡骨头骨折和冠状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对18例损伤中的桡骨头骨折进行了内固定,9例施行了桡骨头切除或部分切除。对14例的冠状突骨折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固定、修复。18例术后用石膏固定于屈肘90°位1-4周。对于术中发现严重不稳定的病例,3例用铰链式肘关节外固定架固定,1例用2枚克氏针将肱尺关节固定。同时采用“MayoElbow Performance Score”和“system ofBroberg and Money”两个评分系统对随访结果进行评分。采用“Broberg and Morrey肘关节退行性关节炎X线分级”对X线片进行评价。rn 结果:所有病人患肢肘关节均没有明显疼痛,也没有肘关节不稳定。患肢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平均为107°(30°~150°)。患肢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平均为147°(O°~220°)。患肢握力经过使用Morrey的方法对主力侧和非主力侧标准化后,较健侧平均减少13.7%。“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评分平均为93.4分(72~100分),优良率92.6%。“system of Broberg and Morrey”评分平均为91.2分(68~100分),优良率88.9%.rn 结论:肘关节“可怕三联征”是一种复杂的严重肘关节损伤。诊断需要与其它损伤相鉴别。绝大部分需要手术治疗。损伤程度与结果负相关。手术多数可以通过单独的外侧入路(Kocher)完成,必要时可加用内侧切口。治疗的原则是重建肘关节同心圆性中心复位及可靠的稳定性、对桡骨头、冠状突骨折尽量进行复位内固定并重视软组织的处理。使用石膏术后短期制动或必要时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对于维持术后肘关节的稳定性有积极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