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路

后路

后路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27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颈腰痛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0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年会暨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等;后路的相关文献由3313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向阳、曹晓建、李海俊等。

后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4 占比:44.5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27 占比:55.41%

总计:1312篇

后路—发文趋势图

后路

-研究学者

  • 马向阳
  • 曹晓建
  • 李海俊
  • 谢浩
  • 郝定均
  • 马浩天
  • 吴敏
  • 官建中
  • 邓宇
  • 胡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潘保顺; 方镇; 高明杰; 方贵明; 陈金水
    • 摘要: 背景:国内外有关寰枢椎后路融合器的报道较少,且存在许多不足,缺乏操作方便、植骨区域大、植骨稳定的融合器.目的:依据寰枢椎解剖学特征设计一款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收集100例(男、女性各50例)正常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的CT影像学资料,测量寰椎后弓高度及厚度、枢椎椎板斜率、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上缘突高度、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寰椎椎弓根外侧缘距离及后结节处至该线的距离并计算后弓外侧缘半径;取后结节旁4 mm处为进钉点,测量后弓螺钉置入长度及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分析解剖参数并设计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结果 与结论:①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度为(19.07±2.73)mm,寰枢椎椎间隙高度为(6.83±2.01)mm,枢椎椎板斜率为(58.34±7.60)°,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为(26.77±2.14)mm,寰椎后结节高度为(10.45±1.61)mm,寰椎后结节厚度为(8.12±1.57)mm,寰椎后弓螺钉置入长度为(11.21±1.61)mm,螺钉与后弓中线角度为(53.34±6.30)°,左侧与右侧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依据寰枢椎影像学测量数据成功设计了带融合器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新的补充内固定方式.
    • CROMPTON J; OSAGIE-CLOUARD L; PATEL A; 胡孔足(摘译)
    • 摘要: 髋关节保护体位包括限制屈曲、内收、内旋,常用于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预防脱位措施。作者分析了近6年里发表的论文,总共6900例后路全髋置换术患者。其中3517例术后采取保护体位,3383例术后不采取保护体位。两组脱位率没有统计学差异(2.2%vs 2.0%)。
    • 范有福; 王想福; 叶丙霖; 孙凤歧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甘肃省中医院行PPECD治疗的18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表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6.1±7.8) min;术中出血量10~22 mL,平均(16.2±3.5) mL;术后住院4~10 d,平均(6.8±1.4) d;术后随访13~24个月,平均18.4个月。术后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 <0.01),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P <0.05)。术后各时间段NRS和N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 <0.05)。末次随访时评价临床疗效,10例为优,6例为良,2例为可,优良率为88.9%。随访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PPECD治疗单节段CSR术后疗效确定,患者满意度高。
    • 许科峰; 肖俊; 谭章勇; 诸葛恒艳; 孙子杰; 李坤; 汪建良; 金根洋
    • 摘要: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非融合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性。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5月至2019年7月,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技术治疗Anderson-D’Alonzo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25例,骨折愈合后全部取出内固定物。25例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3~79岁,平均(44.34±7.67)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满意。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未出现难以控制的椎板间静脉丛出血。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0~130 min,平均(101.21±19.33)min;出血量70~350 mL,平均(210.37±38.43)mL。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24±2.12)个月。二维CT提示骨折部位愈合后即行内固定取出手术,内固定取出时间4~15个月,平均(7.65±1.23)个月。末次随访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89±1.45)分降至(1.87±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7.89±1.56)分上升至(13.78±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齿状突骨折均愈合,寰枢椎内固定钉棒系统取出后患者颈椎活动得到良好恢复。结论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能有效保证齿状突骨折的复位及愈合,骨折部位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可保留大部分颈椎活动度,寰枢椎后路非融合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 朱亮; 沈强; 丁浩; 孙宝
    • 摘要: 目的比较跨伤椎和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跨伤椎和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照置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跨伤椎置钉组(32例)和经伤椎置钉组(26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采用ASIA分级标准评价神经系统损伤状态,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疼痛情况,采用矫正值和丢失值评价椎体复位及椎体后凸矫正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8个月。(1)住院费用经伤椎置钉组明显高于跨伤椎置钉组(P0.05)。(2)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分级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采用跨伤椎和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经伤椎置钉在复位骨折椎体、矫正局部后凸等方面的效果更优于跨伤椎置钉。
    • 甘泉
    • 摘要: 目的:探讨用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9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X线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然后观察治疗前后其各项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的评分(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量表的评分(JOA下腰痛评分)。结果:治疗后,这些患者的冠状位Cobb角、冠状位平衡、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评分、JOA下腰痛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各项影像学指标和腰椎功能,减轻其临床症状。
    • 张盈盈
    • 摘要: 目的:探究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行腰椎骨折手术室护理干预对JOA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选取腰椎骨折患者80例,均在本院进行诊治,都实施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患者随机编号,按抽签1∶1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手术室护理,比较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7.50%,P0.05,术后,NRS评分、JOA评分、Cobb角更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更大,差异明显,P<0.05,并且以对照组为比较对象,观察组各指标更优,P<0.05。结论:针对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开展手术室护理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利于预后恢复,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状况,应用价值较高。
    • 刘忠涛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后路肋间神经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2019年4月—2021年5月在本院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后路肋间神经阻滞+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平均无创血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超声引导下后路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缓患者疼痛,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恢复进程,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吴学元; 郝崔培; 凌鸣; 靳占奎; 孙正明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颈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1岁,平均(49.50±13.00)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评估、颅骨牵引实验,将18例患者分为寰枢椎不稳(instability)、可复性寰枢椎脱位(reducible dislocation)、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dislocation),寰枢椎不稳共6例(33.33%),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共8例(44.44%),行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4例(22.22%),行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通过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比较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及脊髓压迫解除情况。结果所有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48个月,平均(22.40±6.80)个月。16例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为枕颈固定融合术。术中无脊髓、神经及椎动脉损伤,无椎弓根劈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取髂骨区伤口渗液1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39±1.42)分,较术前(10.22±1.35)分明显升高。NDI评分末次随访为(16.22±7.17)分,较术前(35.72±5.70)分明显降低。ADI由术前(5.53±0.81)mm降至末次随访时(0.88±0.71)mm,SAC由术前(7.72±2.24)mm升至术后(14.56±1.69)mm,CAA由术前(124.11±9.15)°升至末次随访时(148.83±5.38)°。以上指标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脊髓减压充分。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结论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及全麻下颅骨牵引实验,对寰枢椎脱位进行分型,可指导实施相应的手术策略。颈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可有效复位,改善脊髓压迫症状,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 薛静波; 李昃鹏; 王程; 欧阳智华; 李学林; 晏怡果; 王文军
    • 摘要: 背景:脊柱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最为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但使用高密度的置钉方式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且增加医疗成本。目的:利用六自由度关节机器人对后路不同置钉密度固定的猪脊柱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探讨不同置钉密度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猪脊柱标本中,首先制备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100%固定),之后依次减少椎弓根螺钉,制备不同密度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82%,64%,36%),最后无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脊柱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六自由度关节机器人测试各组猪脊柱标本在屈伸位、侧弯位及轴向旋转位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在屈伸位、侧弯位的测试中,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组(100%)与部分椎弓根螺钉固定组(82%,64%,36%)脊柱标本的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在轴向旋转位测试中,36%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相比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组以及82%、64%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轴向旋转的稳定性显著降低(P<0.001);(3)在64%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加入横向连接杆固定时,可以显著降低脊柱标本轴向旋转的活动度(P<0.05);(4)提示有限降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密度,不会对脊柱后路长节段固定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