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温州
  • 出版时间: 2006-10-2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骨与关节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不连合并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自199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不同原因的髌骨骨不连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2~71岁,平均36岁;初次治疗方法:石膏固定3例,钢丝或丝线环扎11例,张力带钢丝6例,改良张力带钢丝4例,受伤时间距本次手术时间5~32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镍钛聚髌器内固定,单纯使用聚髌器固定9例,聚髌器结合空心加压钉固定6例,结合克氏钉固定5例,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4例. 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4年,平均35个月.骨不连端在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2个月,无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照胥少汀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法:优14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3.3%. 结论:伴有膝关节功能障碍的髌骨骨不连,通过手术重建关节面的平整性,牢固固定并早期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是挽救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 摘要:本文应用交锁髓内钉联合带血供的骨瓣、骨膜瓣移植治疗四肢骨不连、骨缺损患者2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临床资料、手术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技术要点和早期疗效. 方法:12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伴肱骨头脱位,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72.4岁,早期手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采用三角肌胸肌间入路,先复位大小结节,确定假体高度,骨水泥固定假体保持300左右的后倾,大小结节再复位固定,必要时取骨折的肱骨头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术后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估人工关节功能,平均为84.4分,90分以上(优)3例,80~89分(满意)7例,70~79分(不满意)2例,<70分(失败)0例,满意率为83.3%.12例患者疼痛方面平均得分为33.5分,功能方面为25.6分,运动方面为16.5分,解剖重建方面8.8分. 结论: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掌握手术技术以及合理的术后康复等前提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患者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减轻创伤后肩关节疼痛方面效果最为显著.但在恢复肩关节活动度方面仍欠满意,需加强对患者术后关节康复训练的指导工作.
  • 摘要:目的:对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翻修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细菌学特点、翻修策略、翻修术中常见的困难及对策. 方法: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31~86岁,平均62.5岁.感染发生时间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月~4年,平均为术后7个月.其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坏死11例,骨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行一期翻修术12例,二期翻修术18例. 结果:翻修术前细菌学明确诊断18例,其中表皮葡萄球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其他细菌9例.术中标本细菌培养23例阳性,7例阴性.一期翻修12例,10例患者得到了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2例感染复发;二期翻修18例中,13例得到了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1例感染复发.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4分,随访截止时评分平均为84分. 结论:①耐药葡萄球菌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②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翻修手术难度大,术前要作好周密的准备,没有手术经验的医师尽量不要尝试;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采用一期或二期翻修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二期翻修术后感染复发率较低;④抗生素骨水泥在人工关节感染翻修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疗效,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⑤术后科学的康复对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骨关节病人手术后疼痛的方法,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方法:98例骨关节手术病人,使用"超前镇痛"的理念,在预定手术前2天口服NSAID类药物(西乐葆0.2qd)+盐酸吗啡缓释剂(美施康定片30mgqd);手术关闭切口前,肌肉和皮下注射"止痛混合液",其组成是:局麻药(罗哌卡因75mg)+阿片类(吗啡3mg)+肾上腺素0.25mg+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5mg)+抗菌素(青霉素400万u或丁胺卡那0.2)配成0.9%生理盐水100ml,术后三天,继续口服NSAID(西乐葆0.2qd)+盐酸吗啡缓释剂(美施康定片30mgqd)+百服宁片1片tid,而NSAID(西乐葆0.2qd)可延用至术后3~7天. 结果:按VAS标尺评分,81.6%的病人术后疼痛分值在3分以内,主观感觉不到明显疼痛;18.4%的病人因术前或术中对吗啡有禁忌或药物反应,而未能使用该药,疼痛分值虽达到中度,但术后仅靠口服其它止痛药物即能控制疼痛.所有病人术前不再使用杜冷丁针剂,术后也不再使用任何镇痛泵,术后病人主观上也未再要求使用杜冷丁针剂. 结论:超前镇痛在骨关节围手术期治疗中有确切疗效,使病人早期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联合术后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的效果. 方法:根据患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表现以及疼痛部位,微创、细致、有的放矢的分型治疗,术后一个月注射透明质酸,观察联合治疗对于骨性关节炎的效果. 结果:全部随访病人随访半年,显效218例(占52%),有效171例(占41%),无效30例(占7%),加重2例(占0.5%),有效率92.5%.其中术后3月随访有效率94%. 结论:细致检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症状表现,根据不同情况,关节镜下细致、有的放矢而又微创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结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一个良好选择.
  • 摘要: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法,总结其近期效果. 方法:对12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进行1年左右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按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评分(51.25±6.10分),康复内容包括:肌力、肌耐力、本体感受功能训练、活动度、理疗、心理治疗等方面.通过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肌力,患者满意度,总结这种训练方法的效果. 结果:术后3个月,膝关节肿胀已基本消除,术后平均1年患膝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力均基本达到V级(MMT分级),85.71%患者均能恢复正常步态和上下楼梯.患者主观满意程度高,膝关节功能评分(87.13±7.43分),统计学分析显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结论:对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该康复训练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 方法:2000年8月至2005年3月,收治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骶髂关节分离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12例CAF中:12例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分离4例;合并肋骨骨折5例;合并上、下肢体23个部位的多处骨折.手术时间:急诊手术2例;10日内6例;2~3周4例.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SMC等内固定器材复位与固定股骨颈骨折、CAF及肱骨、尺桡骨、骶髂关节分离、股骨、胫骨干的骨折.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 结果:12例的CAF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12例的同侧股骨颈骨折获解剖性复位:10例股骨颈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坏死+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融合.12例中的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它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 结论:本组为提高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及多处骨折的疗效,探索了新鲜的经验与对策.
  •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肘关节创伤的疗效. 方法:5例严重肘关节创伤患者采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治疗,男3例,女2例,年龄33~67岁,平均52岁.其中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畸形愈合伴创伤性关节炎1例,肱骨远端骨折术后骨不连3例,肱骨远端和尺骨近端陈旧性粉碎性骨折伴尺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较严重的肘关节功能障碍,均采用Coonrad-Morrey人工全肘关节假体进行全肘关节置换. 结果:5例患者得到了14个月到5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1例患者术后28个月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其余4例患者到随访截止时无人工关节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采用Mayo Clinic肘关节翻修术后功能评分,术前评分平均44分(30~55分),术后随访平均评分82分(65~90分). 结论:严重肘关节创伤后骨不连、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肘关节活动障碍的治疗非常困难,人工全肘关节置换为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初步的结果令人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Sanatmetal前臂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的手术疗效. 方法: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应用Sanatmetal前臂髓内钉治疗前臂骨折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至71岁,平均42岁.前臂尺、桡骨双骨折7例,尺骨骨折2例,桡骨骨折3例.12例中多段骨折3例,陈旧性骨折骨不连1例. 结果:术后随访3~11个月,平均5个月.术后无病例发生伤口感染及出现髓内钉断裂或松动.12例的骨折均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个月.按Anderson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肘关节伸屈活动功能丧失5°~30°,平均17.5°,前臂旋前功能丧失10°~35°,平均21.6°,旋后功能丧失10°~40°,平均27.5°. 结论:应用Sanatmetal前臂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干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治疗前臂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摘要:本研究主要评价半肩置换治疗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临床及影响学的研究,分析影响该治疗结果的因素.本组共收治病人32例,平均年龄63岁,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所有病人主观评价,同时行仔细的体检,活动度、肌力、稳定性、活动的顺滑度.并拍摄肩关节正位片、轴位片.12例病人拍摄术后双侧肱骨全长位片;5例病人行术后肩关节CT检查.结果:15例非常满意,11例满意,6例不满意.术后主动前屈100+32;外旋16+11;内旋后伸达L2水平.分析6例术后不满意的原因,其中包括肱骨长度恢复不佳、假体后倾角度太大、大小结节固定不确切、愈合不良、大结节吸收及异位骨化等,结果与年龄也有直接关系.
  • 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内收型股骨颈骨折的不同角度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技术对比评价,判断何种技术更不易发生转子下骨折,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内收型股骨颈骨折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单腿站立时的受载和垂直力加载两种情况,对倒三角构型不同角度置钉技术分别进行有限元计算. 结果:3模型在股骨干张力侧的最大Von-Mises应力明显高于其他模型,其他模型张力侧应力的差别都较小. 结论:倒三角构型时,单枚远钉低角度固定,与传统高角度固定时发生转子下骨折的风险性差别不大.只有三钉同时低角度固定时发生转子下骨折的可能性最大.建议临床避免低角度多钉固定.
  •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将5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分成2组,观察组按计划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对照组随机健康教育方法. 结果:观察组在平均住院天数、对疾病的治疗、护理知识了解情况,病人对术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满意度调查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 结论:按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健康教育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本文对减少人工关节的并发症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重视人工关节基础研究、病人正确地功能锻炼和配合治疗、规范人工关节操作,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脊柱显微外科技术、经皮脊柱内固定微创技术、显微内窥镜脊柱外科技术、腹腔镜脊柱外科技术、介入治疗微创外科技术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显微脊柱内窥镜下松解、复位,C1、2侧块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8例患者,其中齿突发育不良3例,陈旧性齿突骨折2例,先天性齿突缺如,颅底凹陷症和齿突不连各1例.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评定中型4例,重型1例,特重型1例,施行经皮显微脊柱内窥镜下C1、2前间隙松解、复位、侧块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 结果:8例难复性寰枢椎关节脱位7例完全复位,1例部分复位.全部采用经皮前路C1、2侧块螺钉固定,位置良好,平均手术时间120min(90~150 min),出血量150ml(100~250 ml).随访8~16个月,有效3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100%,显效率51.25%;椎管平均改善率76.5%.无内固定断裂与松脱,骨性愈合,颈部旋转受限30~40°. 结论经皮显微脊柱内窥镜(MED)下C1、2前间隙松解、复位、侧块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关节脱位,达到传统开放手术要求,此技术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1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 方法:无骨折脱位型顶脊髓损伤15例,均行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JOA、Frankel分级及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平均随访2年5个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35.83%.Frankel分级B到C1例,C到C2例,C到D 7例,D到D2例,D到E3例.影像学检查示15例颈椎生理屈度正常,未发现有再"关门"及不稳定现象. 结论:单开门棘突重建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由于重建了顶后方韧带复合体,对于改善和维持顶椎的生理曲度、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椎旁肌的近期、远期影响比较. 方法:3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成近期开放、近期经皮、远期开放、远期经皮手术四组,用椎旁肌针式肌电图及手术前后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研究手术对椎旁肌影响,同时比较四组临床观察指标变化. 结果:手术前后四组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显著;近期经皮组与近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有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无显著差异;远期经皮组与远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无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有显著差异.肌电图近期开放组与近期经皮组有显著差异,远期开放组与远期经皮组无显著差异.四组伤椎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变化显著,拔钉前后变化不显著,经皮组与开放组之间伤椎影像学指标变化比较不显著.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等方面经皮手术优于开放手术,但对患者远期功能评估无显著差异. 结论:经皮、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均造成椎旁肌损伤,但经皮手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开放手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安全,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侧块和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技术(无需术中影像技术引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方法:应用AXIS和VRTEX内固定系统(美国枢法模公司)对17例C1-2不稳患者进行后路寰枢椎侧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共置入螺钉68枚. 结果:2例螺钉穿破寰枢椎侧块(椎弓根)外侧皮质,3例穿破寰椎后弓上侧皮质. 结论:在对每个患者C1-2的X线和CT解剖结构了解的情况下,徒手置入C1-2侧块(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手术是安全的.
  • 摘要:目的:研究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及采用前路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植骨融合进行治疗的初步评价. 材料与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收治不典型腰腿痛95例,80例170个椎间盘行椎间盘造影检查,60例65个椎间盘造影能诱发出与平时症状一样的腰痛,25例经保守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治疗后好转,35例病史超过半年,经系统保守治疗后无效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者年龄25~65,平均45岁,L4/5间隙者14例,腰5/骶1间隙者16例,腰4/5和腰5/骶1双间隙者5例.15例18椎间盘行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20例行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术.术后采用300仰卧位,禁食水1天或排气后进食水,格后3天可佩带腰围下地活动,7d腹部伤口拆线,人工椎间盘置换者3个月后去除腰围练习活动,椎间Cage融合者需佩带腰围3m.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100mm疼痛量表(VAS)评分,拍腰椎正侧位,测量椎间高度.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及下肢痛症状完全缓解,均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的70分,降至术后的30分,随访时平均为10分.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9mm增加至随访时的14mm.手术用时70~120min,平均90min,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20ml.术后未发现肠梗阻和射精障碍,随访时未发现假体位置移动. 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有别于临床常见的病症,常常被误诊或漏诊.提请广大医师如碰到不典型的腰腿痛患者,应想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可能,必要时进行椎间盘造影鉴别.大部分病人可通过保守治疗好转,只有少部分病人需进行手术治疗.治疗一般选择顺序为保守治疗、微创手术、人工髓核置换术、腰椎间盘置换术、脊柱融合术,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依据各自医院的条件、技术力量及适应征进行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与并发症. 方法:回顾28例经皮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7例,AndersonⅡ型12例,Ⅲ型16例,其中浅Ⅲ型10例.所有患者均以1枚螺钉内固定.通过总结放射学和临床随访结果,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本组病例经26~62月随访,28例患者中25例获得骨性愈合,2例不愈合,1例该行后路融合手术,AndersonⅢ型骨折愈合率93.8%,AndersonⅡ型骨折愈合率83.3%,总愈合率89.3%.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的颈椎活动度.并发症包括1例暂时性喉上神经麻痹,5例钉尾留置于颈3椎体上缘,1例螺钉穿透齿突尖部,1例螺纹未完全通过骨折端,未出现严重穿刺并发症如食道、颈动静脉损伤. 结论:经皮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是一项新的微创术式,其治愈率与开放前路手术相近,而并发症较少,并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周围组织破坏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成人上位胸椎节段椎弓根形态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使用5副新鲜成人尸体胸椎(T1-8)作为标本,测量了椎弓根的横径,并同临床应用的椎弓根螺钉最小直径(4.0mm)相比较;植入椎弓根螺钉,肉眼下观察螺钉植入后椎弓根皮质破坏情况. 结果:成人胸椎T6-8节段,椎弓根横径分别为4.53(4.40~4.70)mm、5.38(5.25~5.60)mm、5.55(5.50~5.80)mm,均大于4.0mm,可以满足螺钉植入.T1-5椎弓根横径分别为4.74(3.85~5.25)mm、4.47(3.45~5.25)mm、4.15(3.60~4.65)mm、3.75(3.10~4.50)mm、4.25(3.70~4.65)mm,每一节段椎体横径小于4mm的例数和比例分别为1例/20%、2例/20%、2例/40%、3例/60%、1例/20%.在所有测量胸椎标本中,椎弓根横径小于4.0mm的椎体占整体的22.5%.螺钉植入椎弓根后,2例发生椎弓根外侧皮质破坏. 结论:成人T3-4节段,椎弓根横径最窄,影响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植入,但在上位胸椎的大部分节段,椎弓根横径可以为螺钉安全植入提供条件.
  • 摘要:本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髓损伤19例,取得满意复位、固定和理想的神经功能恢复。文章对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疗效结果等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对邻近的关节突关节破坏的发生率,从而提出选择较佳置钉的方法和减少钉杆结合部体积的设想. 方法:对1995~2003年行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的143例患者,利用X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评价经椎弓根螺钉对上关节突破坏的发生率. 结果:26.0%的螺钉和31.5%的患者存在固定节段椎体的上关节突不同程度的破坏.上关节突破坏的发生率主要与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有关. 结论:术前可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腰椎上关节突的关节角指导术中进钉,同时设计器械时尽量减少钉杆结合部的体积,可减少椎弓根螺钉对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 摘要:本文对颈椎外伤的前期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对于椎体骨折的患者多数采取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固定手术,椎体脱位关节突交锁患者主要采取前路间盘切除撑开复位融合固定手术,部分采取前后联合手术,后方松解复位侧块固定,前路间盘切除融合固定手术。
  • 摘要:本文对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处理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依受伤距手术时间,压缩的程度,椎管占位率,后凸崎形,后柱的完整性等来权衡采应前路或后路手术。伤后距手术时间7小时~5天,采用后路手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AO微型钢板和克氏针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共评价68例88处掌、指骨骨折病例,分为AO微型钢板组(26例37处)及交叉克氏针组(42例51处),随访3~12个月(平均5.3个月).以TAFS评分标准、术后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评价. 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AO微型钢板组TAFS评分中优良率为78.4%;而交叉克氏针组为54.9%,两者的TAFS功能评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x 2=5.179,P<0.05),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所有术后感染均发生于开放性骨折病例,AO微型钢板组11处开放性骨折4处发生感染;交叉克氏针组27处开放性骨折10处发生感染,两者术后感染率相似.AO微型钢板组延迟愈合率为2.70%;交叉克氏针组为7.84%,前者优于后者.AO微型钢板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周,交叉克氏针组为7.6周,两者结果有显著性差异(t=2.964,P<0.05),AO微型钢板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交叉克氏针组.AO微型钢板组病例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交叉克氏针组. 结论:AO微型钢板治疗掌、指骨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延迟愈合率及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指标上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固定,但在术后感染率上无明显差异.
  • 摘要:本文运用新型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切开撬拨复位、植骨,经皮克氏针固定等微创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4例,其中48例随访满12个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D.I.F.I.加压内固定装置治疗囊炎趾外翻挛缩畸形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25例34足囊炎趾外翻挛缩畸形采用囊炎组织及骨赘切除、展肌止点移位重建、跖骨头截骨、D.I.F.I.加压内固定装置(DC Hallux Splint,The Link*Stoffella Dynamic Compression Splint)内固定的手术矫形方案进行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平均随访30个月(20~45个月).跖趾关节评分90~100分者29足(85.29%),80~89分者4足(11.76%),70~79分者1足(3.0%),优良率为97.05%. 结论:对重度囊炎外翻的病员采用DC Hallux Splint内固定进行手术矫形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优点:解除疼痛疗效好、纠正畸形能力强,固定确切及可早期功能活动.
  • 摘要:目的:探索应用同种异体肌腱在修复膝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避免取自体肌腱造成的膝关节周围组织再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采用经深低温冷冻加γ射线照射处理的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关节镜下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30例,前交叉韧带16例、后交叉韧带9例,前、后交叉韧带一期修复5例,其中1例镜下行半月板缝合,15例行半月板部份切除或完全切除,1膝合并胫腓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3周行交叉移植修复,3例合并髌骨骨折,与交叉韧带在关节镜同时修复. 结果:29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膝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平均36分,术后平均85分,优良率86%.客观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术前21膝,术后弱阳性2膝,后抽屉试验阳性,术前14膝,术后弱阳性3膝,Lachman试验阳性,术前21膝,术后弱阳性4膝,术后遗留膝关节运动后疼痛2膝,可忍受,膝关节屈曲活动受限(5~20°)2膝.其中7膝术后一年至二年取内固定或镜下行韧带固缩过程中,取少许异体髌腱活检,结果已全部转变为正常腱性组织. 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修复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后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介绍CO2注气法皮下气腔内镜下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对8例9侧肘管综合症患者,在上臂中段内侧、肘上约10cm作一1.0cm~1.5cm横切口,外侧作一0.5cm~1.0cm横切口,利用腹腔镜系统,通过气腹机注入CO2气体形成皮下气腔,镜下游离松解尺神经至肘上8~10cm肘下5~6 cm,并将尺神经前置于肘前皮下. 结果:8例患者均在镜下顺利手术,平均每侧约45~60分钟.镜下全段观察未见尺神经损伤,臂部无皮下积气、血肿.术后一天自觉麻木症状减轻,1~2月后感觉恢复正常.术后3~6月运动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CO2气腔内镜下尺神经松解前置术,不仅能达到常规开放手术同等疗效,而且更微创美观.
  • 摘要:目的:探讨修复手指Ⅱ区指屈肌腱切割性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自1998年以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手指Ⅱ区指屈肌腱切割性损伤38例73指,术后配合早期保护下功能锻炼,术后手功能评定采用TAM评价法评定疗效. 结果:术后随访6~9月,疗效评定优者40指,良24指,可6指,差3指.总优良率达87.7%. 结论:对于手指Ⅱ区指屈肌腱切割性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术后配合早期保护下功能锻炼,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摘要:本文对应用生理性成骨力值的概念治疗骨折与骨不连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偏心性的加压钢板固定模式、轴心性固定模式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COX-2围手术期镇痛研究及镇痛新概念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手术与疼痛的关系、疼痛的概念及现状、疼痛的流行病学、疼痛的分类和机理、疼痛的后果及评估、手术导致疼痛的机理、疼痛的治疗、无痛手术原则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组织工程组织器官的构建与临床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组织工程组织器官的构建、组织工程组织器官的临床探索、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DHS、DCS、CHSDH、Gamma钉四种内固定方法在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和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37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男性158例,女性212例.其中采用DHS内固定221例;DCS89例;CHSDH37例;Gamma钉23例. 结果:本组370例,获得半年~6年随访,平均1.8年.参照董纪元疗效评分,优258例,良90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94.1%. 结论: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积极、有效的方法.手术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系统.
  • 摘要:目的:评价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初步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按照Evans-Jensen分类,ⅠB型骨折2例,ⅡA型骨折6例,ⅡB型骨折8例,Ⅲ型骨折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防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并采用Parker评分系统评估患髋功能. 结果:22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48±12 min,术中出血125±43 ml,12例达到骨性愈合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1.5周,Parker评分优9例,良3例. 结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操作简单,出血较少,固定牢固,是治疗有骨质疏松的粗隆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 摘要:目的:对高龄患者实施病理骨折内固定手术,减少病理骨折手术当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获得坚强的内固定,降低手术的风险系数,早日下地活动. 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对三例病理骨折中患者实施FIXION膨胀自锁式髓内钉内固定术,年龄分别是66岁,92岁,53岁,平均70.3岁.部位均为股骨干病理骨折,引起骨折原因,其中2例是肾癌骨转移,1例是肺癌骨转移.3例均使用FIXION膨胀自锁式髓内钉技术治疗.手术指征具备以下条件:①预计患者能存活3个月以上;②手术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而其他保守治疗方法难以达到;③患者能耐受手术. 结果:3例患者手术时间均在1.5小时以内结束,术中出血平均控制在1000ml以内,术后第二天便可以做起,手术后一周可以扶双拐下地,术后有1例患者生存已经超过6个月,骨折部位已经愈合可以下地扶单拐行走. 结论:FIXION膨胀自锁式髓内钉技术来自于以色列Disc-O-Tech公司,该项专利技术已获CE认证并经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骨科,由于癌转移病理性骨折易发生于股骨干,患者年龄一般偏高并且全身状况比较差.作为姑息性手术,使得骨折得到坚强的内固定,获得一个功能性肢体并可以便于护理、下地活动、减轻痛苦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基本保证.为达到以上目的术中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是治疗病理骨折的一个重要措施.我科自2005年10月开始应用这一技术,近期效果明显,远期疗效有待继续临床观察.
  • 摘要:本文对骨科损害控制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对26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尤其是联合和性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认为损害控制较适合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特别是在其它部位行救命手术的同时,以简单、快速、稳固和千扰全身生理小为原则,对四肢和骨盆骨折以外固定器临时固定。虽然未使骨折解剖复位,但是这一的方法能较有效地控制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
  • 摘要:本文对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对老年人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其发生各种并发症的机率明显降低,提示对于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手术治疗为宜,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降低病死率,极大的提高老年人粗隆间骨折后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介绍支持钢板内固定术在不稳定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收治不稳定胫骨平台骨折14例,均经切开复位、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随访4月~4年,优良率85.71%. 结论:不稳定之胫骨平台骨折应手术治疗,以采用支持钢板内固定为宜;X线摄片、CT、MRI检查相结合,对骨折情况的全面评价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时间的选择及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 方法:对32例复杂髋臼骨折术前行髋臼前后位、髂翼位、闭孔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明确骨折类型并制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案,进行髋臼骨折复位及内固定. 结果:32例经1~4年,平均1年半的随访,按Matta的临床疗效标准评定:优26例,良4例,可2例.X线标准:优27例、良3例、可2例,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恢复不全、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 结论:①CT三维重建对复杂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复位及固定具有指导作用.②手术时间不应延迟过久,一般在损伤后5~10天内为宜.③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入路、准确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是提高复杂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两枚与三枚AO空心加压螺纹钉固定股骨颈骨折进行生物力学测定,结合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时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用生物力学机测试比较两枚与三枚AO空心加压螺纹钉抗压、抗扭性能及间隙为2mm时最大垂直载荷,实验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两组标本在轴向旋转5°时的扭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标本在300N轴向载荷下的相对位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500N轴向载荷下的相对位移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相对位移值较对照组大;在骨折断端间的相对位移值为2mm时的标本轴向载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可承受载荷较试验组大. 结论:采用两枚AO空心加压螺纹钉或三枚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时,二者的生物力学性能都能满足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需要,实验结果不支持股骨颈骨折多枚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早期负重行走.
  • 摘要:目的:探讨Pilon骨折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月有随访记录的22例Pilon骨折,依据骨折分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并按照AO四步法一期重建或分步、延期重建进行手术治疗.骨折类型:Ruedi-Allgower 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8例;开放性骨折5例,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1例,Ⅱ型1例,Ⅲa型3例.随访时间平均28月,依据Mazur评分系统对手术结果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22例患者,优17例,良4例,可1例.术后并发症切口表浅感染2例,关节退行性变5例.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是否开放性骨折,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切开修补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疗效及结果. 方法:从2001年3月~2005年6月,共有34例病人(36肩),患者平均年龄31岁(16~54岁).采用切开修补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按肩关节不稳定方向分型,25肩均为前方单向不稳定,11肩合并有下方不稳定.其中27例有明显的外伤史.12例合并有肱骨头后缘缺损(Hill-Sachs征). 结果:术后随访6月~4年,平均2.2年,观察评价患肩的功能,应用肩关节Walch-Duplay评分.优良率达到94%,中等2%,差4%.一例术后发生再脱位,由再次创伤造成.复发率为3%. 结论:采用切开修补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疗效肯定,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再脱位发生率低.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肩关节不稳定是指有症状的肩关节松弛,即肱骨头相对与肩胛盂的位移增加.过去的手术目的主要是预防脱位,随着对肩关节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对肩关节不稳定术后功能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手术观点是在保证关节活动及力量的情况下,恢复关节的稳定性,也就是术中尽量避免软组织过度紧缩,强调恢复关节囊韧带盂唇复合体的完整性,而非牺牲正常的结构来增加盂肱关节的稳定性.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合并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11例合并有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骨折的病人采用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均为C型,髋臼骨折根据Judet-Letournel分类:前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4例,双柱骨折1例,前壁骨折1例,T型骨折2例.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1(3月~5年)年随访,移位<4mm,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参考Matta(1996)对骨盆骨折术后的评定标准,均为优良. 结论:该固定方式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神经损伤、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 摘要:本文对耻骨联合损伤分型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文章通过对耻骨联合损伤状态的研究,提出了损伤分型,并通过此分型阐述了损伤与暴力的关系,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髁间骨不连合并严重骨缺损行髁部重建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1998年9月~2005年9月,收治肱骨髁部骨不连合并严重骨缺损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8~60岁,平均38.2岁;初始骨折按AO/ASIF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3型5例,B1型2例,C2型4例,C3型7例.受伤时间距本次手术时间7~52个月,平均22.8个月.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取自体髂骨对缺损髁部进行重建,综合运用形状记忆加压接骨器、克氏针张力带、加压空心钉、解剖钢板、重建钢板等多种方式进行固定. 结果: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6个月,平均27.6个月.骨不连端在术后4~8个月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7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定期复查未发现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内固定断裂.术后出现异位骨化一例,未发生再次骨不连,畸形愈合,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参照Cassebaum评分系统,优8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77.8%. 结论:自体髂骨可有效重建髁部的解剖形态,利用成骨力值的概念进行骨块间的加压固定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髁部骨块的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配合术后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可使肘关节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O异型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5例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全部患者均采用AO异型解剖钢板内固定,同时根据伤情进行植骨、处理合并的半月板、副韧带和血管损伤. 结果:本组患者随访40例,随访时间6~35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33例术后功能恢复优良. 结论:采用AO异型解剖钢板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既能实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又能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Letournel分型复杂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75例Letournel分型复杂髋臼骨折,术前经骨盆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分型后,除部分采用后入路和前后联合等入路外其余均采用作者改良之髂股入路显露并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 结果:随访6个月到8年,平均3年10月,按按关节功能D'Aubigen和Pestel 6分法,和X线片表现Epstein标准评价,优34例(45.23%),良28例(37.33%),可8例(10.67%)差5例(6.67%). 结论: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资料、骨盆模型标本的体外模拟、使用改良的手术入路和术中尽可能的解剖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是获得良好结果的基础.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合并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对11例合并有髋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骨折的病人采用直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均为C型,髋臼骨折根据Judet-Letournel分类:前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例,前壁骨折1例,T型骨折2例,横行骨折2例.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1(3月~5年)年随访,移位<4mm,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参考Matta(1996)对骨盆骨折术后的评定标准,均为优良. 结论:该固定方式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神经损伤、临床效果好、操作简便、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 摘要:目的:探讨AO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靠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除术中、术后三天各一例因损伤严重及感染截肢外,共分析12例,根据AO分型均为A3型,上述病例全部采用一期AO外固定支架,二期有限切开内固定. 结果:全部病例获随访,平均一年半(6~24个月),根据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5%. 结论:一期外固定支架结合二期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复杂骨折简便、易行,患者痛苦小,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难复性桡骨远端10例,外固定支架、克氏钢针在术后6~8周拔除,术后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10例患者2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关节功能评定优6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 结论:外固定支架固定加有限克氏针内固定对治疗复杂严重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可有效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和丢失,但不能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拆除外固定支架,便于早期腕关节锻炼.
  • 摘要:本文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32例,采用标准柄、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横切口和纵切口两种不同取腱方式的优缺点. 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行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病例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横切口32例,纵切口32例,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比较两种方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疤痕大小、隐神经髌下支受损情况. 结果:横切口的取腱难度要大于纵切口,平均时间要延长11分钟,横切口切口长度略小于纵切口,但疤痕要明显比纵切口小,个体差异以及术后康复速度也是疤痕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隐神经髌下支受损情况为(26/32)81.3%,而纵切口(28/32)87.5%,无显著差异. 结论:髌腱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横切口取髌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摘要:本文对13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诊治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关节外科医师应对本病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处理这一严重并发症;对于年龄>60岁、术前存在各种合并症者,更应及时、积极地治疗。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移位胫骨嵴撕脱骨折复位钢丝固定技术. 方法:20例患者根据Meyers McKeever分型,Ⅱ型骨折7例,Ⅲ型骨折13例.在关节镜下撕脱骨块复位,用钢丝缝合固定. 结果:术后随访7~51个月.临床检查全部患膝伸曲活动正常,轻度Lachman征阳性3例.X线检查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块未完全解剖复位2例. 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较简单,对膝关节的干扰小,可达到骨折的复位、固定和愈合. 2000年8月~2004年2月笔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有移位的胫骨嵴撕脱骨折,该技术操作较简单,可重复性强,手术损伤小.
  • 摘要:目的:探讨非感染性髋臼节段性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13例非感染性髋臼节段型骨缺损的髋关节置换经验,研究带缝匠肌髂骨瓣植骨、固定、髋臼置换和功能康复的新方法.根据美国骨科学会(AAOS)的分类方法13例均为节段型骨缺损. 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术后均获24~60个月(平均33.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随访时关节无疼痛,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对手术结果满意. 结论:使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修复髋臼节段型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效果良好.对于节段型骨缺损,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较稳固的钉板系统固定.
  •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是否可以产生十分严重的磨损及陶瓷磨损颗粒是否会引起严重的骨质溶解. 方法:通过对在体18年国产全陶瓷人工髋关节的研究分析,观测假体的实物;界膜组织;界膜组织的化学成分;X-ray和CT片;人工关节表面粗糙度;陶瓷组件的接触破坏强度;SEM与EDAX以及陶瓷密度. 结果:肉眼观球头磨损严重,以假体头承重面最为明显;X-ray片示假体头与髋臼组件间出现了分离,未见十分明显的骨质破坏与溶解;界膜组织化学成分分析示界膜组织含Al2O3为84.5%;粗糙度:磨损面<非磨损面;陶瓷球头的线性磨损为:1.16mm,陶瓷髋臼的线性磨损为:1.88mm;平均体积磨损量为411.6mm3扫描电镜(SEM)与X-Ray能量色散(EDAX)测定示陶瓷人工关节内表检测部位有多处存在附着物,存在表面氧化迹象. 结论:陶瓷-陶瓷的人工关节组合可以出现严重的磨损;氧化铝陶瓷的磨损颗粒引起严重的骨质溶解有待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应用于75岁以上高龄病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对20例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有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施行THR,其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年龄75~86岁,平均79岁;全部病例中,股骨头坏死伴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颈骨折10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松动不愈合1例,髋关节骨性融合1例,THR术后翻修1例.大部分病例使用Zweymuller型假体进行THR,一例股骨颈骨折和一例股骨头坏死使用Zweymuller螺旋臼加骨水泥股骨假体.术后随访时间为23~52个月,平均31个月.术前对非股骨颈骨折病例进行Harris评分最低18分,最高57分,平均38分.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最后随访时,X线显示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或感染迹象,周围骨质内向长入,Harris评分最低79分,最高99分,平均92分. 结论:双锥面螺旋臼作为生物臼应用于高龄THR术病例具有初期稳定的效果,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 摘要:本文对运用微创技术治疗桡骨远端Barton骨折进行了研究。文章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外固定器结合经皮撬拨、有限切开复位和经皮克氏针固定等微创技术治疗桡骨远端Barton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缺损的手术方法与措施.方法:1997年7月至2005年2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缺损43例:陈旧25例,新鲜16例,畸形(大于90天)2例;复杂骨折与缺损34例、简单骨折与缺损9例.缺损体积3~9cm3,平均在4.5cm3.采用改良髋臼入路,通过髋臼碎骨关节面整复法,自体髂骨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法重建髋臼关节面,应用髓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固定碎骨块,自体骨+人工骨填塞骨缺损,骨腊隔离法预防异位骨化等相关措施.术后随访5~86个月,平均15.7个月.结果:髋臼骨折关节面粉碎填补压缩体积至头臼解剖复位31例,自体髂骨后壁"解剖性重建头臼解剖复位"12例;40例平均5.3月,伤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异位骨化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导致髋关节骨性融合.结论:本文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合并髋臼关节面压缩缺损的方法与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股骨头与髋臼解剖对应率,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分析胫骨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效果,以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7对新鲜胫骨标本,制成斜行骨折模型,行单侧外固定支架(UADF)、单侧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LC-DCP)固定后,进行压缩、弯曲、旋转性能测试. 结果:UADF固定后抗压刚度较UADF加有限内固定和LC-DCP弱.(p<0.01),UADF固定后抗弯刚度较UADF加有限内固定和LC-DCP弱(p<0.01),UADF固定后旋转刚度较差(p<0.05),UADF加有限内固定和LC-DCP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抗压缩和弯曲能力较LC-DCP差,但应力遮挡较小,加用有限内固定后抗变形能力接近LC-DCP,对Ⅲ度开放性胫骨骨折的治疗应首选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
  •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临床应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5~72岁,平均45.2岁.骨折按AO/ASIF分型:A311例、C17例、C22例、C314例.全部骨折均为闭合性损伤. 结果:随访1~2年(平均1.3年),44例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对位良好,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5例,良25例,可4例,差0例. 结论: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柄双极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MasonⅢ、Ⅳ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对19例MasonⅢ、Ⅳ型骨折的病人采用Tornier骨水泥柄、双极桡骨小头假体进行置换,新鲜MasonⅢ型骨折15例、MasonⅣ骨折2例,陈旧性MasonⅢ骨折2例;男10例,女9例;左侧8例,右侧11例;致伤原因:跌落伤16例,交通事故伤3例;手术时间:所有新鲜骨折伤后9~17天手术,平均12.4天,陈旧性骨折伤后12~18个月手术,平均15个月.手术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19例均行环状韧带修复.MasonⅢ型骨折病例术后48小时开始关节逐步被动功能操练.MasonⅣ骨折的2例病人同时行肘关节内、外侧韧带的修复,术后行石膏固定3周,随后进行功能操练. 结果:16例病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2.5个月,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9例,良5例,可2例. 结论:采用双极桡骨小头置换的方法治疗MasonⅢ型以上桡骨小头骨折有利于肘关节的稳定,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与前臂的旋转活动.
  • 摘要: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是指在ISS90>17分的严重多发性损伤中,骨与关节损伤的ISS90≥16分;应将多发性损伤当作全身性外科疾病来考虑;成功的处理需要充分了解病理生理、复苏、正确的伤员分类和时间选择,以及精心安排的治疗计划.提供安全、简单、迅速和可行的措施,首要目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先尽可能完善病人的生理状态,损害控制,再进行非挽救生命的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2002~2006年对46例肩袖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其中18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3岁.左肩3例,右肩15例,涉及优势侧15例.5例滑囊侧部分撕裂,1例滑囊侧及关节侧均有部分撕裂,12例全层撕裂.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16例行B超检查,16例行MRI或MRA检查.全部病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前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方式:10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8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个月,手术前、后平均UCLA评分为14.8±4.2对31.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94,P=0.000).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5±0.9对7.8±1.5(P=0.000),功能评分平均为4.9±1.9对9.1±1.0(P=0.000),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3.3±1.6对4.8±0.4(P=0.004),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2±0.6对4.6±0.5(P=0.027),优4例,良14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是治疗肩袖撕裂的有效方法,其疗效可达到切开手术水平.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 摘要:本文对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胸腰椎损伤的分类、胸腰椎损伤外科治疗的稳定原理、胸腰椎损伤的手术治疗、胸腰椎损伤微创手术、胸腰椎损伤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伴发后凸畸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4~52岁,平均34岁.患者初期均在伤后3~11 d内接受后路手术;就诊时后凸畸形Cobb角32°~72°,平均46°.17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 结果:术后迟发性后凸畸形的因素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12例、初次手术没有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9例、初次手术没有满意重建脊柱正常矢状面形态而残留部分后凸畸形9例、内固定失败和假关节形成7例及固定节段过度撑开3例.本组术前胸腰椎后凸Cobb角46°,术后8°,纠正率为83%(38/46).随访6个月~4.5年,平均2年4个月,Cobb角11°,纠正率丢失率8%(3/38).无死亡、深部感染患者.其中12例腰痛消失. 结论:初次后路手术未行植骨融合、没有满意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没有满意重建脊柱正常矢状面形态、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截骨脊柱缩短术可以一次后路手术完成内固定取出和矫形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前路减压撑开复位方法、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单侧小关节交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24例颈椎单侧小关节交锁病例,术前于牵引制动,不试图复位.所有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采用撑开复位方法,17例行中央撑开复位,7例行交锁侧撑开复位,复位成功后均于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复位效果,结合术前、术后Frankel神经功能评估法比较手术疗效. 结果:24例患者根据影像和手术证实都有不同程度椎间盘损伤,其中14例为椎间盘脱出.
  • 摘要:本文采用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技术,应用腰椎后路动态钉棒固定系统治疗11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文章对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文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后期局部稳定的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后,局部的稳定早期主要依靠内固定系统提供支持,后期局部的稳定依靠邻近推体前缘的骨性融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椎体本身修复来实现。
  • 摘要:目的:观察后外侧融合对预防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短节段固定失败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本组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A组30例均为我院收治患者,B组30例均为外院手术,来我院复查的患者.A组行短节段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后外侧融合术;B组仅行短节段内固定未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6个月,在侧位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矢状面指数(S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下腰痛评分法(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 结果:术前、术后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BOS评分A组的优良率为73%(22/30),B组仅为43%(13/30). 结论:后外侧融合是降低内固定失败、减少纠正丢失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只行内固定而不做植骨融合明显增高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不恰当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的手术策略和内固定选择. 方法:自2001年~2004年我院共收治上颈椎不稳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8~54岁,平均32岁.其中寰椎前弓骨折伴横韧带断裂1例,齿状突骨折4例,Hangman骨折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固定性脱位1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4例,寰枢椎结核1例,颈椎强直性脊柱炎伴寰枢椎脱位1例.10例患者有高位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术前患者行大重量颅骨牵引,根据上颈椎不稳程度和牵引复位难易选择手术方式.前路内固定4例;后路内固定11例,其中有2例先行经口咽前路松解术.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1~55个月随诊,平均17.2个月.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12例获解剖复位,3例部分复位.10例有脊髓损害表现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本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和伤口感染、脑脊液漏.退钉1枚,导针断入齿突远端1例. 结论:根据上颈椎不稳的程度和复位难易,进行临床动态分型,并结合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类型,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枕颈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的应用效果. 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2月采用AXIS系统治疗上颈椎不稳21例,其中齿状突骨折不愈合7例,C1、2联合性骨折(Jeffson骨折联合Hangman骨折并C1-2不稳)6例,先天性畸形4例,Jeffson骨折合并枕颈不稳4例.内固定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采用C2椎弓根固定的枕颈融合,7例,第二种采用C2椎弓根和C3侧块固定的枕颈融合,8例,第三种采用C2、3椎弓根固定的枕颈融合,6例. 结果:21例病人随访6~32月,平均19月.有2例切口感染,经清创后愈合.术前脊髓压迫症5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Charis畸形患者经内引流并枕颈融合术后1月因脑积液漏致植骨块脱落行二次手术对植骨块行螺钉固定.所有病例除1例植骨块吸收假关节形成外,其余均在3~6月内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无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行枕颈融合手术是一种固定可靠,短节段固定,临床效果理想,是枕颈融合可选用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分析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L3-5)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1~51岁,平均37岁.骨折节段:L3 10例,L4 5例,L5 2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经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钛网位置及愈合情况. 结果:17例随访6~5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10例不全瘫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钛网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 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采用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广泛后纵韧带钙化症等疾病,改善术后轴性症状. 方法: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基础上在颈椎3、5、7侧块固定螺钉,将单开门后的棘突用10号丝线固定上述螺钉上;在颈椎2-3处纵行缝合半棘肌增加肌肉张力;颈椎6-7棘突去除相对少些;手术时减少对颈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有助于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 结果:通过24例随访1~3.5年轴性症状平均改善75%. 结论: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广泛后纵韧带钙化症等疾病,术后轴性症状好转,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提倡.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GSS-Ⅰ器械内固定治疗58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经验. 方法:手术中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术后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 结果:58例患者中42例得到随访,X线及CT复查提示骨折复位率达90%以上,椎管内有效矢经、横经达到正常;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三个月. 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固定节段短,伤椎复位良好,符合骨愈合的生理要求,神经通道损伤小,利于功能恢复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椎弓根空心椎体植骨器行椎体内植骨的价值.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经椎弓根空心椎体植骨器行椎体内植骨结合椎管减压,骨冲回击骨块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3例,其中21例获得随访,疗效满意. 结果:全部病例均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椎体内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椎体高度保持良好,未出现复位后高度丢失和晚期塌陷. 结论:采用经椎弓根空心椎体植骨器行椎体内植骨操作准确,简单,易掌握,椎体内植骨促进骨折愈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保护内固定物体,防断钉、断棒,预防术后晚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塌陷.
  • 摘要:目的:通过CT扫描和重建,精确测量枢椎齿状突的解剖参数,提高齿状突骨折颈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GE Lightspeed高速螺旋CT扫描30例受试者枢椎,重建后测量齿状突的横径及其松质骨横径、矢状径及其松质骨径线、枢椎及其松质骨高度、齿状突后倾角度、模拟入钉点至齿状突尖部后角的距离及角度.并进行男女比较. 结果:枢椎的高度男性平均35.62±2.40 mm,女性平均31.93±2.08 mm,松质骨高度男女无显著差异,平均24.18±3.07 mm.男性齿状突横径平均10.29±0.83 mm,松质骨横径均值为6.49±1.30 mm,女性齿状突横径平均9.29±0.69 mm,松质骨横径均值为5.67±0.73 mm.齿状突后倾角度平均为18.20°±2.72°(12°~22°),其正中矢状面对角线角度为后倾28.70°±2.22°(24°~34°),男女之间无差异. 结论:重建CT测量齿状突形态有利于指导中空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操作,保证安全性;国人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螺钉选择直径4.5mm,男性长度35mm,女性长度30mm,植入角度18°~28°为最佳.
  • 摘要:本文对趾蹼血管分型的临床认识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120例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病例,对趾蹼间的血管形态和交通情况进行了观察,并阐述了其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O3.0mm双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新鲜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15例新鲜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AO3.0mm双头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平均年龄为34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B1型7例,B2型5例,C1型3例.12例采用掌侧入路从远端向近端穿钉,3例采用背侧入路,从近端向远端穿钉.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以Krimmer评分评价患者的疗效.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了骨性愈合.Krimmer评分为优11例,良3例,可1例. 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入路和穿钉方向,以AO3.0mm双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新鲜舟骨骨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对Scarf截骨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探讨该截骨在拇外翻治疗中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 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5例拇外翻患者、40例拇外翻足,23例36足获得随访.其中男2例,女21例,双侧13例,平均年龄56岁(28~70岁).手术均采用Scarf截骨,术中2枚螺钉固定.患者平均随访32月(10~58月). 结果:患足拇外翻角和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26±12°和16±4.6°改善到术后的14±5.3°和7.8±2.9°,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从9.9±3.4°矫正为7.7±2.1°.AOFAS评分从术前46分改善为85分.VAS评分从6分改善为3分.术后拇僵硬2例,截骨导致术中骨折1例,术后应力骨折1例,最内侧皮神经损伤1例,转移性跖骨痛1例. 讨论:Scarf截骨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可作为中重度拇外翻矫形手术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①观察"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VCH)连续横断面解剖,建立包括颈椎、腰椎、骨盆、膝关节、踝关节、臂丛及腰骶丛神经等可视化数字模型,以用于临床骨科的教学、训练与手术;②建立股前外侧皮瓣、足背动脉皮瓣、带血管腓骨瓣数字化模型,为临床教学术前皮瓣设计提供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3.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建立数字化骨折模型,为手术的设计及虚拟手术提供三维解剖基础;4.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骨科临床教学和手术设计以及手术模拟. 方法:①应用虚拟耖国煅女性1号(VCH-F 1)、虚拟耖国煅男性1号(VCH-M 1)、虚拟耖国煅男性3号(VCH-M 3)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各部位主要解剖结构,应用Amira 3.1软件对颈椎、腰椎、骨盆、膝关节、臂丛及腰骶丛神经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②应用VCH-F 1骨盆及足踝、VCH-M 1膝关节及足踝CT扫描图像重建并立体显示其结构.③应用VCH-M 3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旋股外侧动脉的主要解剖结构,应用Amira 3.1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④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灌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连续CT扫描图像,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应用Amira3.1、Geomagic Studio 5.0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和足背动脉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⑤应用VCH-M 3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胫后动脉及其分支的主要解剖结构,特别是滋养动脉的走行情况.应用Amira 3.1软件对带血管腓骨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⑥选取典型骨折病例CT扫描图像重建并立体显示骨折情况. 结果:各薄层断面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骨及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和其它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特点. 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提供骨关节正常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教学、术前皮瓣设计、骨折程度判定、骨折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解剖学依据,同时可为下一步虚拟手术的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剂量甲基强地松龙(以下简称甲强龙)全身及局部应用作用于大鼠损伤后坐骨神经,来衡量甲强龙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给药方式和剂量选择.并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观察甲强龙对许旺氏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实验Ⅰ 方法:采用28只成年SD雌性大鼠,取股外侧切口,钳夹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随机分为4组.创伤后1小时起分别给予A组大剂量(首剂150mg/kg)、B组中剂量(首剂30mg/kg)、C组小剂量(首剂15mg/kg)甲强龙冲击及D组对照溶液(生理盐水与0.9%苯甲醛1∶1混合),并间隔3小时维持肌注,持续24小时.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记录术前及术后4周大鼠足印,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术后4周显露双侧坐骨神经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钳夹远侧取神经横断切片,锇酸染色观察再生轴索形态,并记数单位面积再生轴索数目,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将钳夹部神经纵行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神经损伤后4周局部免疫反应. 结果:中、小剂量甲强龙组SFI均值优于其他两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中、小剂量组神经诱发电位引出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1%)(P<0.01),小剂量组NCV值优于其他三组且具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明显多于大剂量组及对照组(P均<0.01),中、小剂量组神经切片轴索再生情况优于大剂量组及对照组.HE染色观察,中、小剂量甲强龙组神经损伤节段免疫细胞浸润少于大剂量甲强龙组及对照组. 实验Ⅱ 方法:采用4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取双侧股外侧切口,钳夹造成双侧坐骨神经损伤,即刻于神经损伤局部肌肉间隙内给予A组大剂量甲强龙、B组小剂量甲强龙,C组地塞米松,D组NGF,E组为对照组且保留五只作为F组正常组.术后4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传导速度(NCV);行损伤远端神经横切片锇酸染色,计数腓总神经轴索总数及单位视野再生髓鞘数目,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SFI测定结果两组甲强龙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NCV测定结果两组甲强龙组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及对照组(P均<0.01),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与NGF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小剂量甲强龙组及地塞米松组腓总神经轴索总数目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大、小剂量甲强龙组均数明显优于地塞米松组及对照组(P均<0.01),且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Ⅲ 方法:取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以植块法分离纯化许旺氏细胞,将纯化后的细胞培养2周后分为5组移入96孔板:A、B、C组为甲强龙组(按药物浓度分为3组),D组为NGF组和E组为对照组.继续培养9天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以MTT法测定各组许旺氏细胞的存活与增殖能力. 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剂量甲强龙组及NGF组细胞生长优于其他各组.570nm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A值.小剂量甲强龙组(0.2μg/ml)明显优于大剂量甲强龙组(20μg/ml),同时优于对照组,余各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实验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全身及局部应用均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并能够促进体外培养许旺氏细胞增殖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剂量选择不宜过大. 结论:甲强龙全身应用可有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但剂量选择不应过大,以减少感染及精神症状等副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松质骨螺丝钉和钢板内固定前后环或后环的稳定性差异. 方法:将6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分别行后环松质骨螺丝钉结合前环螺丝钉、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后环结合前环钢板、后环钢板内固定. 结果:后环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强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增加前环内固定可以显著增加前环的稳定性. 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螺丝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前后环内固定要优于单纯后环内固定.
  • 摘要:目的:对蚕丝作为人工半月板构建材料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并对蚕丝人工半月板的编织方法进行探讨;初步检验了制备成的蚕丝蛋白纤维-明胶复合物人工半月板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 方法:一、蚕丝蛋白纤维及其编织物的力学测试和筛选.应用instron4460万能实验机对蚕丝蛋白纤维从单丝、丝束到由丝束通过编织得到的编织物进行力学检测(拉伸强度、断裂强度、伸长度、伸长率),并与人半月板、兔半月板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的编织方法.二、蚕丝蛋白纤维-明胶复合物的制备及检验.用明胶包埋蚕丝蛋白纤维编织物,采用常压干燥剂吸附冷冻干燥法,获得蚕丝蛋白纤维-明胶人工兔半月板;建立兔半月板切除模型,植入半月板假体,分别于植入后8周、16周处死动物,观察比较假手术对照组、半月板切除组、蚕丝蛋白纤维-明胶人工半月板移植组的关节软骨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①获得了蚕丝蛋白纤维从单丝、丝束的力学参数;获得了蚕丝蛋白纤维编织物的力学参数;选择应用钩编的方法,通过调整蚕丝蛋白纤维的在经线和编线的数量可以制备出与兔或人半月板相似力学性质的蚕丝蛋白纤维编织物.②明胶包埋蚕丝蛋白纤维编织物,通过冻干处理后可以获得不同孔隙的蚕丝蛋白纤维-明胶支架.制备成的蚕丝蛋白纤维-明胶人工半月板植入兔关节内,术后第8周,半月板切除组关节软骨损伤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蚕丝蛋白纤维-明胶复合物人工兔半月板移植组关节软骨无明显损伤(p<0.05);术后16周半月板切除组关节软骨损伤进一步加重,而蚕丝蛋白纤维-明胶复合物人工半月板移植组关节软骨也出现了部分软骨损伤,但明显优于半月板切除组(p>0.05).术后16周时蚕丝蛋白纤维-明胶复合物人工半月板的边缘与关节囊缝合后成纤维细胞长入蚕丝间隙,明胶完全降解.术后16周,移植蚕丝半月板的骨隧道内蚕丝固定索与骨愈合良好,无明显炎症反应,有成纤维细胞长入蚕丝蛋白纤维间隙. 结论:蚕丝蛋白纤维纤维优良好的力学性能,其编织物与半月板有相似的力学性质;经明胶包裹冻干后能形成具有合适孔隙的支架形态,给细胞的长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蚕丝蛋白纤维-明胶人工半月板植入动物关节腔内减轻了半月板切除后出现的软骨损伤,对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移植蚕丝半月板的骨隧道内蚕丝蛋白纤维-明胶人工半月板固定索,纤维间隙有成纤维细胞长入与骨愈合良好.
  • 摘要:本文对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不差于神经外膜缝合法,特别是存在混合神经远端有转位的情况下,小间隙套间的再生效果好于外膜直接缝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