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踝关节

踝关节

踝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3年内共计66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体育、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24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46667篇;相关期刊1147种,包括中国学校体育、中国骨伤、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等;踝关节的相关文献由1339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玉龙、王春宝、李伟光等。

踝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24 占比:9.00%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46667 占比:90.81%

总计:51389篇

踝关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杜雪婷; 张晓东; 陈焱君; 王梅; 陈武标; 黄文华
    • 摘要: 背景:目前压缩感知技术用于踝关节MRI应用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不同加速因子的压缩感知技术对踝关节常规2D-MRI图像质量和扫描时间的影响。方法:对24名健康志愿者(38个踝关节)在3.0T MR行常规2D-TSE序列扫描,基于敏感编码SENSE并行成像(S组)和压缩感知技术(CS组),分别获取轴位T1WI(加速因子分别为S1.3、CS1.3、CS1.9、CS2.7)、矢状位PDWI加速因子分别为(S1.8、CS1.8、CS2.6、CS3.2)、冠状位PDWI(加速因子分别为S1.3、CS1.3、CS1.6、CS2.0)序列图像,每个序列的其他扫描参数保持一致。对踝关节图像的肌腱、软骨、韧带和肌肉结构进行5分主观评分,测量骨、软骨、韧带、肌腱、肌肉、积液、脂肪结构的背景噪声标准差和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对不同加速因子成像的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每个序列图像质量以SENSE组(S组)为标准参考。结果与结论:(1)当加速因子相同时,常规序列S组和CS组的主观评分、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当CS(轴位T1WIA)、CS(矢状位PDWI)、CS(冠状位PDWI)序列的加速因子分别在1.9、2.6、1.6时,软骨、肌腱、韧带等踝关节主要观察结构的图像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扫描时间分别是1 min 32 s、1 min 42 s、1 min 48 s;当CS(轴位T1WI)、CS(矢状位PDWI)、CS(冠状位PDWI)序列的加速因子分别增加至2.7、3.2、2.0时,所有解剖结构的主观评分分数仍大于3分,但每个序列均出现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显著下降(P<0.05);(3)结果提示,当加速因子相同时,CS组获取的图像质量总体高于S组;当加速因子增大时,CS序列的扫描时间逐渐减少,图像质量也随之降低;在3.0T MR仪上,压缩感知技术应用在常规2D序列轴位T1WI、矢状位PDWI和冠状位PDWI时,分别推荐1.9、2.6、1.6加速因子,整体时间可减少约27%(1 min 53 s)。
    • 于鹤; 郑加法; 宋秀锋; 关盛溢
    • 摘要: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确切效果,但所用腓骨瓣未带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血运恢复。此次研究利用腓骨远端良好血运,对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胫距跟融合进行改良,探讨改良术式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均择期实施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术后接受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腓骨远端局部血运状况及切口Ⅰ期愈合情况;术后复查踝关节CT,评估骨愈合时间;应用步态分析仪及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掌握术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随访,无失访病例;术后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及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患肢血管蒂和腓后动脉穿支及伴行静脉吻合,局部血运良好,切口均为Ⅰ期愈合;②术后复查踝关节CT,融合处骨性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0.70±2.13)周;③术后3个月患者的步长、步速及步频均较术前显著提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通过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定分析,术后6个月患者自然行走中,患侧足底第2-4跖骨区、中足、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全足底的压力值均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消失;⑥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⑦提示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局部血运,提高融合效果,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夏煜博; 唐晓霞; 罗文; 徐永升; 袁长飞; 王詰; 周晓寒; 田苗; 王涛; 郭英
    • 摘要: 背景:目前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式包括关节置换和关节融合,但2种方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保踝治疗成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期治疗的首选方式。牵开成形是一种重要的保踝治疗术式,有利于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有助于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但现在仍缺乏确切的生物力学证据。目的:通过有限元建模探究踝关节牵开成形治疗早中期无明显力线改变的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力学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力学证据。方法:将1名27岁志愿者足踝CT扫描数据DICOM文件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及曲面拟合,再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含有骨骼、韧带、肌腱和软骨的精细足踝有限元模型,对比踝骨关节炎组、外固定架组分别在中立0°、跖屈20°、背屈20°3种不同工况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距骨应力及距骨应变的生物力学响应。结果与结论:(1)经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发现,从踝关节整体受力来说,两组模型在中立位0°时最小,从中立位逐渐跖屈或背屈时,随着踝关节活动发生变化,应力值也逐渐增加,且在同等屈曲的条件下,背屈要比跖屈的整体应力增幅明显;(2)从胫距关节的应力峰值来说,踝骨关节炎组的胫距关节面应力峰值较正常组增幅明显,外固定架组的胫距关节面应力峰值降幅明显;(3)针对踝关节整体形变,踝骨关节炎组在中立位状态时整体形变增幅最大,而外固定架组整体变形降幅最大;(4)从距骨应力来说,踝骨关节炎组3种工况下距骨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外固定架组距骨应力有所降低,尤其在中立位时降幅明显;(5)就关节距骨前移距离而言,踝骨关节炎组距骨前移距离相对正常组明显减小,外固定架组距骨前移距离增幅不明显;(6)提示经过踝关节2种模型不同工况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证实临床应用踝关节牵开成形能够改变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胫距关节面及距骨的机械应力,改善关节局部的力学分布,延缓踝骨性关节炎的发展。
    • 吴一晗; 魏乔叶; 庞宇; 刘中强
    • 摘要: 目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表现为本体感觉异常、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以及反复性踝扭伤,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本体感觉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重要方面,与对侧肢体和健康人群相比是否存在本体感觉的缺陷尚不明晰。因此,文章旨在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本体感觉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host,Ovid,EMbas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有关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本体感觉特征的观察性研究,暴露因素为运动觉、关节位置觉、力觉中至少一项本体感觉缺陷,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与美国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制定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关运动觉、关节位置觉、力觉与设定目标的绝对误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观察性研究,其中4项队列研究,6项病例-对照研究,16项横断面研究,均为中等以上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对侧肢体和健康人群存在内翻运动觉缺陷(SMD=0.53,95%CI:0.36-0.71,P<0.0000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对侧肢体存在内翻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的缺陷(SMD=1.60,95%CI:0.77-2.43,P=0.0002);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内翻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的缺陷(SMD=0.66,95%CI:0.25-1.07,P=0.002);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主动外翻关节位置觉缺陷(SMD=3.68,95%CI:1.85-5.52,P<0.000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被动外翻关节位置觉缺陷(SMD=-0.61,95%CI:-1.19至-0.02,P=0.04);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跖屈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SMD=0.80,95%CI:-0.19-1.79,P=0.1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背屈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SMD=0.86,95%CI:-0.01-1.74,P=0.05);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冠状面运动的力觉缺陷(SMD=1.35,95%CI:0.85-1.85,P<0.00001),并且亚组分析显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外翻力觉误差大于与内翻力觉误差(P=0.44)。结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对侧肢体相比存在内翻运动觉缺陷,而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内翻运动觉、主被动内翻关节位置觉、主动外翻关节位置觉、内翻和外翻的力觉缺陷。
    • 贺子萱
    • 摘要: 目的:研究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我校招募78例篮球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受试者分为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和对照组.低频组、高频组各20例,中频组、对照组各19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低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2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中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3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高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45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10min/次,4次/周,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量受试者右侧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结果:组内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定位角度与复位角度之间误差角度值、目标力矩与复现力矩之间误差值、感觉阈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组的位置觉明显优于中频组,肌肉力觉和运动觉明显优于低频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均能够提高篮球运动员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从而提高本体感觉,其中以高频振动效果最为显著.
    • 杨中原; 崔冰艳; 张祥; 邓嘉
    • 摘要: 根据踝关节的生理结构,提出一种两转一移并联机构2 UU-UPU三自由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该机构能实现踝关节背屈、跖屈、内外翻的康复运动,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进行模型设计,利用Adams中Step函数进行踝关节康复初期的背屈、跖屈、内外翻康复运动路径规划和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能实现踝关节初期运动康复功能,可实现最大40°的背屈运动,最大40°的跖屈运动,以及±40°的内外翻运动,运动轨迹连续平滑,满足踝关节患者的初期康复需求,并为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优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白子兴; 曹旭含; 孙承颐; 杨艳军; 陈思; 温建民; 林新晓; 孙卫东
    • 摘要: 背景:踝关节属于人体最重要的承重关节之一,在行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缺少有关踝关节在步态周期中应力的相关研究.目的:基于有限元法分析步态周期中踝关节的应力大小及区域变化.方法:首先通过Mimics 16.0软件及Rapidform XOR364软件构建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利用此踝关节模型与Anderson构建的胫距下关节面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及接触面积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踝关节在步态周期中平衡站立工况及支撑末期工况的应力状态,通过对比相同区域不同工况的应力变化,分析踝关节在步态周期中的作用,探讨踝关节失稳状态下踝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构建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共包括44551个单元、16718个节点,并验证了其有效性与合理性;②平衡站立工况下:主要应力集中在距腓前韧带(A、B)、胫距前韧带(C、D)、胫距后韧带近端(F)、胫距关节下表面(H);踝关节最大应力在胫距后韧带近端附着点(F),为10.670 MPa;最小应力在内踝胫骨关节面(J),为2.965 MPa;③支撑末期工况下:主要应力集中在距腓前韧带(A、B)、胫距前韧带(C、D)、胫距关节下表面(H)、外踝距骨关节面(K);踝关节最大应力在胫距前韧带近端(D),为23.00 MPa;最小应力在胫距后韧带近端附着点(F),为3.478 MPa;④提示构建的踝关节有限元模型高度还原了踝关节的力学环境,明确了步态周期中踝关节的应力规律,为临床踝关节相关疾病的诊疗与术后康复提供了思路.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 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邵洋洋; 张峻霞; 姜美姣; 刘泽龙; 高昆; 于淑晗
    • 摘要: 背景:伴随下肢运动损伤事件频发,人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全面了解青年男性佩戴护膝跑步时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变化,对预防下肢损伤有着重要作用.目的:从步态特征变化的角度分析护膝对膝、踝、髋关节的影响,并为健康青年人选择护膝提出建议,预防运动带来的关节损伤.方法:共招募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特定的试验路径中佩戴3种典型护膝(髌骨带、开口式、套筒式)跑步,使用红外摄像和生物力学测力台设备采集膝、踝、髋关节的运动学数据,使用Matlab、Minitab等软件通过编写特定程序对运动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佩戴开口式护膝使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运动活动范围显著减小,踝关节内旋外旋活动范围显著增加,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范围显著减小;②佩戴套筒式护膝使膝关节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踝关节的内翻外翻和内旋外旋的活动范围、优势侧髋关节的屈曲伸展范围显著减小;③提示佩戴护膝不但对膝关节产生影响,还对踝、髋关节产生了影响;佩戴不同类型护膝,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踝关节和髋关节的影响不同;建议青年人佩戴套筒式护膝运动预防关节损伤.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