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702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9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8889篇;相关期刊336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运动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本体感觉的相关文献由1679位作者贡献,包括荣湘江、韩甲、刘波等。

本体感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9 占比:6.68%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8889 占比:92.97%

总计:9561篇

本体感觉—发文趋势图

本体感觉

-研究学者

  • 荣湘江
  • 韩甲
  • 刘波
  • 王雪强
  • 张磊
  • 李洋
  • 纪仲秋
  • 许学猛
  • 余若妮
  • 刘博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一晗; 魏乔叶; 庞宇; 刘中强
    • 摘要: 目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表现为本体感觉异常、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以及反复性踝扭伤,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本体感觉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重要方面,与对侧肢体和健康人群相比是否存在本体感觉的缺陷尚不明晰。因此,文章旨在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本体感觉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host,Ovid,EMbas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有关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本体感觉特征的观察性研究,暴露因素为运动觉、关节位置觉、力觉中至少一项本体感觉缺陷,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与美国医疗保健研究和质量机构制定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关运动觉、关节位置觉、力觉与设定目标的绝对误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观察性研究,其中4项队列研究,6项病例-对照研究,16项横断面研究,均为中等以上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对侧肢体和健康人群存在内翻运动觉缺陷(SMD=0.53,95%CI:0.36-0.71,P<0.0000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对侧肢体存在内翻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的缺陷(SMD=1.60,95%CI:0.77-2.43,P=0.0002);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内翻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的缺陷(SMD=0.66,95%CI:0.25-1.07,P=0.002);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主动外翻关节位置觉缺陷(SMD=3.68,95%CI:1.85-5.52,P<0.000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被动外翻关节位置觉缺陷(SMD=-0.61,95%CI:-1.19至-0.02,P=0.04);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跖屈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SMD=0.80,95%CI:-0.19-1.79,P=0.1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背屈关节位置觉(主动与被动复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SMD=0.86,95%CI:-0.01-1.74,P=0.05);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存在冠状面运动的力觉缺陷(SMD=1.35,95%CI:0.85-1.85,P<0.00001),并且亚组分析显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相比于健康人群,外翻力觉误差大于与内翻力觉误差(P=0.44)。结论: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与对侧肢体相比存在内翻运动觉缺陷,而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内翻运动觉、主被动内翻关节位置觉、主动外翻关节位置觉、内翻和外翻的力觉缺陷。
    • 王玲; 陈鹏; 王广兰; 郑成
    • 摘要: 目的:肌内效贴已广泛应用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之中,但其疗效存在争议。文章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评价肌内效贴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影响,为肌内效贴在慢性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Sino Me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肌内效贴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或随机交叉试验。结局指标包含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分值、踝关节外翻平均峰值力矩、踝关节活动范围绝对误差、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及坎伯兰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评分5个连续型变量。使用Cochrane手册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根据各结局指标所纳入文献是否满足Meta分析纳入的标准,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2)最终纳入10项随机对照或随机交叉试验,共381例患者。(3)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可以显著提高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分值(SMD=0.25,95%CI:0.03-0.47,P=0.03),但不能显著改善踝关节外翻平均峰值力矩(SMD=0.29,95%CI:-0.07-0.65,P=0.12)。(4)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可能会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绝对误差,但对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评分的提高可能没有显著性作用。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肌内效贴可能有利于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平衡能力;但对其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本体感觉、活动度及功能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尚不明确。
    • 廖欣宇; 何璐; 李彦林; 王福科; 周晓翔; 王旭; 钟瑞颖; 王国梁
    • 摘要: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重建方式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有所差异.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保留原韧带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不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结果 与结论:①术后3,6个月试验组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较对照组高,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2个月两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保残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患者早期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恢复.
    • 贺子萱
    • 摘要: 目的:研究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我校招募78例篮球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受试者分为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和对照组.低频组、高频组各20例,中频组、对照组各19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低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2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中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3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高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45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10min/次,4次/周,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量受试者右侧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结果:组内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定位角度与复位角度之间误差角度值、目标力矩与复现力矩之间误差值、感觉阈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组的位置觉明显优于中频组,肌肉力觉和运动觉明显优于低频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均能够提高篮球运动员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从而提高本体感觉,其中以高频振动效果最为显著.
    • 汪杰; 苏建康; 张玉婷; 王丛笑; 郄淑燕
    • 摘要: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发生率最高的膝关节疾病[1],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可准确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但由于手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本体感受器仍有缺陷[2],可能导致神经肌肉控制力的下降,术后患者常出现膝关节不稳、反应速度变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重建术后康复不仅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等传统内容,也要让膝关节受损的本体感觉得到康复[4]。目前,针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有较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危机模拟应激跑台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
    • 李瑾; 宋佳凝; 李健; 郄淑燕
    • 摘要: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将6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膝关节评分(KS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进行评定,并评价术后6个月满意度。结果:治疗后,2组的K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TUGT时间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KSS评分明显高于本体感觉组(P<0.05),TUGT时间以及膝关节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较本体感觉组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本体感觉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可有效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本体感觉功能,且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较单纯本体感觉训练效果更佳。
    • 李炎(文/图)
    • 摘要: 踝部常见的损伤是拉伤或扭伤,是由韧带过度拉伸造成的。韧带中有大量的本体感觉器,可以把肢体位置和运动状况等信息输送给大脑,再反馈大脑的指令,使人体保持平衡。韧带的平衡功能恢复之前,踝部难以及时对不平的路面或难行的路段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受过伤的韧带极易再受伤害。
    • 张阳; 王志红; 朱德龙; 李晓静
    • 摘要: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踝关节多次扭伤后最常见的病症,极易引起踝关节的再次损伤。本文主要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踝的本体感觉和肌力特征进行综述,以患侧踝的位置觉、力觉、运动觉和不同运动形式下的踝关节肌力(内外翻肌力、屈伸肌力)为脉络,总结发现患侧踝存在位置觉、力觉和运动觉的缺失,同时还存在内外翻肌力和跖屈肌力的不足,背屈肌力则与健康者的差异不大,对临床指导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有一定意义。
    • 董冰茹(译); Avellanet M; 无; 岳寿伟(译编)
    • 摘要: 普通人群中颈部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为10%~15%,女性患病率较高。本研究旨在评估用于增强腹部收缩和肩部本体感觉的姿势服对慢性颈痛患者的影响。这项随机交叉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为年龄在21~55岁,患有非特异性颈痛,且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3分及以上的女性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体育锻炼组(Ex),另一组为体育锻炼加服装组(Ex+),即加穿强化姿势的T恤衫。两组均参加体育锻炼,每次20分钟,每周1次,共5次。经过三个月的洗脱期后,受试者交换干预方式进行下一轮干预。主要结局指标是通过VAS评估疼痛强度,并使用计算机测量表面曲度(脊柱)以评估姿势。共有29名受试者完成了这项研究。与基线情况相比,首次三个月随访时,Ex+组改善了58%,Ex组改善了38%(P=0.26)。存在脊柱后凸畸形(>45°)的受试者中,Ex+组的疼痛减轻程度大于Ex组(P=0.019)。与Ex组相比,Ex+组对止痛药的需求更少(P=0.007)。结论:这项对成年颈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姿势改善服可以缓解疼痛,尤其是对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
    • 张磊; 熊鹿静; 李炳坤; 唐小高; 喻林; 周鑫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足少阳经穴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患者50例。由同一组医生行膝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单束ACL重建术,术后第2天开始电针患侧足少阳经的悬钟、阳陵泉、膝阳关、环跳4穴。每天1次,连续治疗6d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1d,共治疗6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时双侧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ion of passive motion,TTDPM)、关节位置觉(joint position sense,JPS)以及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P40起始潜伏期、波幅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潜伏期、波幅。结果:①TTDPM。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312.586,P=0.000)。双侧膝关节TTDP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406.942,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TTDP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334.592,P=0.000)。患侧膝关节TTDPM随时间呈下降趋势(3.57°±0.53°,2.61°±0.47°,2.21°±0.39°,1.92°±0.28°,F=349.201,P=0.000),健侧随时间无明显变化(1.44°±0.10°,1.42°±0.12°,1.40°±0.10°,1.41°±0.07°,F=2.772,P=0.052)。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患侧膝关节TTDPM均较健侧高(t=29.528,P=0.000;t=21.642,P=0.000;t=16.658,P=0.000;t=13.642,P=0.000)。②JPS。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01.439,P=0.000)。双侧膝关节JPS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532.141,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JP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09.843,P=0.000)。患侧膝关节JPS随时间呈改善趋势(4.31°±0.71°,3.62°±0.65°,3.23°±0.60°,2.64°±0.54°,F=211.272,P=0.000),健侧随时间无明显变化(1.49°±0.13°,1.47°±0.11°,1.48°±0.10°,1.47°±0.10°,F=1.333,P=0.277)。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患侧膝关节JPS均较健侧差(t=28.782,P=0.000;t=23.278,P=0.000;t=20.698,P=0.000;t=15.864,P=0.000)。③SEPsP40起始潜伏期。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740.633,P=0.000)。双侧膝关节SEPsP40起始潜伏期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2153.958,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SEPsP40起始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817.474,P=0.000)。患侧膝关节SEPsP40起始潜伏期随时间呈缩短趋势[(49.23±1.95)ms,(43.87±1.81)ms,(38.33±1.91)ms,(34.68±1.39)ms,F=1406.798,P=0.000],健侧随时间无明显变化[(30.78±0.92)ms,(30.42±1.15)ms,(30.41±0.98)ms,(30.39±1.10)ms,F=1.680,P=0.173]。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患侧膝关节SEPsP40起始潜伏期均较健侧长(t=64.829,P=0.000;t=51.154,P=0.000;t=26.471,P=0.000;t=18.256,P=0.000)。④SEPsP40波幅。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540.382,P=0.000)。双侧膝关节SEPsP40波幅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309.833,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SEPsP40波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19.578,P=0.000)。患侧膝关节SEPsP40波幅随时间呈增高趋势[(1.36±0.10)mv,(1.67±0.11)mv,(1.83±0.10)mv,(1.97±0.09)mv,F=926.454,P=0.000],健侧随时间无明显变化[(2.27±0.08)mv,(2.29±0.09)mv,(2.28±0.06)mv,(2.29±0.07)mv,F=2.258,P=0.084]。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患侧膝关节SEPsP40波幅均较健侧低(t=-69.500,P=0.000;t=-42.342,P=0.000;t=-30.748,P=0.000;t=-22.211,P=0.000)。⑤MCV潜伏期。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647.733,P=0.000)。双侧膝关节MCV潜伏期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828.428,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MCV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673.718,P=0.000)。患侧膝关节MCV潜伏期随时间呈缩短趋势[(20.63±1.37)ms,(17.94±1.49)ms,(16.67±1.30)ms,(14.36±0.99)ms,F=866.063,P=0.000];健侧随时间无明显变化[(12.27±0.39)ms,(12.24±0.44)ms,(12.22±0.49)ms,(12.21±0.39)ms,F=0.282,P=0.839]。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患侧膝关节MCV潜伏期均较健侧长(t=44.622,P=0.000;t=26.899,P=0.000;t=27.612,P=0.000;t=15.341,P=0.000)。⑥MCV波幅。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208.831,P=0.000)。双侧膝关节MCV波幅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3582.216,P=0.00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膝关节MCV波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2362.807,P=0.000)。患侧膝关节MCV波幅随时间呈增高趋势[(3.76±0.10)mv,(4.26±0.13)mv,(4.58±0.11)mv,(4.78±0.09)mv,F=4397.711,P=0.000],健侧随时间无明显变化[(5.23±0.07)mv,(5.24±0.06)mv,(5.23±0.06)mv,(5.24±0.05)mv,F=2.144,P=0.098]。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患侧膝关节MCV波幅均较健侧低(t=-171.500,P=0.000;t=-63.024,P=0.000;t=-48.938,P=0.000;t=-40.251,P=0.000)。结论:对于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患者,在ACL重建术后采用电针足少阳经穴,膝关节本体感觉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术后短期内并不能完全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