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振动训练

振动训练

振动训练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8910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全国体育保健康复学术会议、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等;振动训练的相关文献由339位作者贡献,包括苏颜博、刘北湘、危小焰等。

振动训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9106 占比:99.93%

总计:189242篇

振动训练—发文趋势图

振动训练

-研究学者

  • 苏颜博
  • 刘北湘
  • 危小焰
  • 周桂琴
  • 姜波
  • 张守信
  • 张洪波
  • 徐威
  • 杨颂
  • 王晓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子萱
    • 摘要: 目的:研究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在我校招募78例篮球运动员作为受试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受试者分为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和对照组.低频组、高频组各20例,中频组、对照组各19例,干预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低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2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中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30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高频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振动频率为45Hz;振动幅度为3mm的振动训练干预.10min/次,4次/周,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测量受试者右侧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结果:组内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干预8周后低频组、中频组、高频组的定位角度与复位角度之间误差角度值、目标力矩与复现力矩之间误差值、感觉阈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的位置觉、肌肉力觉、运动觉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组的位置觉明显优于中频组,肌肉力觉和运动觉明显优于低频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中频、高频三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均能够提高篮球运动员踝关节的位置觉、肌肉力觉和运动觉,从而提高本体感觉,其中以高频振动效果最为显著.
    • 汪宗保; 王连; 柳奇奇; 杨永晖; 刘攀; 李斯亮; 姚长风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大鼠早期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修复作用及其JNK/NF-κB、SOX9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模型对照组(MC组),高频振动1组(GP_(1)组,频率60 Hz),高频振动2组(GP_(2)组,频率40 Hz)、中频振动组(ZP组,频率20 Hz)和低频振动组(DP组,频率10 Hz),正常对照组(NC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经第1、4、7日双后腿膝关节腔注射2%木瓜蛋白酶溶液和L-半胱氨酸混合液6周后建立早期膝骨关节炎模型后,对振动组大鼠双膝进行4周,每天40 min,振幅2~5 mm,每周振动5 d的训练。4周后,检测双膝关节股骨外侧髁关节软骨HE染色、番红O染色和Mankin评分形态学观察,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RT-qPCR检测JNK、NF-κB p65、SOX9 mRNA,Western blot检测JNK、NF-κB p65、SOX9蛋白表达。结果:与NC比较,其余各组Mankin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与MC相比,各振动组Mankin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JNK、NF-κB p65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降低(P<0.01),SOX9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高频组相比,低频组的Mankin评分,JNK、NF-κB p65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而SOX9mRNA和蛋白质表达则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不同频率的振动训练对早期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修复效应,低频振动训练软骨修复优于高频振动。可能通过下调关节软骨JNK/NF-κB表达,提高SOX9活性来调控胶原合成。
    • 谢振英; 胡雪萍; 陆建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振动训练干预,持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力分级标准(MTT)]与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MA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状态[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分与步长和步速。结果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MTT、MAS以及BBS、FAC评分、步长、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下肢MTT评分、BBS评分、FAC评分以及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提高,MAS评分降低),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强化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改善。
    • 张翎; 庄任; 朱金妹; 胡艳
    • 摘要: 目的:观察伽利略振动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31例。两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施伽利略振动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肌肉峰力矩体重比(PT/BW)与耐力比、胸腰肌群均方根值、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与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8周后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与腘绳肌PT/BW与耐力比、双侧腰肌均方根值以及平衡、步行、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伽利略振动训练系统可促进胸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
    • 连志强; 刘善云; 芦劼明; 周鲁星; 季雪莹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老年人进行振动训练时下肢骨骼肌激活特征和生理负荷指标,探讨将振动训练应用于中老年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8名50~65岁健康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振动条件下(VT)和无振动条件下(NT)进行5次40 s静力半蹲练习,测试下肢主要肌群表面肌电和生理负荷指标。结果:①VT受试者腓肠肌内侧(MG)、腓肠肌外侧(LG)、胫骨前肌(TA)、股直肌(RF)、股内侧肌(VM)、股外侧肌(VL)、股二头肌(BF)、半腱肌(ST)均方根振幅(RMS)显著高于NT(P<0.01,P<0.05),VL、BF、ST、MG、LG、TA平均功率频率(MPF)显著高于NT(P<0.05);VM、VL、BF、MG、LG、TA平均功率斜率(MPF slope)显著高于NT(P<0.05);②VT受试者心率和摄氧量显著高于NT(P<0.05),主观疲劳等级(RPE)与NT比较无显著差异;③VT受试者尿素氮与NT无显著差异。结论:50~65岁中老年人采用施加振动刺激的静力半蹲练习可以使机体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和更高比例的快肌纤维参与工作,在不增加主观疲劳感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强度,同时未发现肌肉损伤。
    • 刘玉琳; 李国泰
    • 摘要: 背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生在骨骼系统严重而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目前尚无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特异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降血糖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加入非药物辅助手段的联合治疗对患者的骨密度提升效果可能会更显著。目的:探讨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合辅助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造模大鼠的骨密度、骨代谢、糖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纳入90只大鼠,10只大鼠正常饲养列为正常对照组;80只大鼠构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后随机分为8组(n=10),即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执行16周干预,干预结束进行骨密度、糖代谢、氧化应激等检测。结果与结论:(1)经过16周干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0.05);(2)丙二醛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低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P<0.05);(3)超氧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P<0.05);(4)骨密度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高压氧组、虾青素组(P<0.05);(5)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低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0.05);(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0.05);(7)股骨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和弹性模量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振动训练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P<0.05);(8)提示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合方案用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高压氧或振动训练
    • 刘玉琳; 李国泰
    • 摘要: 背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生在骨骼系统严重而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目前尚无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特异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降血糖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加入非药物辅助手段的联合治疗对患者的骨密度提升效果可能会更显著.目的:探讨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合辅助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造模大鼠的骨密度、骨代谢、糖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纳入90只大鼠,10只大鼠正常饲养列为正常对照组;80只大鼠构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后随机分为8组(n=10),即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执行16周干预,干预结束进行骨密度、糖代谢、氧化应激等检测.结果与结论:①经过16周干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0.05);②丙二醛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低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P<0.05);③超氧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P<0.05);④骨密度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高压氧组、虾青素组(P<0.05);⑤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低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0.05);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0.05);⑦股骨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和弹性模量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振动训练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P<0.05);⑧提示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合方案用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高压氧或振动训练.
    • 肖晶; 沈海清
    • 摘要: 目的 比较下颏抗阻力训练(chin tuck against resistance,CTAR)与Shaker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TAR组、Shaker训练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在干预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视频荧光吞咽摄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检查.VFSS通过误吸量表评估.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传统康复训练、常规护理等常规治疗措施,除常规治疗外,CTAR组还接受CTAR训练,Shaker训练组患者则接受Shaker训练.在2周,4周和6周随访VFSS评估,在6周随访SDS评估.结果 干预前CTAR组、Shaker训练组以及对照组的VFSS和SDS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三组患者吞咽困难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2~4周时的CTAR组以及Shaker训练组.CTAR组(80%)和Shaker组(77.5%)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CTAR组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CTAR训练可明显减轻抑郁情绪,其改善吞咽功能的效果与Shaker训练相似.CTAR训练相较于Shaker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可以有效提高其吞咽功能,减轻心理负担、改善抑郁状态.
    • 潘冬; 徐云; 房强
    • 摘要: 本文分析了振动训练的工作原理,提出了负重振动训练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提升下肢肌肉力量的效果,以期提高运动员肌肉的爆发力与耐力。
    • 许华文; 扆铮; 汪煜雄; 王成斌
    • 摘要: 目的与方法:振动训练是一种新兴的训练手段,目前振动训练对力量、爆发力、姿势控制、平衡、骨密度等方面的影响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研究,但是关于振动训练作为准备活动和再生恢复手段时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振动训练与传统拉伸的比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振动训练作为准备活动和再生恢复手段产生的影响,以及振动训练与传统拉伸的比较进行研究与分析,为振动训练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文献参考.结果:1)以振动训练作为准备活动手段时,能够即时增加机体柔韧性、提高机体爆发力和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2)振动训练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促进机体恢复.3)在振动训练、静态拉伸和振动训练结合静态拉伸的比较中,振动训练结合静态拉伸对柔韧性和爆发力的提高、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效果更好.4)目前在振动训练结合拉伸训练中,主要以静态拉伸为主,缺乏动态拉伸与振动训练结合的研究.结论:振动训练除了在力量、爆发力、姿势控制、平衡和骨密度上有积极的作用外,其作为准备活动和再生恢复手段也有着明显的积极效果,其中振动训练结合静态拉伸时对机体影响效果更加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