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6303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江苏卫生保健、大家健康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次中医体质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等;肥胖人群的相关文献由58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琦、李玲孺、不公告发明人等。

肥胖人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4.27%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6303 占比:95.36%

总计:6610篇

肥胖人群—发文趋势图

肥胖人群

-研究学者

  • 王琦
  • 李玲孺
  • 不公告发明人
  • 任霞
  • 何玉华
  • 冯强
  • 刘佳
  • 刘宏伟
  • 刘志鹏
  • 刘晓荻(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本刊
    • 摘要: 燃烧脂肪靶点被发现,躺平即可消耗卡路里日前,从暨南大学获悉,暨大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团队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脂肪细胞,并促进脂肪细胞产热,通过燃烧脂质,消耗卡路里,轻松减肥。更为关键的是,IL-27可改善2型糖尿病,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潜力药物。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此项科研成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肥胖病人体内的IL-27含量低,但在他们完成减肥手术后,IL-27水平又恢复正常了。尹芝南团队通过构建多种基因工程小鼠,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并结合肥胖人群样本发现:肥胖人群血清中IL-27的水平确实会下降。该研究首次发现IL-27通过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可导致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并激活“脂肪燃烧”;通过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质转变为热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目的。该研究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IL-27专一性靶向免疫细胞的认知。
    • 吴金莲
    • 摘要: 近十多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睡眠减少等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我国血脂异常者有1.1亿人,高血压患者更是多达2.45亿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产生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推测与遗传、年龄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多因素有关。其中,不良生活习惯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患者的70%以上,主要包括:1.超重和肥胖。肥胖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3倍。2.高盐饮食。
    • 陆菊明
    • 摘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自2003年发表以来,已进行了5次修订。2021年,又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版指南有哪些新看点?看点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节节攀升,知晓率仍低近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重大改变,因吃得多,运动少,肥胖人群大增,加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
    • 何雪华
    • 摘要: 生育涉及男女双方多个方面的因素。夫妻在不做避孕措施的前提下同房,若一年或以上仍然没有妊娠成功即为不孕不育症。虽然不孕不育症不是致命的疾病,但是对于想要孩子的家庭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很严重。不孕不育涉及的因素很多,肥胖是其中一大因素。有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不孕风险比正常人高5~10倍,约有一成不孕症患者缘于肥胖。
    • 关鹏
    • 摘要: 目的:肥胖会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而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人心自主神经功能。本研究拟系统评价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群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检索关于运动干预对肥胖人心率变异性的文献,运用Revman5.1和Stata 16.1软件对所纳入的两大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的时域指标SDNN具有统计学意义[Z=3.37,SMD=1.82,95%CI(0.76,2.88),P=0.00070.05];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的频域指标HF具有统计学意义[Z=2.55,SMD=0.62,95%CI(0.4,1.09),P=0.01<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人的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肥胖人的安静心率,有助于促进心自主神经功能。
    • 韩春; 陈广烈; 赵建乐; 王喆琦; 张振发; 关园
    • 摘要: 跟痛症是足部常见的慢性病症,其发生主要是由于附着于跟骨跖面或后面的肌腱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造成损伤,部分患者通常伴有跟骨结节部前缘增生的骨刺[1]。该病多见于中老年肥胖人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足跟部明显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时甚至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该疾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通常需要持续治疗[3]。
    • 摘要: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增加多种慢性病的患病风险,影响疾病临床结局,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虽然目前已有许多针对肥胖人群饮食与运动干预效果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多围绕不同饮食模式或不同运动方案间的比较,关于饮食与运动何者减重效果更显著以及两者对体重、肝脏脂肪、糖脂代谢及血糖波动影响的具体差异,尚缺少头对头的临床研究(指将临床上已经使用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进行的临床试验)探讨这些问题。
    • 陆海君; 钱继红; 李碧玲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刺激脊神经根、硬膜囊内的马尾神经等重要结构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影响膀胱直肠功能,是导致腰腿疼痛的常见病之一。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久坐久站成为常态,腰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倍增,负荷加大。随着时间的延长、长期劳损的叠加、肥胖人群增多等,使腰椎退变加速,终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3]。目前临床上对本症的治疗,多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案。西医主要采用神经营养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症治疗,但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应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不宜长期用药[4]。
    • 曹梦瑶; 周楠; 李晓南
    • 摘要: 人体共有600多块骨骼肌,是非肥胖人群最大的组织器官[1-3]。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提出的基准值,新生儿时期的骨骼肌质量约占体质量的22.9%,到10岁时约占19.0%,健康成年人骨骼肌占体质量的比例约为39.7%(男性)与29.2%(女性)[4]。近年来,随着对骨骼肌研究的深入,发现骨骼肌除运动、支持功能外,还具有强大的分泌活性物质的功能[3];其中骨骼肌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参与完成包括呼吸运动在内的各种活动、姿势的维持、骨骼及周围组织的保护等;而其分泌的活性物质不仅作用于肌肉本身,还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端器官组织[5],参与改善认知、调节体成分、减轻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肿瘤生长等生理、病理过程[6-8]。
    • 摘要: 多机构联合发布《“科学三减智选用糖”专家联合提示》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减糖、控糖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公众对如何合理用糖、科学减糖存在疑惑。为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四家机构发布《“科学三减智慧用糖”专家联合提示》,以配合健康中国行动,帮助消费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及超重、肥胖人群培养合理膳食习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