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医健康管理

中医健康管理

中医健康管理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32550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家庭保健、福建中医药、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健康管理学术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等;中医健康管理的相关文献由48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培汉、孙贵香、张冀东等。

中医健康管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25509 占比:99.95%

总计:325676篇

中医健康管理—发文趋势图

中医健康管理

-研究学者

  • 叶培汉
  • 孙贵香
  • 张冀东
  • 李灿东
  • 王丹
  • 刘琦
  • 陈淑娇
  • 陶军秀
  • 俞洁
  • 刘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淑洁; 许静; 张少严
    • 摘要: 目的:了解居民中医健康管理参与意向,为有效开展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在河南省18个地市抽取2100名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居民中医健康管理参与意向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龄、学历、收入、健康状况医学背景居民的中医健康管理参与意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方程显示绩效期望因素对参与意向影响最大,总效应为0.593,其次为社会支持、中医服务能力感知、中医形象感知。参与能力知觉对参与意向仅有间接效应。结论:高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健康状况差以及无医学背景人群对中医健康管理参与意向强度不高。绩效期望、社会支持、中医服务能力感知、中医形象感知、参与能力知觉均对参与意向产生影响。
    • 张诗妍; 李书楠; 许亮文; 杨磊
    • 摘要: 中医健康管理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管理服务。其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融合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等,对人体生命活动全过程中与健康相关的所有环节和因素进行全面管理。本文探讨中医状态与中医健康管理的内在联系,提出全覆盖、个性化、可重复、可测量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太医院+全科医学+互联网”的“越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为实现“让太医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健康服务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实现全方位、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 宫乐玲; 吴涢婷; 陈锦红
    •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内分泌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健康管理的普及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加深,临床上探讨PCOS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论述日愈丰富。通过文献整理发现近年来相关中医健康管理主要从“治未病”理念、辨体调体、状态辨识三个方面,建立特色中医健康管理模式。
    • 邓姣; 刘思祎; 陈锦明; 俞洁
    • 摘要: 先天因素主要包含禀赋遗传和胎传两个部分,从其形成的时间节点来区分,又可具体分为孕前期、妊娠期和分娩期三大阶段。把握先天因素所代表的健康状态要素,不仅可以作为指导优生优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在疾病的风险预警中也能起到"未病先知""未病先防"的作用,进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对从"源头"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具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 陈宪泽; 游思琦; 王超
    • 摘要: 基于我国推行医养结合的大背景,充分考虑老龄化加速的养老国情,构建以中医健康管理为基础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具体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中医健康评估分类、中医健康干预、中医健康效果评价和追踪四个步骤,并提出中医健康管理居家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行机制,促进医疗关口前移,降低养老的医疗负担,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助力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
    • 段政; 王卓
    • 摘要: 目的为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气虚体质(反复感冒)儿童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10~12月在河南省中医院儿科门诊选定68例气虚体质(反复感冒)儿童,制定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方案(饮食、起居、运动、推拿、药茶、足浴6个方面),并定期对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管理4个月,持续随访1年,分别于管理前、管理4个月后、8个月后、12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小儿气虚体质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体质改善的有效率及感冒次数变化情况。结果(1)通过中医健康管理,小儿在不同时间点(第4个月、第8个月、第12个月后),气虚体质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管理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冒次数均较管理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12个月后气虚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减分率≥30%者68例,即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气虚体质的有效率为100.0%。结论中医健康管理干预气虚体质小儿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气虚体质,减少感冒发病次数,其干预具有远期效应。
    • 周宗慧; 朱青青; 孙璇; 王东军; 王泓午
    • 摘要: [目的]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系统梳理近十年来中医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与中医健康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进一步绘制、分析相关的知识图谱。[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文献1348篇,近十年来中医健康管理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关注度逐渐上升;核心作者群已形成;团队内合作较为密切但跨团队合作不足;研究热点主要为慢性病、老年人、中医药特色、人工智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趋势为医养结合。[结论]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表明目前中医健康管理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阶段的特点,其研究热点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并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未来其研究热度将会进一步上升,医养结合是其潜在发展方向。
    •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朱明军
    • 摘要: 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是我国乃至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并未出现显著的降低拐点。中医药在防控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方面具有优势,但因三级防控模式不健全等原因影响了中医防治慢性病优势的凸显。为满足广大慢性病防控工作者的需要,有效支持慢性病管理,确保三级防控体系及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1]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医疗情况,探索构建“以病人为核心、村医/社区医师为执行主体、三级中医院专科医师为主导”的家庭-社区-医院中医慢性病三级防控示范基地,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起草相关规范,形成了《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健康管理三级防控服务规范》(简称《规范》)。
    • 林娟; 钱红霞
    • 摘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减少西药的使用,促进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中医健康管理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防治原则,激发人体的自稳态功能,实现阴阳调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本文分析了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探讨了健康管理防治睡眠障碍的特征,论述了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对防治睡眠障碍的特点:中医养生调摄指导、中西医结合非药物治疗干预、中医药调理,同时简述了难治性睡眠障碍患者的管理。
    • 邱先桃; 任建萍; 贺梦妍; 任理仙; 曹庆春; 王锦晶; 王文婷
    • 摘要: 背景颈肩痛的全球疾病经济总负担排名第21名,及时采取规范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治疗疾病,缓解患者的疼痛。运用目标成就评量法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效果评估。目的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分析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人群中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8—9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62例慢性颈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长海痛尺表及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的调查表。将纳入的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131)和干预组(n=131)。对照组接受单纯针灸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个月。2020年11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估调查。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失访9例,最终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22例颈肩痛患者。两组干预后GAS得分分别为(51.20±7.81)、(42.94±7.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分别有92例(75.4%)、44例(36.1%)患者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中医体质、自评健康状况的颈肩痛患者干预后G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体质、自评健康状况、饮酒情况是干预组颈肩痛患者综合干预后GA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提示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中医综合干预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