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3-11-08

主办单位:中国生理学会

会议文集: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步道作为步行锻炼,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经济、易行、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今年江苏省政府已把在全省建设步道列入江苏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江苏目前也有上百条健身步道,但普遍缺乏体育元素、缺乏科技、缺乏指导性和运动管理。针对这些现状,作者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初步建立了科学健身步道的模式和思路,即含有健身科技、体育元素的步道应是在步道一侧或两侧安放道路里程数标识、健康与健身指南标识;在道路的空旷地设立的“健身异站”,应具有休闲休整、锻炼、租赁器材、餐饮、测试、救助等多种服务功能。
  • 摘要:目的:通过一英里亚极限跑推算中国普通大学生V02max的效度进行验证,考察其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心肺功能评价的适用性,从而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寻找有效而简便的工具手段。方法:选取60位不同年级的普通大学生,男、女性各30人,年龄均在19-25间,(1)每位受试者首先进行体重测试;(2)随后在室内跑台上进行bruce方案,通过公认权威的V02max测定方法对60为受试者进行数据的收集;(3)3-7日内让60位受试者进行一英里亚极限跑测试,要求受试者能结合自身运动能力用舒适的中等强度跑速完成一英里全程记录,到达终点后记录受试者完成时间和心率;(4)根据一英里亚极限跑公式计算出V02max作为对比组;(5)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通过一英里亚极限跑心率以及成绩推算出的V02max与Bruce方案测试的V02max数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一英里亚极限跑推算V02max公式适合中国高校普通大学生。
  •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能耗水平的大学生的体质差异,分析大学生日常能量消耗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系,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出合理建议。方法:从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抽取大学生30人作为本次试验的对象。根据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大学生的要求,记录的内容包括:姓名、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体重指数、台阶试验、50米跑共计6个项目,之后进行评分分级。实验对象佩戴GT3X三轴加速度计一周后回收实验对象在佩戴期间的具体能耗数据,将平均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数按降序排列进行分组,取数值高的前15人作为A组,取数值低的后15人作为B组,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实验对象的平均每日能耗为285.3±121.2kCals,体质测试的总体成绩为优秀3(10%)人,良好15(50%)人,及格7(23.3%)人,不及格5(16.7%)人。结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耗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体力活动量大,运动能耗高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要高于体力活动缺乏运动、能耗低的大学生。说明加大体力活动量提高能耗对改善和提高身体机能有非常正面的影响。同时加大体力活动量对提高肌肉力量及耐力以及改善学生的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现场等待进行答辩的紧张焦虑状态以及平时的特质焦虑水平的HRV特征,为HRV在心理健康评价以及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评价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探索生理指标在评价心理健康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STAI量表)分别对受试者在论文开题现场和论文开题结束后两周进行测试,分别对受试者在论文开题现场等待准备上场进行答辩以及开题后两周进行5分钟安静状态的HRV测试,分析不同状态下大学生心率变异性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焦虑程度个体的心率变异性特点比较,采用t检验、u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结果:(1)特质焦虑问卷结果与心率及HRV各指标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特质焦虑组中除PNN50这个时域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心率及HRV各指标也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状态焦虑结果与HRV时域指标RRP、RMSSD、PNN50以及频域指标HF具有显著性负相关(P<0.05),而与心率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频域指标LF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心率与RRP、RMSSD、PNN50、HF具有显著性负相关(P<0.05),与LF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3)高状态焦虑组与低状态焦虑组在HR、RRP、LF、HF和LF/HF指标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高焦虑组的HR、LF、LF/HF三项指标高于低焦虑组,而RPP和HF低于低焦虑组;(4)50名受试者在开题紧张状态与平静状态各指标除频域指标LF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平静状态的RRP、RMSSD、PNN50、HF指标大于焦虑状态,而焦虑状态下HR、SDNN、TP、LF/HF明显大于平静状态下.结论:普通人群的特质焦虑水平与心率及HRV时域指标、频域指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状态焦虑程度与HRV指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用HRV指标评价普通人的特质焦虑水平缺乏敏感性;HRV的时域频域指标可以较好的反映状态焦虑程度.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健康大学生的动脉硬度指标(CAVI),及其骨密度T值、全身骨密度、腰椎L2~L4正侧位及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的骨密度,探索健康人群动脉硬度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校28名体育学院大学生作为受试者,男生13人,女生15人,无固定运动项目,年龄24.4±0.4岁,BMI为22.2±0.8kg/cm2,测量安静状态下的CAVI,同时测量骨密度T值、全身骨密度、腰椎L2~L4正侧位及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的骨密度.统计并比较CAVI和骨密度T值及各骨密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受试者的CAVI和骨密度T值、全身骨密度、腰椎L2~L4正侧位骨密度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49,0.50,0.52,且表现出P<0.001;CAVI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华氏三角区)的骨密度的相关性分别为0.36,0.05,且P>0.05.结论:健康人群的动脉硬度和总体骨密度呈正相关性,说明健康人群动脉硬度越高其骨密度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此结果区别于已有的患动脉硬化或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动脉硬度和骨密度呈负相关的结论,这可能与后者机体病变引起相关代谢途径改变有关.
  • 摘要:目的:运用ROC曲线评价步数(steps/min)对区分运动强度的诊断价值,进而确定不同运动强度的步数最佳临界点.方法:本文通过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Cosmed K4b2)和三轴运动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同步对60名11-14岁健康中学生(男女各半)进行静息和3~8km/h的走/跑运动测试,绘制ROC曲线.结果:相同运动项目男女间步数和METs无性别差异(P>0.05);3METs、6METs和9METs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6(P<0.05)、0.895(P<0.05)和0.936(P<0.05),说明步数对于运动强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最大约登值确定3mets、6mets、9mets对应的步数最佳临界点分别为121steps/min、144steps/min和168steps/min,且敏感度较高(0.744~0.999),误判率较低(0.035~0.160),步数区分运动强度的最佳临界点有效,一致性检验结果较好.结论:步数(steps/min)可有效诊断运动强度;青少年日常中等和大强度体力活动步数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1steps/min≦步数<144steps/min和144steps/min≦步数<168steps/min.
  • 摘要:目的:比较高等院校不同专业、或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职工日常身体活动情况和亚健康水平,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以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的全体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方法:身体活动水平评价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卷)评价,亚健康水平测试采用亚健康自测问卷进行计分.结果:(1)四川文理学院共有各类教职工1000余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6份,有效问卷960份.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教师638人,发放问卷638份,回收611份,其中603份为有效问卷,此次调研有效问卷共计1563份.(2)在身体活动水平和亚健康得分上两所院校在相同专业方面的教职工不存在显著差异,(3)同一所院校中体育学院教职工身体活动水平略高于其它学科教师,亚健康得分低于其它学院的教职工,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久坐时间体育学院青年教师显著低于其它学院.(4)相同年龄段的女性身体活动水平普遍高于男性对象(p<0.01)(体育学院除外),年长的群体相对高于年轻群体(p<0.01),在男性对象也呈现了类似的趋势(p<0.05).(5)相同性别的研究对象,年长者的亚健康得分显著高于中青年教师(p<0.05).(6)身体活动水平与亚健康得分显著负相关(p<0.01),久坐时间与亚健康的积分正相关(p<0.01).结论:(1)体育学院教师身体活动水平略高于其它学院教师,亚健康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学院教师.(2)青年教师体力活动显著不足,亚健康水平得分略低于年长群体.(3)相同学科、相同年龄段的教师,女性身体活动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可能归结与家务因素的影响.暗示青年教师相对缺少运动促进健康的意识,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亚健康水平更值得关注.
  • 摘要:目的:长期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是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ed Protein Kinase,AMP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 1)是运动敏感型信号通路,在介导运动改善细胞能量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本研究通过采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C2C12小鼠肌原细胞系AMPK/mTOR/S6K1信号通路下游调控相关因子,深入探讨骨骼肌AMPK/mTOR/S6K1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的调控网络,以期为全面揭示运动改善机体能量代谢、促进健康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马血清诱导成功的肌管C2C12细胞为模型,分别给予C2C12细胞棕榈酸(模拟高脂饮食状态),AICAR(模拟骨骼肌收缩状态)以及S6K1 siRNA干预.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AMPK,S6K1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2-DE),采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V5.0软件分析2-DE电泳图谱,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谱法(LC-MS/MS)分析统计差异表达蛋白.结果:通过对各组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2个(p<0.05).其中,AICAR干预诱导AMPK的激活引起4个蛋白表达上调,5个蛋白表达下调.而由siRNA引起的S6K1表达抑制则引起3个蛋白表达上调,2个蛋白表达下调.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l)表达在S6K1表达抑制和AMPK激活因素影响下分别升高67%和下调41%.生物进化高度保守的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N-myc下游调节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1,NDRG1)的表达则在S6K1表达抑制和AMPK激活时分别下调40%和62%.钙结合蛋白Calponin-3是细胞分化的标记分子,细胞S6K1表达抑制和AMPK激活时,Calponin-3表达分别升高52%和68%.结论:骨骼肌细胞AMPK的激活以及S6K1表达抑制引起多个细胞蛋白表达水平产生变化.本研究初步筛选出AMPK/mTOR/S6K1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能量物质代谢的介质分子,其中多个蛋白为首次发现的AMPK/mTOR/S6K1信号通路相关因子,针对这些蛋白的功能以及与AMPK/mTOR/S6K1信号通路表达调控关系的深入研究将为阐明骨骼肌细胞物质能量代谢调控机制,以及运动处方在防治代谢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皮下包埋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氟他胺(Flutamide)释缓剂并结合中等强度运动,观察mTOR信号通路主要信号分子的变化特点,探讨雄激素对运动骨骼肌蛋白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7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在进行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C)、假手术组(S)、包埋Flutamide组(F)、运动组(E)、运动并包埋Flutamide组(EF).F和EF组在运动前3d进行颈后皮下包埋flutamide释缓剂,E和EF组进行为期10天的坡度10%、速度20m/min、时间60min的跑台运动,于末次运动后6小时取趾长伸肌,Western blot测定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蛋白及mTOR Ser2448的磷酸化表达、p70S6K(70kD核糖体蛋白S6激酶)和4EBP1(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的蛋白表达.结果:统计分析表明,①与C组相比,E组mTOR蛋白表达量增加了31.2%,F组和EF组分别降低了22.8%、16.4%;与F组相比,EF组增加了8.3%.②与C组相比,E组mTOR Ser2448磷酸化表达量增加了33.1%,F组和EF组分别降低了29.6%、19.1%;与F组相比,EF组增加了14.9%.③与C组相比,E组p70S6K蛋白表达量增加了49.1%,F组和EF组分别降低了35.9%、20.0%;与F组相比,EF组增加了24.8%.④与C组相比,E组4EBP1蛋白表达量增加了33.5%,F组和EF组分别降低了21.9%、17.5%;与F组相比,EF组增加了5.6%.结论:①运动诱导mTOR Ser2448磷酸化及mTOR蛋白表达的增加,p70S6K和4EBP1蛋白表达也随之增加.②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抑制mTOR Ser2448磷酸化及mTOR蛋白表达,p70S6K和4EBP1蛋白表达也随之减弱.③运动可减弱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对mTOR通路的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自噬是否参与了运动锻炼对骨骼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小鼠置于跑台中每天以15m/min匀速运动1小时,持续4周后检测小鼠运动耐力,并取小鼠后肢背侧骨骼肌,采用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和组织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运动锻炼对小鼠骨骼肌内自噬关键因子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1)运动锻炼四周后显著提高了小鼠的运动耐力;2)real time PCR结果表明,运动锻炼四周后骨骼肌内自噬关键基因LC3-Ⅰ和LC3-Ⅱ表达均增加,但LC3-Ⅱ表达增加幅度较大;3)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运动锻炼四周后骨骼肌内LC3-Ⅱ/Ⅰ增加,自噬底物蛋白p-62表达减少,提示骨骼肌内自噬功能增强;4)组织免疫荧光的结果表明,运动锻炼四周后骨骼肌内自噬体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锻炼明显增加了骨骼肌内自噬体对受损细胞器或失活蛋白的清除作用.结论:自噬不仅在单次运动中被激活,在长期运动锻炼中也被激活,提示自噬的激活可能是运动锻炼引起的骨骼肌运动耐力增加的重要分子机制.
  • 摘要: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暂时性降低的现象,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复杂生理变化综合反应过程.(1)运动性疲劳引起IL-6的变化:运动性疲劳时,IL-6的产生部位主要是肌肉,这可能是因为IL-6能阻止肌糖原的消耗.这提示细胞炎症因子与运动性疲劳导致的肌肉损伤关系紧密.(2)运动性疲劳引起IL-1β的变化:白介素-1(1L-1)可通过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分泌而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1L-1还可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及葡萄糖功能的变化,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供应.IL-1β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能诱导下丘脑合成和释放促皮质素释放因子,诱导垂体合成和释放ACTH,诱导肾上腺和成合释放皮质酮,而血清皮质酮的增多反过来有抑制IL-1的合成与分泌.IL-1β可通过结合白介素受体I诱导急性炎症反应.有研究表明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可能是感染因子与CFS症状之间的联结,IL-1 β,IL-6异常增高,可以使患者表现疲劳、乏力.有实验综合多种应激形式,造成疲劳模型血清中IL-1β,IL-6的含量不同程度的升高,IL-1β,IL-6升高是免疫系统激活的标志之一,这些细胞因子可扰乱神经递质的功能而出现CFS的一系列症状.实验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每组6只,分为安静对照组,急性离心运动组(运动后即刻、2h、I2h、24h);三周离心运动组,三周离心运动+抗炎药(灌喂布洛芬)组.用Elisa测疲劳指标血尿素,血睾酮和炎症因子IL-1β,IL-6,HE染色观察大鼠腓肠肌炎性细胞侵润Western Blot测大鼠腓肠肌中IL-1β.结论:运动性疲劳会引起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的增多,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改变,急性运动性疲劳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明显增加;在三周离心运动中通过增加抗炎药布洛芬,炎症减弱,大鼠疲劳也明显减轻,说明炎症因子IL-1β,IL-6与运动性疲劳有明显的关系.
  • 摘要:研究目的:递增负荷运动到一定阶段,骨骼肌会以糖的有氧氧化转化为无氧酵解方式为主提供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这一转变的诱因机制,生物化学一直沿用酵母菌发酵生醇的"缺氧"机制解释;而运动生理学则引用氧债学说的"氧亏理论"来解释.由于机理不明,"缺氧与不缺氧"的争论仍在继续.探讨糖代谢丙酮酸转变为乳酸的诱因与机制是运动生理、生化界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至今尚未定论.本文提出:1.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产能受各种因素调控存在上限,达到上限时供能速率小于骨骼肌耗能速率是其诱因,而不是缺氧:近百年来用酵母菌发酵生醇"缺氧"机制解释是一个误导.2.胞浆内丙酮酸转变成乳酸的作用与机制是确保糖酵解快速供能途径的畅通;酵解过程以36倍速率生成大量丙酮酸不能透过细胞膜,也不能全部进入线粒体,必须在胞浆内转化成乳酸并转运出细胞;这一过程即防止丙酮酸堆积抑制(质量定律),同时又得到NAD+氧化和清除H+阻止胞内酸化,确保了酵解途径的畅通.3.启动糖酵解供能是一种暂时不需氧过程,以补偿线粒体供能速率不足,而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的应急机制.方法:本实验主要观察丙酮酸能否透出细胞膜与氧量的关系;通过运动员(24名)功率自行车组、跑台组和大鼠(30只)负重游泳组,分别进行递增负荷运动、确定血乳酸突增点,之后重复并对自行车组、大鼠组进行补充吸氧干预;前、后实验分别观察血液乳酸、丙酮酸、氧分压等指标变化;自行车组全程监测血氧饱和度(右手中指夹).结果:1.补充吸氧没有改变两组血乳酸突增点的推迟,这表明缺氧与否不是乳酸产生的直接因素.2自行车组监测血氧饱和度,均不低于98%,表明此过程体内不缺氧.3.三组受试者的血丙酮酸指标在血乳酸突增点时与运动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乳酸与血丙酮酸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这说明丙酮酸不能透出细胞膜.结论:1.血乳酸突增点的出现与缺氧与否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没有出现缺氧现象.2.糖酵解产生的大量丙酮酸不能透出细胞膜.3.提示:本实验结果从整体水平支持了作者提出的三个理论观点,特别对丙酮酸转变成乳酸是防止丙酮酸堆积即丙酮酸不能透出细胞膜,给出了直接证据.
  • 摘要:目的:对体能类运动员专项训练后,躯干及下肢部分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分析,利用时、频域指标的变化关系来研究体能类运动员躯干及下肢主要肌群的表面肌电变化规律,分析评价体能类运动项目运动员运动疲劳表面肌电特征,为体能类运动项目的训练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体能类运动员30名,进行常规的专项训练科目,于训练前、上午训练结束后与下午训练结束后20分钟内的三个时间点,要求运动员保持半屈膝位保持静立,躯干竖直.利用芬兰Mega公司生产的ME-6000 16导便携式肌电仪采用双电极引导法记录采集:双侧竖脊肌、股直肌、胫骨前肌等长收缩肌电信号,利用Megawin软件进行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均方根振幅(root-mean-square,RMS)的分析,所得频域和时域值的差异性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上、下午训练后以上肌肉的MPF,MF均比晨起时有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尤以下午训练后显著;下午训练后与上午训练后的胫骨前肌MPF值有显著下降;而上、下午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只有下午训练后测得双侧股四头肌和胫骨前肌RMS值与训练前值有显著升高,其中尤以胫骨前肌最为显著.结论:1、研究已经发现肌疲劳总伴随着频域指标的降低,即MF和MPF值的下降,且下降的程度与疲劳的程度相关.说明随着训练的进行,所测肌肉疲劳程度逐渐加深,其中,下肢远端肌群的疲劳程度尤深.竖脊肌、股直肌和胫骨前肌频域指标MPF, MF可较有效地反映躯干及下肢肌肉功能状况,可作为评价训练动态负荷的生理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量提供理论依据,避免运动员出现过度训练而防止发生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本研究中,全天训练后双侧股四头肌和胫骨前肌RMS与训练前比较没有表现出具有明显的升高.表面RMS可能不宜作为骨骼肌的疲劳监测的有效生理学指标.这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以往的研究表明,RMS是放电的有效值,其大小决定于肌电幅值变化,一般认为与运动单位募集和兴奋节律的同步化有关,其表现为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的变化.
  • 摘要:目的: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是生物在其发育、老化过程中都存在的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细胞器的共同机制,而且在骨骼肌中自噬的激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溶酶体功能的不足,缓解蛋白积聚导致的生理功能失调.由于急性运动对自噬具有激活作用,但骨骼肌纤维主要受骨骼肌细胞内能量变化的调节,自噬相关蛋白在急性运动不同时程、不同类型肌纤维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观察上述情况,为深入研究运动对自噬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清洁级C57BL/6雄性小鼠18只,6只/笼饲养,自由饮食、饮水,常规饲料,温度21±2℃,相对湿度45%-55%,昼夜明暗交替为12/12h.按体重、耐力情况将小鼠分为安静组、运动开始后1小时组和运动力竭组,各组小鼠体重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完成小鼠运动耐力模型,进行预实验跑台测试,结果准确.将小鼠分为三组(n=6),每天放入跑台以10米/分钟运动15分钟,预适应一周后,以15米/分钟的速度对小鼠进行运动耐力测试,直至小鼠运动耗竭.颈椎脱臼处死后取小鼠后肢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Westem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Ⅰ、LC3-Ⅱ和p62.结果:在一次性力竭运动中,腓肠肌LC3-Ⅰ出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而比目鱼肌LC3-Ⅰ的趋势则相反,为先升高再下降,峰值与安静状态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的LC3-Ⅱ在运动中的表达水平均不断升高,较安静状态具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62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中的表达在运动开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腓肠肌p62表达峰值在运动开始后1小时,力竭状态略有下降,较安静状态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比目鱼肌p62表达则逐渐上升,至力竭时达到峰值,力竭状态较安静状态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跖肌p62表达则在运动开始逐步下降,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一次性力竭运动中、力竭时LC3-Ⅰ、LC3-Ⅱ在慢肌纤维中表达水平升高,表明自噬可能与运动耐力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p62在慢肌纤维中表达升高,可能为自噬的激活提供选择性底物,有利于自噬迅速发生.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聚焦在AMPK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对骨骼肌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跑台模型使小鼠运动耗竭,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动态检测了在小鼠运动耗竭过程中AMPK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变化,探讨AMPK对小鼠运动能力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1)p-AMPKα、AMPKβ1及p-AMPKβ108的表达同Troponin I-SS表达相一致,即在比目鱼肌呈显著性高表达;2)p-AMPKα及p-AMPKβ108在运动中至运动耗竭比目鱼肌中表达持续增高;3)AMPK下游靶基因PGC-1α mRNA在运动过程中比目鱼肌中表达持续增加.结论:作为催化亚基,p-AMPKα在比目鱼肌中高表达,在运动过程中p-AMPKα可能通过PGC-1α参与调控了骨骼肌下游的能量代谢及并诱导了慢肌纤维的高表达;β亚单位相当于一个支架,α亚单位可以被镶嵌在β亚单位的KIS和ASC区域,所以,p-AMPKα在骨骼肌的表达除了受到AMP激活的影响外,可能也受到了AMPKβ1以及p-AMPKβ的调控. 因此,在本研究中,验证了AMPK亚基及下游靶基因在运动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讨AMPK在调控运动耐力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摘要:近年来,关于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分子调节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的进步.在血管的形成过程中,包括血管的发生,早期血管的扩张和重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最后形成成熟的脉管系统,都受到精确的信号调节.现如今,包括肿瘤、脓毒疾在内的中心血管疾病己成为人类发病和致死的主要源泉,对于内皮细胞分化和可塑性分子机制的了解能够允许在治疗中心血管疾病时控制内皮细胞的显型,改良血管的生长,以期能够寻找到有效治疗此类疾病的捷径;同时,在运动损伤中,软组织及骨组织的修复过程都涉及到血管的形成、分化等过程,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损伤的迅速恢复.本文主要从动静脉、淋巴内皮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各种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本文把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三种类型,有运动型的、职业型的和普通型的.运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一般是由突然的负重或闪腰、运动中姿势不当、负重过大或腹压突然增高时引起的.如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已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固定而膨出、突出或脱出.积劳成损时,髓核长期不能得到正常充盈,影响纤维环的营养供应,致使纤维环损伤而不易修复,久之使退变的椎间盘薄弱点出现小裂隙.其病理机制多与椎间盘突出物的机械性压迫以及局部炎症刺激或缺血有关.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法对7名运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6个月的运动疗法实验研究.结果:对7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一个周期的运动康复训练后,6人康复,1人症状明显缓解,效果十分明显.运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是由运动为诱因,有发病急、局部有炎症甚至轻微水肿的特点,MRI检查一般为单侧或双侧膨出,严重突出或脱出的较少.运动疗法能提高腰背肌肉张力,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形态,对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减少慢性下腰痛的发病率,改善腰部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肌力、协调性及柔韧性训练等.肌力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传导,解除肌肉痉挛,防止神经粘连,增强腰椎周围韧带和肌肉的弹性,减轻疼痛;协调性训练可减轻椎间小关节的张力,稳定脊柱节段,提高和改善躯干肌的协同性、控制力和静态耐力,调整和增强患者腰背肌力和脊柱稳定性,防止挛缩,改善腰椎活动度.结论:根据不同时期症状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运动疗法.在康复训练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恢复并增强腰背肌的肌力和应激能力,以充分发挥椎旁肌"软支柱"的支撑、保护和稳定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运动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发病急、症状轻,经过一个周期的运动疗法后比较容易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普拉提运动中的核心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和有氧练习对下腰痛的防治作用.方法:普拉提运动和下腰痛两者之间存在"关系点",即下腰痛流行病症现状及可能发病机制是以下背、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主要包括腰椎间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骨关节病,椎体滑脱症等;而普拉提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在脊柱、下腹部和骨盆周围的核心肌肉,要意识到"核心部位"的参与,为所有动作创造一个稳定的基地.一般普拉提对核心的描述为"腰椎-骨盆-髋系统"或"躯干"."腰椎-骨盆-髋系统"和"躯干"的肌群主要包括两种:负责固定作用的局部稳定肌群和负责产生运动的综合运动肌群.通过"关系点"的确定性,总结归纳出普拉提运动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腰痛的发病率,并改善患者的下腰痛疼痛程度.结果:(1)预防下腰痛:普拉提运动中的力量训练能够促进神经运动的相互联系及肌肉骨骼的完整性,可以加强连接组织及肌腱附着处骨质的强度,增加血流量,增强缺氧耐受力,最终提高躯干肌的负荷能力,并且有助于诱发腰椎与肌肉的适应性反应,打破慢性腰痛病程中的恶性循环;(2)治疗下腰痛:通过实施不同手段的普拉提运动干预,发现运动干预组的VAS(下腰痛疼痛程度评定表)和OSW(下腰痛问卷调查量表)指数、体脂百分比均显著性下降;瘦体重、坐位体前屈、躯体伸展性显著上升;伸肌向心峰力矩/体重、伸肌向心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显著性提高.结论:普拉提运动中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练习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身体成分,腰部柔韧性和腰肌的肌肉力量.
  •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振动协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闭合性骨折愈合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3月龄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160只,体重200±20g.随机分为4组,即骨折模型组(C组),骨折+动员剂组(M组),骨折+振动组(Ⅴ组),骨折+动员剂+振动组(M+V组),每组40只.V组、M+V组骨折72h后接触30Hz累计15min/d,5d/W的间歇振动.M组和M+V组骨折3h后背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d),共5d,各组分别在第1w/2w/4w/5w取材.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CD31、CD34、VEGF、ANG-1和FⅧ-Rag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分析愈合期骨组织中ANG-1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均可促进大鼠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但机械振动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优于骨折后单纯rhG-CSF动员作用或单纯机械振动作用.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对大鼠骨折恢复过程中的血管再生及骨组织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结论: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可显著增加大鼠骨折部位BMSCs标志物、血管再生因子、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但机械振动和rhG-CSF动员双重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提示,机械振动和(或)rhG-CSF动员可显著促进BMSCs动员,促进血管再生,促进骨折修复.机械振动协同BMSCs动员是促进骨折愈合的较好方法.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与关键氨基酸转运载体活性的观察,探讨有氧训练和/或亮氨酸膳食干预在防治衰老所致骨骼肌萎缩方面的潜力及可能性机制.方法:十三月龄小鼠据体重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AlaC)、单纯运动组(AlaE)、亮氨酸添加组(LeuC)和亮氨酸合并运动组(LeuE).其中LeuC与LeuE组小鼠进食添加5%比例Leu的饲料,AlaC与AlaE组饲料则添加3.4%不影响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Ala配成等氮饲料.AlaE组与LeuE组每日进行45分钟游泳训练,每周5天,共计8周,负重为自身体重的2.8-3%.末次训练后24小时处死所有小鼠,期间包括禁食17小时.光化学法检测血糖,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柱后茚三酮衍生法检测血浆氨基酸谱,HE常规染色观察腓肠白肌纤维横截面积与直径,RT-PCR检测腓肠白肌LAT1、CD98、PAT1、SNAT2与GCN2基因表达.结果:与AlaC组小鼠相比,有氧训练使小鼠体重、血糖(p<0.05)下降;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腓肠肌湿重、湿重/体重比、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与直径呈上升趋势;LAT1(p<0.01)、CD98(p<0.01)与PAT1(p<0.05)的基因表达均升高;而胰岛素水平、SNAT2与GCN2基因表达无变化;单纯补充亮氨酸产生了类似的作用,但其血糖与PAT1基因表达表现为升高趋势.有氧训练联合亮氨酸进行干预表现出了协同促进的效应,氨基酸、基因变化趋势与有氧训练一致,但腓肠肌湿重(p<0.05)、肌纤维横截面积(p<0.01)与直径(p<0.01)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增高.结论:有氧训练与亮氨酸均可导致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升高,从而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诱导适应性肥大,且联合进行干预效果更佳.L与imino氨基酸转运系统独立于GCN2途径而参与了对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推测与其Transceptor(转运/受体)双重功能有关.
  •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综述前人的研究,探讨体力活动在预防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有效.方法:文献资料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R、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以身体活动、妊娠期糖尿病为关键词检索,以1990年1月年至2013年9月为时间段,进行检索,并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期刊。初步检索到8246篇文献,根据与主题相关性的大小,通过阅读摘要和部分文献全文进一步排除掉综述类文献,同一作者研究对象相同的文献,重复研究的文献等,最终49篇研究性文献纳入此次综述。文献的筛选由两位熟悉此领域的人士负责,若涉及到有争议的文献,请第三个这方面的专家参与筛选,并以专家筛选讨论后的结果决定是否纳入。结果:(1)身体活动水平与女性顺产率正相关,与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负相关。(2)为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除要参与体力活动外,对饮食也要加以控制。(3)运动规律的女性顺产的比率大于没有运动习惯的女性。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己经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健康话题,规律适度的身体活动与饮食控制在预防妊娠期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能否顺产还受女性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以及胎儿的大小等影响,女性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与顺产率的直接证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宽心解郁汤、短期有氧运动及联合干预的抗抑郁作用,探讨可能机制.方法: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丙咪嗪、低剂量(宽心解郁汤1.8g生药/kg.bw/次/天)、高剂量(3.6g生药/kg.bw/次/天)、运动组(游泳30min/次/天)、联合组(低剂量联合运动),干预8天;通过强迫游泳、悬尾实验以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抗抑郁效果;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Western blotting分析脑组织BDNF表达.结果:宽心解郁汤高剂量表现了与丙咪嗪相似的抗抑郁效果,而低剂量抗抑郁效果不明显.单独的运动有与丙咪嗪相似或更好的抗抑郁效果.联合组表现了较好的抗抑郁交互疗效.高剂量组脑组织NE、DA含量以及运动组脑组织NE、DA及5-HT含量明显增加,与丙咪嗪相似.联合组脑组织NE、DA及5-HT含量明显多于丙咪嗪,表现了明显的交互效果.在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上,丙咪嗪、高剂量、运动组及联合组明显多于空白组,运动组高于低、高剂量组,联合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适量宽心解郁汤、短期有氧运动以及它们联合干预对轻度抑郁有明显的抗抑郁效果.它们增加脑组织NE、5-HT含量,引起脑组织BDNF表达增多,进而可能影响神经再生及可塑性、改善认知功能等而发挥抗抑郁效果.
  • 摘要:目的:对北京地区警卫人员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亚健康状况对体能的影响,从而为促进健康和提高体能提出针对性、时效性的举措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北京地区警卫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6人,均为男性,年龄层次为23-56岁。研究采用数据统计法对研究对象在2012年的体检报告和体能测试结果进行数理分析;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访谈法对警卫部队的医务人员进行关于警卫人员健康状况的访谈。结果:体检报告统计显示:(1)体态均匀,仅有少数体重超标;(2)有一定比例的“三高”现象,多处于轻、中度状态。对医务人员的访谈结果显示:(1)“三高”、脂肪肝、前列腺等的发生比例逐年递增,多发于35-45岁之间;(2)机关和后勤警卫人员的不适主要表现为:颈椎痛、感冒等;(3)一线警卫人员的不适症状,首位是自我感觉容易疲劳,其次是体力下降,再次是失眠。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1)警卫人员亚健康的人数为38人,占总人数的39.6%;(2)一线警卫人员亚健康的人数为32人,占被调查出亚健康人数中的78.9%,占一线警卫人员的48.5%。体能测试结果显示:(1)一线亚健康誓卫人员体能测试分数比健康的低13.13%;(2)机关和后勤亚健康警卫人员体能测试分数比健康的低10.83%;(3)年轻替卫人员的体能素质较差。结论:警卫人员的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亚健康主要集中在一线警卫人员。并且,亚健康已经影响到警卫人员的体能能力,尤其是年轻的一线警卫人员。因此,关注警卫人员亚健康状态的预防,提高体能能力,以保证警卫执勤任务的完成率及完成质量,提高警卫战斗力。
  • 摘要:目的:观察CO呼吸法在测试血红蛋白总量后,造成身体急性氧运载能力轻微下降对青年男性最大摄氧量的影响,为该检测方法用于血液兴奋剂检测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10名健康青年男性,年龄25.9±3.4岁,身高176±4.8cm,体重73.9±7.2kg,所有受试者日常参加每周至少三次的有氧耐力训练.10名受试者采用单盲法测试两次VO2max和血液Hb总量(tHb),分为CO呼吸组和空气对照组,两次测试间隔一周同一时间完成.VO2max测试采用Monark功率自行车,20W为起始负荷,然后每分钟25W递增直至测试结束;tHb测试采用改良CO呼吸法,在已知量CO(1.0ml/kg体重)呼吸前后测试受试者呼吸气CO浓度差和血液中CO与Hb结合量(HbCO)的差值来计算血液中tHb.空气对照组不呼吸CO,而改用同等量的空气.结果:在CO呼吸前后,受试者呼吸气中CO浓度差为40±5ppm,CO与血红蛋白结合量(HbCO)差值为5.0±0.5%;对照组VO2max为3675±564ml/min(49.6±5.5ml/kg/min),而CO呼吸组VO2max为3505±597ml/min(47.2±5.3ml/kg/mi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下降率为4.6%;无氧阈(AT)对照组为2877±524ml/min(38.8±5.2ml/kg/min,78.1%VO2max),而CO呼吸组为2771±564ml/min(37.3±5.4ml/kg/min,75%VO2max),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达到无氧阈时的功率对照组为242±47W,而CO呼吸组为235±45W(p<0.05).结论:改良CO呼吸法测试血液tHb检测血液兴奋剂,尽管该测量方法只需要吸入微量CO,但也会使人体血液HbCO浓度少量增加,而短暂降低血液Hb运载O2的能力,从而降低人体有氧运动能力.因此,该测试方法在运动员比赛期间不适于使用.
  • 摘要:目的:长时间去负荷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会导致骨骼肌收缩特性和生理功能的变化,但去负荷肌萎缩对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聚焦在去负荷诱导不同程度肌萎缩的发生是否对运动耐力的产生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去负荷0、7、14及28天组(n=7).去负荷结束后,将每组小鼠置于跑台中以15m/min匀速运动,通过测定运动耗竭时间和距离以比较其运动耐力.通过组织学、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等实验方法, 对比观察肌纤维的横截面积、TNNI1和TNNI2蛋白表达以及快慢肌纤维含量的变化,研究去负荷肌萎缩对小鼠运动耐力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1)相对于对照组,去负荷7、14和28天后小鼠运动耐力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69.8% (P<0.001)、34.5%(P<0.001)、28.3% (P<0.001); 2) HE染色结果表明,去负荷7天后,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肌纤维横截面积即明显减少,去负荷14天后肌纤维萎缩程度最大,但在去负荷28天后肌纤维横截面积又略有增加,但同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减少;3)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在去负荷诱导的肌萎缩过程中,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中的慢肌纤维蛋白及慢肌纤维含量持续下降,而快肌纤维蛋白和快肌纤维含量增多.结论:1)在去负荷诱导的肌萎缩过程中,随着去负荷时间的延长,运动耐力持续下降,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内慢肌纤维含量持续减少,快肌纤维含量持续增加,但小鼠肌纤维横截面积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提示去负荷肌萎缩形成的早期,运动耐力的下降与肌纤维的萎缩和慢肌纤维纤维含量的丢失有关;但去负荷14天后造成的运动耐力持续下降与肌纤维萎缩无关,而与慢肌纤维纤维含量的丢失和快肌纤维含量的增加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离心运动加针刺干预模型,观察三周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胶原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变化,探讨骨骼肌纤维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针刺抑制骨骼肌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安静组,离心运动组,离心运动加针刺组,针刺组.通过连续3周离心运动方式(动物跑台坡度-16°,每周训练5天.第1周跑速16米/分,60分钟;第2周20米/分、60min;第320米/分、90min),造成大鼠骨骼肌慢性累积损伤,建立损伤积累致纤维化模型,运动加针刺组每次离心运动后即进行针刺(针灸针沿小腿三头肌的纵向,从远端斜刺穿过小腿三头肌肌腹,留针2分钟),3周运动结束后第36小时麻醉大鼠取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腓肠肌组织学的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TNF-α、MM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电镜观察到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累积,表现为离心运动组骨骼肌胶原纤维增生,沉积,离心运动加针刺组也有胶原纤维增生,但增生沉积程度明显轻于单纯离心运动组.(2)运动组和运动加针刺组CollagenⅠ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安静组(P<0.01);运动加针刺组CollagenⅠ的表达量要显著低于运动组(P<0.01).(3)运动组TNF-α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运动加针刺组TNF-α蛋白表达比安静组和运动组均显著增高(P<0.01);单纯针刺组较其它组显著降低(P<0.01).(4)运动组和运动加针刺组MMP-1蛋白表达都显著高于安静组(P<0.01),运动加针刺组明显高于运动组,(P<0.01);针刺组和安静组比较MMP-1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运动损伤积累可使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增生、沉积,导致骨骼肌纤维化;针刺通过提高TNF-α,MMP-1蛋白的表达降解损伤肌肉中胶原蛋白,减少胶原的增生,减轻了骨骼肌损伤的程度,提示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骼肌去纤维化,其可能机制为上调TNF-α/MMP-1通路所致.
  • 摘要:目的: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补充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具有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蛋白质降解,提示其可能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此研究采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设计,对BCAA在减轻运动性损伤水平和促进损伤恢复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自愿参与实验的无训练史健康男性大学生16名,据体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测试日实验组被试饮用BCAA微囊粉溶液(Leu:Ile:Val近似2∶1∶1)200ml,剂量为100mg/kg体重,另一组则饮用等量经绿茶素调味的安慰剂.测试各自最大深蹲重量(1RM值)并休息5分钟后,全部被试进行连续蛙跳,要求每次均尽最大努力完成,每组15次,共10组,组间间歇2分钟.蛙跳完成并休息5分钟后,以各自约50% 1RM的重量进行6组深蹲,每组15次,要求每次下蹲过程均缓慢完成.运动结束后即刻、8小时、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观察被试步态、进行肌肉酸痛的VAS评分测定并测试最大负重蹲起能力1RM值,采血测定肌酸激酶与乳酸脱氢酶.结果:两组被试相比,实验组出现跛行或正常行走困难的被试人数较少(3:6);肌肉酸痛感VAS评分均在48或72小时达峰值,但实验组被试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对照组(5.4±0.5:6.4±0.4,P<0.01);两组被试肌力均有下降,但对照组被试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实验组(96%:80%,P<0.05);各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时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实验组各时点值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偏低.肌酸激酶在8h、24h和48h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乳酸脱氢酶仅在8h时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BCAA能够较为有效的削弱剧烈离心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并促进肌肉恢复.此作用可能与两方面原因有关:1.BCAA可作为底物合成蛋白促进损伤修复;2.可能通过其他仍未明确的分子机制来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其机理究竟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 摘要:目的:运动性疲劳常表现骨骼肌疲劳和运动能力下降,这种疲劳常由于长期过度训练和睡眠质量的下降而引起.本研究观察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骨骼肌质量和肌糖原含量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相关信号蛋白Akt-FOXO的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经过筛选后随机分为慢性睡眠剥夺(CSD)组、大平台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CSD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方法(18h/d,连续21d)建立大鼠慢性REM睡眠剥夺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和自发活动箱测定大鼠行为变化.CSD的第21d经心灌注冲洗血液后,分离双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并称重,测定肌糖原含量;同时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骨骼肌Akt、FOXO1蛋白及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大平台对照组相比,CSD组大鼠毛色无光泽、精神疲惫且易激惹.体重在各时间点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1).Morris水迷宫的结果显示CSD组寻台潜伏期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延长、穿环数及穿越平台所在象限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自发活动距离明显减少(P<0.01);CSD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SD组大鼠骨骼肌质量显著降低(腓肠肌:1.539±0.138g vs1.821±0.159g;跖肌:0.258±0.044g vs 0.327±0.039g,P<0.05),但大平台对照组肌肉显著增加(腓肠肌:2.057±0.082g,跖肌:0.377±0.022g,比目鱼肌:0.180±0.030g,P<0.05).肌糖原含量检测结果各组无显著性差异.骨骼肌细胞Akt,FOX蛋白及磷酸化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REM睡眠剥夺组Akt、FOXO1磷酸化水平显著性降低(P<0.01),而平台对照组则显著性增加(P<0.01).结论:慢性睡眠剥夺激活了骨骼肌蛋白质降解相关信号通路,引起骨骼肌质量降低,进而加重慢性疲劳的症状.
  • 摘要:运动员半月板损伤发生绞锁现象较常见,确诊不难,由于微创治疗的进展与普及,目前国内外少有人研讨手法解除绞锁的治疗方式.临床资料:治疗38例(男29例,女9例),其中足球专业运动员24例,平均训练年限8年,足球裁判2例,非专业人员12例,年龄15-33岁,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半月板损伤.复位方法:1、坐位;患者坐在操作台上,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垂,术者一手固定大腿,一手握患足做小腿纵向与环转交替运动并迅速伸膝.2、俯卧位;患者俯卧屈曲膝关节,术者一手固定大腿,一手握患足适当牵引,做小腿纵向旋转与环转交替运动并迅速伸膝。疗效评定: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评定,随访2个月,优23例,占60.53%;良11例,占28.95%;中3例,占7.89%;差1例,占2.63%。总有效34例,占89.47%。结论:1、手法复位方法简便有效,无需特殊操作台,并且作为紧急处理手段,可使运动员在半月板纹锁发生后即刻复位,能够马上参加重要比赛(指陈旧性损伤病例)。2、早期半月板复位后,可明显减轻滑膜的分泌,有利于炎症的快速消退,减轻病人疼痛,更可避免手术造成的痛苦和经济负担。3、现今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半月板损伤的运动员选择手术治疗,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切除后均可以破坏半月板的生理功能,导致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甚至是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半月板部分切除后患侧出现退行性改变的概率是健侧的4-6倍,半月板全切的患者发生率更高。手法复位后,保留了半月板的解剖结构,进而保留了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维持了关节的稳定性,减轻对关节软骨的再损伤,避免了由于半月板缺失导致的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发生。4、比手术明显缩短了疗程,提早恢复训练比赛。5、因其保留半月板可以减轻运动员对半月板摘除后的心理障碍。
  •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心肌顿抑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及运动性心肌顿抑研究的系统梳理,以期为运动性心肌顿抑及其机制和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和在cnki、PubMed数据库检索2001-2013年运动与心肌顿抑方面的文献资料,键词为:“心肌顿抑;运动”,“exercise;myocardial stunning”,"exercise-induced myocardial stunning"。手动和应用计算机分别检索到12篇和115篇与心肌顿抑和运动有关的文献。纳入标准为选择实验性文献,即一次性文献,对于内容相近的文献选择在核心期刊发表或年限较近的文献,排除标准为重复性研究。结果:关于心肌顿抑和运动训练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对心肌顿抑的潜在的保护性作用上,这种潜在的保护性作用主要体现在:①运动诱导抗氧化剂的增加;②运动诱导热休克蛋白(HSP)的增加;③运动诱导c-jun基因的增加。在运动诱导心肌顿抑方面,运动诱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肌顿抑现象己被证实,且已有力竭性跑台运动致大鼠心肌顿抑现象的报道。结论: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再灌注过程与临床上的病理性的缺血缺氧再灌注过程十分相似,理论上推断运动训练诱发正常人的运动性心肌顿抑现象应该存在,其关键问题集中在运动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控制上。
  •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对医学院校在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力求为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开设该专业的相关医学院校一线教师、相关专家、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并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结果:医学院校在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过程中存在培养方向比较发散、临近学科"交叉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一系列问题.结论:提出应完善培养方向从"发散型"转变为"集中型";正确把握现代医学与康复医学、体育科学三者的尺度,适度增加体育类课程和康复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分量;重视中医药在该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采取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联合办学的方法,为该专业在医学院校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 摘要:目的:本研究结合冬泳作用机理拟定运动处方,为运动疗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冬泳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专家学者对冬泳的研究情况.访问经常参加冬泳运动人群、运动生理学专家,对所需要的冬泳运动知识进行咨询.在科学辩证、缜密思考、严谨逻辑前提下构架整篇文章.结果:冬泳的生理过程是:刚入水皮肤接受冷水的直接刺激,使毛孔和皮下血管受神经中枢指挥下的直接刺激,大量的血管充实到内脏,再以内脏器官流向身体表面,皮下血管又得到扩张.此阶段因个人体质、经历不同,时间有长有段,一般为1min左右.身体出现寒颤是机体自我保护的表现,产生的热量是平时的4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寒颤期会推迟到来.如果在冷水中不控制,则人体出现"第二寒颤期",人就会昏迷,所以参加冬泳锻炼应严格控制运动量.其次,冬泳时间应与水温成正比,在不同月份冬泳时间长短为T(min)=气温+水温÷2,这样才能达到冬泳锻炼效果的同时又不致造成人体伤害.此外,人在水温23~26℃的水里游泳1h,可消耗300~800kcal热量;而冬泳2min即可消耗热量约100kcal,就相当于100m/min的速度步行30min消耗的热量.由于冬泳运动时体能消耗较大,所以不能追求过快的游泳速度,应保持固定的游距、速度.最后,任何运动只有经过长期坚持才能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效果,冬泳也不例外,由于受水温和天气的要求并不是每日都适合进行冬泳锻炼,但每周应坚持至少2次的冬泳运动,以强化身体各机能系统对冷水刺激的复习.结论: 参加冬泳运动须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游泳姿势,在冬泳锻炼之前对身体进行全方面检查,做好营养补充工作,选择有安全措施的环境进行冬泳锻炼.在下水前务必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用冷水擦拭身体,冬泳时间为T(min)=气温+水温÷2,一旦感觉不适,必须尽快离开水面.冬泳强度不宜过大,运动中心率为60%-85%HRmax(HRmax=220-年龄),固定游泳时间,进行匀速游动.每周至少练习两次,每次锻炼后进行适量的能量补充.
  •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运动干预前后的6-OHDA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的电活动探讨运动改善PD大鼠行为功能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20g,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假手术运动组、帕金森安静组、帕金森运动组,每组8只.根据预实验与相关文献确定6-OHDA的注射剂量,其中假手术组注射0.9%生理盐水41l,帕金森组注射剂量为4μ1(2μg/l,共8ug).手术后的24h对运动组以11m/min,30min/d,5d/W的运动方案进行运动干预,并在第14天、28天采用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实验验证模型是否成功.采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运动前后各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结果:(1)第14天和第28天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实验中,与帕金森安静相比(147±21.3圈/30min VS 267±19.8圈/30min),帕金森运动组大鼠(119±15.6圈/30min VS 223±17.4圈/30min),其旋转次数有了显著性的减少(P<0.01);(2)帕金森状态下,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加强,放电频率显著增加,不规则放电减少,爆发式放电神经元显著增加.纹状体内中等多棘状投射神经元、大胆碱能和快放电的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均显著增加,而且呈现不同放电模式的神经元的比例有所改变,表明纹状体的电生理学特征的变化与帕金森的运动障碍功能有关联;(3)运动干预后,假手术安静组和运动组的放电频率和放电模式没有显著性改变.帕金森运动组与帕金森安静组相比,其纹状体放电频率显著降低,但与假手术组相比,其放电频率仍显著增加.与帕金森安静组相比,帕金森运动组纹状体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也有了改变,其中爆发式放电显著减少,不规则放电增加.且呈现低频放电的神经元的比例增加.结论:运动可明显改善PD大鼠行为功能障碍,这可能与运动诱导的纹状体神经元电生理特征改变有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眼心反射实验,得到超重儿童与正常儿童两组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用以评价超重儿童与正常儿童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可能为心血管事件带来风险,在这个层面上说明儿童超重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未来的成长,建立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习惯相似的同一地区,以BMI>=22.5kg/m2为选择标准,抽取5名超重儿童,另外随机抽取10名正常儿童,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两组儿童佩戴RS800型号POLAR表,首先让两组儿童放松心情,避免紧张情绪,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眼心反射实验,POLAR表记录全过程中两组儿童安静状态下10分钟、实验中30秒和实验后10分钟心率变异性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心率、平均RR间期在进行眼心反射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SDNN指标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对照组实验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用眼心反射方便有效地得到超重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率变异性变化指标,结果证明实验组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性均较差.从而评价可得超重儿童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较差,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可能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全社会都要关注儿童减重,家长要促进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及运动习惯,减少儿童超重问题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验证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Brozek公式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是否有效,建立适用于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的推测公式,为湖南省成年人控制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提供可靠的预检方法,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民体脂率的推测公式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20-59岁成年人144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等容量、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国民体质测试国家抽样点长沙市、株洲市和张家界市抽取960名(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男女性各4组,每组各120人,用于建立体脂率推测公式).另随机抽取480名成年人,分为两组,分别用于验证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Brozek公式在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是否有效(男女性各4组,每组30人)和验证本研究建立的体脂率公式(男女性各4组,每组30人).严格按照《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生物电阻抗法和双能X线吸收法,测试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运用Bland-Altam法一致性检验验证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Brozek公式在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是否有效.通过Kappa统计量、回代检验和交叉验证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检验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应用日本铃木-长岭公式和美国Brozek公式低估了湖南省成年人的体脂率.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项进行指标筛选,建立湖南省成年男性推测公式:%BF20-29=0.278×肩胛部皮褶厚度+0.296×上臂部皮褶厚度+0.231×腹部皮褶厚度+6.215;%BF30-39=0.134×上臂部皮褶厚度+0.170×腹部皮褶厚度+0.228×腰围-1.180;%BF40-49=0.206×肩胛部皮褶厚度+0.267×上臂部皮褶厚度+0.220×腰围-3.018;%BF50-59=0.244×腹部皮褶厚度+0.368×上臂部皮褶厚度+0.144×腰围+1.726.女性推测公式:%BF20-29=0.205×上臂部皮褶厚度+0.479×腹部皮褶厚度+0.449×臀围-23.949;%BF30-39=0.373×上臂部皮褶厚度+0.214×腹部皮褶厚度+0.162×臀围+1.032;%BF40-49=0.168×肩胛部皮褶厚度+0.211×腹部皮褶厚度+0.395×臀围-13.720;%BF50-59=0.415×上臂部皮褶厚度+0.393×腹部皮褶厚度+0.238×臀围+1.808.回代检验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所建公式推测出的体脂率与BIA法、DEXA法直接测试出来的体脂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Kappa检验表明所建公式与DEXA法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一致性理想.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推测湖南省成年人体脂率公式是可行且可靠的.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长期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肌MEK/ERK/p90RSK通路及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及运动后信号的变化特点,探索MAPK对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大的作用.研究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经过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为9组,即安静对照组(C组)、中等强度运动后即刻组(M0组)、6小时组(M1组)、12小时组(M2组)和24小时组(M3组),大强度运动后即刻组(H0组)、6小时组(H1组)、12小时组(H2组)和24小时组(H3组),每组6只.运动模型为:适应性训练后,中等强度训练大鼠以15m/min,15min的运动负荷开始训练,以后速度每隔2日增加5m/min,时间增加5min,至中等强度组达28m/min,60min;大强度组以15m/min,15min的运动负荷开始训练,以后速度每隔2日增加5m/min,时间增加5min,至大强度组达38m/min,60min,共运动7周.观察大鼠心系数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MEK1/2(Ser217/221)、ERK1/2(Thr202/204)、p90RSK(Thr573/Ser363)、p38(Thr180/Tyr182)磷酸化.研究结果:1、经7周有氧训练后大鼠心系数明显增加,中等和大强度组心系数明显高于安静组,大强度组明显高于中等强度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中等和大强度组运动后即刻和6h,ME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安静组,大强度组运动后24h显著低于安静组;3、中等和大强度组运动后即刻和6h,ER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安静组,中等强度组运动后12h仍显著高于安静组;4、中等和大强度组运动后即刻,p90RSK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安静组;5、中等强度组运动后即刻和6h,p38显著高于安静组,大强度组运动后即刻,p38非常显著高于安静组.研究结论:(1)长期不同运动强度后,MEK/ERK/p90RSK通路和p38的活性在运动后即刻出现峰值,到24h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2)与p90RSK相比,MEK和ERK对运动较为敏感.(3)MEK/ERK/p90RSK通路和p38可能参与了长期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大,但它们的变化难以判定心肌肥大的性质.
  • 摘要:目的:心脏运动康复方案和健康人群如何提高心脏的抗缺血缺氧损伤能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月龄SD雄性大鼠108只,早期有氧运动或/和氢水干预3wk后进行MI手术,术后45min取材.动物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早期有氧运动采用3wk递进式跑台训练,第1wk对大鼠进行适应性训练,采用20min/d,跑台速度为15m/min;第2wk采用25-30min/d的递增训练,跑台速度为27-30m/min,第3wk采用60min/d,跑台速度为30m/min的训练方式,中途间歇休息3次,每次为2-3min.每次训练前进行5min的速度为15m/min热身运动.取材前腹腔麻醉,分别检测大鼠心电图、LVSP、LVEDP和±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判定大鼠心功能.采用ELISA方法测试心肌损伤指标CK-MB、c-TnI和h-FABP,检测心肌损伤程度.结果:常规形态学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对照大鼠组织形态学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整齐,肌节排列整齐,Z线清晰,闰盘排列规则,无扩张现象,线粒体结构完整,嵴清晰;通过测定大鼠MI手术后45min的血清心肌损伤指标,结果表明,S-MI组大鼠CK-MB、c-TnI和h-FABP水平较C组均显著升高,H-MI组、E-MI组和HE-MI组血清CK-MB、c-TnI和h-FABP水平较S-MI组显著降低;HE-MI组c-TnI水平较E-MI组显著降低,h-FABP水平较H-MI和E-MI组显著降低.通过测定大鼠MI手术后45min的心功能,结果表明,S-MI组大鼠LVSP和±dP/dtmax较C组显著降低,LVEDP显著升高;H-MI组、E-MI组和HE-MI组大鼠LVSP和±dp/dtmax较S-MI组显著升高,LVEDP显著降低,HE-MI组大鼠+dp/dtmax较H-MI组显著升高.表明MI严重损害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早期有氧运动或/和氢水干预可有效保护大鼠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肌细胞抗缺血缺氧性损伤效果显著,且有氧运动协同氢水的保护效应优于单一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组大鼠常规饲养,SHAM组大鼠进行同样的手术过程,但是开胸部结扎冠状动脉.MI组采用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法.E组大鼠以15m/min×20min开始运动负荷训练,以3m/min的速度递增至20m/min,运动总时间均为60min,5d/1wk×8wk.ME组大鼠在MI手术后一周均进行8wk跑台运动,以10m/min速度开始,时间为15min.递增速度2m/min、时间为5min,运动至速度20m/min,时间为40min后增加跑台坡度为5%.隔两日运动训练负荷增加一次.运动总时间均为60min,5d/1wk×8wk.训练结束后,测定心率、LVSP、LVEDP、±dp/dt max指标,判定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之后开胸摘取心脏,进行组织学制片,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骨架蛋白β-tubulin、actin、destin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心率和心电图实验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大鼠心率显著下降;与假手术相比,MI组大鼠各项指标显著变化,心率和T波电压显著降低.但与MI组相比,ME组大鼠QRS波群间期和QT间期显著降低,心率和T波电压无显著差异.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大鼠LVSP、±dp/dt max均显著增高,LVEDP显著下降;与MI组相比,ME组大鼠LVSP、±dp/dt max均显著升高,LVEDP显著降低.腿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发现,C和E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胞质染色均匀,核呈圆形或椭圆形;SHAM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好,也无炎症细胞浸润.天狼猩红染色:C和E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规则,有少许间质胶原,呈红色,胞质染色浅淡,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SHAM组大鼠心肌排列规则,有少许间质胶原;MI组梗死区充满红色的胶原,非梗死区于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胶原表达,且血管周围胶原呈短距离向周围间质延伸.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化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E组大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β-tubulin、actin、destin表达显著升高,vimentin表达显著下降;与MI组相比较,ME组大鼠心肌细胞骨架蛋白β-tubulin、actin、destin和vimentin表达均下降显著.结论:适度运动能够改善MI大鼠心功能,维持心脏功能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骨架发生重塑,适度运动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细胞骨架蛋白的表达,减少胶原过度沉积和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减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
  • 摘要:目的:研究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小鼠病理性和运动性心肌肥大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运动对心肌肥大过程中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保护机制.方法:用主动脉弓缩窄术(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TAC)构建病理性心肌肥大模型,游泳运动构建运动性心肌肥大模型.将12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游泳运动组(Swim)、假手术组(Sham)和手术组(TAC).2周结束后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室壁肥厚程度和心功能;计算小鼠心重/体重比值,左心室/胫骨长度比值;对心肌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的大小;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FA)和葡萄糖含量;实时定量PCR (RT-PCR)检查心肌细胞AMPK和PPAR-αmRNA的表达.结果:(1)游泳运动和TAC手术构建的两种心肌肥大小鼠,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心脏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均明显增大(P<0.05),心重/体重比值,左心室/胫骨长度比值及心肌细胞面积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也都明显增加(P<0.05),两种方法构建的模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大.(2)与Sham组相比,TAC组心肌中FFA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Swim组的FF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C组心肌组织中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sham组(P<0.05),而Swim组的葡萄糖含量与control组相比没有明显区别.(3)Swim组AMPK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TAC组AMPK mRNA表达水平较Sham组有所下降,且Swim和TAC组AMPK 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4)Swim组PPAR-α mRNA表达水平较Control组相比有轻微的升高趋势,TAC组PPAR-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ham组(P<0.05),且Swim和TAC组PPARα 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发生缺血、肥大时,心肌能源物质由脂肪酸为主向葡萄糖转变,运动能改善这种"能量代谢胚胎型再演"的程度,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和PPAR-α的表达来进行调控的.
  • 摘要:目的: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至心肌梗死边缘区并结合间歇有氧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此方法对心梗大鼠的治疗效应.方法:Sprague 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梗组(MI组)、心梗动员组(MG)、心梗间歇有氧运动组(ME)、心梗动员间歇有氧运动组(MGE).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实验模型.假心梗组在左冠状动脉下穿线不结扎.间歇有氧运动从心肌梗死后第8天开始,每周5天,共训练3周.心脏取材前采用血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采用超声检测大鼠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变化.采用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LVS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显著下降,LVEDP显著上升;心肌梗死后进行间歇有氧运动或干细胞动员或二者联合作用能显著提高LVSP、±dp/dt,使LVEDP显著下降.TTC染色显示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心肌组织纤维化.干细胞动员结合间歇有氧运动能显著降低梗死面积.心肌梗死后超声心动数据显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显著下降.干细胞动员结合间歇有氧运动干预后,LVEF值和LVFS均显著升高.结论:心肌梗死后干细胞动员结合间歇有氧运动使大鼠心功能显著提升,二者联合作用优于心肌梗死后单纯干细胞动员或单纯间歇有氧运动.
  • 摘要:目的:探讨心梗(MI)前/后坚持有氧运动对心脏的保护效应.方法:选用3月龄SD雄性大鼠108只,早期安静和运动训练3wk后,进行MI手术,术后安静饲养1wk开始进行为期8wk间歇有氧运动.动物48只随机分为4组,即安静+心梗+安静组(S-MI-S组)、运动+心梗+运动组(E-MI-E)、运动+心梗+安静组(E-MI-S)和安静+心梗+运动组(S-MI-E),每组12只.早期有氧运动采用3wk递进式跑台训练,后期8wk跑台训练参照Wisloff等人的方案.取材前腹腔麻醉,分别检测大鼠心电图、LVSP、LVEDP和±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判定大鼠心功能.采用Masson染色和超薄切片与电镜观察等方法,观察分析心肌组织学结构变化;采用Westo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线粒体DNA修复酶OGG1,线粒体转运相关蛋白Tom40、Tom20和Tim23的表达.结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心梗前或/和后坚持有氧运动干预可减少梗死区面积,使心肌组织损伤减轻,梗死周边区替代性纤维化减轻,细胞膜损伤较轻,肌节排列较整齐,Z线明显,线粒体数量增多,闰盘较整齐,无明显扩张现象,心梗前后联合有氧运动比单纯心梗后运动或静养的效果更显著.提示心梗前/后坚持有氧运动均可保护心功能,MI前后联合运动效果更显著.大鼠心肌OGG1蛋白表达S-MI-E组、S-MI-E组和E-MI-E组较S-MI-S组显著升高,E-MI-E组较S-MI-E组和S-MI-E组显著升高,表明心梗前/后坚持有氧运动可增强线粒体DNA修复酶的表达,改善线粒体DNA损伤,MI前后联合运动效果更显著.大鼠心肌Tom40蛋白表达E-MI-E组较S-MI-S组、S-MI-E组和S-MI-E组显著升高;大鼠心肌Tom20蛋白表达S-MI-E组、S-MI-E组和E-MI-E组较S-MI-S组显著升高,E-MI-E组较S-MI-E组和S-MI-E组显著升高;大鼠心肌Tim23蛋白表达S-MI-E组、S-MI-E组和E-MI-E组较S-MI-S组显著升高,E-MI-E组较S-MI-E组和S-MI-E组显著升高.表明MI前/期坚持有氧运动均可抑制心肌线粒体蛋白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减少,从而保护心肌线粒体蛋白转运功能,保护心功能.结论:长期坚持有氧运动有效保护大鼠MI心脏结构和功能,且较单纯心梗后运动或静养对心脏的保护效应更显著.心梗后坚持运动可有效提升MI的心功能,对心脏的保护效应优于单纯心梗后静养方式.心梗前/后坚持有氧运动可有效增强MI大鼠心肌线粒体DNA修复酶的表达,有效抑制线粒体蛋白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减少,有效的保护MI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从而产生对大鼠心脏的保护效应.
  •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州市白领的BMI、WHR、体力活动和SBP、DBP结果分析,了解BMI、WHR、高血压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白领高血压患病率的比较,迸一步分析BMI、WHR、体力活动与SBP、DBP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抽取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样本中40-49岁的白领1335人,其中男性546人,女性789人.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被调查者个人信息、体力活动等资料和数据,在发放问卷时现场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及安静状态下血压.所有调查表和数据经严格复核后录入EXCEL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5.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偏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总体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9.79%和16.34%.(2)总体人群SBP在偏瘦、正常、超重、肥胖四组之间均有差异(P<0.01),且SBP随BMI的升高而升高.体力活动量在四组之间也有差异(P<0.01).(3)男性WHR≥0.9和女性WHR≥0.85人群的SBP、DBP高于男性WHR<0.9和女性WHR<0.85的人群(P<0.01),体力活动量则低于男性WHR<0.9和女性WHR<0.85的人群(P<0.01).WHR≥0.9或WHR<0.9的男性SBP、DBP平均值均高于女性,体力活动量平均值则均低于女性.(4)总体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在偏瘦、正常、超重、肥胖四组之间均有差异(P<0.01),且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其中男性正常、超重、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男性WHR≥0.9和女性WHR≥0.85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WHR<0.9和女性WHR<0.85的人群(P<0.01).男性WHR≥0.9或WHR<0.9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女性.(5)总体人群的BMI、WHR与SBP、DBP均有显著性的关系,体力活动量与SBP、DBP之间呈负相关.结论:(1)广州市40-49岁白领阶层中体重超重、肥胖人群比率较高,其高血压患病率也较高,且随着BMI和WHR的升高,血压有上升的趋势,白领阶层应予以重视.(2)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人们难以改变遗传和某些精神因素的情况下,控制BMI、WHR,以及适当的增加体力活动,无疑是控制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发病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本文将就不同运动的强度选择对高血压病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加以分析,以探究不同运动强度对高血压病的效果、注意事项等问题,对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提供指导作用.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等电子数据检索系统,查找、整理、总结"运动强度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的相关文献;专家访谈法,向高血压病临床医生、"运动与健康"课题研究的专家请教相关知识.结果:1、制定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处方之前,运动强度的测定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用来确保安全、有效.实际过程中,"RPE自我感觉"、"心率测定"、"血乳酸值"都可以用来衡量运动的强度;2、运动强度的制定,因人而异,周锡平等人依据公式算出个体的最大心率,而后用最大心率的70%以下作为运动强度的定量指标,试验结果安全有效;3、规律性的运动会有较好的效果,有学者对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干预发现: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使夜间血压下降率略有增加,与此同时舒张压降低,LVM(左室重量)明显下降,说明规律的有氧运动可能降低血压的变异性,有助于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结论: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因素变化的疾病,发病的机制复杂,治疗的方法也有多种,运动干预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种,高血压患者选择的适宜运动强度应为中、小强度的运动,并坚持进行规律性运动,不仅可以缓解高血压病的高压状态,还避免了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增进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
  • 摘要:目的:本研究结合青春期高血压人群的年龄和发病特点,探讨持续不同时间的有氧运动对其血压的影响,为该人群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法.方法:经过体检及健康调查,选取北京市海淀区5所中学(年龄12-18岁)意愿参加本实验的轻度、中度高血压患者68例为实验组,选取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问卷调查两组学生的家族史、个人史,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运动方式:快走、慢跑、游泳或蹬自行车.运动方案为"三、五、七"方案:"三"指每天步行或慢跑3公里以上,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五次以上;"七"指运动后即刻心率+年龄约为170.运动持续时间8周,每4周统计、比较一次.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每日晨起和睡前安静血压和脉搏;GE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结果:调查显示,高血压组一般有家族史,BMI指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运动4周后平均收缩压略有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与实验前相比略有变化,但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运动8周后,平均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与实验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与实验前相比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处于青春期的高血压人群其发病受遗传因素影响,且与身体质量指数(BMI)呈正相关;持续8周以上的有氧运动方案对青春期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伴有BMI的下降和左心室厚度的增加,左心室重构现象明显.
  • 摘要:目的:本文以4周龄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造模观察抗阻训练对骨髓抑制大鼠外周血常规及骨髓红系早期祖细胞增殖能力,初步探讨抗阻训练对骨髓抑制大鼠红系造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2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抗阻训练组和对照组,各6只.对两组进行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造模前后尾静脉取血0.2ml,并测试血常规.对照组不做任何运动,抗阻模型采用上身负重蹲起训练—深水法,在训练前进行为期一周负荷较轻(40%体重)的适应性训练减小应激,随后每周逐渐增加负荷,每次训练包括4组、每组10跳,组间休息30s直至负荷增加到体重的80%,5d/w,为期6周抗阻训练.实验结束后乌拉坦腹腔麻醉,无菌取股骨测试骨髓红系早期祖细胞的增殖能力(BFU-E)、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CFU-E),同时取左侧胫骨近侧干骺端切片观察脂肪细胞面积.结果:5周抗阻训练对大鼠骨髓外周血红细胞参数没有明显影响;对骨髓红系早期祖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BFU-E集落数明显增多,P<0.05; CFU-E集落数增多,P<0.05,脂肪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抗阻训练可以增加骨髓成骨细胞,减少脂肪细胞,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抗阻训练可以增加外周血红细胞数目,促进骨髓红系早期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可以作为放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一种积极康复的辅助疗法.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并施以运动干预,试图揭示AS160/AKT信号通路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的变化以及运动对其影响,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代谢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和高脂组(HC)组各40只,正常组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正常运动组(20只);高脂组经45%的高脂饮食喂养10周已有70%的小鼠成功诱导胰岛素抵抗,后将其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14只)和高脂运动组(14只),运动组均施以为期6周,强度为75% VO2max的有氧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检测小鼠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血清空腹胰岛素值(FINs)、甘油三酯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此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骨骼肌胰岛素信号相关蛋白IRS1、pIRS 1Ser307、pIRS1 Ser636/639、Akt, pAkt-Ser473、AS160、pAS 160-Thr642和GLUT4 (Glucose transporter4)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pAS 160-Thr642和GLUT4蛋白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结果: HC与NC组相比,体重及FINs显著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降低.小鼠骨骼肌pIRS 1Ser307、pIRS1 Ser636/639、pAkt-Ser473、pAS160-Thr642和GLUT4蛋白表达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然而运动后,HE组小鼠体重和FINs水平较HC组显著降低(p<0.05),糖耐量增加,且骨骼肌pIRS 1Ser307、pIRS1Ser636/639、pAkt-Ser473、pAS 160-Thr642蛋白和GLUT4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无论是正常组还是运动均显著提高GLUT4蛋白的转位效应.结论:6周的有氧运动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发的小鼠体重及血脂水平、提高了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以上改变可能是通过激活骨骼肌IRS-1/Akt/AS 160信号通路活性从而促进GLUT4在细胞内的转位、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本课题将运动训练学理论应用到2型糖尿病运动干预方案的制定中,选择简单有效易行的运动项目,运用训练学原理制定出符合患者自身身体情况的个性化运动治疗方案.方法:以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运动治疗方案.具体方法如下,采用递增负荷试验法制定运动强度,起始功率男子30瓦(W),女子25W,每3分钟增加一级负荷,男子和女子递增负荷分别为30W和25W,蹬车频率60转份,直至力竭或出现症状限制时停止试验,最终负荷计算公式:MET=负荷功率(Kg·m/min)×2/[3.5×体重(Kg)]+1,1W=6.12Kg·m/min.监测受试者空腹以及餐后30min、60min、90min、120min的血糖值,找到其餐后血糖峰值出现时间,并让受试者分别在血糖峰值前15min、30min、45min、90min进行较大、中、低等强度的跑步运动,测出其血糖下降到空腹状态的时间,以此找到适合受试者自身情况的运动强度,起始时间和运动时间.综合文献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分析制定出受试者运动频率为4-5次/周,以上述方案让受试者运动,周期为3个月.对比分析受试者运动干预前后的血液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等指标.结果:3个月的个性化运动干预后,受试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下降明显,而血液胰岛素指标变化较小,但有所改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指标明显下降.结论:符合糖尿病患者自身身体条件的个性化运动治疗方案能够更加具体、简单、有效地缓解和治疗糖尿病,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具化、量化的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本文欲通过对重庆市处于发育早期的儿童青少年进行隐形肥胖的筛查,分析其身体成分特征,为科学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通过随机抽样对重庆市321名9-13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的测试,其中男生207人,女生114人.使用Biospace公司的Inbody72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测试,测试前要求受试者空腹,并排除其他一切干扰测试准确性的因素.根据文献及Inbody720的企业标准,BMI的健康标准为18.5-25.0;定义BMI≤25.0,体脂百分数男>20%,女>28%的人为隐形肥胖;体脂百分数<18%为脂肪低标准.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Post-Hoc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判定标准的隐性肥胖人群共计130人,其中男生95人,女生35人,男、女生的隐形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8%和31%;男性隐形肥胖者的身体成分与健康人群和肥胖人群相比,除了无机盐无显著差异外,身高、体重、肌肉量、体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隐形肥胖者的身体成分与脂肪低标准人群相比,除了体重和体脂肪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女性隐形肥胖者的身体成分与健康人群、肥胖人群和脂肪低标准人群相比,除了体重指标与标准人群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从全身肌肉分布情况来看,男性隐形肥胖者的左右上下肢和躯干的肌肉均明显小于健康人群,而女性隐形肥胖者除了左右下肢肌肉量小于正常人群外,其他部位的肌肉量与健康人群无显著差异.结论:(1)重庆市发育早期儿童青少年的隐形肥胖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2)隐性肥胖者的各身体有效成分与健康人群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男性隐性肥胖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成分的减少,包括肌肉含量的减少;女性隐性肥胖者则主要表现在脂肪含量的增加.
  • 摘要:肥胖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关节炎和癌症风险明显增加.棕色脂肪细胞和广为人知的白色脂肪细胞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棕色脂肪组织(多泡脂肪细胞)为含有大量线粒体、毛细血管、细胞色素,由交感神经支配,在颜色上呈现棕色或棕红色的脂肪组织,主要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燃烧多余热量,从一定程度上抑制肥胖的产生.BAT的产热原理主要是氧化脂类,线粒体内膜表达解耦联蛋白UCP-1,使呼吸作用与氧化磷酸化作用之间不能偶联,ADP无法合成ATP,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Seale等人已经证实成熟的骨骼肌细胞可以转化为BAT细胞,认为BAT和骨骼肌细胞具有相同的来源,是其分化的主要途径,分化为肩胛间等经典部位的BAT,而BAT与WAT具有相同来源,是其分化的旁途径,分化为WAT组织中的BAT.运动对BAT影响方面,胡龙等人对大鼠的研究发现:高脂饲养对BAT组织相对重量的增加有抑制作用,运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抵消高脂带来的负面作用,但并不是很明显.De Matteis R等人的研究认为运动作为一种刺激通过调整肾上腺素,使募集的脂肪细胞转变为BAT等.但是,运动对棕色脂肪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一次不同强度运动干预对女性肥胖者血清TNF-α、Leptin、及INS的影响.方法从社会上招募40名年龄在21-35岁,自愿参加实验的女性,选择没有心血管及其他代谢疾病的受试者.通过体成分分析仪测试,体脂百分比大于30%的肥胖女性作为实验组,体脂百分比在18%~25%之间的非肥胖女性作为对照组.根据受试者体脂百分比及最大心率贮备的百分比(%HRR),将实验对象分为四组即:对照1组:10人,平均年龄为:27.9±6.59岁,体脂百分比为21.89±2.23%的非肥胖者以40%HRR强度运动60min.实验1组:10人,平均年龄为:27.8±6.45岁,体脂百分比为34.17±4.10%的肥胖者以40%HRR强度运动60min.对照2组:10人,平均年龄为:28.9±4.95岁,体脂百分比在21.95±2.60%的非肥胖者以60%HRR强度运动60min实验2组:10人,平均年龄为:28.6±5.06岁,体脂百分比为33.04±3.14%的肥胖者以60%HRR强度运动60min.结论:(1)安静状态下,肥胖者血清TNF-α、Leptin、INS比非肥胖者有所增加,其中Leptin、INS呈显著性增加.提示肥胖者存在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2)不同负荷强度运动后,各组血清TNF-α、Leptin、INS都有所增加,其中Leptin、INS组间有显著差异,肥胖者运动后比正常人各指标的变化更加显著,提示运动可以影响肥胖相关因子TNF-α、Leptin、INS的浓度,肥胖者对于运动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3)本实验结果显示安静时40% HRR组与60%HRR组组间血液各指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强度运动后,60%HRR的强度对血液各指标的影响比40%HRR组更明显.(4)运动后即刻和3小时TNF-α与Leptin的变化显著相关,提示不同强度运动对肥胖相关因子TNF-α、Leptin有影响,TNF-α不是肥胖形成的主要因子,但对肥胖者脂肪动员和利用起重要调节作用,Leptin对于肥胖者脂肪的贮存和利用均起调节作用,这二项肥胖相关因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本研究力求通过综合干预改善肥胖青少年的身体成分,促进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正确生活习惯、运动习惯、饮食习惯的养成,努力为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综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21天的、封闭式的综合干预模式,以有氧运动为主,配合饮食控制和行为方式的监控和管理,观察干预前后体质、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变化.结果:综合干预后显著降低肥胖男、女青少年体重、脂肪百分比、BMI指数,显著提升,男、女肥胖青少年肺活量、握力指数、坐位体前屈以及肥胖男子肌肉百分比(P均<0.01);干预后7天的问卷与干预前比较,肥胖青少年按正常时间就寝人数由31.25%增加到50.0%,有氧活动的天数均增加到4-6天,肥胖青少年玩电子游戏、网络、电视机时间均下降了30%以上,每天吃早餐的人数由62.5%增加到100%,饮用碳酸饮料的人数由50%降低到0%.结论:综合干预改善肥胖青少年的身体成分,显著提高身体素质和肺活量;同时综合干预促进了肥胖青少年正确生活习惯、运动习惯、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有效的改变肥胖青少年的不良饮食习惯,降低能量的过多摄入,逆转了机体长期的能量正平衡状态,进而有效降低肥胖青少年的体脂率,改善身体成分,增强了体质.本次研究注重引导肥胖青少年运动的同时,也注重肥胖青少年体力活动以及膳食营养的习惯养成,建议对青少年家长加以培训,请家长一起引导肥胖青少年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体力活动和膳食营养习惯,防止反弹.
  • 摘要:肥胖是导致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个体通常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以血清炎症标志物升高为特征,如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meerosis factor-a,TNF-a)等,虽然肥胖的这种慢性炎症不表现常见炎症的临床表现,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症疾病发生.网膜素(omentin)是一种新被发现的主要由网膜脂肪组织的基质血管细胞(stromal vascular cells,SVCs)分泌的脂肪因子.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单纯性肥胖和超重患者血清网膜素和网膜脂肪组织mRNA的表达水平较体重正常者明显降低,且与体重指数(BMI)、腰围(WHR)、血清瘦素(Leptin,LP)、甘油三酯(TG)、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呈正相关.此外,血清网膜素浓度都与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CPR、IL-6负相关,并且在糖耐量受损者中血清网膜素浓度与胰岛素敏感性、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和内皮非依赖的血管舒张呈正相关.研究分析表明,血清网膜素具有抗炎和舒张血管的作用,并可以作为内皮功能异常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有关肥胖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发现,干预后患者体重、腰围、身体脂肪百分比和空腹血糖(FPG)、TG、TC、LDL、SBP和TNF-a、CRP明显降低,血清网膜素水平升高,并且网膜素升高水平与胰岛素抵抗、腰围和有氧适能呈负相关.综上所述,网膜素具有抵抗肥胖患者慢性炎症、改善肥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而肥胖患者网膜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机体炎症应急水平高,进而形成一种低度的慢性炎症.规律的运动也被证实有抗炎作用,并且能够改善肥胖患者网膜素水平下降的状态.既往的研究已见于运动干预对肥胖患者网膜素水平的研究,未对网膜素在运动改善肥胖者内皮炎症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网膜素是否参与了运动抗炎的作用,特别是在肥胖状态下,运动是否可通过调节网膜素的表达与分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运动强度在减肥过程中的意义,并为运动减肥广泛开展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等电子数据检索系统,查找、整理、总结"运动强度在运动减肥中的意义"的相关文献.结果:1、运动减肥实践中采用大强度间歇运动、抗阻力量练习、中小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等不同的运动方式,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减肥效果;2、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明显降低肥胖症患者体脂率,改善血脂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也对预防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肥胖程度越高,个体无氧阈值越低,则减肥时运动强度越小;4、经过一个时期的运动减肥,运动强度应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每2-3周调整一次运动强度.结论:运动减肥时,运动强度确定以后,在运动减肥初始阶段,运动强度应逐步达到规定的强度范围,即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运动强度,使机体对运动逐渐适应.运动强度的确定和监控无论对保证运动减肥的运动安全和提高运动减肥的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本文系统总结LCD与肥胖的研究,探讨LCD干预减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别用关键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限制碳水化合物饮食”或“生酮饮食”与减肥等在MEDLINE, HIGHWIRE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相关研究,剔除无关研究,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献61篇。结果:研究表明,一周以内的LCD对体重没有显著影响;两年以内的LCD是安全的、有效的。LCD发挥减肥作用的机理主要表现为:一段时间的LCD后,其体内的代谢状态与饥饿状态相似。为了满足依赖葡萄糖供能组织的需要,应激水平提高,肝糖原分解加剧,糖异生功能增强,循环中脂肪酸增加,大量的脂肪酸氧化供能,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与此同时,还伴随着慢性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这对慢性代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结论:LCD干预短期和长期可能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但其在两年以内减体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慢性代谢疾病指标的改善已被证实。总之,LCD是减体重人群一个比较理想的膳食选择。
  • 摘要:本文研究目的主要针对信息化战争对步兵指挥学员需要具备哪些体能素质要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对策,以增强步兵指挥学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综合作战能力.该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信息化战争对军人体能素质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实验研究分析步兵指挥学员体能素质现状.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分析得知步兵指挥学员体能训练主要存在局部负担过重、动作不正确、不遵守循序渐进规律、不重视准备活动和机体恢复四大现实问题,为改变这种训练现状,经对部分军内外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现提出以下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初级指挥学员应该注重的体能训练对策.1注重学员速度能力的训练.2增强学员的快速反应能力.3突出军事专项适应性训练.4强化学员的意志力训练.
  • 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近十年来,体育院校在校大一年级学生的体质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为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方法:以我校2001-2011学年,运动训练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一年级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测试数据为素材.随机抽取学生测试数据,每学年100名(男生=50人,女生=50人;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9±2.4岁),总共1000名.测试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含量(Hb)、安静时与运动后动脉血压(Bp)、脉搏(P);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时间肺活量(FEV1/FVC)、最大肺通气量(MW);最大摄氧量(VO2max) (Astrand-Ryhnuiy推测法);无氧功率;身体力量素质等.测试仪器包括:XF-1C血红蛋白仪(南京普朗医用设备有限公司),JAEGER肺功能仪(德国耶格公司),Monark功率自行车(839E型).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经方差分析及多样本间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十年间,血红蛋白含量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血压、脉搏,虽然呈现升高趋势,但不惧显著性差异(P>0.05);VC、MVV逐年降低(P<0.05);VO2max、无氧功率以及力量素质等,均呈下降趋势(P<0.01).随着学生体重的逐年增加,上述身体机能及素质等测试指标相对值(相对于体重)下降的幅度也逐年增大.结论:体育院校大一年级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及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机体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逐年降低,上述变化除了与学生体质的降低有关外,还与学生体重的增加密切相关.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建议大学生入学后,有计划地进行体能锻炼,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及身体素质.同时,院校领导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对大学生体质的关心和重视.
  • 摘要:目的:通过对陕西省定向越野运动员的夏期部分生化指标的监控,旨在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8名定向越野运动员的夏训期第1w末、第3w末和第6w末RBC、Hb、CK、BUN和WBC及其分类的变化.结果:夏训期间,定向越野运动员第3w末RBC数量较第1w末下降(P<0.05),第3w末、第6w末Hb数量较第1w末下降(P<0.05,0.01);WBC数量第6w末较第1w末下降(P<0.001),第6w末的NEU%较第1w末下降(P<0.05),第6w末的LYM%较第1w末上升(P<0.01);第3w末CK的数量较第1w末有明显上升(P<0.01).结论:6w大负荷训练期间大部分运动员基本能够适应此负荷训练,但有个别队员机能状态较差;6w末时运动员免疫指标下降,提示下阶段训练应注意调整训练计划,加强营养,避免运动疲劳的发生,本研究也提示运动训练监控应遵循个性化原则.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陕西省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和男子普通大学生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实验研究对比,旨在探讨我省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代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我省羽毛球运动员通过科学训练能够使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方法:本实验以陕西省优秀羽毛球12名男子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和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12名男子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其递增负荷运动过程、气体代谢机能,以及运动后即刻、运动后5min、6min血乳酸浓度.结果:1.安静状态下,实验组TV、VE、VO2/HR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VE VO2 VCO2略大于对照组;实验组PetO2始终小于对照组;实验组RR RQ、VEO2、VD/TV、PetCO2略小于对照组.2.运动过程中,实验组TV、VE、VO2/HR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VE、VO2、VCO2显著小于;实验组PetO2显著小于对照组;实验组RR、RQ、VEO2、VD/TV、PetCO2显著小于对照组.3.通气阈负荷运动时,实验组VO2VT与VO2/HR、TV呈高度正相关,与VCO2、VE和PetCO2呈中度正相关,与VEO2呈中度负相关;对照组VO2VT与VE呈高度正相关,与TV、VO2/HR呈中度正相关,与VEO2呈中度负相关.4.最大摄氧量临界负荷强度运动时,实验组摄氧量(VO2max)与VO2/HR、TV呈高度正相关,与PetO2呈高度负相关,与VCO2、VE、RR、PetCO2呈中度正相关,与VD/TV、VEO2呈中度负相关.表明,良好的血管系统机能、通气效率以及较高的氧气利用率是影响实验组最大有氧能力的重要因素.结论:1.第一级负荷运动阶段,优秀羽毛球运动员通气机能、心血管机能以及摄氧能力具有较快的动员速度;2.陕西省男子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具有着较高的磷酸原代谢供能能力和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尤其是糖酵解代谢能力更具优势;3.陕西省男子羽毛球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与通气效率以及肌组织利用氧气的能力有关;最大有氧能力与心脏搏功储备、肺血流灌注、氧气利用率以及耐酸性等因素有关;4.陕西省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良好的无氧耐力可能与其较高的糖酵解能力,以及对乳酸较高的耐受性有关;陕西省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较高的磷酸原代谢能力可能与其骨骼肌中较高的磷酸肌酸的储备以及ATP酶活性有关.
  •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增龄大鼠进行游泳训练,探究游泳运动对处在生长敏感期大鼠棕色脂肪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运动对棕色脂肪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刚出生的SD大鼠128只,随机分为安静组(C),运动组(E).安静组正常饲养.运动组训练方法:出生后进行1周的适应性训练,之后进行8周的耐力训练,前3周正式训练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休息时间,减少运动组数,第4周到第8周为连续运动1小时.运动组共死亡2只.所有运动组游泳均为无负重,每周游泳5天,每周日取材安静组8只,运动组8只,取材前对大鼠体重进行称重,取肩胛间的棕色脂肪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并计算棕色脂肪的相对重量(棕色脂肪重量/体重).结果:1.大鼠体重比较,在正式训练的1~8周安静组高于运动组,前4周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5~8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棕色脂肪重量比较,正式训练1~8周运动组高于安静组,前5周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6~8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棕色脂肪的相对重量比较,在正式训练的1~8周运动组高于安静组,前4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5~8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棕色脂肪相对重量的纵向比较,安静组和运动组都表现为逐渐减少,安静组的6~8周和运动组的7~8周表现为下降趋势平缓,且棕色脂肪相对重量在安静组的第6周和运动组的第8周相等.结论:1.随着大鼠的生长,棕色脂肪的重量逐渐增加,但相对重量下降,趋势由急剧下降逐渐变为平缓.2.相对于安静组,进行游泳运动可以抑制棕色脂肪相对重量减少,可能运动训练存在某种途径使得棕色脂肪相对重量的下降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还无法改变这种下降趋势.3.运动组的体重要低于安静组,从棕色脂肪的能量消耗方面考虑,有可能是运动组的棕色脂肪增加更为明显或其活性得到提高,使得能量消耗较大导致脂肪的积累较少.
  •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高脂膳食对雄性SD大鼠精子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游泳运动对其干预作用及相关机理.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高脂饲料组(HF组)、普通运动组(CE组)和高脂运动组(HE组),每组8只.C组和CE组喂以普通饲料,HF组和HE组喂以高脂饲料;CE组和HE组进行为期10周无负重游泳运动.10周后测量实验大鼠体重、体长和睾脂重,计算Lee's指数;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SOD活性和MDA含量;取附睾组织制成精子悬液,采用TUNEL法检测精子凋亡率;并测定睾丸组织caspase-3和Cytc mRNA表达量及蛋白量来衡量精子凋亡水平.结果:(1)长期高脂膳食使得大鼠体重、睾脂、Lee's指数显著升高(p<0.05),10周游泳运动使得这一情况明显改善(p<0.05);(2)C组、HF组、CE组、HE组大鼠精子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2±2.10)%、(52.78±5.57)%、(6.77±1.24)%、(26.5±2.38)%,与C组相比,HF组精子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而HE组与HF组相比,精子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3)与C组相比,HF组大鼠血清中SOD的活性明显下降(P<0.05),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HE组比HF组血清SOD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MDA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C组相比,HF组大鼠睾丸组织中Caspase-3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Cyt c含量显著升高(P<0.05),二者的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上升,而HE组与HF组相比,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发生极显著降低(P<0.01),Cyt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长期高脂膳食可引发大鼠精子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其凋亡可能与机体氧自由基增加及Caspase-3、Cytc增多有关;游泳运动可改善高脂诱发的精子细胞凋亡,其改变可能因激活自由基代谢及Caspase-3、Cyt c减少引起的.
  • 摘要:目的:本研究结合冬泳人群的实际测试,探讨长期冬泳运动是否存在调节心血管功能和改善动脉硬化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影响,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延缓机能衰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长年参加冬泳运动健康老年男性30人为冬泳实验组(运动年限3年以上,年龄64.52±3.8岁).对照组取退休职工无运动习惯的健康老年男性15人(年龄65.39±4.3岁).受试者条件:身体检查正常;无心脑血管疾病史,无近期服药史;冬泳锻炼均保持5次以上/周.指标测试:采用心脏彩超(飞利浦IU22型)测定心率、心输出量、左室缩末容积和左室舒末容积,取空腹静脉血4ml测定血清IL-6、TNF-α和APN水平.IL-6、TNF-α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试剂盒为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P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为上海亚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果:冬泳实验组安静心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冬泳实验组的心输出量水平(ml/搏)和左室缩末容积(ml)、左室舒末容积(ml)分别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测试结果表明,冬泳实验组血清A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冬泳组进行两年血液测试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6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而血清APN水平较之前有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冬泳者安静心率明显低于同龄老年人对照组水平,其心输出量水平和左心室腔容积显著升高,说明长期冬泳锻炼可产生心脏结构的适应性变化,而改善心肌的收缩力和心脏供血功能.2.冬泳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同龄对照组老年人,而血清APN水平显著升高,提示长期坚持冬泳运动可以缓解老年性机体的低度炎症状态,并对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一定积极预防作用.
  • 摘要:通过对某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与急救知识知晓,反映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借此探寻影响学生健康素养的因素,分析高校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科学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健康传播策略,为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随机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984份,有效率为98.4%.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来看,48%的同学不清楚心肺复苏的操作,只有20%的同学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其中,非体育院系的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操作了解状况不清楚的占有55%,体育院系的54%的同学了解心肺复苏的该操作和步骤.调查时大学生对正确的胸外按压与吹气比体育专业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为41%,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为13%.体院学生与非体院学生对人工呼吸操作的了解有显著差异,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大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而且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促进, 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不同方式的培训与教育,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有明显的提高,培训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较为明显.在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的同时,再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的促进,这对提高整个社会救护普及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待那些已经掌握了急救知识操作的但不敢具体实施人,可以对其进行安排合理再次训练使其在再次面对了这样的问题有信心的进行施救.从而提高大学生应对意外伤害时自救或互救的能力.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长期有氧运动干预后骨骼肌AR、p70S6K及4EBP 1信号表达在运动恢复期不同时程的变化特点,以期探讨在蛋白合成过程中AR与mTOR信号通路之间发挥作用的联系,为运动促骨骼肌蛋白合成的内在分子机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7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30只,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及有氧运动组,其中有氧运动组根据取材时间点的不同分为末次运动后即刻组、6h组、12h组和24h组,每组6只.运动干预采用终强度为28m/min,60min的递增负荷跑台训练方案,每周训练5天,休息2天,共持续7周.训练结束后根据不同分组麻醉处死后,速取后肢完整腓肠肌,剔除筋膜和脂肪等,切除腓肠肌的红肌部分,保留腓肠肌白肌部分,经研磨匀浆后,采用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腓肠肌MHC蛋白表达,AR、p70S6K和4EBP1的磷酸化及蛋白表达.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one-way ANOVA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结果:(1)运动组腓肠肌MHC呈现增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2)腓肠肌ARSer210磷酸化表达在运动后6h显著增加并达到峰值(p<0.05),而AR蛋白表达则在运动后12h出现峰值(p<0.05),且AR蛋白的增加幅度较AR磷酸化大;(3)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腓肠肌p70S6K (Thr389)磷酸化表达在运动后6h显著增加(p<0.05),4EBP lThr37/46磷酸化表达则在运动后即刻、6h和12h均出现非常显著的增加(p<0.01),峰值点出现在运动恢复期第6小时,在运动后24h与安静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运动组p70S6K蛋白表达在运动后24h显著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运动组4EBP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有氧运动可显著激活骨骼肌AR、p70S6K及4EBP1信号表达,且三者变化呈现平行趋势,提示AR与mTOR下游信号在骨骼肌蛋白合成过程中发挥了协同作用.
  • 摘要:本研究通过建立减量训练模型,探讨其对大鼠骨骼肌PI3K/Akt/GSK3β表达的影响,为减量训练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选取48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6只.分别为:大运动量训练组(E1组)和其安静对照组(C1组),大运动量训练+减量训练3天组(E2组)和其安静对照组(C2组),大运动量训练+减量训练6天组(E3组)和其安静对照组(C3组)以及大运动量训练+减量训练13天组(F4组)和其安静对照组(C4组).运动组运动后12小时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法测PI3K p85、PI3K p1 10α和Akt蛋白表达,以及Akt(Ser473)和GSK3β(Set9)磷酸化表达.三周大运动量训练后大鼠骨骼肌PI3K P85,PI3K P 110α,GSK3β(Ser9)磷酸化有下降的趋势,Akt蛋白表达量以及p-Akt显著下降(P<0.05);减量训练3天组大鼠骨骼肌PI3K P110α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Akt蛋白表达量以及p-Akt有增加的趋势;减量训练6天组大鼠骨骼肌PI3K P85,PI3K P110α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Akt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p-Akt有增长趋势;减量训练13天组大鼠骨骼肌PI3K P85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PI3K P110α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Akt蛋白表达量以及GSK3β(Ser9)磷酸化有增加的趋势.减量训练有促进骨骼肌PI3K P85,PI3K P110α和Akt表达的趋势;大运动量训练抑制了运动骨骼肌PI3K/Akt信号通路.
  • 摘要:目的:利用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通过行为学测定,对比分析同年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安静状态下的反应时特征,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抑制环路的角度探讨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0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0名被试进行Go-No-Go任务(Go-No-Go任务是研究反应停止能力的一种常用范式.此任务通常是随机交替呈现两个不同的字母或图案,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某个刺激作反应(所谓的Go反应),而对另一个刺激不反应(所谓的No Go反应))操作时的脑激活图.采用SPM8软件对激活脑区进行解剖定位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对比两组被试接受反应刺激和不反应刺激,两种不同情况的反应时,p值分别为0.756和0.315.分别对比两组被试接受不反应刺激前后反应时差异,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组p值为0.138,普通大学生组p值为0.014.同时通过脑激活图发现被试接受不反应刺激时额中回,颞中回有明显活动.结论: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反应时对比普通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当对被试进行Go-No-Go任务实验时,足球运动员反应时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普通大学生接受不反应刺激时,反应时显著增加.分析结果后推测,大脑中的额中回,颞中回参与了运动抑制的过程,提示长期运动训练可能提高神经系统在外界复杂环境下的调控能力.
  • 摘要:文章从健身运动与免疫、运动训练与免疫两方面分析了运动与免疫功能的相关关系,从动物跑台六周递增负荷运动提供的实验依据对白细胞组分的影响、对免疫器官形态的影响、对中枢免疫器官结构的影响等探讨运动员免疫功能的降低机制,并介绍了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营养调理、中药组方调理、补充Nano-Se调理、补充寡果糖调理、补充白藜芦醇调理、低强度激光调理。
  • 摘要:目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生理参数进行进一步实测和分析,探寻人体热敏感生理参数受环境因素及运动强度的影响情况,通过合理统计分析方法观察各项生理参数的影响,为制定更为客观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随即选取北京体育大学在校健康成年男生20名.实验开始前首先进行身体检查,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受试者在常温下踏蹬功率自行车测定最大摄氧量,根据最大摄氧量的值确定实验所需运动负荷.受试者在正式实验中的实验环境保持温度33℃湿度60%,受试者在本实验条件下以70%vo2max运动强度踏蹬功率自行车,功率自行车保持60转/分,运动前后测定脉搏、血压、耳温、额温等,并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器在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测肛温以及心率、心率变异性.当达到以下任何条件时停止运动:心率达到174次/分,肛温达到39.4℃,或者主诉不适.结果:1、运动后耳温、额温显著性升高(P<0.05).2、运动过程中肛温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3、心率、心率变异性在运动过程中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1、肛温和心率等都可以反映出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机体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耳温和额温也可以反映出核心温度的变化.2、肛温和运动持续时间相关性较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率以及变异性与运动强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 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速度下登山的能耗特点,探索人体在不同速度及不同登山道攀登紫金山时的能量消耗的变化规律,建立不同速度登山与能耗之间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南京体育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12名(男6名、女6名),选择紫金山(山顶海拔390米作为登山对象,通过佩戴K4b2便携式心肺功能仪沿"中山书院登山道"(为斜坡道,平均坡度7.5°,全程2380米)和"范鸿仙墓登山道"(为缓斜坡道,平均坡度3.6°,全程4750米)两条典型的登山道,用慢速(80步/min,约2.5km/h)、中速(100步/min,约3.3km/h)两种速度分别攀登紫金山,获得相关能量消耗的参数.结果:(1)沿中山书院登山道慢速登山的能耗为(310.28±49.33) kcal,中速登山的能耗为(336.91±51.09) kcal,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沿范鸿仙墓登山道慢速登山的能耗为(421.32±55.60) kcal,中速能耗为(432.95±60.55)kcal,两者也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沿同一条登山道中速登山的METs值总大于慢速登山的METs值(P<0.01);(2)同一种速度沿范鸿仙墓登山道登山的能耗总高于沿中山书院登山道登山的能耗,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同种速度同一登山道男女之间的登山能耗存在明显差异,男性登山能耗要高于女性,且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用慢速、中等速度两种速度沿同一条登山道登山的总能耗没有差异,但中速登山的运动强度大于慢速登山.(2)用同一种速度沿不同的登山道登山,总能耗有显著性差异,沿范鸿仙墓登山道登山的总能耗均高于同种速度沿中山书院登山道的能耗,但沿中山书院登山道登山的运动强度明显大于范鸿仙墓登山道登山的.(3)男女之间的登山能耗存在明显差异,男性登山能耗值要高于女性.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建立衰老性肌萎缩小鼠模型及耐力运动训练干预模型,利用原代培养技术获得骨骼肌卫星细胞,并体外诱导分化,探讨ROS生成、线粒体重构(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融合分裂)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C57 BL/6青年鼠(2月龄)和老年鼠(12月龄).分为青年对照组、青年运动训练组、老年对照组和老年运动训练组.训练组小鼠进行12周跑台耐力训练.处死后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两步酶消化法分离骨骼肌卫星细胞,原代培养并体外诱导成肌分化24h.倒置显微镜鉴定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程度;Oxygraph-2k细胞呼吸测量仪测定透膜细胞中线粒体氧耗速率;荧光素-荧光素酶发光法测定ATP合成酶活性;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生成速率;RT-PCR法检测MyHC各亚基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MyHC、COXⅥ、Mfn1、OPA1、Drp1、MnSOD、PGC-1α、AMPK、mTOR和p2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降低.老年组卫星细胞体外分化24h后,肌管形成数量、MyHCⅠ、MyHCⅡa、MyHCⅡxmRNA及MyHC蛋白表达均低于青年组.此外,老年组ST3、RCR、MnSOD、COXⅣ、Mfn1、L-OPA1、S-OPA1、Drp1、PGC-1α、Tfam、mTOR、p-mTOR、p21表达均显著降低;老年组ST4、线粒体ROS生成速率、p-AMPK显著升高.12周运动训练部分逆转了上述衰老对成肌分化、ROS生成、线粒体能量代谢、生物合成、融合分裂的影响.结论:耐力运动训练可通过上调mTOR和PGC-1α表达,促进衰老卫星细胞成肌分化中线粒体适应性重构,包括线粒体空间结构趋向于融合、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从而提高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继而通过抑制AMPK活化而增加p21表达,从而促进衰老卫星细胞成肌分化;并通过促进MnSOD表达,降低线粒体ROS水平.
  • 摘要:目的:是探讨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Wistar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平均体重为300克,年龄为8周.大鼠分笼饲养,每笼5只,自由饮食.将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不运动对照组、低强度运动组、中强度运动组和高强度运动组).实验组先进行T迷宫训练(测试工作记忆),训练成绩稳定后,进行跑台训练.运动组大鼠每天在固定时段,让其在跑台上运动40分钟,持续4周.低强度运动组跑台速度为12米/分钟,中强度运动组跑台速度为20米/分钟,高强度运动组跑台速度为30米/分钟,不运动组大鼠每天同一时间段置于跑台上40分钟,但不开动跑台.运动组在正式运动前后均有速度较慢的热身和整理运动.训练结束后,进行T迷宫检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长时记忆的形成)实验.行为实验结束后,灌流取脑,对大鼠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数密度进行检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以P<0.05为差异显著标准.结果:在T迷宫实验中,当延缓时间为10秒时,低强度运动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不运动组;当延缓时间为5分钟时,中、低强度运动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不运动组.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中等强度运动组大鼠穿越目标平台区域的次数显著高于不运动组(P<0.05),而低强度运动组及高强度运动组穿越目标平台的次数与不运动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大鼠大脑海马区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后,发现该区神经元数密度与不运动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中、低强度的高原跑台训练可提高Wistar大鼠的学习和记忆等认知功能,但不同运动强度对不同记忆类型和不同记忆要求的影响略有差异.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4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大鼠心房肌蛋白质组的影响,以筛选出心房肌组织中与有氧运动适应密切相关的物质能量代谢目标蛋白质,在蛋白质组学表达水平上研究有氧运动对心脏物质能量代谢影响的规律.方法:建立24m·min-1×40min运动强度负荷持续训练4周的有氧运动实验动物模型(负荷强度相当于60-70%VO2max).末次训练后6小时,取材并提取心房肌组织的全蛋白,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运用Bio-PD quest图像分析软件对2-DE图谱进行分析,并应用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其中表达量变化上调5倍以上及下调至1/5以下的13个目标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鉴定出7个蛋白质点是与心肌细胞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酶,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α1表达量上调6.4倍,线粒体乌头酸水合酶上调5.7倍,甲基丙二酸半醛脱氢酶[酰基]上调6.3倍,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黄素蛋白亚基下调6.9倍,线粒体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下调5.7倍,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下调6.9倍,细胞质苹果酸脱氢酶下调7.3倍.结论:(1)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大鼠心脏发生形态学变化,心房肌蛋白质组发生了明显的差异性表达.(2)筛选出在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尚未展开深入研究的甲基丙二酸半醛脱氢酶[酰基],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对进一步研究运动对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3)质谱鉴定发现丙酮酸脱氢酶E1α1、线粒体乌头酸水合酶等蛋白的上调,显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水平.
  • 摘要:本报告采集近年来已发表的科研结果,综述骨骼肌在运动及止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众所周知,长期从事耐力运动的骨骼肌会产生线粒体增殖,肌纤维变型及抗氧化能力提高等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研究证明,运动中产生的活性氧以及由此激活的PGC-1α信号传导通道在其中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对氧化还原敏感的NFκB,MAPK及其他有关通道也参与调控(Crosstalk),但它们的确切作用还有待澄清.然而可以断定,高强度肌肉收缩,尤其是拉伸性收缩会刺激活性氧大量产生,使NFκB过度激活,造成亲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1,6,8等的基因表达.这些炎症因子抑制PGC-1 α的功能,在肌肉中产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抵消运动的积极功效.较长时期的肌肉去负荷如卧床,固定及失重等会引起肌萎缩,有氧功退化,氧化损伤等现象.这是因为IGF-AKT-mTOR信号通道减弱,导致FOXO去磷酸化,由此使MURF-1,Atrogin-1等蛋白溶酶大量表达,以至肌蛋白迅速流失.伴随肌止动,PGC-1 α的表达弱化,线粒体停止增殖,自噬增强,使肌肉氧化代谢功能(如线粒体呼吸,ATP产量)显著下降.在肌肉恢复活动初期,活性氧产生骤然上升(原因尚不确定).这种氧应激通过NFκ B刺激诸多炎症分子的表达,抑制PGC-1 α的正常功能,使肌蛋白继续处于异化代谢状态,延迟肌肉的恢复.实验证明,在骨骼肌从止动到恢复运动的过程中活体注入PGC-1 α DNA,可以促进线粒体增殖,抵制炎症反应,从而明显改善肌肉的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综上所述,氧化还原信号传导尤其是PGC-1 α在调控骨骼肌代谢功能中起了关键作用.了解这些机制对维护运动中的肌肉健康和损伤后恢复有一定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桑黄多糖及疲劳性运动对实验性健康大鼠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化情况及其分泌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利用动物跑台根据经典理论建立疲劳运动模型,设置疲劳性运动组(E)、桑黄多糖补剂组(PL)、桑黄多糖补剂与疲劳运动组(PLE)、生理盐水补剂组(S)和正常对照组(C),连续干预8周后乙醚麻醉心脏取血,同时分离动物脾脏、肝脏、胸腺等器官,计算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IFN-r、IL-2、IL-4、IL-5等细胞因子,计算T辅助淋巴细胞1/T辅助淋巴细胞2(Th1/Th2)平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E组IL-2、IL-4浓度水平升高(P≤0.05);E组IL-5浓度水平显著升高(P≤0.01),P组IL-5浓度降低(P≤0.05);PE组与C组比较,IFN-γ浓度水平显著性升高(P≤0.01).P组Th1/Th2值升高,E组比值下降,PE组与C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疲劳运动明显影响细胞因子分化,导致Th1/Th2动态失衡,平衡偏离,向Th2漂移,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疲劳运动组未见抑制Th1细胞因子分化,但是Th1细胞因子分化程度小于Th2细胞因子.桑黄多糖补剂组大鼠Th1/Th2未见明显平衡偏移变化,桑黄多糖补剂对疲劳性运动大鼠Th1/Th2失衡有修复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优秀运动员台阶试验运动后心音信号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运动员心脏功能评定上的应用.方法:选取运动训练学专业19名男性大学生,年龄为19.9±0.9岁、身高为176.2±5.6cm、体重为72.3±6.8kg.受试对象均为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运动员.台阶试验高度为40cm,运动时间为3min,运动频率为30次/分,在安静状态和台阶试验后检测受试者的心音信号指标S1/S2(第1心音幅值与第2心音幅值的比值)、D/S(心脏舒张期时限与收缩期时限的比值)和S1/2相对值,测试采用运动心力监测仪(ECCM)进行.结果:(1)安静状态下心率为72.1±9.5次/min,S1/S2为2.0±1.2,D/S为1.9±0.4.(2)台阶试验后即刻心率为162.0±13.3次/min,S1/S2为6.9±2.9,D/S为1.4±0.3.和安静时比较,S1/S2显著性增高(P<0.05);D/S显著性降低(P<0.05).S1/2相对值为5.0±3.7,台阶指数为63.1±11.3.(3)进行相关分析,台阶指数和S1/2相对值相关系数为0.554 (P<0.05).结论:(1)心音信号指标的结果提示,在台阶试验的次最大运动中,调用了心力储备和心率储备.(2)台阶指数和S1/S2相对值之间的显著性相关提示,在次最大运动中S1/2相对值是一种较好的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某儿童少年女子网球队运动员的膳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改善运动员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加强营养保证,以更好地维持体能,形成系统科学的训练体系.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跟队观察所有膳食情景.膳食调查采用称重法,对8名儿童少年女子网球队员称量其早、午、晚三餐用量,并称量记录三餐间零点用量,连续调查4日.调查前对其进行身体、体重、体成分测试(年龄9.63±0.52yr,身高152.24±4.61cm,体重39.71±4.39kg,体脂肪17.13%±4.13%,基础代谢量1344.00±67.16kcal,训练年限2.00±0.00yr).结果:1.每日总能量摄入为1876-2479kcal/d,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给出的儿童少年(中体力、重体力)能量推荐摄入量范围之内; 2.三大供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百分比分别为49.45%-56.02%,28.89%-34.51%,14.35%-16.05%;3.早餐、午餐、午加餐、晚餐摄入量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百分比分别为22.68%-32.96%,22.94%-31.41%,11.54%-13.66%,23.48%-38.61%,其中早餐摄入量多在30%以下,而晚餐多在34%以上.结论:本儿童少年女子网球队每日总能量摄入充足,但膳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中,蛋白质供能比例合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而脂肪供能比例过高,应予以改进; 三餐热量分布中,早餐摄入量偏低,晚餐摄入量则过高,应予以纠正改善.
  • 摘要:目的:通过对游泳、羽毛球运动和普通老年男性身体平衡能力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健身运动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健身运动提升老年人平衡感觉、预防老年人跌倒受伤的生理机能提供信息.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新加入沈阳老年健身俱乐部游泳队男性队员、羽毛球队男性队员和普通散步老年人,按运动项目分成三组各组20人.测试仪器:国产PJ-1电脑型人体平衡功能检测仪.该仪器包括3个高灵敏压力传感器的测力台、高性能计算机、高分辨率图像显示器、专用平衡处理与分析软件、激光图形输出打印机等.通过记录,分析人体重心投影于测力台而形成的轨迹图来了解和评价平衡功能.实验前后分别对游泳组、羽毛球运动组与对照组进行平衡能力测试,获得三组受试者的平衡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系统对三组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各组间进行平均数随机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健身俱乐部两组的老年人身体径向动摇最大距离(Dx、Dy)、重心径向动摇轨迹总长(Lx、Ly)与普通老年人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睁眼与闭眼时身体动摇轨迹(L)平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性比较中,游泳组的t值小于广场舞组,广场舞组小于对照组.结论:长期从事游泳与羽毛球运动,对维持和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有显著性效果,游泳运动相对于羽毛球运动对视觉的依赖相对较小,主要提高人体本体感觉.平衡能力测试是老年人体质检测指标中的一个身体素质指标.平衡能力测试可以作为一个预测老年人摔倒的指数.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暂时性局部缺血状态下,结合振动训练对人体爆发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名成年健康男性,年龄(21.7±2.1),身体健康,有能力正常完成实验各项任务及指标测试.随机分成1、缺血训练组:要求半蹲角度股骨与地面45度,同时大腿上中1/3实施缺血训练,压力为140mmHg.每天1组,1组3次,每次2min,次间隔休息1min,间隔1天,持续28天;2、振动训练组:受试者半蹲位站立在power-plate振动训练仪上,要求半蹲角度股骨与地面45度,每天1组,1组3次,每次2min,次间隔休息1min,间隔1天,持续28天;3、缺血伴振动训练组:受试者半蹲位站立在振动训练仪上,要求半蹲角度股骨与地面45度,同时大腿上中1/3实施缺血训练,压力为140mmHg.每天1组,1组3次,每次2min,次间隔休息1min,间隔1天,持续28天.分别于训练前后检测三组受试者衡量爆发力以及平衡能力各指标.结果:1、缺血伴振动训练后最大功、平均功、最高回转数三个指标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2、缺血伴振动训练前,睁眼情况下的运动轨迹长度指数(Perimetre)和外周面积指数(EA)均低于闭眼(P<0.001);缺血伴振动训练后,睁眼和闭眼情况下,运动轨迹长度指数(Perimetre)和外周面积指数(EA)均下降,且睁眼情况下的两项指数均低于闭眼.结论:振动缺血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可以作为运动员提高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并用于平衡康复训练.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AA干预对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脑内AA浓度变化对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作用,为后续抗疲劳药物研发提供实验支持.方法:24只雄性清洁型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实验组(AAG)和对照组(SG),每组12只.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方案建立一次性力竭运动疲劳模型.AAG在运动前腹腔注射浓度为500mg/kg的AA1mL,SG在运动前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金属电极手术植入、在体电生理学技术,动态观察AAG与SG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90min纹状体神经元场电活动的变化.结果: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AAG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场电功率谱重心频率(fg)变化趋势与SG基本一致;运动开始fg逐渐升高至最高点后开始下降,恢复30min达最低点,并渐趋于安静水平.AAG大鼠在运动60min时,fg显著高于SG(P<0.05),且最高点出现在120min,比SG大鼠推迟约30min,恢复期曲线波动较小.AAG与SG脑能量参数及(α-β)/(δ+θ)的变化趋势也大致相同,均呈现运动开始逐渐上升至最高点,随后下降,力竭及恢复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AAG大鼠在120min时显著高于SG(P<0.05),且最高点延迟约30min出现.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AAG大鼠运动状态较好,大鼠运动至力竭时间较SG显著延长(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AA可调节纹状体神经元的LFPs活动,影响纹状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并改善大鼠运动行为能力和延长运动时间,AA具有抗中枢疲劳的作用.提示:脑内AA浓度与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大鼠运动过程中纹状体胞外神经递质Glu、GABA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影响神经元电活动及兴奋性的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心理健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心率变异性特征.方法:受试者为北京市西城区20-59岁之间的293名城市居民(男136人,女157人),按照《国民体质测试标准》将其分为20-39岁组与40-59岁组.根据受试者填写的《心理状态量表(成年人版)》获取心理健康总分,由总分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受试者的心理健康分成良好、较好、正常、稍差、较差五个组;通过国民体质测试获取体质总分;采用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心理健康等级间体质、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结果:女性的心理健康总分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之间心理健康总分无显著性差异.体质总分方面,性别、年龄、心理健康等级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不同性别之间体质总分无显著差异.20-39岁组的体质总分高于40-59岁组.不同心理健康等级间体质总分有显著差异,随着心理健康等级变差体质总分下降,体质总分与心理状态量表总分呈正相关.反映心率变异性的指标方面,性别、年龄、心理健康等级三者之间无交互作用,不同年龄组之间,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ApInf以及频域指标LF/HF、HFnorm、LFnorm不存在差异性,其余均存在差异性.在不同性别间,除频域指标LF/HF、HFnorm、LF、LFnorm存在差异性外,其余均不存在差异性.不同心理健康等级间AVag、ASmy、 SDAW、SDNN、RMSSD、SDSD、PNN50、总功率、HF、LF、VLF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AVag随着心理健康等级变差而下降、ASmy、 SDAW、SDNN、RMSSD、PNN50、总功率、HF、LF、VLF随着心理健康等级变差而升高.结论:西城区成年人的体质随心理健康变差而下降,女性的心理健康普遍高于男性,随年龄增加,心理健康较差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心理健康正常及以上的居多.20-39岁居民的迷走神经张力和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平衡性都处于良好状态,40-59岁居民迷走神经张力过低,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不稳定,随年龄增加,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平衡性变差;随着心理健康状况变差,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平衡性变差、复合调节功能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稳定性变差.
  • 摘要:目的:了解养老院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以及养老机构更好的改善服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包括老年人的个人情况及参加运动健身状况,主要包括健身动机、项目,健身时间、频率、强度、场地等相关问题.结果:调查收到有效问卷共414份.调查显示,有329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85人则很少或根本不参加运动.调查表明,有218位老年人选择长走或慢跑作为主要健身项目;34人和26人分别选择了健身气功和健身操作为主要运动项目;还有14人和18人分别选择了柔力球和门球来健身;其它项目有19人.调查发现,有115人每周活动不超过两次,77人每周活动3-5次,有137人每周活动5次以上.有203人选择了小强度健身,112人每次运动为中等强度,14人选择了大强度运动健身.问卷统计表明,有163人在健身活动中从未受过指导,148人选择"很少有人指导",而选择"经常有人指导"的老年人仅有18人.有111人认为养老院很少组织健身活动,173人所在养老院从未组织过体育健身活动,只有8人认为所在养老院经常组织体育健身活动.结论:1.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识不足.2.老年人健身场地及设施匮乏;3.老年人在健身活动中存在不科学性,老年人运动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4.老年人健身活动组织及指导缺乏.因此,应加强运动健身宣传,使老年人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养老院应重视老年人健身活动,政府应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并制定相关政策来提高养老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加强养老院健身场地及健身设施建设的监管.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尔夫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及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高尔夫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推广,进而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身体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开设高尔夫球运动课程的19所高校中1112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不同分组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上海市大学生对高尔夫球运动运动价值的认知较为明确,而对其知晓程度不够;②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大学生与未参与者在身体自尊各维度及身体自尊总分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③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大学生与总体调查样本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尊总分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④参与高尔夫球运动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自尊总分维度有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⑤参与高尔夫球运动时间不同的四组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参与高尔夫球运动半个学期以下组和两个学期以上组大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身体自尊总分维度皆有显著性差异。为使更多学生参与高尔夫球运动、助于身体自尊提高而提出以下建议: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加强师资培训,进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③深层次了解高尔夫文化。④吸引投资,促进校企共建教学设施。⑤落实实习,拓展就业面。⑥多举办不同范围的高校赛事。
  • 摘要:目的:研究振动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腹部脂肪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从北京社区100名55-65岁健康女性,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振动组(n=60),振动组受试者接受为期12周的振动练习,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振动1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15次,振动频率为30Hz);对照组不做干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不变.在干预前后测试受试者身高、体重,采用腹部脂肪仪(AB-140)测量受试者腹部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腰围;用化学方法测试受试者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3个月实验结束时,排除服用降血脂药物者,共有81名受试者完成了实验(振动组53名,对照28名).结果: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数据(腹部脂肪率、内脏脂肪等级、腰围,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实验结束后,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腹部脂肪率及腰围无显著变化,但内脏脂肪等级显著升高;振动组腹部脂肪率及腰围显著降低,但内脏脂肪等级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与实验前相比,对照组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无显著性交化;振动组血清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振动练习可以有效降低中老年女性腹部脂肪,并降低其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提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身体健康.
  • 摘要:目的:本文针对步速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利用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等电子数据检索系统,查阅步行或步速和老年人健康方面的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当步速大于2英里/h的老人死亡率比步速慢者低近20%,当大于3英里/h的老年人生存率最高;(2)研究75岁以上老年人生存率时发现,步速较快的男性生存率为87%、女性91%,而步速较慢的男性仅为19%、女性35%,说明步速在年龄和性别一定的前提下,步速越快,其预期寿命就越长;(3)步速快的老年组人的身体素质均高于步速慢组;(4)加快步速或增加步行时间都对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5)步行速度和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高度相关:对于步行较快的人来说,每周步行的频度与股骨大转子及颈椎骨的骨密度相关,步行量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也有相关性,并显著降低老年人跌倒和骨折的几率;(6)一些研究发现步速与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痴呆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步速明显低于认知功能正常者.研究结论:目前的研究表明,步行速度快的老年人死亡率、骨折率等较低,且寿命较长和运动能力较强.因此,研究老年人的步行速度,不但能够监控老年人综合身体机能的变化,还可进一步评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通过这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让老年人更科学、合理调整自己的运动处方内容,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降低或抑制疾病发生率、减少医疗费过度支出和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 摘要:目的:冬训期间,在新制定的系统化力量训练计划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手段,对广州市举重队训科医12名重点运动员进行实际干预.将冬训前中后大肌肉力量成绩,包括高抓、高翻、前蹲、后蹲、窄硬拉、宽硬拉、抓举、挺举成绩及运动员、教练员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指标,对整个训练方案的合理性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为专项力量训练及核心力量训练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与实践资料.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结果:1)将冬训前、中、后的力量素质测试成绩,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所有队员在整个冬训期间的力量测试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每个人的力量素质都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2)结合举重项目专项特点及运动员自身情况,依照力量训练原理,尤其是核心力量训练原则,选取14个包括腹部肌群、腰部肌群、背部肌群、臀部肌群的核心部位力量训练技术动作编入训练计划;3)冬训期间对12名运动员进行实际干预,综合考虑其年龄与训练水平差异等特点,对不同水平运动员就需要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以及制定不同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4)举重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及手段过于单一,负荷增加过快,教练员的训练思路对运动员伤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冬训期间,在新制定的系统化力量训练计划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有助于肌肉系统更加平衡、肌肉恢复能力的提高以及重要生理过程的保持,预防运动损伤.结论:在冬训期间的4个月中,研究者和教练员创新性地挑选出符合举重项目特点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采用包含这些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力量训练计划,对广州市举重队训科医12名重点运动员进行干预,使得队员的力量素质明显提升,得到了举重队教练员、运动员一致好评,认为训练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IL-6与运动、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的目的就是构建并鉴定针对大鼠IL-6基因的序列特异性短发夹样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方法:根据IL-6基因序列及shRNA设计原则,化学合成四段编码短发夹RNA的寡核苷酸序列,设计一条乱序非编码片段作为阴性对照,将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GPU6/GFP/Neo中H1启动子的下游,重组构建RNA干扰质粒,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DNA序列测定.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骼肌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测定转染效率,RT-PCR及West blotting方法检测转染后IL-6 mRNA的表达和IL-6蛋白含量.结果:限制性内切酶PstⅠ和BamHⅠ酶切显示设计合成的shRNA编码序列被成功插入pGPU6/GFP/Neo质粒中,测序结果证实插入片断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转染结果表明,四个片段编码的shRNA均导致大鼠骨骼肌细胞IL-6mRNA水平和IL-6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IL-6-410shRNA组最低.结论: IL-6-410shRNA是最有效的沉默大鼠IL-6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分析HF患者运动障碍的病理机制基础上,探讨运动干预对HF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运动方案的制定.方法:文献检索、专家咨询、患者访谈结果:(1)HF患者运动障碍的病理机制与心脏功能(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异常、搏出量下降、心率变异性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统功能(VE/VCO2比值过大、肺血管高压、通气/血流比值失调等)、骨骼肌功能(肌肉质量减少、IIa/IIb肌纤维比值下降,氧化代谢及ATP合成酶活性下降)、血管内皮功能(NO下降、活性氧增加、舒血管神经对剪应力的反应下降)、神经内分泌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迷走神经活动减弱、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异常有关.(2)HF-ACTION测试发现,病情稳定的HF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是安全的.研究发现,运动训练使患者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增加、通气阈延迟、VO2峰值增加、心室舒张功能改善、骨骼肌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状况逆转、线粒体体积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含量提高;随着运动持续,患者迷走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活性减弱,TNF-α和IL-6水平减少.可见运动干预对患者的中枢循环、植物性神经、外周血管及肌肉功能均产生积极影响.(3)运动强度可从低到中等运动强度;运动形式以中等强度的有氧持续训练为主,有氧间歇训练在提高最大摄氧量效果较好,抗阻训练可提高HF患者肌肉力量,且对患者的心室舒张功能及结构没有不利影响,有利于心脏康复.结论:HF患者的运动障碍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组织的机能紊乱有关.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有指导的运动训练(持续训练、间歇训练、抗阻训练)是安全有效的.运动后患者的心功能增强,血管内皮功能、骨骼肌组织及神经系统活动改善,运动能力.
  • 摘要:目的:以健康大鼠为对象,给予具有典型性身心应激特征的束缚应激,并采用肾气丸进行干预,从分子蛋白水平探讨肾气丸在治疗慢性不良应激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束缚组、束缚+肾气丸组和甘草束缚组,每组12只。束缚采用连续4周在每天同一时间段进行,方式为双后肢绑缚固定,置于6cm×20cm特制避光圆柱形筒内,两端封闭,筒端有通气孔。肾气丸汤剂两次煎煮合一,浓缩至含生药量为2g/ml,使用前行高压灭菌,并设甘草作为对照,干预结束后应用ELISA试剂盒分别测定血清HSP70和皮质酮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束缚组大鼠血清HSP70含量显著升高,束缚+肾气丸组大鼠血清HSP70含量与束缚组相比较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束缚组和甘草束缚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均升高明显,束缚+肾气丸组大鼠皮质酮含量较对照组也有升高,而与束缚组和甘草束缚组比较,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明显减低。结论:肾气丸能够显著降低束缚应激大鼠血清HSP70和皮质酮水平,表明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经方肾气丸,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帮助机体抵抗不良刺激的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减低血清HSP70和皮质酮水平来实现的,可推断出:温补肾阳汤剂肾气丸可能是通过干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应激性整体反应,提高机体对应激状态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 摘要:目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口,随着平均寿命的增加,这类疾病使得卫生支出有巨额增加.在各种预防治疗阿尔兹海默氏症(AD)、帕金森等病(PD)、亨廷顿病(H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方法中,运动对于神经退化的保护作用尚不确定,并且运动可能有的益处所蕴含的机制也尚不清楚.研究尝试以SIRT2(人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基转移酶sirtuinn2)为靶点来研究运动阻止神经元细胞丧失的机制.方法:用ELISA法测量加入SIRT2特异性抑制剂AGK前后的非运动人群受试者和运动人群(运动训练羽毛球专业学生)受试者的外周血中中心粒细胞SIRT2的含量.结果:不加AGK时,运动组的SIRT2量比非运动组高;加入AGK后,非运动组的SIRT2量急剧降低,运动组的SIRT2量也降低,但降低的程度小于非运动组.结论:运动可以提高SIRT2量,并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AGK对SIRT2的抑制.有研究表明,SIRT2可以通过去乙酰化释放FOXO1来激活细胞自噬.AD,PD和H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始的症状都伴随着大的特殊蛋白聚集体的出现,这些突变的蛋白一般都不易于降解而大量聚集,细胞自噬能帮助细胞清除具有细胞毒性、长时间存活和具有聚集倾向的蛋白质,所以细胞自噬成为降解这些变性蛋白的唯一机制.因而通过提高SIRT2活性来激活自噬,消除突变的蛋白可能就是运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有氧运动、认知训练对早、中期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作用效果,以期为早、中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必要的康复理疗手段.方法:选取27例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来自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和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诊断为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AD).分为干预组(除药物治疗,参与运动和认知干预)和对照组(仅药物治疗),干预组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方式,主要包括老年广场舞蹈(平均60分钟/天)、慢跑(平均60分钟/天)、老年操(160分钟/天)或者上述运动方式混合进行.由专职教练进行健身运动指导.建立个人认知功能训练档案,开展单元模式管理(辨认照片、做算术题、记训练日记、解绳结、猜字词游戏、诗词朗诵这六项中任选3项),每周进行三次,60分钟/次.用简易智力认知状态量表(MMSE)、神经精神量表(NPI)、费福功能活动问卷(Pfffer FAQ):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进行测量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成反比,患者认知功能越高,精神症状越轻;经过6个月的干预,对照组的精神障碍状况出现了恶化或者不变,干预组的精神症状较干预前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P<0.05);与干预前相比,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的认知状况和日常活动能力较干预前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适当的有氧运动和认知训练干预会不同程度地改善早、中期老年痴呆症患者受试者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药物只能在用药初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但随继会出现疾病带来的持续地神经退行性变的特征,结合适当的有氧运动和认知训练,这可能会延缓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并减慢其精神症状的进展速度.
  • 摘要: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 STZ)注射制备成T2DM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运动组(CE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运动组(DME组).CE组、DME组进行8周游泳训练(6d/周),第1周前3天练习时间分别为20、30和45min,第4天起每天持续游泳60min.实验过程中分别于STZ注射前及运动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体重、血糖、血清胰岛素(FINS),在运动8周后检测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MNCV),观察其形态结构.结果:①DM、DME组大鼠在STZ注射前、开始运动前及实验末血糖显著高于C、CE组,DME组实验末血糖较DM组明显降低(P<0.01).②STZ注射前,DM、DME组血清FINS、HOMA-IR高于C、CE组;实验末,DM组血清FINS低于C、CE组,HOMA-IR高于C、CE组(P<0.01);DME组血清FINS与CE、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OMA-IR与C、CE组相比较高,与DM组相比较低(P<0.05).③实验末,DM、DME组MNCV明显低于C、CE组;与DM组相比,DME组MNCV显著提高(P<0.01).④实验末,DM组坐骨神经光镜下有明显的损伤反应,经运动干预后病变程度减轻.结论:①7周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注射可成功建立实验性T2DM动物模型.②8周有氧运动可降低T2DM大鼠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DM造成的神经损伤,对周围神经起保护作用.
  • 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HDAC5在有氧运动调节CPT1b基因表达中的机制,以期为揭示有氧运动改善IR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和材料:4周龄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R模型组,分别饲以正常饲料和高脂饲料.10周IR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将两组再次分为正常饮食安静组(NC)和正常饮食运动组(NE),高脂饮食安静组(HC)和高脂饮食运动组(HE).各运动组小鼠进行为期6周、75%VO2max强度的有氧跑台运动,1次/天,60分钟/次,5次/周.运动训练结束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ELISA检测空腹血清胰岛素(FIN)水平,酶法测定血液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油红O染色检测骨骼肌组织中脂质含量;Co-IP检测MEF2A乙酰化水平,检测MEF2A与HDAC3,HDAC5的结合,检测14-3-3,AMPKα与HDAC5的结合;检测核内外HDAC3,HDAC5蛋白的含量;检测小鼠骨骼肌HDAC5,pHDAC5S259,pHDAC5S489,AMPKα,pAMPKαT 172蛋白水平,检测CPT1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HIP分别检测HDAC5、MEF2A与CPT1b基因启动子的结合.实验结果:有氧运动显著降低IR小鼠FIN、TG、FFA水平,逆转小鼠受损的葡萄糖耐量,且显著减少骨骼肌脂质异位沉积;有氧运动显著提高IR小鼠骨骼肌MEF2A乙酰化水平,增加MEF2A与CPT1b基因启动子的结合,同时增强CPT1b基因的表达;而HDAC5与CPT1b基因启动子的结合显著下降;有氧运动显著降低IR小鼠骨骼肌MEF2A与HDAC3,HDAC5的结合,这与MEF2A高乙酰化水平密切相关;运动组小鼠骨骼肌HDAC5出核效应增加,而HDAC3无显著性差异;有氧运动显著升高IR小鼠骨骼肌组织pAMPKαT 172,pHDAC5S259,pHDAC5S489水平,增加HDAC5与AMPKα、14-3-3蛋白的结合.结论: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小鼠糖、脂代谢异常等症状;有氧运动通过调节MEF2A的乙酰化水平增加IR小鼠骨骼肌CPT1b蛋白表达;HDAC5介导了MEF2A的乙酰化调节;有氧运动可以激活IR小鼠骨骼肌AMPK-HDAC5信号通路,增加HDAC5的出核效应,从而调节MEF2A的乙酰化水平;HDAC5调节CPT1b的表达在有氧运动减少骨骼肌脂质沉积,改善IR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运动可通过改善机体炎症状态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且长期运动是运动产生积极作用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观察低水温游泳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CRP、IL-6以及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低水温游泳运动对减轻高脂血症大鼠的慢性炎症状态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为冬泳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7-8周龄,体重160-200克,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四周组(HC1)、八周组(HC2),常温游泳四周组(Ns1)、八周组(Ns2),低水温游泳四周组(LS1)、八周组(LS2),每组12只.对照组不进行任何专门的训练,运动组采用无负重游泳方式,其中常温游泳组保持在水温34±2℃,运动时间为40分钟/日,低水温游泳组保持在水温8±2℃,运动时间为3分钟/日,运动频率均为5次/周.指标测试:采用PAP法测定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直接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日本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RP、IL-6、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试,试剂盒由上海天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结果:低水温游泳4周、8周组TG、TC、LDL水平低于常温游泳4周、8周组(P<0.05)和低于相同对照组水平(P<0.01),HDL水平则高于常温游泳4周、8周组(P<0.05)和相同对照组(P<0.01);低水温游泳和4周组间比较,8周组TG、TC、LDL水平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测试结果显示:①运动8周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低水温游泳组明显低于常温游泳组(p<0.01);②低水温游泳8周组IL-6水平显著低于低水温游泳4组(p<0.01);而运动8周组IL-6水平均明显低于相同对照组(p<0.01);③运动8周组TNF-a水平明显低于相同对照组和运动4周组水平(p<0.01),而低水温游泳组与常温游泳组间比较,TNF-a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1、低水温游泳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LDL、TG、TC水平.2、经八周游泳运动后大鼠血清CRP、IL-6以及TNF-a含量下降明显(p<0.01),提示长期游泳运动具有改善高血脂大鼠机体的炎症状态.3、常温游泳与低水温游泳相比,低水温游泳运动对高血脂大鼠血清CRP、IL-6的影响效果更明显.
  • 摘要:目的:本实验拟通过饲喂高脂膳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探究低氧暴露和运动干预对肥胖机体体脂率及棕色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4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膳食对照组(ND组,n=8),高脂膳食组(HD组,n=42).ND组给予普通维持饲料;HD组喂以高脂饲料(脂肪含量为60%),将HD组随机分为:肥胖对照组(OB组),运动组(E组),低氧暴露组(H组),低氧运动组(EH组).E组和EH组的运动强度设定为:跑台坡度角0°,速度10m/min,1h/次/天,6次/周,共4周;H组和EH组的氧浓度设定为10.5%,低氧暴露时间为1h/次/天,6次/周,共4周;每周测量一次各组小鼠体重.四周后,用1%的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进行麻醉,使用ECHOMRI公司的动物体成分分析仪(ECHOMRI-700)和HITACHI ALOKA公司的小动物显微CT分别测试各组小鼠的体成分和棕色脂肪含量,并对以上各指标进行组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干预结束后,ND组的体重为26.3±1.53,而OB组、E组、H组和EH组的体重分别为32.14±1.84、28.79±0.96、29.04±1.29和28.6±2.37,E组、H组和EH组体重与OB相比出现显著的下降,且EH组与E组、H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E组体重略低于H组,但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ND组、OB组、E组、H组和EH组的体脂率分别为8.3±0.6%、30.4±0.6%、16±8.6%、21.6±0.6%和11±1.3%,E组和EH组的体脂率较OB组有显著性下降,但H组与O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且EH组较H组有显著性差异;(3)ND组、OB组、E组、H组和EH组棕色脂肪占脂肪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9±0.4%、1.8±0.1%、2.1±0.4%、2.8±1%和3.1±0.5%,E组、H组和EH组的棕色脂肪百分比较OB组有上升的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各干预组的棕色脂肪百分比多少依次为EH组、H组和E组,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在造成机体体脂率上升的同时,也会导致棕色脂肪占脂肪总量百分比下降,提高棕色脂肪占脂肪总量的百分比可以减低肥胖机体的体脂率,而低氧暴露、运动干预及两者的联合作用可以提高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占脂肪总量的百分比,从而下调体脂率,其中低氧和运动的联合作用对控重减脂的作用更为显著.
  • 摘要:目的:探寻短期综合干预对降低体脂、提高净体重及健康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为防治青少年肥胖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0名正常少年体重(65.93±1.66)kg,不施加任何干预为对照组,10名肥胖男少年体重为(102.38±10.25)kg为实验组,施加15天的综合干预.综合干预法(1)运动干预:采取短期(15天)封闭有氧运动(2)饮食干预:每日三餐均以低热量、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为主.(3)生活习惯干预:全封闭统一化管理,专业的军事教官负责日常起居的安排和管理.(4)心理干预:专业的心理医师不定期地为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疏导.(5)教育干预:聘请专家为实验组成员进行科学健身和营养知识讲座.用SPSS17.O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组间比较,干预后实验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1)对肥胖男少年施加短期(15天)的综合干预后发现,干预前后实验组体重,体脂含量、体脂百分比显著下降.(2)干预前实验组血糖、胰岛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实验组血糖、胰岛素显著下降,表明短期的综合干预能够缓解男少年由于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症状.(3)短期综合干预对肥胖少年心理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实验显示:专业的心理医师不定期地为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实验组成员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减肥.教育干预中聘请专家为实验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干预形式予以科学健身和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实验中全封闭统一化管理,专业的军事教官负责日常起居的安排和管理,不良生活习惯被干预.结论:肥胖少年经过短期综合干预后在体重降低,体脂含量减少,胰岛素抵抗症状缓解,生活习惯更加健康方面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研究补充左旋肉碱(L-carnitine,L-肉碱)结合运动对营养型肥胖小鼠骨骼肌脂肪酸转位酶以及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的影响.方法:在49只C57BL/6雄性小鼠中,随机选取9只喂养普通饲料(C组),另外40只建立肥胖模型(H组).建模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肥胖安静组(H组)、肥胖肉碱组(HL组)、肥胖运动组(HE组)、肥胖肉碱结合运动组(HLE组).HE、HLE组进行为期5周的游泳训练,5天/周,1小时/天.HL、HLE组小鼠每天训练前1小时灌胃L-肉碱.实验期间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取腓肠肌检测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CPT-1酶的含量,FAT/CD 36的表达量.结果:①5周后,HE组与HLE组体重均低于H组,且HLE组体重低于HL组;②HE、HL组和HLE组的FFA含量显著低于H组,而HE、HLE组的FFA含量也明显低于HL组;③HL、HE组和HLE组上上的CPT-1酶含量显著低于H组;④HE组的FAT/CD36表达量高于H组,HLE组则低于H组;⑤CPT-1酶含量和FAT/CD36表达量与体重均呈中度正相关.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①单纯补充L-肉碱对肥胖小鼠没有明显的控体重作用,而运动和运动结合L-肉碱的干预出现显著的控体重效果.②运动和运动结合L-肉碱促进脂肪酸氧化加速脂代谢的效果较单纯补充L-肉碱更明显.③单纯运动,补充左旋肉碱以及运动结合左旋肉碱均可降低骨骼肌内CPT-1酶的含量.④运动结合左旋肉碱可交互促进降低FAT/CD36的表达量,且CPT-1酶含量,FAT/CD36含量均与体重中度正相关.
  • 摘要:目的:本研究分析有氧运动对肥胖儿童青少年体内炎症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封闭式减肥训练营肥胖儿童青少年共37人.采用运动强度容易控制、能长时间进行,且具有趣味性、简单易学的运动项目,如走、慢跑、游泳、娱乐性球类、有氧健身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运动减肥方式;试验中以心率控制运动强度,大概为本人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上下午各运动一次,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90分钟;每周运动六天半,另外半天出去参观或者听讲座.减肥前及4周减肥后测量受试者体重、体脂含量,并各取清晨空腹血液测定血脂含量、全血白细胞含量及血清脂联素、A-SAA、IL-6的含量.结果:4周全封闭式运动减肥后,肥胖受试者体重(Kg)和体脂%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血清总胆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发生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虽然下降但是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HDL/LDL上升(P<0.01).白细胞数量、A-SAA、IL-6均有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而脂联素(ug/ml)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4周全封闭式有氧运动显著改善了脂质代谢,降低了血清A-SAA、IL-6、WBC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并且使得脂联素发生非常显著性升高.说明有氧运动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及升高脂联素水平发挥抗炎作用,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探讨不同方式运动对棕色脂肪含量的影响及其在降低体脂中的作用机制,为运动防治肥胖与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Nature、Sportdiscuss数据库1990-01/2013-08期间有关棕色脂肪与运动的文章.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01/2013-08期间的棕色脂肪、运动相关的文章.纳入标准:①与本研究目的相关的.②涉及脂肪组织类型与健康的关系.③核心期刊文献来源.共有62篇文章用于综述.结果:(1)脂肪组织包括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此外在白色脂肪组织中还散布米色脂肪(Beige),其在功能上具有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的双重属性.(2)棕色脂肪细胞在组织中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与运动效应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提高血浆儿茶酚胺、心房利钠肽、PGC-1α、irisin水平后也可增加体内棕色脂肪细胞水平,引起能量消耗增加,改善肥胖和葡萄糖抵抗.(3)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及两者相结合而进行的混合运动均可有效降低身体脂肪,但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更未涉及脂肪细胞类型改变在运动降低体脂肪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机制.结论:成人体内的棕色脂肪对增加脂质代谢与产热起着重要作用,从增加体内棕色脂肪细胞含量的角度来探讨运动防治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将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混合运动均能有效降低身体脂肪含量,但从棕色脂肪含量的变化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还是仍是一片空白,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本文综合当前流行病学调查及实证性研究,综述静坐少动行为对心脏代谢健康的影响.方法:以"Sedentary"、"cardiometabolic""静坐少动"、"久坐"及"心脏代谢"为关键词,在“EBSCO”及“CNKI”数据库中检索英、中文文献,将相关研究归纳、分析总结,综述静坐少动行为与心脏代谢健康的关系。结果:1.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即使能够满足ACSM运动处方指南推荐运动量的成年人,其静坐时间与收缩压、餐后2h血糖水平、甘油三酷等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呈正相关;静坐时间对糖代谢有负面作用,而低强度体力活动有益于糖代谢。2.综合增加静坐少动时间的干预研究结果,将健康的年轻人的活动量从达到日常体力活动推荐量减少到持续静坐少动,久坐干预2-3周后,其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餐后脂质代谢减慢,心肺功能及下肢瘦体重下降,证明短期内持续性静坐少动行为增加了心脏代谢疾病的患病风险。3.综合有意打断久坐的交叉性实验结果,1天中(9-14h)每20-30min进行一次1-2min规律的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组的餐后2h血糖、胰岛素水平及敏感性等指标明显低于1天中进行一次20-30min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组及持续久坐组,说明日常运动不能补偿由于静坐少动而导致的心脏代谢指标的负面影响;另有研究增加了静坐-减少能量摄入组,发现当减少能量摄入对各指标的负面影响有所减小,但是未完全抵消由于静坐少动而导致的心脏代谢疾病风险。4.综合静坐少动办公人群的长期干预研究结果,使用跑台式办公桌或功率车式办公椅等改良办公设备6个月至1年后,实验组低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明显增加,静坐时间明显减少,体重有所下降,提示采用改良的运动型办公设备可使员工的健康受益,说明增加低体力活动时间是降低由静坐少动而导致的身体的伤害可行的方法。结论:综上所述,静坐少动行为作为一种独立风险因素,严重影响了人的心脏代谢健康,应通过打断久坐时间、增加低体力活动时间,降低静坐少动对身体的危害。但目前有关静坐少动的干预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证明静坐少动行为与健康的剂量一反应关系,增加千预静坐少动行为的方法研究,为今后制定促进公众健康的对策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观测不同年限及不同方式的踢毽锻炼对中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影响,探讨踢毽锻炼在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是否具有独特的作用.对象与方法:选取踢毽5~7次/周、2~4小时/天的广州市毽球协会的40~60岁的中老年男性会员,采用美国HOLOGIC-QDA4500型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检测全身11项指标的骨矿含量(BMC,g)和骨密度值(BMD,g/cm2).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组间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Independent-t Test),方差不齐采用t1检验;各组内两侧差异采用配对数据平均数比较的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标准,以P<0.01作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标准.结果:两组踢毽锻炼中老年男性的全身BMC和BM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著提高的身体部位数随着踢毽年限的增加而增多,且BMD被提高的部位数多于BMC(踢毽Ⅱ组有2个部位的BMC和4个部位的BMD被提高,踢毽Ⅰ组有9个部位的BMC和10个部位的BMD被提高);下肢及骨盆BMC和BMD的提高先于其他部位、非优势腿先于优势腿;单腿踢毽组的非优势腿BMD显著高于优势腿(P<0.01).结论:踢毽锻炼能显著提高中老年男性全身及各部位BMC、BMD值,毽龄越长,效果越明显,且下肢非优势腿具有部位优先性.提示:在中老年期进行持之以恒的双腿交替踢毽锻炼,具有促进人体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软梯训练对青少年业训女子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以期探索提高灵敏素质更有效地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同批次入队的青少年女子业训排球运动员24人.将24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人.第一组设为普通灵敏素质方法训练组,进行普通方法的灵敏素质训练,包括左右跳和前后左右分腿跳.第二组设为软梯训练组,运用软梯训练的方法进行灵敏素质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侧移步向前跑和侧移步向后跑等.一周进行两次训练,每次训练约为15分钟.训练20周后再次对北京市青少年业训女子排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进行测试.结果:普通灵敏素质方法训练组训练2 0周后的6米折返跑、侧向快速脚步,六边形跳测试成绩与训练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软梯训练组2 0周训练后三项测试项目成绩与训练前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软梯训练法是提高青少年女子排球业训运动员灵敏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这种训练方法研究尚未深入,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具体实施和训练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软梯训练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