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223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临床医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9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58656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北京生物医学工程、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暨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等;康复机器人的相关文献由38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健、王洪波、宋爱国等。

康复机器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8656 占比:99.87%

总计:359119篇

康复机器人—发文趋势图

康复机器人

-研究学者

  • 李健
  • 王洪波
  • 宋爱国
  • 张立勋
  • 高学山
  • 刘欢
  • 侯增广
  • 王勇
  • 王卫群
  • 顾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中原; 崔冰艳; 张祥; 邓嘉
    • 摘要: 根据踝关节的生理结构,提出一种两转一移并联机构2 UU-UPU三自由度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该机构能实现踝关节背屈、跖屈、内外翻的康复运动,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进行模型设计,利用Adams中Step函数进行踝关节康复初期的背屈、跖屈、内外翻康复运动路径规划和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能实现踝关节初期运动康复功能,可实现最大40°的背屈运动,最大40°的跖屈运动,以及±40°的内外翻运动,运动轨迹连续平滑,满足踝关节患者的初期康复需求,并为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优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薛夏利; 邓钟义; 孙君志; 李宁; 任文博; 周凌; 合烨
    • 摘要: 背景:由于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慢性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有限,康复机器人在慢性损伤的康复训练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目的:解析和追踪近10年康复机器人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2020年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SCIE核心数据合集发表的康复机器人相关研究,检索条件为"TS=(rehabilitation robot OR rehabilitation robotics)".运用CiteSpace 5.7可视化软件,从高影响力国家/地区、作者、高频关键词及突现词等方面解析康复机器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结果 与结论:①最终纳入3194篇文献,近年来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热度一直持续不减,相关文献年发表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美国发文量位居首位,中国紧跟其后;②美国西北大学以发文量161篇位居机构第一位;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Riener R以发文量48篇位居作者第一位;③研究形成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聚类,并随时间推移呈现研究重点和方向的转变趋势;④近10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康复机器人的智能控制、任务分析与学习、性能和可靠性、康复机器人人机交互方式如何通过机器智能与生物智能的融合,实现机器人与人的自然、精准交互等方面;⑤目前,康复机器人在上肢和神经损伤领域的应用最广泛,关于脑机接口、虚拟现实、柔性可穿戴式、任务分析和外骨骼类的康复机器人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近年来康复机器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代表着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是今后研究可以参考的方向.未来康复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关注患者功能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构建区域国家合作网络.
    • 康晓梅
    • 摘要: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典型的机械仿生设备,综合利用多门学科理论,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机体进行自主控制,达到康复的目的。
    • 罗锡保; 李昌柳; 董奎; 黄大海; 张月; 胡才友
    •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后清醒的患者11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肌肉力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Brunnstrom分期情况比较可见:治疗后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Ⅳ期、Ⅴ期和Ⅵ期患者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有效改善sTBI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穆海芳; 郭凯; 胡波
    • 摘要: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借助康复机器人进行辅助康复训练时,为了提高康复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目前,阻抗控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力控制方法,但传统阻抗控制方法不能够根据患肢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阻抗参数。在传统阻抗控制策略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糊PID结合神经网络阻抗控制的方法,建立了系统总体结构、模糊PID控制器结构以及神经网络阻抗控制器结构,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机器人的位置控制,神经网络阻抗控制实时调整阻抗控制参数。取某两连杆机械臂做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阻抗控制方法比较,该方法控制的系统具有更好的跟踪性和协调性。
    • 穆海芳; 郭凯; 胡波
    • 摘要: 针对电力驱动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响应滞后、易抖动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和RBF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采用模糊PID算法确定初始参数,同时利用RBF神经网络的快速学习能力解决了传统的PID控制器无法实现参数自适应调整的问题。以某二两杆康复机器人上肢做位置跟踪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控制方法比较,该方法控制的系统响应快、超调量小,具有更好的跟踪性。
    • 蔡立柏; 刘延锦; 刘阳阳; 梁郝; 魏泽旭; 白井双; 张玉坤; 王楚; 崔妙然
    •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9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辅助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基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主动和被动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住院天数和相关费用的差异。结果出院时观察组主动和被动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 李莹华; 李贞兰; 陈晓伟; 徐国兴; 连雅雯
    • 摘要: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不断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因康复机器人具有提高康复效率、保证康复质量、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康复机器人临床疗效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量表评价法,无法实时提供准确的运动功能评价指标来有效指导和提供康复治疗方案。因此,研发出与治疗系统相匹配的、客观定量的康复疗效评价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信息获取的类型,从基于康复机器人内部传感器、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基于体感交互设备,对目前国内外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的客观评价方法予以综述,以期为康复机器人临床疗效评价系统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胡旭辉; 王钰
    • 摘要: 针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被动康复训练,建立了一套基于惯性传感器且用于UR协作机器人的实时路径规划的示教系统。利用固定于示教者手心处的惯性传感器,实时获取手部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位姿数据,经过坐标变化,转变为机器人末端在机器人机架坐标系中的位姿数据,再由通讯系统传给机器人系统,最后经逆向运动学转变为机器人各关节坐标数据,进而实现机器人带动患者上肢进行康复运动。现场测试验证了该系统功能的有效性。
    • 牛军道; 高学山; 赵鹏; 郝亮超
    • 摘要: 针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对康复训练设备的需求,设计一种能够辅助患者自主康复的下肢训练机器人。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和现实因素设计康复机器人的3维结构模型;根据人体的运动特点设计人体行走意图识别系统,并对机器人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多传感系统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案;搭建康复机器人实验样机,并对机器人的控制效果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控制方案具备正确性和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