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57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7篇、会议论文306篇、专利文献62567篇;相关期刊948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医药前沿等; 相关会议206种,包括全国针灸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建院30周年报告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议等;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由119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献祥、李西海、吴广文等。

骨性关节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77 占比:7.47%

会议论文>

论文:306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62567 占比:92.08%

总计:67950篇

骨性关节炎—发文趋势图

骨性关节炎

-研究学者

  • 刘献祥
  • 李西海
  • 吴广文
  • 吴明霞
  • 叶蕻芝
  • 郑春松
  • 史晨辉
  • 陈文列
  • 方锐
  • 袁普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龙; 李光第; 石豪; 邓柯淇
    • 摘要: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导致老年人关节慢性疼痛和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环状RNA作为内源性竞争RNA调节网络新兴的重要成员,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对circRNA及其生物学功能和内源性竞争RNA进行概述,并着重综述环状RNA作为内源性竞争RNA在骨性关节炎的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骨关节炎,环状RNA,内源性竞争RNA”为中文检索词,以“osteoarthritis,circular 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排除陈旧以及重复的观点,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整理,选取64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环状RNA影响骨关节炎发生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为内源性竞争RNA结合微小RNA,从而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能够调控其所属细胞的相关增殖、凋亡和分化;②环状RNA作为内源性竞争RNA参与调控软骨细胞的增殖、凋亡与自噬;③环状RNA作为内源性竞争RNA参与调控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与降解;④环状RNA作为内源性竞争RNA参与调控软骨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⑤环状RNA作为内源性竞争RNA参与调控滑膜细胞的凋亡及自身免疫反应等;⑥由于环状RNA具有高度稳定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因此对环状RNA介导的内源性竞争RNA调节网络的研究也将为骨性关节炎的基础研究开辟新的途径,能更加全面了解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环状RNA也有望成为骨性关节炎优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⑦目前内源性竞争RNA调节网络仍处于验证阶段,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高速发展,内源性竞争RNA调节网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补充。
    • 于鹤; 郑加法; 宋秀锋; 关盛溢
    • 摘要: 背景:既往研究报道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确切效果,但所用腓骨瓣未带血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血运恢复。此次研究利用腓骨远端良好血运,对腓骨瓣支撑结合空心螺钉胫距跟融合进行改良,探讨改良术式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肢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均择期实施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术后接受1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腓骨远端局部血运状况及切口Ⅰ期愈合情况;术后复查踝关节CT,评估骨愈合时间;应用步态分析仪及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掌握术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均接受12个月随访,无失访病例;术后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及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患肢血管蒂和腓后动脉穿支及伴行静脉吻合,局部血运良好,切口均为Ⅰ期愈合;②术后复查踝关节CT,融合处骨性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0.70±2.13)周;③术后3个月患者的步长、步速及步频均较术前显著提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通过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定分析,术后6个月患者自然行走中,患侧足底第2-4跖骨区、中足、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全足底的压力值均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消失;⑥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⑦提示经腓骨门入路带血供腓骨瓣结合空心螺钉行胫距跟融合治疗终末期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局部血运,提高融合效果,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于嘉安; 刘鑫伟; 廉洪宇; 刘可鑫; 李子涛
    • 摘要: 目的: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临床常用的术式有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对于两种手术选择的依据存在一些争议,文章通过Meta分析对胫骨内侧开放截骨和外侧闭合截骨的临床疗效和影像结果进行评价。方法:检索建库至2021年10月PubMed、Ovi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和EMbase数据库关于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对比的文献。根据指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整理,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手册标准评估偏倚风险,队列研究使用NOS量表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文献13篇,其中8项为随机对照试验,5项为队列研究,文献整体质量较高。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和胫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主要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MD=2.82,95%CI:1.31-4.33,P=0.0002)、髌骨高度BPI等指数(MD=-0.09,95%CI:-0.11至-0.07,P<0.00001)、手术时间(MD=-19.48,95%CI:-31.02至-7.94,P=0.0009)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术后机械轴角度(MD=-0.01,95%CI:-0.51-0.48,P=0.96)、矫正角度(MD=-0.16,95%CI:-0.75-0.43,P=0.60)、HSS评分(MD=-0.46,95%CI:-1.47-0.55,P=0.37)、目测类比评分(MD=0.12,95%CI:-0.24-0.48,P=0.51)、Lysholm评分(MD=-0.17,95%CI:-2.53-2.19,P=0.89)和并发症(OR=0.68,95%CI:0.25-1.82,P=0.44)方面则效果相近。结论:胫骨内侧开放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整体临床疗效相似,但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更易操作,但易导致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加大以及髌骨下降;临床医生对于单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需进行充分的术前影像评估及个体化选择对应术式。
    • 张紫钰; 王一茗; 李涵; 王中汉; 陆加霖; 徐瑞; 金辉
    • 摘要: 背景:关节软骨属于透明软骨,自我修复能力差,传统疗法只能使缺损处再生出纤维软骨,无法彻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故需一种可以再生出透明软骨的疗法修复缺损。根据关节软骨的缺损深度、部位以及是否伴随炎症可将关节软骨缺损分类,不同类型的关节软骨缺损有不同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富血小板血浆作为富含各种生长因子的自体血小板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并且已被大量研究证明对多种类型关节软骨缺损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就目前而言,富血小板血浆疗法有望治愈关节软骨缺损。目的:总结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储存以及激活方式,分析富血小板血浆所具性质是否满足不同类型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需求,综述富血小板血浆对不同类型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软骨,制备,机制,软骨缺损”,英文检索词为“platelet-rich plasma,articular cartilage,prepraration,mechanism,full-thickness cartilage defect,osteochondral defect,weight-bearing areas defect,hip,knee,ankle,osteoarthritis,rheumatoid arthritis”,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5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富血小板血浆的性质可满足多种类型软骨缺损的治疗需求,包括含有多种高浓度生长因子、促进软骨细胞增殖、调节软骨基质分泌、促进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可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支架结构、减轻炎症、润滑粗糙关节面、降低体内免疫反应等。富血小板血浆对全层软骨缺损、骨软骨缺损、负重区软骨缺损、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富血小板血浆对这些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提示其具有修复生长板缺损的可能性。
    • 胡正浩; 陈旺; 冯硕; 张乐曙; 陈向阳
    • 摘要: 背景:既往倾向于研究单髁关节置换术后最佳胫骨平台后倾角,忽略了与术前角度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目的:探讨在接受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变化情况及对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内侧骨性关节炎行单髁关节置换的患者65例(67膝)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减去术前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差值进行分组,正值为后倾增大,负值为后倾减小;A组后倾减小>2°,B组后倾变化≤2°,C组后倾增大>2°。记录3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人工关节遗忘指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1)此次研究共纳入65例(67膝),根据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情况进行分组,A组13膝、B组38膝、C组16膝;(2)3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假体型号大小等基线资料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比较,C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A组(P=0.014)和B组(P=0.032);(4)B组末次随访牛津膝关节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04);(5)在末次随访人工关节遗忘度指数上,B组显著优于A组(P=0.012);(6)提示单髁关节置换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变化≤2°的患者术后近期临床疗效较好,单髁置换过程中应当注重胫骨侧个体化、精确化截骨。
    • 夏煜博; 唐晓霞; 罗文; 徐永升; 袁长飞; 王詰; 周晓寒; 田苗; 王涛; 郭英
    • 摘要: 背景:目前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式包括关节置换和关节融合,但2种方式均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保踝治疗成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初期治疗的首选方式。牵开成形是一种重要的保踝治疗术式,有利于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有助于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但现在仍缺乏确切的生物力学证据。目的:通过有限元建模探究踝关节牵开成形治疗早中期无明显力线改变的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力学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力学证据。方法:将1名27岁志愿者足踝CT扫描数据DICOM文件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及曲面拟合,再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含有骨骼、韧带、肌腱和软骨的精细足踝有限元模型,对比踝骨关节炎组、外固定架组分别在中立0°、跖屈20°、背屈20°3种不同工况下的胫距关节面应力、距骨应力及距骨应变的生物力学响应。结果与结论:(1)经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发现,从踝关节整体受力来说,两组模型在中立位0°时最小,从中立位逐渐跖屈或背屈时,随着踝关节活动发生变化,应力值也逐渐增加,且在同等屈曲的条件下,背屈要比跖屈的整体应力增幅明显;(2)从胫距关节的应力峰值来说,踝骨关节炎组的胫距关节面应力峰值较正常组增幅明显,外固定架组的胫距关节面应力峰值降幅明显;(3)针对踝关节整体形变,踝骨关节炎组在中立位状态时整体形变增幅最大,而外固定架组整体变形降幅最大;(4)从距骨应力来说,踝骨关节炎组3种工况下距骨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外固定架组距骨应力有所降低,尤其在中立位时降幅明显;(5)就关节距骨前移距离而言,踝骨关节炎组距骨前移距离相对正常组明显减小,外固定架组距骨前移距离增幅不明显;(6)提示经过踝关节2种模型不同工况下的有限元仿真分析,证实临床应用踝关节牵开成形能够改变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胫距关节面及距骨的机械应力,改善关节局部的力学分布,延缓踝骨性关节炎的发展。
    • 陈财; 曾平; 刘金富
    • 摘要: 背景:作为在软骨中发现的唯一一种细胞,软骨细胞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能够通过影响软骨细胞的各种基本细胞特征从而参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目的:综述长链非编码RNA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研究进展,为骨性关节炎寻找更多的诊断和治疗靶标。方法:通过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以“骨性关节炎,长链非编码RNA,软骨细胞,自噬”为中文关键词;以“osteoarthritis;non-coding RNAs;long non-coding RNAs;chondrocytes;chondrocytes proliferation;chondrocytes autophagy;chondrocytes inflammation;chondrocytes extracellular matrix”为英文关键词,搜索2007-2022年在骨性关节炎中与长链非编码RNA有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可信度低及无参考意义文献,共纳入62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长链非编码RNA能够通过调节软骨细胞增殖、自噬、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等机制进而影响骨性关节炎的发展;②长链非编码RNA有可能成为骨性关节炎诊断或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夏培格; 殷力; 王海涛; 张翼; 乔仁秋; 孔智恒; 赵洪波; 石翔宇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的成功需要在术中选取适宜的软组织松弛度,但不同患者术后的软组织变化情况不同.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后中长期随访中膝关节软组织松弛度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初步检验以长度测量膝关节软组织松弛度的效能.方法:选择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且获得术后5-10年随访的患者107例,拍摄应力位X射线片,以不同方法测量双侧膝关节冠状位松弛度.①方法A:以内外翻应力试验中膝关节内外侧开口距离变化值之和表示膝关节松弛度,A1组(≥0 mm且≤5 mm,n=23),A2组(>5 mm且≤7 mm,n=38),A3组(>7 mm且≤9 mm,n=24),A4组(>9 mm,n=22);②方法 B:以内外翻应力试验中膝关节内外翻角度之和表示膝关节松弛度,B1组(≥0°且≤4°,n=20),B2组(>4°且≤6°,n=31),B3组(>6°且≤9°,n=23),B4组(>9°,n=33);③方法C:求出方法A中双膝关节间松弛度的差值来表示双膝关节间松弛度差异,C1组(≤-5 mm,n=22),C2组(>-5 mm且≤-1 mm,n=33),C3组(>-1 mm且≤1 mm,n=32),C4组(>1 mm,n=20);④方法D:求出方法B中双膝关节间松弛度的差值来表示双膝关节间松弛度差异,D1组(≤-3°,n=27),D2组(>-3°且≤0°,n=33),D3组(>0°且≤3.5°,n=27),D4组(>3.5°,n=20).根据OKS评分及改良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找出患者满意度最高的软组织松弛度范围.通过比较A、B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得出在此次随访中测量效能更好的测量方法,通过分析C、D两种方法的结果解释双膝关节间松弛度差异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方法A中各组间OKS评分、改良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 D中各组间OKS评分、改良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功能最佳的范围-3°-3.5°;②方法 A的灵敏度略低于方法B,但特异度高于方法B;③结果 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后5-10年患者满意度最高的膝关节松弛度范围以角度测量时为4°-9°,以长度测量时为5-9 mm;以长度和角度测量膝关节冠状位松弛度的效能相仿;当以角度表示双膝关节间松弛度时,角度差异越小患者满意度越高,差异显著时术侧膝关节松弛度大于对侧的患者满意度更差;以长度表示双膝关节间松弛度差异的效果不佳.
    • 陈财; 曾平; 刘金富; 钱晓芬; 陆冠宇; 熊波; 陈莉华; 黄悦
    • 摘要: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骨性关节炎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的:采用整合生物信息学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法鉴定骨性关节炎中的关键基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下载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芯片原始数据集4组,利用CIBERSORT算法进行免疫浸润分析;通过R语言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STRING(http://string-db.org/)在线工具得到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文本文件,将其导入Cytoscape软件编辑可视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条形图获取degree值前10的差异表达基因.整合4组芯片数据集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算法筛选出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共表达模块的基因,采用Venn分析法筛选出交集基因.收集4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和4例关节创伤患者滑膜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共筛选出10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上调基因46个,下调基因61个;②基因本体论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骨化和细胞黏附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主要富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和受体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免疫浸润结果表明在骨性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中M0巨噬细胞和M2巨噬细胞含量较高;③基质金属蛋白酶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4、层粘连蛋白亚基α3和卵泡抑素3是获得的交集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4、层粘连蛋白亚基α3和卵泡抑素3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关节创伤患者滑膜组织中的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性;④筛选出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4、层粘连蛋白亚基α3和卵泡抑素3可能是骨性关节炎的治疗靶点.
    • 周建国; 刘世伟; 袁长红; 毕声荣; 杨国平; 胡伟全; 刘辉; 钱锐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均为单膝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检测30例患者的膝外翻角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研究已通过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Y-ZKY2021-009-01).结果 与结论:①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外翻角检测结果均小于术前(P0.05).②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P0.05).③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总体H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④结果表明,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肢肌力、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