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膝关节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40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59605篇;相关期刊347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国际护理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等;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由37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军、孙康、王磊等。

全膝关节置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8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9605 占比:99.17%

总计:160944篇

全膝关节置换—发文趋势图

全膝关节置换

-研究学者

  • 刘军
  • 孙康
  • 王磊
  • 何勇
  • 欧阳桂林
  • 王强
  • 王黎明
  • 裴福兴
  • 马建兵
  • 余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金彪; 李晓明; 邢婉琳; 马飞; 于巧亚; 代荣琴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存在感染、心律失常、肺栓塞、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引起手术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有效的术后血栓监测尤为重要。目的: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赛的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7月在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共纳入80例患者,以术后3 d血栓是否形成分为血栓组(n=39)与无栓组(n=41),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3组均检测血清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于术前当天与术后8 h检测,对照组检测1次。结果与结论:①术前当天:无栓组患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组患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均高于无栓组(P<0.05),血栓组患者4种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8 h:血栓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均高于无栓组(P<0.05);③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单指标血栓调节蛋白的预测效能最好(ACU=0.814,灵敏度76.70%,特异度83.80%,P=0.00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血栓调节蛋白联合检测提高了预测效能(ACU=0.822,灵敏度83.30%,特异度76.80%,P=0.000);术后单指标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预测效能最好(ACU=0.898,灵敏度83.30%,特异度84.80%,P=0.00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联合检测提高了预测效能(ACU=0.897,敏感度88.30%,P=0.000);④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术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与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r2=0.209,P<0.05);⑤血栓调节蛋白可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早期预警指标,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作为临近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特异指标,4种指标联合检测能提升深静脉血栓栓塞的预警效能。
    • 徐阳阳; 何培亮; 孟庆奇; 李斯明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估连续收肌管阻滞与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效果。方法:按照主题词加自由词“arthroplasty,replacement,knee;continuous adductor canal block;adductor canal block;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femoral nerve block”“随机对照试验,膝关节置换,连续收肌管阻滞,股神经阻滞”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BM数据库和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选择自建库至2021-08-31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连续收肌管阻滞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文献筛选,用Cochrane行质量评估及偏倚风险评估后,提取相关结局指标,包括止痛疗效(静息痛与活动后疼痛评分、弱阿片类药物使用),功能恢复情况(股四头肌肌肉强度、起立-行走计时试验及住院天数),并发症(恶心呕吐发生及跌倒),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汇总荟萃分析。结果:①共纳入9篇文献617例患者,纳入文献都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提示总体质量较好;②与连续股神经阻滞相比,连续收肌管阻滞在股四头肌力量(MD=1.42;95%CI,0.32-2.52;P=0.01)、起立行走试验测试(MD=-1.23;95%CI,-2.03至-0.42;P=0.003)方面有统计学差异;③在休息和活动后疼痛评分(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量(MD=0.51;95%CI,0.20-1.30;P=0.16)、住院时间(MD=-0.42;95%CI,-1.24-0.40;P=0.32)方面无统计学差异;④此外,两种神经阻滞方法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MD=1.04;95%CI,0.06-17.15;P=0.98)及跌倒(MD=0.45;95%CI,0.10-2.08;P=0.31)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连续收肌管阻滞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相似,但连续收肌管阻滞减小了对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并有利于置换后早期活动。
    • 万国立; 史晨辉; 王维山; 李昂; 石训达; 蔡怡
    • 摘要: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是临床研究热点,而如何实现对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发生风险的个体化预测,现国内外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应用列线图构建并验证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风险的个体化预测模型,探讨引起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置换后患者212例,收集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甄选出可能引起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ROC曲线、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预测模型的鉴别、校准和临床有用性,并使用自举验证评估内部验证。结果与结论:①预测列线图中的预测因子包括睡眠、髋膝踝角、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出院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止血带使用时间,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②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影响因素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通过R软件计算C指数结果为0.837(95%CI:0.824-0.849);在区间验证中仍可达到0.8104的高C指数值,具有很好的校准性及良好的预测能力;③结论:睡眠、髋膝踝角、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出院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止血带使用时间是患者膝关节置换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影响因素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可为临床个体化防治膝关节置换后慢性疼痛提供科学指导。
    • 吴迪; 司丽娜; 武丽珠; 王建华; 罗金伟; 常乾坤; 吕永明; 杜元良
    • 摘要: 背景: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均有研究报道,两者联合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能否取得更好效果尚不得知。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7),分别行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引导下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统计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应激相关指标、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术后7,14 d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大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3D打印联合CAD技术引导下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可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应激反应。
    • 吴乾; 刘凌峰; 李立松; 陆英杰; 周立宇; 徐五; 黄立新; 蒋定华
    • 摘要: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围术期加速康复发展迅速,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的大样本研究。目的:探究加速康复流程下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进一步探究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260例,入院后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根据术后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血栓组(n=140)与无血栓组(n=1120)。采用单因素分析分别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最终将可能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带入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140例,其中近端型血栓发生率为1.67%,远端型血栓发生率为9.44%;近端型血栓中,38.10%的血栓单纯累及单支静脉,61.90%的血栓累及2支及以上静脉;远端型血栓中,79.83%的血栓累及单支静脉,20.17%的血栓累及2支及以上静脉;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合并高血压史、既往存在下肢静脉曲张史以及存在饮酒史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血栓组患者(P<0.05);③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史(OR=1.686,P=0.012,95%CI=1.123-2.531)、既往存在下肢静脉曲张史(OR=4.794,P<0.001,95%CI=2.124-10.820)及存在饮酒史(OR=10.733,P<0.001,95%CI=6.942-16.594)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④结果表明,在加速康复程序下,尽管近端型血栓发生率不高,但鉴于其常累及2支及以上静脉,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血栓治疗评价时应引起重视。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史、既往存在下肢静脉曲张史及存在饮酒史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手术医生应该重点关注患者的一般状况并进行术前优化。
    • 黄晖达; 黄永明; 周俊德; 刘文渤; 林跃玮; 苏海涛
    • 摘要: 背景:Akagi线和试模复位技术(ROM)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常用方法,但对此两种定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大小及来源仍缺乏相关研究。目的:比较内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Akagi线和ROM技术定位的差异,并探讨此差异产生的原因。方法:纳入2021年7-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骨科行全膝关节置换且术前伴内翻畸形的70例患者,所有手术均应用后稳定型假体。术前通过X射线片测量股胫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股骨关节线夹角,并计算其与正常值的差异;术中测量Akagi线和ROM技术定位的差异角度α;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术前测得的各角度和α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与结论:①术前Δ机械股胫角为(10.90±4.82)°,Δ解剖股胫角为(10.81±4.34)°,Δ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为(-3.26±2.68)°,Δ解剖股骨远端外侧角为(-3.00±2.30)°,Δ机械胫骨近端内侧角为(2.39±3.05)°,Δ解剖胫骨近端内侧角为(2.98±3.31)°,Δ胫骨股骨关节线夹角为(4.71±2.52)°;术中测得的角度α为(2.39±2.50)°;②术中53例选择Akagi线、13例选择ROM技术进行旋转定位;③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Δ机械胫骨近端内侧角、Δ解剖胫骨近端内侧角显著正向影响α角(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α=0.658+0.432×Δ机械胫骨近端内侧角;α=0.013+0.346×Δ解剖胫骨近端内侧角;④结果提示内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Akagi线和ROM技术进行旋转定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且此差异(α)与胫骨近端内翻畸形程度大小呈正相关。
    • 邵珠策; 胡鹏; 毕树雄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常伴有肿胀,特别是膝关节周围的肿胀,更能够严重影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因此,分析引起患肢肿胀的相关影响因素尤为重要,而列线图预测模型是基于回归分析得出的影响因素绘制的,由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得出的总分可直观计算出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概率。目的:基于LASSO回归分析得出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患肢肿胀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01/2021-06-30及2018-01-01/2019-05-31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病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收集资料的前后时段分为建模人群(168例)及外部验证人群(122例)。首先基于建模队列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肿胀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s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再通过这几个影响因素制作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肿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C指数验证、校准曲线初步评价模型区分度及校准度。由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采用C指数及校准曲线进一步评价列线图模型表现。最后使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观察该模型是否可以在临床上被较好地使用。结果与结论:(1)LASSO回归分析得出建模人群在膝关节炎的持续病程、体质量指数、术中失血量等因素上存在较明显的意义;(2)根据影响因素及现有理论,构建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发生肿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68),也同时分析了外部验证人群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其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67),最终表明,该模型对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很有效;(3)建模队列中的C指数为0.663(95%CI:0.487-0.839),验证组的C指数为0.655(95%CI:0.537-0.772),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良好;校准曲线拟合较好;(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在临床使用中会有较好的效果;(5)说明建立的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地检验效能,有助于临床上筛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发生肿胀的可能性,并及时给予不同患者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 程建军; 丁亚; 董磊; 潘檀; 李兴龙; 于海洋; 王宏亮
    •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氨甲环酸可降低围术期失血量,但对于氨甲环酸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的最佳选择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附属阜阳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261例,男61例,女200例,年龄(68.0±7.1)岁,其中85例手术切开皮肤前与缝合切口时各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静脉组);115例手术切开皮肤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术后缝合切口时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联合组);61例不使用氨甲环酸(空白组)。记录患者失血量,收集术后血液检验学检测结果,统计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个月。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组相比,静脉组、联合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明显降低(P 0.05);(2)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静脉血栓发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静脉组、联合组输血率低于空白组(P <0.05);(3)静脉组、联合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 <0.05),静脉组、联合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血小板计数高于空白组(P <0.05);静脉组、联合组术后第1天的白细胞计数低于空白组(P <0.05),静脉组术后第1天的白细胞计数低于联合组(P <0.05);静脉组、联合组术后第1天的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 <0.05),静脉组术后第1天的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联合组(P <0.05);(4)结果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静脉与关节内腔注射均为氨甲环酸有效使用途径,静脉与关节腔内注射不具有协同效应。
    • 胡伟; 严贤科
    • 摘要: 背景:内翻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的重要方法,术中关节置换假体包括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替代型,目前关于2种假体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争议。目的:探究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在内翻膝关节置换中对步态、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8例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根据术中膝关节假体不同分为2组(n=49),对照组采用后交叉替代型膝关节假体,试验组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功能、关节遗忘程度、步态参数、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5)试验组术后3,6,12个月关节遗忘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6)试验组术后1,2周血浆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7)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17%)(P <0.05);(8)提示在内翻膝关节置换中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能明显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康复,且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步态及下肢静脉回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陈锦伦; 邓鹏; 叶鹏程; 曹厚然; 曾会粮; 冯文俊; 曾建春; 曾意荣
    • 摘要: 背景:研究表明关节滑液人α防御素1-3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较高,但关节穿刺对手术部位具有创伤性,不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规动态监测,长期重复检查可能会增加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干扰骨科医生判断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时间。外周血检测具有创伤小、标本获取容易、利于动态监控的优点,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动态变化规律观察的相关研究。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和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4-12月因晚期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分别在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第1,3,5天、置换后2周及置换后第1,3个月检测外周血炎性指标,并采用三文治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人α防御素1-3水平。结果与结论:最终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现“单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浆人α防御素1-3均呈现“双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再次升高后再次下降。血浆人α防御素1-3的升降速度与幅度均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加明显。突出的“双峰态势”提示血浆人α防御素1-3或许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动态监控炎症活动的良好生物标志物,可为全膝关节置换后监测并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和佐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