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膝外翻

膝外翻

膝外翻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1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河南外科学杂志、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届康复治疗学术年会等;膝外翻的相关文献由59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一新、袁景、黄野等。

膝外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12.3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1310 占比:87.39%

总计:1499篇

膝外翻—发文趋势图

膝外翻

-研究学者

  • 周一新
  • 袁景
  • 黄野
  • 宋伟
  • 杨德金
  • 宋焱峰
  • 张育民
  • 李生贵
  • 杜辉
  • 王德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洪文; 尹立; 徐文豪; 李皎; 罗奋棋; 刘绍江; 徐杰
    • 摘要: 背景:股内侧肌下入路是全膝关节置换最微创的一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但长期疗效不清楚。目的:观察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的假体位置和膝关节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外翻畸形患者50例共55膝,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股骨外翻3°-5°截骨、常规置换髌骨。统计手术时间、显性出血量、切口长度、起始下地时间、起始上下楼梯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胫股角、髋-膝-踝角、髁-髋角、平台-踝角等指标评价术后疗效和假体在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时间为4.7-11.1年;②手术时间(67.2±6.2)min,显性出血量(317.3±109.6)mL,切口长度(11.5±1.2)cm,起始下地时间(1.1±0.5)d,起始上下楼梯时间(2.3±0.9)d,住院天数(4.9±1.2)d;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显著增加,胫股角/髋-膝-踝角显著降低,髁-髋角/平台-踝角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④术后均未发生腓总神经麻痹、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⑤提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长期假体位置、下肢力线良好,功能恢复满意。
    • 周建国; 刘世伟; 袁长红; 毕声荣; 杨国平; 胡伟全; 刘辉; 钱锐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均为单膝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检测30例患者的膝外翻角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研究已通过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Y-ZKY2021-009-01).结果 与结论:①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外翻角检测结果均小于术前(P0.05).②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P0.05).③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总体H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④结果表明,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肢肌力、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 袁景; 孙效虎; 陈慧; 乔永杰; 王立新
    • 摘要: 背景:膝外翻畸形一般需要膝关节周围截骨或全膝关节置换来矫形.膝关节周围截骨时需要三维立体矫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假体与膝关节相匹配的程度明显影响置换后长期效果,股骨髁截骨矫形需要股骨髁数据支持.目前国内使用率较高的仍然是依据西方人数据设计的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往往达不到最好匹配.目的:探讨股骨髁解剖形态学异常,为膝外翻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患者的膝关节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将膝关节相关参数与单膝畸形患者的健侧正常膝(对照组29膝)进行比较.结果 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外翻组股骨机械轴和通髁轴的夹角无显著变化(P>0.05);股骨机械轴和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均显著增加(P0.05).③外翻组股骨髁后部圆心和股骨髁通髁线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的股骨外髁形态学变化较显著,股骨内髁形态学变化不明显.将股骨髁通髁轴做为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参照,获取的数据有助于术中定位,提高治疗效果.
    • 袁景; 孙效虎; 陈慧; 乔永杰; 王立新
    • 摘要: 背景:膝外翻畸形一般需要膝关节周围截骨或全膝关节置换来矫形。膝关节周围截骨时需要三维立体矫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假体与膝关节相匹配的程度明显影响置换后长期效果,股骨髁截骨矫形需要股骨髁数据支持。目前国内使用率较高的仍然是依据西方人数据设计的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往往达不到最好匹配。目的:探讨股骨髁解剖形态学异常,为膝外翻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或截骨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患者的膝关节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7.0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将膝关节相关参数与单膝畸形患者的健侧正常膝(对照组29膝)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外翻组股骨机械轴和通髁轴的夹角无显著变化(P>0.05);股骨机械轴和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通髁轴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均显著增加(P0.05)。③外翻组股骨髁后部圆心和股骨髁通髁线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的股骨外髁形态学变化较显著,股骨内髁形态学变化不明显。将股骨髁通髁轴做为成人继发性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的参照,获取的数据有助于术中定位,提高治疗效果。
    • 周建国; 刘世伟; 袁长红; 毕声荣; 杨国平; 胡伟全; 刘辉; 钱锐
    • 摘要: 背景:有研究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使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可保留更多本体感觉,降低髌股关节应力,通过股骨后轮滚动增强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使患者术后步态更趋于正常,提高患者满意度。目的:探讨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进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30例(均为单膝置换),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检测30例患者的膝外翻角与膝关节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研究已通过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Y-ZKY2021-009-01)。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外翻角检测结果均小于术前(P0.05)。②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均高于术前(P0.05)。③30例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总体H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④结果表明,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纠正膝关节畸形、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肢肌力、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 王振中; 傅刚
    • 摘要: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HME),又叫骨软骨瘤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为中轴骨及四肢骨多发的骨疣生长,顶覆软骨[1-2];因其干扰骺板生长,常可引起肢体不等长,前臂畸形,膝外翻等多种肢体畸形[3]。患者多在10岁前因无痛性肢体肿物而就诊,经体检和特征X线表现而确诊[1,3-4]。由于该病涉及基因突变,无有效药物,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包括切除肿瘤改善外观,解除肿瘤对临近神经、血管的压迫和矫正肢体畸形[5-8]。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1例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案例,手术切除该患者来源于足舟骨的骨软骨瘤,归纳该案例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告如下。
    • 张子健; 马剑雄; 柏豪豪; 王颖; 孙磊; 卢斌; 高之浩; 于成双; 孙汉宸; 马信龙
    • 摘要: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DL)方法构建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34幅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由5名骨科医师分别标注下肢力线关键点,包括髋关节中心、股骨髁间窝顶点、胫骨髁间嵴中点、股骨内侧和外侧髁最低点、胫骨内侧和外侧平台最低点、距骨宽度中点,并建立数据集。采用高分辨率网络(HRNet)进行迁移学习,构建自动检测关键点模型,以5折交叉验证筛选最优模型,确定关键点坐标后,通过余弦定律计算关键角度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胫骨关节线夹角(JLCA)及髋-膝-踝角(HKA),实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并以关键点自动检测模型和通过余弦定律计算所得关键角度共同构建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随机选取50幅图像,由另3名骨科医师手动测量上述关键角度,评估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名骨科医师所测mLDFA、MPTA、JLCA及HKA的均值分别为(88.50±2.59)°、(86.41±2.25)°、(2.90±2.27)°及(174.62±3.97)°;自动测量关键角度模型所获结果分别为(88.48±2.60)°、(86.52±2.57)°、(3.11±2.41)°及(174.53±3.99)°,与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ICC=0.897、0.888、0.826、0.996)。结论所构建的自动测量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关键角度模型有助于识别骨科关键点和测量关键角度。
    • 吕利军; 常艳艳; 高秋明; 张凯
    • 摘要: 膝外翻骨性关节炎在临床治疗中较膝内翻棘手,手术难度较大,畸形逐渐加重,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但该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经济负担重,多为终末期治疗方案,影响患者预后,因此研究股骨远端截骨矫形,恢复下肢力线,治疗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意义较为重大,然而,国内外尚没有统一治疗标准,存在多种治疗方式,主流手术方式主要有内侧闭合截骨和外侧开放截骨术,故对股骨远端截骨治疗膝外翻骨性关节炎进行全面阐述,以供临床医师借鉴。
    • 宋亚梅
    • 摘要: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外翻的矫正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膝外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收TKA治疗,并参照术后2 w患者髋-膝-踝角指标将>3°的患者纳入残留外翻组(n=19),将-3°≤且≤3°的患者纳入中立位组(n=41),并展开1年的术后随访调查,以评估膝外翻的矫正程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后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1,P=0.126);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中疼痛、僵硬、日常生活活动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27,P=0.109)。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7,P=0.015)。两组髌骨倾斜角>10°及适合角>16°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9,P=0.034;χ^(2)=4.929,P=0.026)。结论:TKA治疗膝外翻兼具良好临床疗效及预后质量,但就矫正程度而言,残留外翻组的患者其术后倾斜角和适合角异常发生率较高,且髌骨不稳发生率较中立位组患者更高,故在对膝外翻患者展开TKA治疗时,应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尽量减少术后残留外翻。
    • 王健; 余家阔
    • 摘要: 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适用于胫股关节单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较年轻患者,通过调整下肢的力线,减轻受影响的关节间室的负荷,达到缓解关节疼痛的效果[1]。HTO和关节置换术都可以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由于手术本身对关节内没有影响,对于较年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HTO具有保留活动度和关节功能的优点[1,2]。2021年9月我们对1例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膝骨性关节炎、膝外翻患者在闭合式楔形胫骨截骨术中使用3D个性化手术器械(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矫正外翻对线不良,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