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力线

下肢力线

下肢力线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1260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北京骨科年会等;下肢力线的相关文献由672位作者贡献,包括俞颖豪、冯德宏、刘冬铖等。

下肢力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1260 占比:99.96%

总计:421408篇

下肢力线—发文趋势图

下肢力线

-研究学者

  • 俞颖豪
  • 冯德宏
  • 刘冬铖
  • 吴沼锋
  • 周子红
  • 赵继军
  • 冯宗权
  • 孙睿
  • 张英泽
  • 谭洪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晓敏; 田向东; 谭冶彤; 朱光宇; 王荣田; 王剑; 薛志鹏; 马晟; 胡元一; 黄叶; 丁天送
    • 摘要: 背景: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对于骨质疏松症是否会影响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术后疗效,目前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目的:从影像学和患膝关节功能两方面探究骨质疏松症对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治疗的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63例的病历资料,根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分组:骨质疏松组(平均T值为-2.9 SD)30例,对照组(非骨质疏松组,平均T值为-0.9 SD)33例。术前及术后3,12,24个月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及术中矫正后、术后24个月采用下肢力线比率评价下肢力线改变。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2)两组的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以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术后随访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术前、术中矫正后及术后24个月两组间的下肢力线比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在胫骨高位截骨后的早中期,骨质疏松症对其术后疗效和下肢力线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胫骨高位截骨治疗骨质疏松性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疗效确切,能够明显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良好选择;但骨质疏松是否会影响胫骨高位截骨后的远期疗效仍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 刘发泰; 杨进顺; 钟伟斌
    • 摘要: 背景:对于复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传统操作器械截骨定位技术易导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假体位置安放不良.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可使截骨与假体安放更加精准.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合并股骨畸形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31例合并股骨畸形的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男14例,女17例,年龄54-88岁,均在个性化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 d,影像学测量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股骨后髁角、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与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 与结论:①31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试验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与植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②31例患者治疗后3 d的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股骨后髁角、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0);③31例患者治疗后6,12个月的HSS膝关节评分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12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④结果表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合并股骨畸形的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缓解患者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精确恢复下肢力线及股骨旋转对线、改善髌骨轨迹.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 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刘冬铖; 赵继军; 周子红; 吴沼锋; 俞颖豪; 陈宇浩; 冯德宏
    • 摘要: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案之一.临床上常规于术中利用力线杆及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但存在矫正过度的风险.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术前规划,术中不进行透视是否可以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力线矫正的参考方法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目标力线矫正的准确性,明确间隙宽度参考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截骨参考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常规组(n=16):术前通过下肢全长片测算矫正角度,根据角度通过转换表算出截骨撑开高度,术中通过力线杆、X射线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使力线杆通过目标力线;规划组(n=12):术前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直接测算截骨需要撑开的高度,术中截骨后直接撑开至术前测算的高度,术中不采用力线杆X射线透视的方式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测算术后下肢力线与目标力线的差值(折算成角度),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值,术后1,3个月评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结果 与结论:①规划组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常规组及规划组围术期发生合页点骨折均为0例;④规划组术后1,3个月AK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进行截骨矫正参考,这种方法获得的术后力线与目标力线差异较小,减少过度外翻的发生率,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而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不必要的透视,但是随访时间不足,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徐奎帅; 张靓; 陈进利; 任中楷; 赵夏; 李天予; 于腾波
    • 摘要: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内移、膝关节内翻畸形得到纠正的同时,势必引起临近关节的位置代偿性变化以适应新的力线,截至目前为止,从影像学角度系统而全面测量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等邻近关节代偿性变化的研究相对少见。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下肢力线改变引起的髋关节、髌股关节、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9例患者影像学资料,为评估治疗后下肢力线矫正疗效,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髋-膝-踝角、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和胫骨后倾角。为评估治疗后髋关节、髌股关节与踝关节的代偿性变化,分别测量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髋外展角、胫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Caton-Deschamps指数、髌骨外侧移位、髌骨外侧倾斜角、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髌股关节外侧间隙。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患者下肢力线矫形满意,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末次随访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关节线会聚角、承重线比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髋关节内收加剧,治疗前与末次随访髋外展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 刘冬铖; 赵继军; 周子红; 吴沼锋; 俞颖豪; 陈宇浩; 冯德宏
    • 摘要: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案之一。临床上常规于术中利用力线杆及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但存在矫正过度的风险。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术前规划,术中不进行透视是否可以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目的:通过比较两种力线矫正的参考方法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目标力线矫正的准确性,明确间隙宽度参考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截骨参考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常规组(n=16):术前通过下肢全长片测算矫正角度,根据角度通过转换表算出截骨撑开高度,术中通过力线杆、X射线透视调整撑开角度,使力线杆通过目标力线;规划组(n=12):术前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直接测算截骨需要撑开的高度,术中截骨后直接撑开至术前测算的高度,术中不采用力线杆X射线透视的方式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测算术后下肢力线与目标力线的差值(折算成角度),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值,术后1,3个月评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结果与结论:①规划组手术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常规组及规划组围术期发生合页点骨折均为0例;④规划组术后1,3个月AK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通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对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进行截骨矫正参考,这种方法获得的术后力线与目标力线差异较小,减少过度外翻的发生率,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而且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不必要的透视,但是随访时间不足,中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戴思思; 李宗瀚; 安帅; 王沛则; 冯明利
    •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一项成熟的可缓解和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手段。TKA术后下肢力线的重建以及假体的位置均与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假体的长期生存率密切相关,也是决定其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和评价指标。临床可通过X线、二维CT(2D-CT)、三维CT(3D-CT)等影像学技术对TKA术后下肢力线和假体的位置进行测量和评估,但目前尚无公认的金标准。2D-CT测量较X线在分析假体位置或松动、假体周围骨吸收、骨折、感染等方面的敏感性更高,而3D-CT对于轴面旋转的测量具有独特优势。相信随着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发展,3D-CT测量会逐渐成为TKA术后常用的测量方法。
    • 窦勇; 李平; 郭邵逸; 张亮; 边涛; 李宏超; 周一新
    • 摘要: 目的:测量终末期膝关节受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解剖参数并分析畸形来源,为获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理想的下肢力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因膝RA行TKA患者210例,术前均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根据下肢力线分为内翻组、中立组、外翻组。测量髋膝踝角(HK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机械轴胫骨近端内侧角(mMPTA)及关节线相交角(JLCA),比较各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畸形来源。结果:严重RA外翻力线占比40.5%(85/210),其次为中立力线占比32.9%(69/210),内翻力线占比26.6%(56/210)。内翻组、中立组、外翻组HKA,mLDFA,mMPTA,JLC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翻组mMPTA、JLCA及外翻组mLDFA、mMPTA均偏离正常参考范围。结论:严重RA下肢力线分布以外翻膝为主,不同力线分布的膝关节下肢解剖不同。内翻组畸形主要来自于胫骨侧及关节间隙;外翻组畸形主要来自于股骨侧及胫骨侧,充分了解RA患者上述解剖特点有助于精确截骨并获取良好的术后力线。
    • 马明阳; 孔祥朋; 宋平; 柴伟
    •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提高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1],恢复下肢力线是行TKA的主要目标之一[2-3]。但当骨关节炎合并股骨或胫骨关节外畸形时,给TKA恢复下肢力线带来困难和挑战[4-5]。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此类手术的精准度及病人满意率,减少了手术并发症[6-8]。现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2021年4月18日收治的1例Brainlab Knee3导航系统辅助下治疗关节外畸形并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总结其治疗经验。
    • 韦小见; 王泽宇; 邱福平; 王志钢; 赵晓龙; 陈德建
    • 摘要: 目的比较髓内钉联合小钢板与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骨折愈合与下肢力线恢复效果。方法选取江北人民医院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6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3例。A组采取髓内钉联合小钢板治疗,B组采取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耗材费用、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的下肢力线(侧方移位、前后移位、冠状面成角、矢状面成角)、骨折恢复情况(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术后1年的患肢优良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耗材费用及住院时间均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术后1年的患肢优良率分别为92.45%(49/53)、86.79%(46/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55%(4/53)、11.32%(6/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联合小钢板与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均可使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其中,髓内钉联合阻挡钉的费用更低、住院时间更短;而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可达到更好的下肢力线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