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髓内钉

髓内钉

髓内钉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353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0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32578篇;相关期刊474种,包括临床骨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年会、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髓内钉的相关文献由696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陈伟、裴磊等。

髓内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0 占比:5.45%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2578 占比:94.46%

总计:34487篇

髓内钉—发文趋势图

髓内钉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陈伟
  • 裴磊
  • 刘博
  • 杨兆权
  • 秦宗俊
  • 侯志勇
  • 唐佩福
  • 孙德修
  • 柯林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温星花; 丁焕文; 成凯; 闫晓楠; 彭元昊; 王宇宁; 刘康; 张挥武
    • 摘要: 背景:大段骨缺损现象时有发生,但目前假体如何设计尚由医生主观经验判断,有限元分析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局面,可以为临床医师实施手术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手术治愈率。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植入体及髓内钉设计方案对比格犬大段骨缺损修复手术的影响。方法:基于比格犬CT图像数据建立其正常左侧股骨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段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从锁钉粗细、锁钉数量、植入体长度及锁钉距截面中心的距离等方面,建立4组12个不同的实验模型(每组3个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探讨术后髓内钉的力学结构特性,对比分析各模型的生物力学效果,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结果与结论:(1)第一组实验,锁钉直径为2.7 mm时,髓内钉应力最大值较其他2种模型小;(2)第二组实验,锁钉数量为4根时,髓内钉应力最大值较其他2种模型小;(3)第三组实验,植入体长度为20 mm时,髓内钉应力最大值较其他2种模型小;(4)第四组实验,锁钉距截面中心距离为30 mm时,髓内钉应力最大值较其他2种模型小;(5)提示髓内钉大小确定后,锁钉直径应选取髓内钉直径的一半左右为最佳,锁钉数量为4根、上下均2根为最佳,植入体长度应越短越好,锁钉距截面中心的距离尽可能远一点。
    • 程康; 王斌; 涂振兴; 吕梓宸; 王子鑫; 许奥
    • 摘要: 背景:传统的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虽然疗效较好,但由于佩戴外固定时间长、骨弯曲畸形、延长区的回缩、再骨折等因素,影响了骨搬移的临床效果。而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有诸多优势。目的:对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大段骨缺损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33-50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重物砸伤3例;清创后皮肤缺损6.5 cm×1.3 cm-23.1 cm×9.7 cm,平均10.01 cm×5.51 cm;胫骨缺损长度6.8-12.1 cm,平均9.2cm。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平面截骨骨搬运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2例患者骨缺损部位位于胫骨中段,在胫骨近端及远端进行双平面截骨后置入髓内钉并在其远近端用锁钉固定,两端骨块向中间进行搬运;6例患者骨缺损部位位于胫骨远端,在胫骨近端进行双平面截骨,随后置入髓内钉并在其远近端用锁钉固定,近端两骨块顺行搬运。记录患者的骨搬移时间、牵拉区固化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及并发症;应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和肢体功能。结果与结论:①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3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治疗期间未发生感染及复发;②骨搬移时间36-62d,平均50.2d;牵拉区固化时间267-512d,平均366.9d;愈合指数1.18-1.41个月/cm,平均1.31个月/cm;外固定时间5.5-12.5个月,平均8.3个月;外固定指数0.73-0.99个月/cm,平均0.86个月/cm;③对接点不愈合患者有3例;④依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优5例(62%),差3例(38%);功能结果:优6例(75%),良2例(25%);⑤提示双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可明显缩短外固定时间,降低针道感染、对位对线不良、延长区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 茶晓锋; 贺智榆; 王波; 吴东海; 陈巍; 刘意来; 陈孝均
    • 摘要: 背景: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经典方案,其远端瞄准架被广泛应用于远端锁钉的置入,提高了远端锁钉置入的准确率,但其失败率仍然不容忽视。研究出一种可实现远端锁钉快速且精准锁钉的新技术,减少徒手锁钉时的X射线放射性损伤,是当务之急。目的:比较占位压杆技术和徒手锁钉技术在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中的效果。方法:建立发生压杆偏移不能准确置入远端锁钉的股骨模型骨8个,分2组处理:占位压杆组(n=4)采用占位性压杆技术,在原压杆孔相邻位置重新钻孔后进行准确压杆,再进行远端锁钉孔斯氏针的置入;徒手锁钉组(n=4)采用C臂监视下的徒手锁钉技术完成远端锁钉孔斯氏针的置入。比较两组置钉的X射线曝光次数、锁钉时间及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1)占位压杆组X射线曝光次数少于徒手锁钉组(P <0.05),锁钉时间短于徒手锁钉组(P <0.05);两组的置钉准确率均为100%;(2)结果表明,占位压杆技术和徒手锁钉技术均能准确地完成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的置入,占位压杆技术相比徒手锁钉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和X射线辐射少的优点。
    • 刘旭; 陈浩; 孔祥如; 姜伟
    • 摘要: 背景: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金标准”,但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的置入一直是个难题。目的:比较微调装置辅助下徒手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与单纯徒手置钉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2021年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63例,共计64侧肢体股骨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调装置组(32侧)在微调装置辅助下进行徒手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徒手操作组(32侧)进行徒手股骨髓内钉远端锁钉置入。比较两组从开始到透视形成正圆图像的时间和透视次数,置钉成功的时间和透视次数,锁钉置入操作的总时间。结果与结论:微调装置组从开始操作C臂到正圆形成的时间和透视次数少于徒手操作组(P<0.001),从正圆形成到C臂确认置钉成功的时间和透视次数少于徒手操作组(P<0.001),锁钉置入操作的总时间少于徒手操作组(P<0.001)。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徒手置钉,微调装置辅助置钉速度快、间接辐射少,无直接辐射暴露,无需专门设计装置,是值得推广的一项锁钉技术。
    • 马天勇; 王德伟
    • 摘要: 背景: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已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固定方式,然而髓内钉松动移位、钉尾软组织激惹等问题突出。部分带锁髓内钉手术操作难度大,难以推广应用。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有待设计出一种新型髓内固定产品来减少这些问题。目的: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青年志愿者的锁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锁骨中段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内固定原则,分别组装成锁定板、桥接内固定系统和钛制弹性钉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最后使用ANSYS 15.0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和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锁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最大Von Mises应力及最大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不同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应力分布与钛制弹性钉固定类似,髓内连接棒在骨折断端附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异同点是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外锁定处出现次级应力集中,使桥接内固定系统组整体应力较钛制弹性钉组更分散;②轴向压缩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组锁骨最大Von Mises应力为251.96 MPa,高于其他两组;骨折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为33.79 MPa,低于其他两组;悬臂弯曲、顺/逆时针扭转载荷下,桥接内固定系统组锁骨和骨折面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均小于钛制弹性钉组而大于锁定板组;③不同载荷下,3组中植入物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均出现在骨折端附近,其中钛制弹性钉的应力峰值最大,桥接内固定系统次之,锁定板最小;④不同载荷下,各组中锁骨的最大位移均在锁骨远端,其中钛制弹性钉组中锁骨远端及骨折端的位移峰值最大,桥接内固定系统组次之,锁定板组及无损锁骨较小;⑤提示桥接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钛制弹性钉固定,内固定松动移位风险较钛制弹性钉低,但固定强度不如锁定板。
    • 周龙; 王亮; 徐锐; 鲍益东; 何双建; 徐希斌
    • 摘要: 背景:目前针对外侧壁破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方式存在争议,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为主流方案,不同外侧壁分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同外侧壁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探讨外侧壁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影响。方法:选择1例健康老年女性患者,根据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应用Mimics 21.0,Geomagic Wrap,Creo 6.0,Abaqus 2020软件建立股骨近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外侧壁稳定型、危险型及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装配模型。观察在静止及行走2种状况下赋予同等载荷时3种骨折内固定模型的等效应力及位移分布云图。结果与结论:①A3.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动态载荷时最大等效应力及位移均最大,最大等效应力约为A2.3型的2倍,A1.3型的2.7倍,最大等效位移约为A2.3型的1.5倍,A1.3型的3倍,静态时各型差别不明显;②动静态载荷时股骨颈、骨折端及主钉处等效应力A3.3型较A1.3和A2.3型增大,以主钉处明显;③动态载荷时股骨头、股骨颈、骨折端、外侧壁、内侧壁、主钉及螺旋刀片各部位等效位移A3.3型均较A1.3和A2.3型增大,静态时变化不明显;④结果表明,外侧壁的完整性可减轻内固定应力,使应力及位移分布更为合理,有利于维持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
    • 涂振兴; 王斌; 卢爱东; 张顶顶; 杨焕友; 王辉; 王伟; 宫中平; 李力更
    • 摘要: 背景:骨搬移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外固定架佩戴时间长、延长骨长度丢失、弯曲畸形等并发症的存在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探索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与单纯单平面截骨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胫骨骨缺损患者,纳入15例进行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的患者(试验组)与30例进行单纯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治疗后以门诊随诊、电话、微信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对接点愈合情况、针道感染、再骨折等情况,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评分标准进行骨愈合和功能评价.结果 与结论:①两组患者获得(31.0±7.3)个月随访,拆除外架后切口无红肿、疼痛,针道感染均被控制;②两组患者再生区矿化时间、愈合指数、再骨折率和对接点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外固定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进行清理骨端、植骨的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针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③试验组患者ASAMI骨愈合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与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比较,单平面截骨骨搬移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缺损可缩短带架时间、降低术后清理骨端再植骨加压的概率、避免针道感染.
    • 罗逸林
    • 摘要: 目的研究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5月琼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平行对照试验原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微创经钢板固定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记录术后关节康复进程和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关节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髓内钉用于胫骨远端骨折复位术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 陈明升
    • 摘要: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加压交锁髓内钉(InterTan)治疗2型糖尿病并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方便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59例2型糖尿病并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应用PFNA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0例应用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与术后血糖指标、治疗优良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68.52±4.85)min、术后引流量(80.30±5.58)mL与术中出血量(260.52±23.48)mL较对照组(62.05±5.47)min、(72.47±8.66)mL、(180.65±16.78)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1、4.143、14.987,P0.05)。术后,研究组空腹血糖(8.23±3.05)mmol/L、餐后2 h血糖(12.85±2.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5±3.02)%与对照组(8.32±3.00)mmol/L、(12.80±3.02)mmol/L、(9.88±3.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4、0.068、0.038,P>0.05)。研究组治疗的优良率93.33%较对照组68.9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3,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研究组4.26%较对照组31.0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3,P<0.05)。结论相较于PFNA,InterTan髓内钉治疗2型糖尿病并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适于临床推广。
    • 王海川; 桑原田
    • 摘要: 目的比较InterTAN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InterTAN组(39例)和PFNA组(37例)。InterTAN组采用InterTAN髓内钉固定,PFNA组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均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下地时间、骨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下地时间、骨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InterTAN组,术中失血量均少于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的大腿疼痛发生率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疗效,InterTAN术后并发症较少,而PFNA手术操作较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损伤小,可能更适合高龄、内科合并症多、重度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