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6133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血栓与止血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等;脑静脉窦血栓的相关文献由591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心、王建祯、吉训明等。

脑静脉窦血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6133 占比:99.26%

总计:36402篇

脑静脉窦血栓—发文趋势图

脑静脉窦血栓

-研究学者

  • 何心
  • 王建祯
  • 吉训明
  • 凌锋
  • 朱风水
  • 李慎茂
  • 缪中荣
  • 于雪
  • 付君静
  • 任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飞絮; 康永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合并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以98例ET合并CVST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脑脊液、影像检查及治疗预后等资料.结果 98例ET患者中,70例(71.43%)以CVST为首发症状.84例(85.71%)ET合并CVST的首发症状为表现为头痛、7例(7.14%)表现为视物模糊、7例(7.14%)表现为癫痫症状.急性起病(≤48 h)8例,亚急性起病(48~30 d)35例,慢性起病(>30 d)55例.MRI检查显示56例(57.14%)患者脑实质正常;45例(45.92%)患者静脉性脑梗死,其中30例(30.61%)合并出血转化.CVST常累及的静脉部位依次为横窦65例(66.33%)、乙状窦63例(64.28%)、上失狀窦56例(57.14%)、颈内静脉50例(51.02%).98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其中70例(71.43%)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治疗.42例(42.86%)患者接受介入治疗,静脉窦溶栓21例(21.43%),介入碎栓+取栓14例(14.29%),静脉窦支架置入术7例(7.14%).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出院随访6~43个月(18.52±4.53)个月.98例患者治疗后84例(85.71%)预后良好,14例(14.29%)预后不良.结论 CVST是ET少见的并发症,无明确诱因的CVST合并血小板增多,血考虑ET的可能,ET患者出现颅内高压时,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规范化抗栓、降细胞治疗可改善ET合并CVST患者的预后.
    • 文一红; 刘海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CT和MRI)检查在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80例CVST患者,收集其CT及MRI图像,对比两种方法诊断CVST的检出率,观察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80例患者中,有50例具有发病相关因素;头痛是CVST的主要临床表现;CT检出66例,MRI检出74例,MRI检出率为92.50%,与CT检出率82.5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和MRI在CVST的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对具有相关因素和主要表现的患者应加以关注.
    • 胡博
    • 摘要: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应用核磁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我院接受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为对象,结合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CT诊断,观察组实施的是核磁诊断技术进行诊断,诊断后对结果分析和对比。结果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得知,观察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0%和83.33%)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确诊例数28例,对照组的确诊例数是21例,观察组确诊概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3.33%和70%。观察组满意概率是86.67%,对照组满意概率是63.33%,满意度对比可知,观察组的比较高。结论针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案例实施核磁诊断技术,有重要的作用,价值明显,能提升检出概率。
    • 亓立勇; 亓翠玲
    • 摘要: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影像学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放射科诊治的85例疑似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评估CT联合MRI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总准确率为70.64%,CT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Kappa值为0.184(P<0.001);MIR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总准确率为83.53%,MIR诊断结果与DSA Kappa值为0.478(P<0.001);两种方式联合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总准确率为90.61%,两种方式联合诊断与DSA Kappa值为0.640(P<0.001);两者联合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DSA的一致性优于单独的MIR与CT。结论 CT联合MRI对脑静脉窦血栓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且优于CT和MRI检查手段的单独应用。
    • 张凡; 吴献华; 陆敏; 陶雯; 王泽; 龚沈初
    • 摘要: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CVST)继发脑实质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继发脑实质病变31例为观察组,无继发脑实质病变1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脑静脉解剖变异,CVST发生部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CVST继发脑实质病变的因素。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头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静脉窦解剖变异是发生脑内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VST患者合并脑静脉窦解剖变异和高血压更容易继发脑实质病变。
    • 吴聪; 李俊林
    • 摘要: 中风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是由动脉闭塞或出血引起的。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属于静脉性脑卒中疾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每1.3/10万,在年轻妇女中更为常见[1]。一项国际研究发现,参与研究的脑静脉血栓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7岁[2]。与动脉性卒中相比,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没有特异性,能够达到73%的漏诊率,而大约有40%的患者常常在发病10 d以后才能被诊断[3]。
    • 卢飞虎; 于雪
    • 摘要: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抗凝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药物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予以华法林药物行抗凝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在给予行抗凝治疗3月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果及治疗期间出血、栓塞并发症的的发生情况,来研究比较两组药物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抗凝治疗3月后凝血功能指标INR、APTT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为(1.4±0.3)s、(40.1±2.5)s,低于对照组(2.5±0.7)s、(42.3±4.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药物在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上临床抗凝效果显著优于华法林药物,其出血的发生率更低,利伐沙班抗凝过程中出现栓塞不良事件发生和华法林药物无显著差异,使其在对在对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上临床效果比华法林药物更好。
    • 罗平; 张慧; 何玮雯; 屈强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中的药学监护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对1例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中的药学监护过程。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分析患儿病情、华法林基因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华法林用药方案,患儿康复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基于基因多态性参与患儿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方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确保患儿用药安全、有效。
    • 李丹妮; 魏平平; 张磊; 梁卉
    • 摘要: 目的 探讨培门冬酶(Pegaspargase, PEG-Asp)所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儿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临床特征、防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3例ALL患儿资料,统计其中应用PEG-Asp化疗后出现CVST的患儿例数,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3例ALL患儿中,3例应用PEG-Asp化疗后出现CVST,占2.91%。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5岁,其中2例发生于诱导化疗期间,1例发生于延迟强化化疗期间,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等,经头颅MRV检查确诊CVST(1例为横窦血栓,1例为上矢状窦血栓并继发双侧额叶出血性梗死,1例为横窦及乙状窦血栓),给予抗凝、镇静、止血等治疗,2例患儿血栓吸收,1例患儿后遗梗死后脑软化,并继发癫痫。3例患儿再次应用PEG-Asp均未再出现血栓事件,白血病呈持续缓解状态。结论 CVST可于ALL患儿不同化疗阶段时应用PEG-Asp后发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等,头颅MRV检查可确诊,经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可继发出血,并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大部分患儿再次应用PEG-Asp是安全的,并且不影响白血病预后。
    • 卢飞虎; 于雪
    • 摘要: 目的: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以单纯V因子突变为观察A组33例,单纯蛋白S、蛋白C低下为观察B组34例,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为对照组36例,记录三组在给予抗凝治疗的第3、7、15 d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及INR、APTT的水平,研究比较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观察A组在抗凝治疗第3、7、15 d时凝血反应时间(R)延长水平不明显、血凝块形成速率(K)延长水平不明显、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减少水平不明显及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水平不明显、APTT延长水平不明显,与对照组及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V因子Leiden突变的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最好,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有效性存在相关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