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蛋白S

蛋白S

蛋白S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1332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3150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医学检验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2000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等;蛋白S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毅、毛裕民、不公告发明人等。

蛋白S—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150 占比:99.85%

总计:113324篇

蛋白S—发文趋势图

蛋白S

-研究学者

  • 谢毅
  • 毛裕民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伟
  • 张贵军
  • 周晓根
  • 张耀洲
  • 李冬梅
  • 张杰
  • 王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钟兰萍; 马蕊; 康晓敏
    • 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患者血浆抗凝蛋白缺陷的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021年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6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RPL患者1407例,非RPL患者200例。抗凝蛋白指标包括: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 AT-III)。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Inc, ChicagoIL, USA)。结果:在1407例RPL患者中,蛋白S缺陷最为常见,占21.32%,AT-III缺陷发生率为1%,蛋白C活性低下比例为0.64%。在200例非RPL患者中,仅10%的患者出现蛋白S活性降低,蛋白C和AT-III活性均正常。蛋白S活性低下在RPL组和非RPL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蛋白S活性低下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 0.01, P 0.001)。有晚期流产史(妊娠≥12)的RPL患者蛋白S活性低下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早期流产史(妊娠12 w) (22.81% vs 16.88%, P 0.05)的RPL患者。另外,约25%合并自身抗体阳性的RPL患者中出现蛋白S活性低下(P 0.05),继发性APS患者中蛋白S活性异常的发生率高达50% (P 0.001)。结论:中国RPL患者发生血浆蛋白S缺陷的比例增高,尤其有晚期流产史和自身抗体呈阳性的RPL患者蛋白S缺陷发生比例更高。建议对有晚期流产史和自身抗体阳性的RPL患者进行蛋白S的检测和及早的治疗。
    • 卢晓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卒中(CES)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与抗凝因子蛋白S、蛋白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6月入院治疗的CES患者86例纳入CES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纳入健康组。检测两组TEG及抗凝因子蛋白S、蛋白C水平,对不同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及不同预后患者上述参数进行比较,分析TEG与蛋白S、蛋白C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相比,CES组R值、K值、蛋白S、蛋白C水平明显降低,α值、MA值明显增高(P<0.05);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升高,患者R值、K值、蛋白S、蛋白C水平明显降低,α值、MA值明显升高(P<0.05)。预后良好组R值、K值、蛋白S、蛋白C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α值、MA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CES患者蛋白S及蛋白C水平与R值、K值呈正相关,与MA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CES患者TEG部分参数与抗凝因子蛋白S、蛋白C存在相关性,临床可以两种指标相互补充,增强患者凝血功能功能监测效果。
    • 陈旭; 杨茜; 李承彬
    •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用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荆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19年9-12月糖尿病住院患者63例,其中单纯糖尿病组3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0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浆中PC、PS活性。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PC活性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两组PS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PC活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70.0%。结论PC活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禤坚艳; 刘奕珊; 宋悅; 晨露; 韦相才
    • 摘要: 目的:探究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RSA(流产≥3次)患者100例为RSA组,首次流产且既往无流产史患者100例为流产组,无既往流产史健康早孕妇女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血浆AT-Ⅲ、PC、PS水平。结果:血浆AT-Ⅲ、PC、PS水平RSA组、流产组、对照组依次升高(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预测RSA最佳临界值血浆AT-Ⅲ为92.14%,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灵敏度为83.7%,特异度为64.9%;PC为89.47%,AUC为0.704,灵敏度为72.3%,特异度为77.5%;PS为84.26%,AUC为0.752,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70.3%。结论:RSA患者血浆AT-Ⅲ、PC、PS异常降低,提示机体存在血液高凝态倾向,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对预测RSA有临床指导意义。
    • 黎世贵; 高荣理; 叶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C(PC)和蛋白S(PS)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n=59)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组(n=23),选取同期住院的非VTE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PC、PS活性与DVT、PTE的关系,评估两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DVT、PTE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PC、PS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PTE组患者PC、PS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PS活性与DVT、PTE的发生均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PS两者联合诊断DVT、PTE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各单项指标。结论PC、PS活性在VTE患者机体血浆中呈下降趋势,其活性与VTE的发生率均呈负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DVT、PTE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刘丹; 伍曼玉; 黄新颜; 叶淑婷; 金晶晶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指标对既往有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妊娠早期检测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有RSA史的妊娠早期孕妇60例作为RSA组,并选取同期于医院早孕保健门诊进行常规早孕保健的健康孕妇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孕妇妊娠早期的一般临床资料和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等PTS指标以及妊娠前后PTS指标的差异。结果RSA组妊娠早期P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妊娠早期PS预测RSA的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595~0.817,P=0.001),特异度为75.8%,敏感度为56%,PS的最佳临界值为59.5%。两组孕妇妊娠早期D-D和Fib均较妊娠前升高,PS和Hcy均较妊娠前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有RSA史的患者妊娠早期PS水平的监测,其余PTS指标在妊娠早期的监测仍缺乏证据支持,建议临床医生关注RSA相关的PTS指标在孕前的筛查。
    • 钱蓓蓓; 陶佳莹; 毛佩敏; 刘晓艳
    •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活性变化,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常规产前检查的不同孕期女性759例,其中孕早期(0.05)。不同孕期各组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蛋白S和纤溶酶原活性会随妊娠进展发生生理性改变,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以预防产科不良事件的发生。
    • 翁碧芬; 伍刚; 郑和文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复发性流产的病因,探讨易栓症标志物抗凝血酶-Ⅲ、蛋白C及蛋白S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筛查出的60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60例行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易栓症标志物抗凝血酶-Ⅲ、蛋白C及蛋白S水平及缺陷率。结果:16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单病因患者92例,占比57.50%,自身免疫异常共41例(25.62%),夫妻染色体异常31例(19.37%),多病因患者8例(5.00%);不明原因患者60例(37.50%)。两组抗凝血酶-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蛋白C、蛋白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凝血酶-Ⅲ、蛋白S及蛋白C缺陷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复发性流产发生的原因较多,部分患者存在多因素致病的情况,不少患者致病因素不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抗凝血酶-Ⅲ、蛋白S及蛋白C缺陷存在密切关联。
    • 卢飞虎; 于雪
    • 摘要: 目的:分析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行抗凝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NA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沉淀检测判定患者是否存在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水平,分别以单纯V因子突变为观察A组33例,单纯蛋白S、蛋白C低下为观察B组34例,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为对照组36例,记录三组在给予抗凝治疗的第3、7、15 d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及INR、APTT的水平,研究比较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与脑静脉窦血栓抗凝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观察A组在抗凝治疗第3、7、15 d时凝血反应时间(R)延长水平不明显、血凝块形成速率(K)延长水平不明显、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减少水平不明显及凝血功能指标INR升高水平不明显、APTT延长水平不明显,与对照组及观察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V因子Leiden突变的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差,对于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无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最好,V因子Leiden突变及蛋白S、蛋白C低下与脑静脉窦血栓的抗凝有效性存在相关性。
    • 黄锦维; 刘长鈺; 林莉敏; 马建宏; 李广华
    •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抗凝指标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的变化为不同孕期的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风险监测提供证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 ,数据来自17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孕期保健的240例孕妇.其中实验组为确诊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120例.对照组为同期的健康孕妇.按照不同孕期进行比较研究妊娠糖尿病与健康妊娠PC、PS、AT的变化及意义.结果 (1)在健康妊娠孕妇的抗凝指标处于动态平衡,而妊娠糖尿病孕妇处于异常变化(2)在孕早期妊娠糖尿病PS较健康孕妇有上升趋势.在晚期妊娠糖尿病孕妇PC值较健康孕妇有下降.结论 妊娠糖尿病孕妇晚期抗凝指标PS、PC 下降,有出现血栓前状态的危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