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0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7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50948篇;相关期刊292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全军第十六届放射医学大会等;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文献由17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美琴、王斌、王星等。

影像学特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7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0948 占比:98.64%

总计:51650篇

影像学特点—发文趋势图

影像学特点

-研究学者

  • 杨美琴
  • 王斌
  • 王星
  • 凌锋
  • 吕军
  • 张洪
  • 梁硕
  • 罗百灵
  • 丰育功
  • 刘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松; 卿仁强; 唐亚琴; 颜红梅; 林果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行CT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其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骨损伤的CT影像表现为颅板骨质出现分离、不连续和凹陷现象;脑挫裂伤病灶检查时,CT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或高密度与低密度的混杂影像;头皮损伤检查中,CT影像表现为患者的软组织肿胀,呈高或低密度影;脑部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CT检查呈梭形高密度区或呈新月形、半月形高密度区。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脑挫裂伤灵敏度为62.50%,特异度为92.86%,准确度为76.67%,kappa值为0.541;CT诊断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93.75%,准确度为81.67%,kappa值为0.833;CT诊断颅骨骨折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1.67%,kappa值为0.823。结论 CT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出血与颅骨骨折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而在诊断颅脑挫裂伤方面诊断效能一般。
    • 黄立萍; 张勇; 徐朱烽; 郭坤
    • 摘要: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患者影像学特点及CT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另选择40例肺内炎性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明确手术病理佐证及完整胸部CT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不同病症的CT影像学差异。结果 周围型肺癌患者CT影像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分叶”、“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而肺内炎性肿块患者CT影像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可见钙化及多发空洞、边缘模糊,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变形态分类为标准,对肺内炎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2.50%(29/40)、65.00%(26/40)、68.75%(55/80);以病变形态分类为基础,结合征象及病史进行修正后对肺内炎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00%(34/40)、77.50%(31/40)、81.25%(65/80)。结论 从CT检查所反映的病灶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周围肺部改变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病史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或可更好地区分这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的合理制定。
    • 石晶; 周翔; 杨荣智
    •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tic spine fractures,OSFs)伴迟发性神经损伤(delayed neurologic compromises,DNCs)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31例OSFs伴DNCs患者资料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31例未发生DNCs的OSFs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密度、体质量指数、骨折位置、放射学参数、VAS评分和ODI指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NCs的风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基线起始后凸角、基线高度丢失(height loss,HL)、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骨折端不稳、骨折类型、后壁受累等资料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L升高、椎体中段骨折是DNCs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OSFs发生后,基线HL和中段骨折与继发DNCs的风险相关,临床对基线HL升高和中段骨折的OSFs患者应早期考虑给予手术治疗,以减少保守治疗可能导致的DNCs、改善OSFs的预后。
    • 邓莉; 张桂川; 葛海; 尤连波; 包子华; 王军大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股沟区寒性脓肿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为日后诊断肠结核脓肿提供有利的支持。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市南川区中医院1例肠结核并形成脓肿至右侧腹股沟区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结果 腹股沟区寒性脓肿特征性表现为向周围蔓延且呈流注样下行,无向上蔓延趋势,CT增强扫描脓肿环形强化,MRI表现多呈T;WI低T;WI高或略高的混杂信号。结论 肠结核并发腹股沟区寒性脓肿十分罕见,可通过CT、MRI等影像检查进行鉴别,提高术前诊断率,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减少误诊、漏诊机会。
    • 杨晓庆
    • 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诊断中磁共振诊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磁共振检查(MRI)。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检查阳性率、颈动脉狭窄情况、准确性与分析磁共振检查影像学特点。结果:MRI检查与DSA检查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4,P>0.05)。MRI检查与DSA检查颈动脉狭窄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P>0.05)。MRI检查与DSA检查准确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4,P>0.05)。82例患者MRI图像完整,存在血管狭窄154支,4级5支、3级11支、2级16支、1级50支,狭窄血管存在斑块内出血29支,TlWI序列:高信号。T2WI序列:等信号。TOF序列:高信号。25支狭窄血管存在破裂纤维帽,各序列上显示斑块表面形态不一,存在龛影。结论: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使用磁共振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明确,进而可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 吴姗姗; 朱丽萍; 杜北珏; 张婧; 裴仁明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23例患者经咽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为COVID-19,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鼻塞、乏力,严重患者则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另经实验室检查发现部分COVID-19患者表现为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降低、低白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病灶分布:23例患者中双肺可见病灶者有18例(78.26%),病灶见于右肺者1例(4.35%),病灶见于左肺者4例(17.39%);病灶数目:2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3例为单发病灶;病灶位置:8例患者病灶区域远离肺门,在肺外周,15例患者病灶同时累及中心及肺外周;病灶密度:病灶密度不均匀,主要以磨玻璃样密度(GGO)为主,其病灶边缘呈现较为模糊,可见明显肺纹理;病灶形态:病灶呈现类圆形或圆形病灶8例(34.78%),病灶形态多以斑片状及条带状为主12例(52.17%),其余3例(13.04%)为斑片状、条带状均有;病变分期:依据病灶形态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分别有12例(52.17%)、10例(43.48%)、1例(4.34%)。结论COVID-19患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CT扫描及临床表现判断可为COVID-19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 杨双; 李艳华; 兰雪妮; 阳倩; 田丽娅; 王维; 徐海燕
    • 摘要: 肺部结节(Pulmonary nodule)是指出现在肺部,直径≤3cm的不规则形或类圆形病灶,影像学特点为高密度阴影,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单发或多发的病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扫描技术的发展,肺部结节检出率呈增高趋势[1-2]。研究发现,肺结节恶变率为1%~12%,肺结节性质判断的的金标准为肺组织活检。
    • 徐其伟; 孔飞
    • 摘要: 十二指肠憩室是一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最多见的发生部位为降部,在乳头旁周围2.5 cm以内[1]。该疾病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一系列的消化道问题,比如患者有上腹痛、发热、黄疸以及恶性呕吐等现象,部分患者有的时候会合并胆囊以及胰腺疾病,因此,此病又叫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综合征[2]。
    • 李瑛
    • 摘要: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无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试验组60例患者血栓分型为:中央型37例(61.67%),周围型15例(25.00%),混合型8例(13.33%);在下肢静脉内径值比较中,试验组的POV、PTV、SFV、CFV与MG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FI值对比中,试验组的POV、SFV、CF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超声检查示正常下肢静脉主要特点:血管管壁薄且光滑,血管管腔中的血流无回声,彩色血流充盈,具有良好的连续性,探头挤压血管管腔闭合,血管从近心端到远心端逐渐变细。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试验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看出,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着各自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疾病类型,明确扩张静脉管径与血流充盈情况等,并对急性与慢性血栓进行区分。该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等优势,能够为该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有效的依据,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高。
    • 胡佳寿; 孙金凤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脊柱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常规X线与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图像质量、骨折检出率,分析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类型与椎管狭窄程度。结果螺旋CT图像质量评分为(4.70±0.49)分,高于X线的(3.52±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64,P=0.000<0.05);螺旋CT图像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X线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共81处骨折,螺旋CT检出率为98.77%,明显高于X线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诊断的80处骨折中19处为爆裂型骨折,27处为脱位型骨折,21处为屈曲压缩型骨折,13处为安全带型骨折。结论螺旋CT诊断脊柱创伤的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