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925451篇;相关期刊410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放射学实践》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东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年会、武警部队放射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放射学术会议 、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等;周围型肺癌的相关文献由2736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大庆、胡鸿涛、郭晨阳等。

周围型肺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5451 占比:99.86%

总计:926740篇

周围型肺癌—发文趋势图

周围型肺癌

-研究学者

  • 马大庆
  • 胡鸿涛
  • 郭晨阳
  • 黎海亮
  • 陈正贤
  • 何蓉
  • 刘政
  • 刘颖
  • 周伟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红岩
    •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应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北辰医院近期(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并以周围型肺癌为诊断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以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为低剂量组,另30例患者以常规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为常规组.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并计算剂量长度积(DLP)、统计相关指标与诊断准确率.结果 低剂量组患者CTDlvol、DLP指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内针道出血发生率、咯血及气胸发生率均为0.00%,在穿刺活检、肿瘤标志物及联合检查中,两组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以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而与常规剂量CT引导下穿刺相比,可显著减少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效果理想,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的价值.
    • 汪洪根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周围型肺癌(PL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1-09于鄢陵县中医院经穿刺活检确诊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穿刺前均行胸部MSCT。以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PLC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MSCT对PLC的诊断价值。结果穿刺活检结果显示:59例肺癌患者中,PLC37例(62.71%),其中腺癌20例、鳞癌14例、小细胞肺癌3例;非PLC22例(37.29%)。PLC患者中,腺癌、鳞癌及小细胞癌患者MSCT征象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征、分叶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诊断出37例PLC为阳性,22例非PLC为阴性。MSCT检查诊断PLC的灵敏度为89.20%,特异度为86.36%,准确度为91.53%;阳性预测值为84.21%,阴性预测值为90.48%。结论根据MSCT图像可初步鉴别PLC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并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制定诊治方案有重要临床价值。
    • 黄立萍; 张勇; 徐朱烽; 郭坤
    • 摘要: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患者影像学特点及CT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另选择40例肺内炎性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有明确手术病理佐证及完整胸部CT影像学资料,对比两种不同病症的CT影像学差异。结果 周围型肺癌患者CT影像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分叶”、“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而肺内炎性肿块患者CT影像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可见钙化及多发空洞、边缘模糊,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变形态分类为标准,对肺内炎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2.50%(29/40)、65.00%(26/40)、68.75%(55/80);以病变形态分类为基础,结合征象及病史进行修正后对肺内炎性肿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00%(34/40)、77.50%(31/40)、81.25%(65/80)。结论 从CT检查所反映的病灶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周围肺部改变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病史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或可更好地区分这周围型肺癌与肺内炎性肿块,指导临床诊疗方案的合理制定。
    • 白玉麟
    • 摘要: 目的:比较高分辨率CT扫描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78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效能及影像学征象检出率。结果:78例疑似患者中,周围型肺癌65例,占83.33%;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对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短毛刺征、棘突征、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CT扫描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效能及影像学征象检出率高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
    • 聂中
    • 摘要: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PLC)患者病理学特征、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与CT征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某院收治的150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并检测血清CEA、NSE指标值。分析不同肺癌病理类型与CT征象的关系,及不同CT征象下患者血清CEA、NSE指标值。结果:鳞癌者CT毛刺征比例低于其他三型(P<0.05),鳞癌者、腺鳞癌者分叶征比例高于其他两型(P<0.05),腺鳞癌者、小细胞癌者棘突征、磨玻璃征比例高于其他两型(P<0.05),腺癌者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比例均高于其他三型(P<0.05)。CT影像下有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者血清CEA指标值高于无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者(P<0.05);CT影像下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征、空泡征者血清NSE指标值高于无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征、空泡征者(P<0.05)。结论:通过对CT征象的分析可为PLC肿瘤病理类型的判断提供参考,且可为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指标值的预测提供依据。
    • 利青; 蒋玉洁; 李智贤; 蓝家富; 吴海萍
    • 摘要: 肺癌确诊和精准治疗的依据是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经皮穿刺活检是获取病变组织标本的主要方式。该技术诊断性能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周围型肺癌中具有实时监控指导操作、多角度、无辐射,对体位要求低、廉价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诊断准确率及穿刺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周围型肺病变在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穿刺活检。
    • 吴春燕; 何川东; 陈正国; 赵丹; 周莉; 赵玲
    •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98例炎性假瘤及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结果周围性肺癌患者在“结节”、“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等征象较多于肺炎性假瘤者,“桃尖”征及延时期持续强化情况发生率较低于肺炎性假瘤者(P0.05),两者在“空洞”、“边界”、“钙化”方面比较未见差异(P>0.05)。肺炎性假瘤均为单发性病灶,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部分边缘稍模糊,可见磨玻璃影,局部胸膜增厚,“分叶”征、“空洞”征及肿大淋巴结少见,增强扫描延时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周围型肺癌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为2~3cm,病灶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细短密集,伴有少许钙化,可见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增强扫描中延时期持续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作为鉴别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可靠检查手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石媛娟; 姚宇; 罗婷; 刘卫庭
    • 摘要: 目的:评价支气管镜下利用一次性导管吸引细胞学检查联合肺活检收集肺组织标本,观察该方法对在常规支气管镜下不能看到病灶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共138例胸部CT初诊,临床诊断怀疑为肺癌的患者,肺活检联合导管吸引或者单纯肺活检确诊共124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不同段支气管,不同大小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肺活检联合导管吸引阳性率在上叶的尖段、中叶(或舌段)、下叶背段分别为22.2%、61.1%、33.3%,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16.7%、44.4%、27.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活检联合导管吸引阳性率在上叶后段、前段、下叶基底段分别为63.2%、65.2%、64.3%;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26.3%、30.4%、3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3 cm(n=50)、肿瘤1~<3 cm(n=74)肺活检联合导管吸引阳性率分别为78.0%、37.8%;单纯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54.0%、1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大于3 cm与肿瘤1~<3 cm之间的比较,不管是肺活检联合导管吸引还是单纯肺活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吸引可作为支气管镜下不能窥及病灶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联合诊断方法。
    • 黄宝添; 林佩贤
    •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立体定向放疗中提高靶区最高剂量对正常组织照射剂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剂量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例周围型早期肺癌患者的CT图像资料,针对靶区内最高剂量分别设计P_(120%)、P_(115%)、P_(110%)、P_(105%)共4个剂量梯度的放射治疗计划,评价4组计划对靶区剂量、正常肺组织、胸壁和肋骨剂量的影响。结果:4组计划对靶区、胸壁和肋骨剂量影响较大,而对正常肺组织剂量的影响较小。P_(120%)、P_(115%)、P_(110%)和P_(105%)4组计划的靶区平均最高剂量分别为58.9、55.4、53.3和50.5 Gy;对于胸壁剂量,4组计划的平均V_(30)分别为18.4、14.3、12.0和9.1 cc,V_(40)分别为5.3、3.7、2.8和1.5 cc,D_(max)1 cc分别为43.4、41.1、39.7和37.5 Gy;对于肋骨剂量,4组计划的肋骨平均最高剂量分别为47.3、44.4、42.8和40.6 Gy;对于肺剂量,4组计划的中位V5分别为15.2%、15.0%、14.8%和14.6%,V10分别为11.4%、10.9%、10.6%和10.1%,V20分别为5.0%、4.6%、4.4%和4.1%,肺平均剂量分别为4.0、3.8、3.7和3.5 Gy。结论:提高靶区内最高剂量主要影响靶区、胸壁和肋骨剂量,对正常肺组织的剂量影响较小。临床治疗中可尝试根据肿瘤与危及器官的毗邻关系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
    • 郭清; 陈天全; 黄猛; 黎国喜
    • 摘要: 目的 研究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支气管镜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8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以及超声支气管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CT值以及CT净增强值,分析单独检测以及联合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CT值、强化峰值以及CT净增强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患者的CT值、强化峰值以及CT净增强值均高于Ⅰ~Ⅱ期(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值、强化峰值以及CT净增强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性高于单独检测(P<0.05);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采用三期动态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支气管镜对周围性肺癌患者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适宜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